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9544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职语文第二学期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

11.16—11.20

雷雨

13

11.23—11.27

雷雨威尼斯商人

14

11.30—12.4

威尼斯商人作文

15

12.7—12.11

《论语》一章

16

12.14—12.18

《孟子》一章

17

12.21—12.25

复习

18

12.28—1.1

复习

19

1.4—1.8

机动

20

1.11—1.15

机动

21

1.18—1.22

课时计划

授课班级

08幼2

授课时间

09.9.3

课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课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教学方法

讲读法

认知

初步掌握元曲体裁常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旨。

技能

培养诵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

提高学生诗歌鉴赏力。

情感

体会作者参破功名,屏弃富贵的情感。

教材分析

重点

通过诗歌诵读,挖掘艺术特色。

难点

诗歌节奏跟艺术表现关系

关键

教具资料

网络及教参

教学环节

教师讲授、指导内容

学生活动

时间分配

一.

 

二.

导入新课,讲解体裁

1、诗歌是情感的精灵,是美神的骄子,是灵魂的造化,是人文精神不倦的歌手。

读一首诗,就是品读一段历史,就是体验一份哲理,就是感受一种人格。

此刻,让我们走进元代散曲作家张养浩,去欣赏他的《山坡羊骊山怀古》。

2、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解题:

这是一首怀古诗。

作者站在骊山顶上四顾,见当年奢华无比的阿房宫旧址,早被历史淘洗得干净,一片衰草荒败景象。

况且,多个朝代诸路群雄在这里你争我夺,到头来一切化为灰烬。

诗人托古讽今,抒发无尽感慨。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自读五次。

激发兴趣

朗读

2分

18分

三.

四.

五.

细读课文,解析文本

1、这首诗在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

从总体效果来看,节奏快慢相互参差,以“快”表现时空无情,以“慢”抒发个人感慨。

从而造成一种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2、该诗的中心句当然是第⑥句。

其它诗句都起烘云托月作用,有的从“点”来衬托,有的从“面”来衬托。

何处为点?

何处为面?

它们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拓展比较,深化思想

1、作者认为人生无常,得失总归一场空。

似乎人生态度有些消极。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来安排我们的人生,应持怎样观点呢?

明确:

什么都无所谓、活一天算一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尽情享受不管明天的事、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似乎大家受到作者消极人生观的影响。

熟话说文如其人,我们从该诗似乎能够推测出作者的为人。

下面,我把张养浩的简历告诉诸位,看跟你们原先的推测是否一致?

3、为何作者为人跟该诗所表现主题似乎矛盾呢?

作者久居官场,看到许多人为争权夺利,彼此倾轧,感到厌恶。

因此,才借诗倾泻愤懑之情。

实际上,作者的人生观还是很积极的,变卖家财、救民水火正是其人生观的体现。

只是他不能将这内容写进诗里。

最后,还是让我们用古罗马哲人奥勒留的一句名言作为这堂课的结束吧——“不要像你能活一千年那样去生活,趁你暂时还在人世,赶紧行善吧”。

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曲子

掌握节奏

比较

理解

3分

22分

山坡羊骊山怀古

张养浩

一.解题

二.朗读,解析文本

三.拓展比较,深化思想

课后小结

通过朗读,掌握节奏。

09.9.4

第2课时

〔双调〕蟾宫曲(叹世)

朗读法

1、了解作者马致远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培养学生阅读散曲的兴趣,提高学生艺术欣赏的能力。

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智慧。

通过对诗句负载的文化内涵的讲解,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对作品所表现出的出世与入世思想的合理把握

二.

导入课文

㈠导语:

这次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很精彩。

相信大家看过之后,一定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那套节目从始至终贯穿着中国元素,给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以强烈震撼。

今天,我们将借助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蟾宫曲(叹世)》为载体,从中找出蕴涵着的中国元素,享受我们民族的美,学习先人的智慧人生。

㈡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7—1321?

),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著名元曲作家。

青年时追求功名,对“龙楼玉阁”抱有幻想。

中年时期,一度出任江浙行省务官;

晚年则淡泊名利,以清风为伴,向往闲适的生活。

马致远在元代散曲家中成就最高,被誉为“曲状元”。

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

朗诵诗歌,初步感知

㈠朗读诗歌

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

㈡将原作译成白话诗

根据课下注解,或课前查阅资料,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将其译成白话诗。

尽可能作到隔行压韵,直译

朗诵

翻译

3分

27分

难度较大时可意译。

根据学生情况,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

结合文本,深入挖掘

我们有五千年的文明,汉字决不仅止于表意功能;

而是一个个智慧的符号。

为何汉语翻成外国文字,会损失掉很多东西?

因为,另一种符号无法承载我们的全部文明。

下面我们将分别解析诗句。

小结作品,指导人生:

从诗中我们看出,作者虽寄情山水,逍遥自恣;

却绝不是少年轻狂人。

他有人生阅历,有自己的思想,还有自己的操守,都非常难能可贵。

尽管他明显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但道家的“适性逍遥”与佛家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都是很积极的人生观。

看破之后要面对,生活当中去历练,生活当中放得下才是高人。

全班同学齐诵《蟾宫曲(叹世)》

1、你怎样看待马致远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

2、课后阅读周作人散文《雨天的书》中“十字街头的塔”。

逐句分析

15分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一.作者简介

二.翻译

三.总结主题

朗读掌握主题和节奏

课时计划

09.9.10

第3课时

我爱这土地

把握诗歌形象,领会象征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欣赏的能力。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

掌握诗歌节奏,理解诗歌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通过细读品味诗歌艺术魅力。

导入课文,介绍作者

土地是万物生灵的根基,维系着一个勤劳而智慧的民族。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是啊!

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怎能不钟爱这一方热土,又怎能不眷恋大地母亲。

现在,让我们走进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

第一步:

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第二步:

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

学生自由朗读,探讨本诗的感情基调:

悲怆而深沉;

第四步:

朗读练习,推荐2—3名读的好的同学在班上朗读;

第五步:

男生、女生分别齐读;

20分

三.

第六步:

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

背诵全诗。

深化情感,引出背景。

1、该诗最能触动你心弦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诗的最后一节,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写得非常之好,好在哪里?

①运用设问句,一问一答,显得郑重其事。

从而表现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②“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表现作者对祖国爱得深沉。

3、“爱得深沉”后面用了省略号,为什么?

爱得深沉,不可能语到意尽。

4、艾青对祖国的爱也落实到具体的事物上,就是“土地”。

下面,让我们来看作者对土地的爱,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表现的。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作业:

背诵全诗

感悟

艾青

对全诗内容较感兴趣。

09.9.11

第4课时

讨论法

学习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

赏析富有表现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细读分析,分组研讨

1、“假如我是一只鸟”中的“鸟”字是泛指,违反诗歌创作规律,作者为何要反其道而行之呢?

①鸟是一种象征,代表着整体。

暗示着抗战是全民族的事情。

②“泛指”说明鸟的品种不名贵,是只极普通的鸟。

它用嘶哑的声音一直歌唱到

死,能够突出鸟的对土地真挚的情感。

2、“土地”、“河流”、“风”跟“黎明”是因果关系,还是衬托关系?

说是因果关系,指的是因敌人侵略所激起的反抗,导致最后独立自由的曙光必然到来。

这种理解不能说错,因为艺术欣赏要给人以愉悦,在此基础上一定的误读都是允许的。

但我更倾向于衬托关系。

3.诗的第一节第二节之间空了一段距离,为什么?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

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

阅读

讨论

25分

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所以,当第一节结束,以空白造成停顿感,仿佛再次积蓄力量和情感,运用全部的深情倾吐动人心魄的佳句。

4、第一节的歌唱者是“鸟”,可第二节的主语换成了“我”。

如果从诗歌文本角度来分析,

眼里含着泪水的究竟是“作者”还是那只“鸟”?

两者都是。

如果是鸟,连那只死鸟的眼里都含泪水,相当具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如果是作者,此时的艾青激情勃发,无法借用具有象征意义的“鸟”来含蓄表达情感,而是直抒胸臆,一吐为快。

同样起到非常感人的效果。

总结收获,迁移引申

1、我们通过诗歌《我爱这土地》走进诗人艾青的情感世界,看到了他那颗真挚的爱国之情。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小结: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颇丰。

优美的诗歌不仅要欣赏朗读,掌握它的内在韵律;

更要细致解读,深入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和享受。

2、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歌呢?

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子: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布置作业

总结

归纳

我爱这土地

一.分析研讨

二.总结收获

象征意义不好理解。

09.9.17

第5课时

致橡树

了解舒婷及诗歌创作情况,了解诗歌语言的主要特点。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体会诗歌表现的争取女性人格独立的情感。

诗歌的诵读。

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导入新课: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历久弥新的主题。

每个人对爱情的感悟、理解都不一样,人们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今天,我们欣赏当代女诗人舒婷一首《致橡树》,希望欣赏后能得到一些启发。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

《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0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⑴师范读(进行第一遍诗歌欣赏)

⑵指名读(教师作诵读评价、指导)

⑶全班读(分部朗读诗歌,进行第一遍诗歌欣赏)

(女)我如果爱你……不,这些都还不够!

(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男)像刀、像剑、也像载;

了解

(领)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女)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合)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课文结束。

(初步品味全诗的情感,并且对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有初步的把握、领悟)

2、整体感知

⑴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⑵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⑶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

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你”,“我”。

“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⑷作者以“木棉”向“橡树”倾诉的象征手法来阐述了她什么样的爱情观?

爱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和扶持。

练习背诵

分析

理解

舒婷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课文内容很好理解。

09.9.18

第6课时

通过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像,把握诗中意象的含义。

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导入:

上节课对该诗进行了整体感知。

下面将进一不解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对文学作品而言,形象性是其主要表现手段。

在诗歌里我们把它叫做“意象”。

诗歌就是由这些意象群构成的有一定意义的形象体系。

只有撩开诗歌意象的朦胧面纱,才能揭示其深层底蕴,看到缪斯那迷人的微笑。

抓住意象,品读第一层

1、诗人在这一层里写了哪些意象?

分别代表哪两种爱情观?

明确:

依附型(凌霄花、鸟儿)、奉献型(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

对依附型的爱情观持完全否定态度;

对奉献型的爱情观持部分否定;

3、为什么作者对这两种爱情观持否定态度?

能否列举现实例子予以证明?

“凌霄花”——借别人的高枝炫耀自己,乏真情,很庸俗。

4让我们在第一节中寻找线索,来证明作者倡导的理性爱情观?

①作者连用六个排比对偶,句式齐整,驾御语言控

制有度,使绵邈的感情带上鲜明的理性色彩。

②“绝不像”、“绝不学”斩钉截铁的否定,语气断然,充满理性。

③“也不止”、“这些都还不够”,语言的分寸感较强,情感控制有度。

抓住意象,品读第二层

诗人所向往的真正爱情是什么呢?

根据课文第二部分,请大家下来思考。

1、前面作者排山倒海般否定与贬斥,为了突出哪一句话?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2、你是树,我也是树,说明了什么?

爱情双方应该独立平等。

3、只是平等就行了吗?

还需要做什么?

还需要“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4、找出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说出美在何处?

“你有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也像戟”。

5、女性美在何处?

具有什么特点?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6、那么,真正的爱情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仿佛永远分离(男)却又终身相依(女)

教师总结:

诗人开头先否定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在诗人眼中,这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

这就是诗人的爱情宣言,人格的独立平等,是爱情的前提,整首诗的核心。

文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谈谈你对“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看法?

讨论

总结

否定的爱情观:

依附型(凌霄花、鸟儿)、奉献型(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肯定的爱情观: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对课文内容较感兴趣

09.9.24

第7课时

计划

讲述法

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及写作技巧。

结合专业与生活实际,为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培养学生做事有计划、善总结的习惯,增强学生学习工作的自省性与条理性。

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结合专业与生活实际,写作切实可行的计划

导语设计:

古人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周密合理的计划是一件事情得以顺利实施乃至达到成功的重要前提与保障,是否能制定出一份周密可行的计划也是一个人统筹安排与组织能力的体现。

计划的概念与特点:

1.阅读教材

  参见教材P27相关内容

2.计划的特点

超前性和可行性。

计划的格式与内容:

1.阅读教材,明确计划的格式与内容。

标题:

(个人或单位名称)计划时限计划内容文种名称

正文:

基本情况——制定计划的根据

目标——做什么(总任务、具体任务)

步骤——分几步做(时间安排)

明确

3分

30分

措施——如何做好

结尾:

计划的制定者和日期

2.结合专业与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先全班研讨,然后将具体计划内容按照格式一一对号入座。

*年*班2008年秋游计划

基本情况——丰富班级同学业余文化生活,增强班级凝聚力。

目标——于2008年9月29日在大黑山风景区组织一次秋游活动。

步骤——早晨集合的时间地点、集体活动形式及奖励方式(爬山比赛、两人三足、打扑克比赛等)、划分具体活动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登记通讯方式、下午集合的时间地点。

措施——遵守时间、保证纪律、不得单独活动、突发情况小组负责人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

结尾:

计划制定者和时间。

计划的写作要求

1.阅读教材,明确计划的写作要求。

注意协调、主次分明、随机应变。

2.小组再讨论,修改本组的计划,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发现问题及时发

问,从而使计划日趋周密合理。

(比如活动当天下雨如何应对、有同学不遵守纪律如何处理等)

  将课上所写的计划修改后整理到作业本上。

10分

一.计划的概念与特点:

二.计划的格式与内容

三.计划的写作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