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9873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家长最容易陷入的十大志愿填报误区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误区二:

好高骛远,冒险填报

这是高分考生家长易犯的错误。

《孙子兵法》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然而,很多家长并不能真正掌握孩子自身的真实水平,盲目追高,结果导致志愿失误,影响了孩子的前程。

2007年

家长圈里有一河南李姓家长,孩子考后估分超过640分,欲填报中国人民大学。

向我征求意见时,我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建议他“提前批”填报北京师范大学(微博),“一本”第一志愿在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任选一所填报,因为这些学校以往在河南的录取分数线较中国人大要稍微低一些,考生选择这些学校更有把握,而且还可能上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专业。

可他并未采纳,没有填报“提前批”,“一本”第一志愿只填报中国人民大学。

分数出来后,孩子考了643分,比河南当年理科一本省控线高出54分。

有关高校2007年的录取情况如下:

中国人民大学648分、北京师范大学630分、北京理工大学636分、哈尔滨工业大学632分、武汉大学631分、厦门大学639分,孩子虽然估分很准,考分高达643分,但志愿失败了,本能上一所名牌大学,最后却不得不走进“高四”的教室。

考生选择院校时有两点必须要注意:

一是准确定位。

充分了解自己所在中学历年的上线、录取情况和有关院校近三年来的招生情况(包括招生计划、录取最高分、录取最低分、录取平均分,以及第一志愿投档分与相应批次省控线之差),并根据当年考题的难易程度及自己的成绩选择相应层次的大学。

二是合理设置“地域梯度”。

填报志愿时应将眼界放宽,不要死盯住天(津)、南(京)、(上)海、北(京),将选择的范围放大,不但能减少落榜发生的几率,而且能提高志愿的“质量”。

误区三:

不明就里,望“名”填报

不少家长易感性判断,认为“信息化”就是学计算机,“新闻学”就是当记者等等。

而一些高校为了吸引生源,刻意把专业与“贸易”“信息”等联系起来,一些考生不掌握真实内情,纷纷报考,结果并未如愿。

前几年计算机专业大热的时候,河南一家长的孩子高分考取了某高校“会计信息化”专业。

这个家长认为信息化大概就是计算机类相关专业,“会计信息化”又是会计又是计算机,热门专业大联手,毅然决然地让孩子报考了会计信息化。

可是孩子到了学校后发现,原来的想法太傻了,会计信息化专业其实还是会计专业,只不过把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和会计应用的新平台。

孩子本来对计算机专业一往情深,原本想成为以计算机专业为主要方向的复合型人才,将来做个IT精英,无奈选错了专业。

今天的家长可能很少会再犯类似的错误,要提醒家长朋友的是,碰到许多名字好听但是不了解专业内涵的,一定要多请教志愿填报方面的专业人士,最好能登陆相关网站,查看该专业的介绍及课程设置,甚至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贴吧里发帖求教等,这样就能避免望文生义给报志愿带来的负效应。

误区四:

缺乏分析,不知规则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同样要慎重,如果不加分析地填报,也容易报错志愿。

2007年江西省一本和二本志愿首次知分填报,并且在第二志愿里实行平行志愿。

家长圈里一家长得知孩子考了561分时,终于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个分数高出二本线40分。

在知分、知线的情况下,这位家长采取“对号入座”的办法为孩子选择学校。

江西一家长为孩子填报的志愿表

从该填报志愿的方法来看无疑是正确的,用自己的实力去对比合适的大学。

从表中可以看出凭他的高考(微博)成绩,完全可以跨过所选大学的门槛。

可是二本院校招生结束后,他等来的却是无情的现实——高考落榜!

相关学校的录取情况如下:

考生填报志愿高校录取分数线

这个家长错在忽视志愿梯度,误将平行绝对化。

该家长认为,第一志愿填报中国民航大学本应是十拿九稳的事,但他没有想到该校2006年5月30日前还叫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升格后投档分会提高。

最可惜的是第二志愿的平行志愿没填好。

虽说平行志愿是并列志愿,按照“分数优先”的原则向学校投档,可有效避免“志愿优先”产生的一些弊端,但并非考分高于被选院校的投档分就会被录取。

一般来说,只有当院校第一志愿生源不足时,才会考虑第二志愿考生。

而这个家长所选的高校都是历年来第一志愿生源充足的高校。

再则,平行志愿间同样需要保持“志愿梯度”,即平行志愿中的几所院校应参考历年调档分从高到低排列,而他填报的四所院校并未形成梯度。

填报第二志愿要把握三原则:

1.“有效落差”原则。

所谓“有效落差”是指那些第一志愿上线生源不足的院校,才会给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机会,所以应该把那些近年来出现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作为第二志愿的主要选择对象;

2.把握“先后顺序”原则。

平行志愿的组合和排序是有技巧的,不能随意。

一般来说,应将自己最想就读的院校和喜欢的专业排在前面;

3.把握“保底录取”原则。

当第一志愿落选后,确保能被录取到符合最低要求的学校是填报第二志愿的主要目的,因此必须选择一所第一志愿录取不会满额的学校作为保底志愿,以确保不出现上线落榜现象。

误区五:

草率从事,马虎填报

如果孩子估分不准,家长在帮助填报志愿时更要三思后行,且不可草率应付,否则追悔莫及。

2008年高考,家长圈里有一江西家长的孩子学习成绩极不稳定,平时月考在班上的名次时上时下。

高考后填报“提前批志愿”时,孩子分都没估,就说:

“考砸了,上‘

二本’都成问题。

”家长便信手为孩子填报了两所普通院校。

高考分数和分数线公布,2008年江西省理科一本线为512分,而孩子的成绩为532分,高出一本线20分,完全可以被很多一本大学录取的他,却不得不“高分低就”,就读一所二本院校。

2009年,河南一考生估分570分,实际考了590分,本来可以读一所名牌大学,家长却在一批一志愿里帮她报考了南方一所普通大学,孩子被录取后后悔得要命,最后选择了复读。

估分不准无疑给填报志愿增加了难度,这对填报志愿要求更加严格,倘若再草率填报志愿,更容易失误而后悔。

对一些应届生来说,放弃录取,选择复读,或许是条以退为进的上策,但是复读的不确定性太大,谁又能保证复读一年后还能考出原来甚至更好的成绩呢?

而对大多数家长和考生来说,只能吞下“马虎”带来的苦果。

误区六:

服从调剂,就会吃亏

2008年高考(微博),高三家长圈里一甘肃家长的孩子考了560分,超过一本线2分,因为志愿填报失误,她与重点大学擦肩而过。

这位家长填报志愿前反复比较一本高校在本省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后,在一本志愿栏里填报了苏州大学、郑州大学(招生办)和南京工业大学,但在是否服从专业调剂时都填了“不服从”,结果与一本无缘。

后来得知,孩子成绩高出苏州大学最低录取分数(558分)2分,未被录取完全是“不服从”给害的。

如果“服从专业调剂”,考生档案被投进某所大学后,所报的各专业均未被录取时,有可能被调剂到该校未录取满额的专业。

对于不具备分数优势,又不愿复读的考生,最好服从专业调剂。

特别是对孩子心仪的大学,如果它的所有专业孩子都能够接受的话,应该选择“服从专业调剂”。

但对于专业倾向很明显的孩子,或者所报的学校里有孩子不能接受的专业,还是不服从调剂为好,否则一旦调剂到孩子不喜欢的专业,孩子学习起来如同嚼蜡,可能年年“挂科”、年年补考,四年下来只是混了张文凭,也就失去了意义。

误区七:

盲目随从,不切实际

家长和考生填报志愿时,根据估分或高考分数认真分析即可,切莫三心二意、左右摇摆。

2007年,河南省一位考了632分的同学想报武大,老师觉得可行,志愿草表上填的也是武大,可交正式表那一刻他却听从家长意见改报前几年较冷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果孩子分数高出武大录取线2分却低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2分,未能如愿。

为此,家长后悔,孩子流泪,不得不再复习一年。

还有一些家长填报志愿没自己的主心骨,看人家孩子报什么,也就跟着报什么。

孩子的成绩不一样,志趣不一样,人家填报的学校、专业能被录取,而盲目跟着人家走,不一定就能被录取。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种个人行为,应该完全由个人根据自己的实力和所掌握的信息做出最佳选择,别人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切忌填报志愿时不根据自己的情况,盲目跟风。

误区八:

提前批一定要填

提前批录取的院校越来越多,提前批虽然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机会,但它还具有拦截功能,把握不好就会带来损失。

2004年,一名女生考了开封市文科状元,本来可以读北大等名校,但估分填报志愿时,家长却因为求稳,在提前批报了东北师大而最终与北大无缘。

几年听到太多孩子本可以上北大、清华,却因报了提前批院校被录取,而无法再去自己填报的一本志愿院校。

为此,广大家长在为孩子填报提前批志愿时,最好要填报略高于自己孩子实力的高校,即便录不了也不吃亏,对于在全省排名靠前的顶尖高手,报提前批更要慎重。

“提前批志愿”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增加一次被录取的机会,也能阻止考生进入下一批次的录取,所以要舞好这把剑需慎之又慎。

若估分不准,特别是平时成绩忽高忽低的考生,“提前批志愿”尤其要慎重,因为一本及二本的招生计划多,考生选择余地会更大。

误区九:

目光狭隘,故土难离

不少地方,特别是直辖市和东部沿海一些城市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到外地上学,宁可躲在“家里”读二本,也不愿到外地读一本。

2009年高考,北京一位家长的孩子考了542分,比北京文科一本线高出8分。

家长一心只想把孩子留在身边,本科一批次全部填了北京高校,一志愿报了北京语言大学,二志愿报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结果没被录取。

应当看到,各地都不乏部属重点以及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与北京高校相比,这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当考生竞争北京的大学实力不足时,可以主动把眼界放宽,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其他地方的大学。

填报志愿要以上学为目的,特别是要找到适合个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如果仅仅以地域加以区分就会舍本逐末,失去好的录取机会。

误区十:

专业选择只追热门

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数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

家长圈里江西一位家长朋友的孩子2006年高考志愿里报了厦门大学最热门的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且不服从专业调剂。

分数出来后,孩子虽然超过厦大投档线2分,却因为不服从专业调剂落榜,最终走上了复读之路。

志愿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未来的职业选择,特别是偏文的汉语言文学、法学、新闻学等专业,将来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有关的约为百分之三十左右,所以孩子报志愿时,最好以走为上策。

既要选报“热门”专业也不要忽视“冷门”专业,要综合分析填报,慎重从容。

其实,绕过以上误区并非难事。

填报志愿时,对比评估各高校、专业的录取情况,充分利用相关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大胆填报,做到情况熟悉、目标明确、选择慎重、信心充足、有后路可走,这样自然会取得合情合理、令人如意的战绩。

如何平衡大学与专业选择

2012-06-0417:

00:

59 来源: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 有1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每年在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面临一个困惑——如何平衡大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选学校重要还是选专业重要?

选好的学校,可能要舍弃好专业;

报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学校选择就要受限制。

但这又是每一个高三考生和家长必须要做出的抉择。

网易教育频道综合讯每年在填报志愿时,不少考生和家长们都会面临一个困惑——如何平衡大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

填报志愿到底是以学校为主,还是以专业为主呢?

这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也没有标准答案。

考生自身实际和人生规划方向才是寻找答案的出发点。

在填报志愿时全面的考虑应该是:

从兴趣出发,以分数做支持,同时兼顾大学与专业。

作者简介:

高毓芬,原北京市西城区高招办主任,从事招生工作20多年,现为北京市各区县原高招办主任组成的“高老师新浪博客”专家团队成员,在政策解读、志愿填报指导方面给予考生和家长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指导。

了解是前提

所谓的填报高考(微博)志愿,就是为考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大学和专业就是“知彼”的过程。

如果考生和家长对学校、专业一无所知,既不知道学什么,也不知道将来工作以后干什么,盲目上阵、仓促填报,一旦出错必将懊悔终生。

所以,全面了解院校和专业,把握整体情况,对二者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再做出正确的选择。

截至2011年4月,我国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备案的,具有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共有2429所。

这些院校办学体制不同、院校层次不同、设备和教学水平不同、规模和师资力量不同、培养目标及就业面向不同,从而形成了各校不同的办学特色。

如何来了解判断这些院校的“含金量”呢?

考生家长大致可从学校的研究类型、隶属关系、科研规模、办学层次等几方面加以了解。

另外,院校的重点学科、师资配置、实验室建设、毕业生质量等也是可以作为参考因素。

有了了解高校的思路,再来看看怎样了解专业。

从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考生和家长可以初步了解到,目前我国各高校的专业是按“学科门类”“学科大类”“专业”三个层次来设置的,基本包括在12个学科门类,共400多个本科专业。

这400多个专业分布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院校之中。

要想选择理想的专业,除了要了解各专业的具体内涵、所学课程、重点学科、专业优势、不同层次院校的培养方向等信息外,还需要知道,各个专业录取的具体要求、专业近三年的录取分数、就业情况,以及未来有多大发展空间等一些实际情况。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所院校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重点院校在师资配置、科研课题、深造就业、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占有优势,这些因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一些普通大学的品牌专业,也可以跟重点大学的相同专业媲美。

选择大学不是简单地看分数和排名,选择专业更不应该单纯追逐冷热,要根据考生自身的实力、条件、兴趣,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院校和专业。

应把握的几个尺度

1.把握兴趣尺度。

很多家长一问孩子:

“你想学什么专业,将来想干什么?

”孩子的答复经常是:

“不知道!

”或者“随便!

”这时候,父母就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入门最好的老师,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如果考生对自己所选的专业完全不感兴趣,那么在日后的学习中后果是很可怕的,入校换专业、考试挂科、甚至退学的例子比比皆是。

在考虑兴趣的同时,尊重个性也是影响专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性质不同,对于个性的要求也不同,数学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

工程学、天文学、建筑学需要空间想象力;

公关人员需要亲和力和沟通能力。

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可以选择工科;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强的可以选择新闻、法律管理等专业。

因此,如果考生对自己未来发展还不清楚,也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可以优选大学,选择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大类招生的专业,待入校后经过就读再判断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具体的专业。

2.把握分数尺度。

填报志愿的过程实际上是考生依据自己的理想、兴趣、特长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在高考成绩、学校以及专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

但是,支撑这个平衡点的关键还是要看考生最后取得的分数,高考成绩是考生竞争的核心,所以,分数就成了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的重要支撑。

一般来说,成绩越好、排名越靠前、分数越高的考生选报院校和专业的自由度越大。

反之,分数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则小一些。

要以分数为参考,这就要求考生给自己做好定位,找到自己大概的分数范围、排名及批次位置。

对于考前填报志愿的考生来说,可依据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和一、二模成绩,找出自己在全区考生中的位置及所属批次;

对于考后估分的考生来说,合理地为自己估计一个分数范围;

考后知分填报志愿的考生可直接用高考成绩。

如果考生的成绩达到所在省(区、市)一本批次以上,建议优先选择在本批次招生的大学,因为在本一批次招生的院校层次比较高,综合实力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转专业、跨专业辅修的机会比较多,有利于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果考生的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下,则建议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来定位,因为一本批次以下招生的院校大多为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比较鲜明的大学,综合实力虽然比不上在一本批次招生的院校,但某些专业却很有特色,在业界也有较好的口碑,而且通过本科四年的学习,还能通过硕士研究生考试考入更好的大学。

当然,以上的建议只是一般性的,如果成绩在一本批次以上,对某些专业特别感兴趣,也可能选择专业实力强,而综合实力稍弱的大学。

一本批次以下亦是如此。

3.把握长远发展。

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还要考虑基础和长远的发展。

如果考生计划在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挑一些侧重实践、就业率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专业;

如果大学毕业后想出国或继续深造,那么更应该注重夯实基础,考虑长远发展,选择那些学术实力雄厚、科研水平高,并且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的高校。

专家指导高考志愿填报专业冷热考虑四维度

2012-05-3110:

39:

53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评价专业的冷与热,有四个不同的维度:

一是兴趣维度,二是需求维度,三是实力维度,四是分数维度。

中国新闻网讯每年高考(微博)填报志愿时,家长、老师和学生都对大学的专业特别关心,经常询问的问题是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不好,是冷门还是热门。

对于这个问题,高校招生咨询老师的回答往往是这样的:

我们学校的专业都很热门,要是不热门的话,我们就不开了。

回答看似不负责任,但却是学校的实情,因为专业的“冷”与“热”,每个人心中有一杆秤,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评价就有不同的冷门和热门。

先看兴趣维度。

所谓兴趣维度就是你对哪一个专业感兴趣,这个专业就是“热门”;

你对哪一个专业没有兴趣,这个专业就是“冷门”。

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专业,很少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每一个同学有自己明确的兴趣爱好,根据兴趣爱好来选择大学的专业,选大学选专业就不会那么困难,而且在大学的学习里,也会全身心投入发展自己的兴趣。

比如,某个同学喜欢考古——其实大家知道,考古的就业情况并不是特别好,当然不是说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环境相对艰苦。

在普通人看来,考古工作是要经常钻墓道,在荒山野岭工作的,感觉这很阴森恐怖,环境很艰苦。

但是这个学生就是喜欢——他喜欢探秘,探索古文化、古遗迹,他的这种兴趣并不会因周围人关于考古环境艰难的描述而动摇,除非他以前根本不知道考古究竟是怎样一个工作。

在选择大学的时候,他就会想到北京大学的考古系。

这就是以兴趣为导向来选择大学的专业,这是最轻松也是最希望同学们进行的选择。

现实的问题是有很多同学没有明确的兴趣。

再看需求维度。

所谓需求维度就是按照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来评价专业的冷热。

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大于社会人才需求时,这个专业就是冷门专业;

反之,当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供给小于社会人才需求时,这个专业就是热门专业。

用这种方法评价专业冷热,不但要了解现实的人才供给与人才需求,还需要了解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变化,因为如果供给增多需求减少,或者需求增加的幅度低于供给增加的幅度,一个专业就有可能从热门变为冷门。

这几年来,高等教育大扩招,很多学校扩招的都是那些被认为很热门的专业,由此出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热门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大大增加,超过了社会需求的增长,转眼就变为冷门专业了。

而有一些冷门专业,由于大家不愿意报考,开设这一专业的学校很少,招生规模也不大,于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供给减少,反而变成热门专业,毕业生很抢手。

这就是专业的冷热交替变化,这一变化规律需要同学们把握。

一味追逐“热门”,极有可能面临“冷就业”。

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中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恰恰是那些被认为最热门的专业,报考人数很多,招生学校很多,最后大批毕业生工作无着。

实力维度的冷热评价则是依据每所学校的学科实力。

即使是世界一流大学,也不是每个学科的实力都世界一流,在一校之内有学科实力很强的学科,也有实力一般甚至比较弱的学科。

依据实力评价标准,如果某个专业是这所学校的特殊学科、传统学科,综合实力很强,那么这一学科就是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

如果一个专业学科实力比较薄弱,则属于这所学校的“冷门”专业。

以实力维度评价专业可以派两个用场:

一是如果准备考研(微博)(微博)或出国,应分析具体报考专业的学科实力;

二是可以以此分析一所学校的新办专业究竟具有怎样的实力和水平。

这几年来,每所学校都会开设一些新专业。

每当开设新专业时,学生和家长就会问:

这个学校的新专业怎么样,是不是热门?

判断的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相似性原则。

所谓“相似性原则”,就是对比与这个专业相似的专业,如果存在相似性专业,相似专业实力很强,那么这个新办专业也会是这所学校实力很强的专业;

如果相似性专业实力一般,那么新办专业的实力也会一般;

如果在这所学校查不到任何相似性专业,那这一专业就完全是新兴专业,这类专业在这所学校的发展前景主要取决于政策环境和学校投入,但总体而言,这种新兴专业不会是这所学校的热门专业。

分数维度的冷热门评价最简单也最直观。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中同学可能没有自己的兴趣,不太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也不清楚学校的学科实力究竟如何。

这种情况下,他该如何判断一个专业的冷门和热门呢?

还有一个简单的标准,就是分数,历年来每个专业的录取分数。

专业录取分数综合了多方面的情况:

专业的招生人数、专业的实力、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考生的选择。

如果一个专业多年来的录取分一直名列所有专业前茅,那么,这个专业就是“热门”的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