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764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

侍奉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

称王

2.名词使动用法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3.名词意动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

意动用法,以……为后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

(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远:

意动用法,以……为远

六、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

(二)状语后置句

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

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句

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

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

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

[课文·

译注]

(1)

称。

远:

意动用法,以……为远。

“不远千里”就是“不觉得千里

很远”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遥远,不辞长途跋涉的辛劳。

而:

(2)

(3)

1.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评析] 做臣下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国君,做儿子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存有仁义之心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之间舍弃私利,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成就王业的,还从未有过。

孟子历来倡导人与人之间、任何群体之间都应该把“施仁义”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极力反对谈及什么利害关系。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才能关系融洽,友好相处,社会各项事业也才能和谐发展,国家才能强大。

2.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蹠之徒也。

[评析] 鸡叫就起来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类;

鸡叫就起来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类。

孟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跻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

如果一个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难以提升,始终与人格卑下的人为伍,即“蹠之徒也”。

因此在生活中,不能过分关注“利”,甚至为了利不择手段。

为了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我们应把践行正义、培养善德放在自身修养的第一位。

3.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评析] 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弃仁义,心里想着私利来相互交往,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竞争的社会,一些人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却空虚得一无所有。

[问题1] 选文1,孟子列举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

[明确] 列举按从高到低的顺序论证,从王到士庶人,代表整个国家。

这些人都为了各自获利的话,国家也就危险了。

[问题2] 选文1中的“不夺不餍”一句有何含意?

[明确] “夺”指夺取全部利益,“餍”指满足。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取利”的贪欲,暗示了国亡的结局。

[问题3] 选文3,为什么将舜与蹠对比?

[明确] 言明“为善”与“为利”的区别,表明自己“为善”的主张。

[问题4] 如何理解孟子所谓的“义”?

[明确] 孟子所谓的“义”,本质上也是一种“利”,它注重统治者长治久安的大利,反对的是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利。

[问题5] 你认为文中唯利是图的价值观有何危害?

[明确] 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完全忽视了“义”的要求,把求利作为终极目标,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然会使人不择手段及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关爱、不体恤他人。

如果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必将陷入无序状态,阻碍社会的正常发展。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悦于利

B.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何以利吾家

C.以罢三军之师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苟为后义而先利

解析:

A.介词,在;

介词,对。

B.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C.均为结构助词,的。

D.连词,表承接关系;

连词,表并列关系。

答案:

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

C.先生将何之D.何以利吾家

A项,“然而”,这样却;

B项,“何必”,为什么一定;

D项,“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B.不远千里而来

C.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动词使动用法。

B.形容词意动用法。

D.名词活用为动词。

4.下列句子中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先生将何之    B.秦、楚之王悦于利

C.孟子见梁惠王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项与例句均是宾语前置句。

B项为状语后置句。

C项为正常语序。

D项为状语后置句。

A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叟,不远千里而来(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B.上下交征利(索取)

C.弑其君者(杀害)

D.苟为后义而先利(苟且)

D项中的“苟”意为“如果”。

D

6.下列句子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C.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

A项,意动用法,以……为远;

B项,使动用法,使……获利;

C项,意动用法,以……为后。

7.下列关于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对梁惠王说:

”他建议梁惠王绝对不要考虑利,只要做到仁义就可以了。

B.孟子的关于“仁义”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见解是一脉相承的。

C.孟子的“仁义”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D.这段文字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形象地说明用仁义治国安身有很大好处。

A项中“绝对不要考虑”说法错误。

8.如何理解文中“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两句话的含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

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9~13题。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孟子·

梁惠王上》)

9.这段文字在说理上,除取譬之外,还运用了哪两种说理方法?

这样说理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类比、对比;

类比揭示实质,对比以显鲜明。

10.这段文字阐述了孟子怎样的观点?

试简要论述(结合课文)。

阐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

论述略。

11.用现代汉语翻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并谈谈孟子引用这句话的作用。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制造木偶、土偶来殉葬的人,该会断绝后代吧!

表明孟子对始作俑者特别憎恨,并视以政杀人者为始作俑者。

12.下列对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杀人以梃与刃 ②左右欲刃相如 ③兽相食,且人恶之 ④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①名词,刀子;

②动词,杀;

③厌恶;

④何,怎么,读wū。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

(2)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1)(您的)老百姓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

(2)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

“寡人很乐于听从您的指教。

孟子回答说:

“杀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区别吗?

“没什么区别。

孟子说:

“杀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区别吗?

“也没有区别。

孟子接着说:

“现在,您的厨房里有肥肉,马厩里有健马,可百姓却是面带饥色,城外横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率领着野兽来吃百姓啊。

兽类自相残食,人尚感厌恶。

身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却免不了率兽吃人的情况出现,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

孔子曾说:

‘第一个制作人偶来殉葬的人,该断子绝孙了吧!

’孔子所痛恨的,是因为土偶、木偶像人形,却用来殉葬。

用人偶殉葬,尚且不可,又怎能让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三、语言表达

14.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我国传统的“节气”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

(1)请你根据示例猜一节气名。

示例:

谜面:

雾散之后冰消融(打一节气)

谜底:

雨水

三人同日相别离(打一节气)

________

(2)模仿示例,从“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

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别离”有“分开”的意思,即“春分”。

(2)描写的内容要契合节气的特点。

(1)春分 

(2)立春——春已归来,收尽余寒,草长莺飞,花香鸟语。

 惊蛰——轻雷隐隐,凝聚雨露,万物苏醒,虫叫蛙鸣。

15.“微雨过,小荷翻。

榴花开欲燃”是苏轼《阮郎归·

初夏》中的词句,请展开合理想象,对词句进行生动描写,突出“雨”的作用。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

本题属情景再现型扩展语句题,解题时,首先要把握词句的情景,结合句子中的景物描写,将情景再现出来。

“微雨”“小荷”“榴花”是扩展的关键对象,且要突出“雨”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

(示例)初长成的小荷叶,碧绿娇嫩,一阵细雨飘过,荷叶翻转,翩翩起舞;

鲜红欲滴的石榴花,经雨一洗,更红得像火焰一般。

 

听南怀瑾讲孟子

自古关于“利”的成语很多,例如追名逐利、见利忘义、利欲熏心。

提到这个“利”字,似乎所有君子都嫌它是一块烫手山芋,不敢明着去招惹,可是有几人仔细想过,究竟什么是利?

南怀瑾先生这样说:

“或者是人,或者是物,或者是事,当某一时间、某一空间中,能够产生‘利用安身’的功能效果,那么它就具有‘利用安身’的价值;

也就是在当用、该用、要用、可用、适用、值得用的条件下,那么对这人或事或物来说,就构成了价值;

也就是对这人或事或物的利。

讲得明白些,就是人生在世,怎能不讲利?

人类文化思想包含了政冶、经济、军事,乃至人生的艺术、生活,等等,都是以求利为目的。

如果不求有利,又何必去学?

做学问也是为了求利,读书认字,不外乎是为了获得生活上的方便或是自求适意。

即使出家学道,是为了成仙成佛,这何尝不是求利?

其实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已经思考过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义与利这千古一辨。

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于是遭遇了这句问话:

”(老先生,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

)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

”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

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

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

可见,人们追求有用或没用的东西都是利,只不过有大利、小利之别而已。

人与人的追求不同,因此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够对自己产生“利用安身”的价值的东西也不同。

有的人求子孙满堂,得之,心满意足;

有的人求福如东海,得之,心中无憾;

有的人求无上智慧,得之,最是得意;

有的人求万事如意,得之,甚为欢喜;

有的人求名扬四海,得之,心中风光无限;

有的人求家财万贯,得之,幸福无比。

但是无论是求喜求乐求名求财,说穿了,求的还是一个利。

知识链接:

南怀瑾(1918-2012),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

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

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

代表作《论语别裁》,1976年出版,香港、新加坡也争相翻印。

于儒、释、道三类国学当中拥有广泛著作,其成就造诣凸显于《周易》易理的详解上,因博学广闻而被众多学子尊称为“南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