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0293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docx

工程地质复习资料

a1绪论

工程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表地质作用、地形地貌

工程地质问题:

地基稳定性问题、斜坡稳定性问题、洞室围岩稳定性问题、区域稳定性问题

主要问题:

防灾减灾

研究方法:

地质分析法,力学分析法,工程类比法,实验法。

2地壳及其物质组成

2.1地壳是固体地球的外部层圈

大陆架:

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

大陆架外缘的斜坡。

海山:

大洋底孤立的隆起高地。

洋脊:

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

矿物: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

结晶:

绝大多数矿物中每个化学元素的质点是有规律排列着的,这样的内部构造决定了矿物具有一定的结晶形态。

节理:

解理是矿物受力后沿着一定结晶方向裂开的性质,按裂开的难易程度、破裂面的光滑程度可分为极完全、完全、中等和不完全解理。

矿物的硬度:

是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地质作用:

将塑造地壳地貌的自然作用称作地质作用。

动力来源:

1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内热2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旋转力和重力

一:

物理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2外力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二:

工程地质作用:

是指有人类活动引起的地址效应。

矿物的物理性质:

颜色和条痕,光泽,硬度,解理与断口,密度,弹性挠曲延展性。

解理:

矿物受外力作用时,能延一定方向破裂成平面的性质成为解理。

断口:

矿物受外力打击后无规则的沿着解理面以外方向破裂,其断裂面称作。

常见矿物:

黄铁矿:

金属光泽。

石英:

无色透明,硬度7。

方解石:

纯净的无色透明,遇冷稀盐酸强烈起泡。

正长石:

肉红色。

蒙脱石:

具有塑性,遇水剧烈膨胀。

2.3岩石

岩石的结构:

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彼此间的组合方式。

掩饰的构造:

是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和充填方式。

1。

岩浆岩:

岩浆作用,大多具有块状构造。

岩浆作用:

当岩浆遇到地壳中的破裂带等相对薄弱部分时,岩浆侵入地壳中或喷出地表导致火山活动,一方面岩浆冷凝后形成岩浆岩,另一方面使被侵入围岩发生变化,造成具有特殊意义的入侵接触带。

这样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岩产状是指岩体的形态,大小,深度以及与围岩的关系。

深成岩产出状态有:

1岩基2岩株浅成岩产出状态有1岩脉2岩床3岩盖与岩盆

1环境相同,结构构造特征相同。

2成分相同,环境不同,形成结构构造不同的岩石。

3化学成分类型相同的岩石,具有相同的颜色。

2。

沉积岩:

由外力作用将风化剥蚀的物质搬运后逐层沉积形成,具有层状构造。

沉积岩的矿物成分:

1碎屑物质:

原生岩屑、母岩风化形成或火山喷出。

2粘土矿物:

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是原岩经风化分解后而形成的次生矿物。

3生物化学沉积矿物:

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铁镁氧化物、氢氧化物、有机物质及生物残骸,是经化学沉积或生物化学作用而形成的矿物。

4粘土矿物、方解石、白云石、有机物质是沉积岩特有的。

沉积岩的结构:

1碎屑结构:

碎屑物质被胶结物粘结形成----碎屑结构

2泥质结构:

矿物颗粒显示定向排列。

页岩-----泥质结构

3结晶结构:

由化学沉淀或胶体重结晶形成。

可分为鲕状、结核状、纤维状、致密块状和粒状结构等----结晶结构

4生物结构:

由生物遗体所组成的结构,如生物碎屑结构、贝壳结构等--生物结

沉积岩的构造:

层理:

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由于沉积环境的改变,所引起沉积物质成分、颗粒大小、形状或颜色的变化而显示出成层的现象,称为层理,又叫层面。

是沉积岩最主要的构造特征。

岩层:

上下两个层面之间岩石特征基本类似的组合称为岩层。

地层:

对某一地区,某一地质时代形成的一个或一套乃至几套岩层称为地层。

具有时代特征。

沉积岩的形成有两种:

1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或火山作用的产物经过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以这种方式形成的沉积岩称碎屑岩。

2是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水溶液沉积形成的化学岩,然而自然界大多水盆地化学沉淀过程中都有生物参与,所以又称生物化学岩。

3。

变质岩:

在变质作用中岩石受到较高的温度和具有一定方向的挤压力作用,具有片理构造。

变质岩的形成:

地壳中原来的各种岩石,由于物理化学环境的改变,当其处在高温高压条件及其他化学因素作用下,使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1岩石在变质过程中始终处于固体状态。

变质作用因素:

温度:

使原成分重结晶,生成新矿物。

如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

压力:

静压力使岩石的重度增大(页岩-板岩),定向压力,使矿物定向排列。

变质作用:

1区域变质:

在大规模区域性地壳变动影响下,使大面积岩体处在高温、高压、岩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促使岩石变质-

2接触变质:

是伴随着岩浆作用而发生的,由于岩浆具有高温并含有大量的溶液和气体,在接触处及周围的岩石便产生变质—

3动力变质是伴随着构造作用,尤其是伴随着断层作用而发生的,多出现在断层的两侧,主要变质因素是定向压力-动力变质

变质岩的结构:

变余结构:

重结晶作用不完全,原岩的矿物成分和结构特征一部分被保留下来,即构成变余结构。

变晶结构:

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重结晶所形成的结构,它是变质岩中最主要的结构。

碎裂结构:

是岩石在动力变质作用过程中,由于岩石受压应力作用,使矿物发生弯曲、破裂,甚至成碎块或粉末状后,又被粘结在一起的结构

变质岩的构造:

一,变成构造:

1片理构造2块状构造3片麻状构造4斑点构造5块状构造

二,变余构造

大理岩:

由石灰岩、白云岩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经重结晶成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主要矿物为方解石和白云石,与盐酸作用起泡。

3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址概述。

1地址年代:

1,相对年代:

表示地址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的确定:

1地层层序律:

同一地质时代在一定地质环境形成的沉积地层具有相同的特征。

未经受剧烈构造运动的岩层上新下老

2生物层序律:

根据生物化石确定地层的年代。

生物进化由简单到复杂,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生物群,灭绝的生物不会重复出现。

不同地质时代形成的岩层含有不同类型的化石及其组合,相同时期相同环境形成的岩层具有相同的化石。

3切割律:

侵入岩与围岩相比,侵入者时代新,被侵入围岩时代老。

2,绝对年代:

表示事件发生至今的年龄称为绝对年代。

确定方法:

也称同位素年龄,放射性元素具有固定的衰变系数(碳-14)

地区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对工程区域的稳定性问题的评价是一个基本要素。

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不仅改变了地表形态,也改变了岩石的原始状态形成了各种地质构造现象

构造应力:

由构造运动引起在地壳岩层中产生的应力。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的结果,使岩层发生连续和不连续的永久变形与变位,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全球划分出六大板块:

1太平洋板块2美洲版块3非洲板块4印度洋板块5南极洲板块6欧亚板块

相邻板块间的结合情况有三种:

1岛弧和海沟2洋中脊3转换断层。

地壳运动:

1板块运动2垂直运动:

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升(海退)降(海进)运动。

其结果是使相邻块体发生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3水平运动:

地壳物质沿大地水准球面切线方向的运动,表现为地壳的水平移动。

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

第四纪沉积物:

1残积物2坡积物3洪积物4冲积物5湖泊沉积物6海洋沉积物7冰与冰水沉积物8风积物

4地质构造

岩层产状三要素:

1走向:

层面与任一假想水平面交线的延伸方向。

2倾向:

岩层面倾斜的方向

3倾角:

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最大锐角

倾斜构造:

原始水平岩层经构造运动形成与水平面成一定交角的倾斜岩层。

地层层序:

1正常层序:

仍维持上新下老的层序。

2倒转层序:

岩层层序为上老下新,是由岩层发生倒转引起。

水平构造:

岩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者重合

垂直构造:

岩层界线为一直线,沿走向延伸,不受地形影响

沉积岩的接触关系:

1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一致,时代连续,平行迭置。

反映岩层形成时均匀下沉,连续沉积,无显著的构造运动。

2平行不整合:

两套地层产状基本一致,有明显沉积间断,缺失某些地质时代的地层,地质时代不连续。

3角度不整合:

上下地层间产状不同,成交角相交,并缺失某些地层。

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

沉积岩层被岩浆岩穿插而分布零乱,侵入体时代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2沉积接触:

侵入体形成后,地壳上升受风化剥蚀后,地壳又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褶皱

岩层受力而发生弯曲变形称为褶皱。

一个弯曲称为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1背斜:

一般岩层向上弯曲,两侧岩层向外倾斜,核部为老地层,两翼为新地层,并且两边对称出现.

2向斜:

一般岩层向下弯曲,两侧岩层向内倾斜,核部为新地层,两翼为老地层,并且两边对称出现。

褶皱的形态特征:

按轴面产状分类:

直立褶皱和倾斜褶皱-正常层序(上新下老)

倒转褶皱和平卧褶皱-一翼为正常层序,

一翼为倒转层序(上老下新)

按枢纽产状分类:

水平褶皱-枢纽水平

倾伏褶皱-枢纽倾斜

如果褶皱轴向不明显,形成长轴与短轴比小于3:

1时,若是背斜则称穹隆,向斜则称构造盆地。

褶皱构造的识别:

垂直岩层走向,地层对称重复,两翼地层不能缺失;

确定地层新老组合关系,背斜新包老,向斜老包新;

形态分析:

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轴线产状(水平、倾伏);

一般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地形倒置现象。

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核部:

岩层变形剧烈,裂隙发育,岩体不稳定;向斜核部易聚积地下水,背斜核部裂隙通常为地下水富集和流动的通道。

2褶皱翼部:

顺层滑坡

节理

裂隙、节理:

岩石中的裂缝,破裂面两侧岩层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

破裂面两侧岩层发生明显位移,是沿节理发育而成。

裂隙、节理及断层通常统称为结构面。

断裂构造的形成:

1张性结构面:

由张(拉)应力作用形成

2扭性结构面:

由剪应力达到岩石的剪切强度引起,一般是共轭的。

3压性结构面:

由压应力作用形成

剪节理:

剪应力形成的两组X型共轭破裂面。

特征是产状稳定,节理面平直、光滑、闭合、间距小,密集成带。

张节理:

岩层受拉应力产生的破裂面,通常呈锯齿状,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张开,常被岩脉、粘土等充填,发育稀疏,间距大。

按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

1-走向节理2-倾向节理3-斜交节理4-顺层节理

按与褶皱轴向的关系分类: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节理对工程的影响:

1.是地下水的通道。

加速岩石的溶解破坏,尤其在可溶盐地区易形成溶洞发育成为地下暗河;

2.加速风化作用和冻胀作用;3.降低岩石力学强度和工程的稳定性;

4.降低爆破效率5.降低地基承载力

断层的几何要素:

1断层面与断层破碎带:

产状表达方法,附近节理发育、常有充填。

2断层线:

遵守“V”字形法则。

3断盘:

上盘、下盘,上升盘、下降盘。

4断距

正断层:

在水平张力和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上盘相对下盘下降的断层。

地堑:

由两条走向大致平行而性质相同的Ft组合形成的中间断块下降,两侧上升的构造。

地垒:

中间块上升,两侧下降的构造。

逆断层:

岩层沿着剪节理发生上盘相对下盘上升的断层。

平移断层:

岩层受水平扭力(剪力)作用使两盘岩层发生相对水平位移。

断层特征:

1地质界线不连续:

地层界线不连续-岩层沿走向突然中断,而与其它岩层相接。

条件:

横Ft与斜Ft

向斜:

上升盘核部地层变窄.背斜:

上升盘核部地层变宽.

2地层不对称重复:

1断层与地层倾向相反时,时代老为上升盘2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时代老为上升盘3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时代新为上升盘

地层的缺失:

1不合理缺失:

指在断层附近某一区域有地层缺失现象(地层时代不连续),而在其他区域这些地层是存在的。

2合理的缺失:

区域性分布特点,是由沉积间断造成的.

3地层不合理的缺失:

1断层倾向与地层倾向相反时,老为上升盘2断层倾角大于地层倾角时,老为上升盘3断层倾角小于地层倾角时,新为上升盘

断层特征-构造标志:

断层破碎带:

由于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Ft附近形成破碎岩块

构造岩:

Ft形成时,在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变质作用,形成新的岩石。

Ft泥,Ft角砾岩等

擦痕:

断层两盘发生相互滑动和摩擦时留下的痕迹,并有小的阶步。

陡坎指向对盘滑动的方向。

伴生节理:

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断层两盘中产生的次一级结构面。

牵引现象:

断层两侧岩层错动,因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弧形弯曲。

断层形成时代:

比切割过的岩层中最新的还新.比未切割过的岩层中最老的还老

断裂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

(一)优势面

1.时间优势:

新断裂和活断层

老断裂是指J-K(燕山期)及以前产生而近期无明显活动的断裂构造;新断裂是新生代形成的,是新构造运动的产物;活断层是影响到第四纪的断裂。

2.性质优势:

结构面及充填物性质、粗糙度、张开度.3.数量优势:

统计数量优势面

4.产状优势:

与边坡同向,其倾角小于坡角

(二)1.断层可增大岩石的透水性和含水性;断层的交叉处常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段;

2.断层可以降低岩石的坚固性和稳定性,造成隧道工程、矿井工程或坝基等塌陷的危险。

区域稳定性

工程区域的稳定性评价:

主要是论证区域范围内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性问题,尤其是以地震活动性为重点,是工程论证与规划选址阶段首先考虑的问题。

区域的新构造运动:

一般指晚第三纪N以来(2500万年)所发生的构造运动,但是从工程观点来看,主要是指第四纪以来,尤其是最近几百年以来的构造运动。

活断层的工程地质研究:

目前正在活动或近期有活动而且不久的将来还可能活动的断层称为活断层。

1:

水工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1991):

晚更新世以来Q3有过活动的断层。

3.5×104a三峡工程无10×104a以来活动过的断层。

2:

发电厂(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5×104a

3:

核电站(核电站地震地质工作大纲):

中、晚更新世Q2~Q3以来无活动的,8km内不允许有50×104a多次活动的Ft,其中长度大于300km的Ft视为可能发震Ft。

4:

岩土工程(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1.1×104a内有强烈地震活动的Ft。

活断层重复活动周期:

相邻两次发震的时间间隔即为重复周期,一般用古震法获得。

活断层的基本特征:

1活动类型:

以平移断层为主

2活动方式:

蠕动位移-缓慢滑动,<0.01mm/a,非弹性变形。

突然错动-能量突然释放,弹性变形3活动程度:

活动强烈:

1mm/aM?

7活动中等0.1~1mm/a,6?

M<7活动微弱<0.1mm/a,M<6

活断层的标志:

1、地层标志:

第四系新地层被错断或发生Fd;或第四系地层和老地层成Ft接触。

2、地貌特征:

Ft两侧地形差异很大,沟谷、河流转向,山谷、山脊错开

3、沿Ft有地震分布:

中强地震震中分布(常呈线状)。

4、水文地质标志:

水系呈折线状、泉呈线状分布,地热异常。

5、Ft带内构造岩被错动的脉体尚未胶结

6、沿Ft有位移,>0.1mm/a

7、在构造上证实与已知活Ft有共生联系

地震:

地震是构成地壳的一部分岩石,随着地应力的增大,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急剧的剪切错动(走滑Ft),释放能量,产生地震波,由此引起地表或地下的震动叫地震。

其特点是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天然地震: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水库诱发地震。

人工地震:

核爆炸、采矿活动

地震成因:

力源:

现代构造应力

发震断层:

全新活动Ft中近期(过去50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中,震级M?

5的震源所在Ft,或在未来100年内可能发生M?

5级的地震Ft,称为发震Ft。

鉴定要点:

1.第四纪Q以来,特别是晚更新纪Q3以来活动过的Ft;2.位于地球物理异常带的地壳运动差异带;3.历史上发生过地震。

地震波:

体波:

自震源沿各个方向在地球内部传播,与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类似。

纵波和横波。

面波:

自震中沿地球表面传播,与水波浪的传播类似。

纵波:

压缩波,岩石质点的震动与波传播方向平行,传播速度快。

横波:

剪切波,岩石质点的震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传播速度较纵波慢。

表面波:

震害:

1地表震动:

由剪切波和表面波引起的破坏性地面运动。

减灾措施-抗震区划、建筑规范以及诸如剪力墙、抗震缝、基础锚固等建筑技术。

2滑坡:

地震触发有潜在滑坡区域的地区发生滑坡。

适当的抗震区划。

3地表破坏:

由于震动和液化引起饱水砂土强度的丧失导致地表水平(横向)运动。

建筑规范要求对可液化土或土层采用深基础。

4地表断裂:

断层位移导致断层进一步断裂、地面升高与沉陷。

5火灾:

通常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6海啸:

由于海床断裂引起多向的海浪。

震级:

一次地震释放出能量大小,是地震大小和强度的一种度量标志。

烈度:

地震时,地面与建筑物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受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场地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

浅源地震:

震源深度0~70km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70~300km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300~700km

基本烈度:

一个地区在今后100年内可能普遍遭遇到的最大地震烈度,也称为区域烈度。

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建筑物,将基本烈度予以调整,作为抗震设防的依据,这种烈度叫设防烈度,也叫设计烈度或计算烈度。

地震活动性的判断依据:

1历史地震重复性原则:

历史上已发生过多大的地震,将来有可能发生多大的地震,即历史上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同样强度的地震还可能重现。

2地质构造类比-构造外推:

地震构造类比原则:

在与发生地震构造条件类似的地区具有同样的发震可能性。

地震预报:

1统计学方法2地球物理方法3地质学方法

地下水

埋藏在地表以下岩土体空隙中的水称为地下水,是与大气水、地表水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孔隙:

土或松散岩石中大小不等的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普遍存在的孔隙。

裂隙:

存在于坚硬岩石中的裂缝状空隙。

溶隙:

是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空隙,亦称溶穴。

孔隙率、裂隙率、溶隙率是指相应的空隙体积占岩土体总体积的百分数,用于评价岩土体的可持水程度。

重力水:

1重力水存在于岩土颗粒之间,结合水层之外2不受颗粒静电引力的影响3可在重力作用下运动4可传递静水压力,可产生浮托力、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5具有溶解能力

岩土的水理性质:

1容水性:

岩土体能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称为容水性。

用容水度来衡量,即岩土体中所容纳水的体积与岩土体总体积之比。

容水度与孔隙率2持水性:

指岩土在重力作用下仍能保持一定水量的性能,用持水度衡量,即受重力影响时岩土仍能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土总体积之比,有时也用重量比表示。

3给水性:

饱水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排出一定水量的性能,用给水度表示,在数值上等于容水度减去持水度。

4透水性:

岩土体可透过水的性能称为透水性,用渗透系数表示。

含水层:

可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层称为含水层,或称之为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含水层的形成,一是需要岩层具有蓄水的空间、存水的地质结构,并充满足够数量的重力水;二是这些地下水能够在岩土空隙中自由运动。

隔水层:

不能给出或不透水的岩层称隔水层。

一般渗透系数K<0.001m/d,如页岩、板岩、空隙不发育的岩石、粘土等。

地下水的类型:

1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

包汽带水(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

2按含水层性质分类:

孔隙水、裂隙水、溶隙水

上层滞水:

1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的重力水2上层滞水一般分布不广,埋藏接近地表,接受大气降水补给,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易蒸发3属季节性水,动态变化很不稳定4可作小型供水水源5分布较大的上层滞水对建筑施工有影响,应考虑排水措施

潜水:

埋藏在地面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

基本特点是与大气圈和地表水联系密切。

1潜水面:

潜水的自由水面2潜水位:

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标高H

3潜水埋深:

潜水面到地表的铅直距离h4含水层厚度:

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铅直距离M

潜水特征:

1.与大气相通,自由无压水面,承受一个大气压;2.补给区与分布区一致,大气降水补给;3.潜水动态(流量、水温、成分)受水文气象影响,具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4.易污染;5.在重力作用下,由高水位向低水位渗流,服从Darcy定律;6.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施工均有影响。

承压水:

埋藏并充满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具有承压性质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相应的含水层为承压含水层。

可分为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

特征:

1.有稳定的隔水顶板,无自由表面;2.承受静水压力及上覆地层压力;3.分布区与补给区不一致;4.动态稳定,受气候水文影响小;5.含水层厚度稳定,不易污染;6.可引起基坑突涌,破坏坑底稳定性。

等水压线:

测压水位(承压水位)相同点的联线。

地下水流向。

自流区

岩溶与岩溶水:

1可溶性岩石,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溶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各种各样奇特的形态总称为岩溶。

2赋存并运移在岩溶化岩层中的重力水称为岩溶水

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

1.岩石具有可溶性:

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石膏等;

2.有溶蚀能力的水3.岩石具有透水性;4.循环交替的水流。

岩溶水特征:

1空间分布不均匀性;2层流与紊流、有压与无压水流并存;3具地表水系特征,受水文气候影响;4排泄集中、排泄量大;5岩溶水的存在对建筑物的施工和稳定性均有很大的影响

地基沉降:

在松散沉积层中进行深基础施工时,往往需要人工降低地下水位。

若降水不当,会导致周围地基土层产生固结沉降,会危及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流砂:

当地下水自下而上渗流时,若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大于土粒的浮容重时,土会产生流动的现象。

流砂可造成大量土体流动,致使地表塌陷,直接危及建筑物的稳定,必须进行防治。

地下水与工程建设:

1潜蚀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机械潜蚀:

指土粒在地下水的动水压力作用下受到冲刷,将细粒冲走,使土的结构破坏,形成洞穴的作用。

化学潜蚀:

指地下水溶解土中的易溶盐分,使土粒间的结合力和土的结构破坏,形成洞穴的作用。

一般两种作用同时发生,在我国的黄土层和可溶岩地区的土层中,常有潜蚀现象产生。

可以采用阻止地下水在土层中流动和改变土体的性质等方法进行处理

2地下水的浮托作用:

当建筑物基础底面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水对基础底面产生静水压力。

若开挖基坑下伏有承压含水层时,当隔水层较薄经受不住承压水头压力作用时,会产生基坑突涌现象。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

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作用,根据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可将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1内力地质作用:

其能源主要是地球的公转及自转产生的旋转能、重力作用形成的重力能、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产生的辐射热能等。

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

2外力地质作用:

其能源主要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动能所造成的,其中主要是太阳的辐射能,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

因素:

大气、水、生物、人类的工程活动。

包括: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风化作用:

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条件下,自然界的岩石和矿物受大气、水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在原地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从而形成松散或松软堆积物的过程称为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

是指岩石、矿物在地表自然环境中原地产生单纯的机械破碎,又称机械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

由于岩石暴露于水和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汽)中,岩石发生分解并形成新的化合物的作用。

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必要条件,化学风化是物理风化的继续和深入,两者同时进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岩石风化的防治:

1挖除法:

适用于风化层较薄的情况,当厚度较大时通常只能将严重影响建筑物稳定的部分剥除;

2抹面法:

用使水和空气不能透过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层等覆盖岩层;

3胶结灌浆法:

用水泥、粘土等浆液灌入岩层或裂隙中,以加强岩层的强度,降低其透水性;

4排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