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全省统考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全省统考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基础知识大全省统考Word文件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有:
西方的如毕达哥拉斯的《金言》、柏拉图的《理想国》与《美诺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与《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中国的如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老子的《老子》、庄子的《庄子》、无名氏的《中庸》、朱熹的《四书集注》、王守仁的《传习录》等等。
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教育专著、如《学记》、《大学》、韩愈的《师说》等。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战国末年,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
《学记》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是否可教”,以产婆术闻名。
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①著名的英国学者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
②在教育学的创立过程中,捷克的宗教改革家夸美纽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他在1632年的《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提出了系统的教育目的论、方法论,教育原则体系,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以及一些学科教育思想。
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夸美纽斯的这本书看成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但是,由于他的宗教立场和目的,人们又很难把它看成一本真正的科学著作。
此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于1693年出版了《教育漫话》,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建构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62年出版了《爱弥儿》,深刻地表达了卢梭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的思想。
自然教育有两层意思:
一是儿童的教育要远离城市,到偏远宁静的乡村进行;
二是教育要从儿童的自然本性出发。
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卢梭还把教育划分为婴儿时期的教育(0-2岁)、儿童时期的教育(2-12岁)、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和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四个时期。
这是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而且是建立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基础上的。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来由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等人兴趣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对康德、杜威等哲学家的教育学说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⑤瑞士的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年),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对于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⑥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该大学规定每位教授轮流讲授教育学,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课程。
康德先后于1776-1777学年和1786-1787学年讲授教育学。
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他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他还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就是根据某一种教育理想进行的“教育试验”;
⑦康德之后,对教育学的创立做出最重要贡献的就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强调必须有“一种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科学”,有“科学与思考力”。
他首先强调的是教育学要有“自身的概念”。
他非常明确地指出,“普通教育学必须把论述基本概念放在一切论述之前”,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统一性。
赫尔巴特不仅论述了科学教育学的独特性,而且还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即心理学和哲学。
还创办了一个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实验学校。
⑧
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特别是根据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论述了在前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
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科《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编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这本书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段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
另一方面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教育学的价值是什么?
(或学习教育学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
⑴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⑵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⑶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⑷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⑸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
(或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状况?
⑴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⑵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⑶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⑷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⑸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教育学的创立是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从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知识领域来说,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⑴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⑵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⑶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⑷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⑸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的发展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根据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建立于其上的生产关系的性质,把社会发展历程划分为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三个大阶段,相应地就把教育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
其中古代教育、现代教育又各自可以划分出两个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亚阶段,即古代奴隶社会的教育与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与现代社会主义的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⑴教育水平低;
⑵教育没有阶级性;
⑶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⑴古代学校的出现;
⑵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⑶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力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⑴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⑵学校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⑶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⑷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⑸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选拨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⑵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⑶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⑷师生关系民主化;
⑸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的教育特征是什么
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⑵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⑶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⑴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⑵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⑶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⑷教育从产生之日起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⑸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永恒不变的范畴。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有哪些?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首先是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是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
教育是指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它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它人员,其中教师上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
受教育者(它指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教育影响
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有哪些作用?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2)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现代社会有
特征
①以大机器的使用和无生命能源的消耗为核心的专业化社会大生产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
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生产效率全面提高。
③社会分化剧烈,社会分工精细。
④社会流动性增强,业缘关系取代了血缘和地缘关系而成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个人发展的机会和自主程度增多。
⑤法治取代人治成为政治系统运行的基本方式,社会的民主化程度提高。
⑥城市数量增加、规模加大,农业人口的比重降低至半数以下。
⑦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联络手段高度发达,个人、群体、组织、区域、国家日趋开放。
⑧人的思想观念充分更新,竞争意识和时间观念加强,崇尚科学、信服真理、追求变革成为人们基本的行为或价值取向。
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1)现代社会是生产社会化社会。
(2)现代社会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现代化社会。
(3)现代社会是科学化社会。
(4)现代社会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
(5)现代社会还是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浪潮日益高涨
(2)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化和现实化
(3)教育与社会生产更加紧密联系
(4)终身教育理想正在逐步实现
(5)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重点
(6)教育技术现代化
(7)教育国际化势头日益强劲
(8)更关注全球命运和未来发展
(9)现代教育日益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重视发展学生能力
、普遍赞成引导学生学
、心理学的应用、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
20世纪后期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②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
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
生产的发展也越来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人们日益认识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
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
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
③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
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④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
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
⑤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
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
⑥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
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的教育目的的思想,即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这一思想很快被全球各国所认可,并被称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日本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
(1)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
(2)能对社会发展和增进福利作出贡献;
(3)有独创性;
(4)具有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遭到破坏、人口爆炸、民族冲突、贫困和饥饿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5)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
美国国会1994年的教育目的如下:
(1)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乐意学习;
(2)中学毕业率至少提高到90%;
(3)所有完成4年级、8年级和12年级学业的学生都要有挑战教材的能力,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与政治、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而且每一所美国学校都要确保学生学会思考,为做负责任的公民或进一步学习以及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准备。
(1)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教育法》正式颁布,教育方针也明确写入《教育法》: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的学校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初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1)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诚实、守信、勤奋、自立、合作、乐观、进取等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遵纪守法、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具有分辨是非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掌握必要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
(3)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学会生活自理和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择业的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我国普通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
(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有理想、有民族自尊心,有社会责任感;
遵纪守法,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2)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初步掌握一门外语,能自觉学习,有自学能力;
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
有健康的体魄和审美能力,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一定的应变能力,有探索和创造的精神。
(3)初步形成个性特长。
(4)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职业观念,有一定的劳动技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
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
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灵魂。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的重要途径。
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片面发展是旧有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
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共产主义社会才能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
全面发展的途径是旧有与生成劳动相结合。
()
(1)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
1906年,当时的学部正式规定和发布的教育宗旨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
(2)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
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9月公布了民国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1929年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的教育宗旨为: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
”
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就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毛泽东又指出: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
“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我国的教育目的。
(1)主观依据:
受哲学观念的影响;
受人性假设的影响;
受理想人格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理想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
(2)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
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来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