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9204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docx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会计学原理讲义讲稿

 

第二章会计核算基本原理

第一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一、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和会计对象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由于会计对象涉及面广,又很抽象,所以为了便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适应不同会计主体要求,还要利用会计要素的形式,使会计对象具体化。

(一)资产:

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特征:

1、资产必须是由以往的事项所导致的现时权利。

2、资产必须为企业拥有或控制。

3、资产必须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确认条件:

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要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能够可靠的计量。

说明:

符合资产定义和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资产定义、但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二)负债:

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特征:

1.负债是由以往事项所导致的现时义务。

2、清偿负债会导致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

3、负债有确切的收款人和偿付日期,或者收款人和偿付日期可以合理的确定。

负债确认条件:

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要满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并能够可靠的计量。

说明:

符合负债定义和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符合负债定义、但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项目,不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三)所有者权益:

也叫业主权益、股东权益、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特征:

1、对净资产的所有权,受总资产和总负债变动的影响

2、这种权利包含着所有者以其出资额的比例分享企业利润,并以其出资额承担风险

3、还意味着所有者有法定的管理企业和委托他人管理企业的权力

所有者权益项目应当列入资产负债表。

其中: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区别

1、负债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企业负有偿还的义务;而所有者权益则是企业对投资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归还给投资者。

2、债权人只享有按期收回利息和本金的权力,而无权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经营管理;投资者则既可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可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

3、在企业清算时,负债拥有优先求偿权;而所有者权益则只能在清偿了所有的负债以后,才返还给投资者。

(四)收入:

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狭义)

特征:

1、是从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2、收入可以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广义的收入还应包括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

收入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且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符合收入定义和收入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五)费用: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成本和费用。

成本是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费用是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

(狭义)

特征:

1、费用产生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耗费的事项已经发生或已经成为事实)

2、费用可使企业资产减少、负债增加、所有者权益减少。

其中:

成本和费用的区别

1、费用是和期间相联系的;成本是和产品相联系的。

2、成本有实物承担者,而费用一般没有实物承担者。

3、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4、符合费用定义和费用确认条件的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六)利润:

企业在一定期间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

利润=收入-费用

二、会计要素的确认

确认是指决定将交易或事项中的某一项目作为一项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告的过程,是财务会计的一项重要程序。

(一)初始确认

1、符合要素定义

2、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

3、有关的价值以及流入流出的经济利益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最终确认:

符合要素定义和确认条件的项目才能列示在报表中,仅仅符合要素定义而不符合要素取而呢条件的项目,不能再报表中列示。

三、会计要素的计量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会计计量是会计确认的结果,它决定已确认的经济信息如何按真实与相关的金额列示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上,主要解决会计核算中的定量问题。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问题。

(一)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

1、历史成本。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2、重置成本。

在重置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3、可变现净值。

在可变现净值计量下,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4、现值。

在现值计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5、公允价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领计量。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二)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要求

1、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2、收入与费用配比

3、历史成本计量

三、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

1、涵义:

凡是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资本性支出。

2、特点:

(1)以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为划分标准

(2)划分目的在于正确确定企业当期损益。

如果将收益性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就会少计费用,多计资产,就会出现本年利润和资产的虚增;反之,将资本性支出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就会多计费用,少计资产,出现本年利润和资产虚减。

(3)收益性支出由本会计年度实现的收入抵补,列如本会计期间的费用,列入利润表;资本性支出由以后各会计年度实现的收入抵补列为各年度的费用,先列入本会计年度资产负债表。

4、两项重要原则

(一)配比原则

1、涵义:

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

2、如何配比

3、因果关系的配比

4、时间上的配比:

在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相关成本费用应该在同期间得到确认、计量。

对于一切预支款项的成本费用,要递延到有关收入取得时才能计列。

如折旧、待摊费用。

对于与本期收入有关的尚未支付的费用,则应在本期内预提,达到配比的目的。

如预提费用。

(二)历史成本原则(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

1、涵义:

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

2、特点

(1)历史成本原则是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可以防止企业随意更改;

(2)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与有关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五、会计等式

(一)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投资者权益)

一个企业的资产和权益,是从两个角度对企业资本进行观察和分析,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相等的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

投资者及债权人将自己拥有的资本提供给企业使用,企业运用这些资本就要获得一定数量的资产,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同样也对这些资产享有相应的权益。

这样,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就必然有相等数额的权益;或者说有一定数量的权益就必然有相等数额的资产。

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示二者的关系。

就可以得到:

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公式就是会计恒等式,也是会计基本方程式。

它表示某一时点上,企业资产和权益的关系,企业的财务状况。

是一个静态的会计公式。

会计恒等式是核算中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理论依据。

(二)动态会计等式:

收入-费用=利润

企业是以盈利为经营目标的。

企业会出售各种产品、商品、劳务来取得收入,但是在取得这些收入的同时,企业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耗费。

收入和费用相比较,其差额就是利润。

利润是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最终经营成果,它是一个期间的概念,是动态的。

(三)由于利润是属于所有者权益的,所以将基本会计等式扩展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第2节会计事项及其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例题:

华丰公司2010年12月31日拥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情况如下:

资产(580)=负债(150)+所有者权益(430)

(1)购买材料,支付银行存款2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2-2=150+430

(2)华丰公司用实际收到投资5万元直接归还到期银行借款。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150-5)+(430+5)

(3)华丰公司用应收商业汇票1万元顶抵银行借款。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1)=(150-1)+430

(4)华丰公司将资本公积300万元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150+(430+300-300)

(5)华丰公司购进材料3万元,款项尚未支付。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3)=(150+3)+430

(6)华丰公司接受投入的机器一台,作价25万元。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580+25)=150+(430+25)

结论:

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影响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

经济业务发生后,会引起资产和权益有关项目的增减变动,归纳起来有四种类型:

1、资产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2、资产有增有减,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变

3、资产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4、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有增有减,资产不变

只要企业发生经济活动,就会产生经济业务,不管发生多少笔经济业务,也不管经济业务的情况有多复杂,都不会超出上述四种情况,所以,无论在哪个企业,发生何种情况,资产与权益总是保持着平衡关系。

例1:

企业销售产品获得收入20万元存入银行。

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资产(银行存款)增加20万元,同时也使收入增加20万元。

将其代入恒等式

资产(+20)+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20)

例2:

企业生产产品领用材料8万元。

这项业务的发生,使企业费用(生产成本)增加8万元,同时也使资产(材料)减少8万元。

将其代入恒等式

资产(-8)+费用(+8)=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

第三节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

也就是对各项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等分类后所赋予的名称。

一、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1、会计科目的设置,为全面、系统、分类地核算经济业务提供了条件。

2、会计科目是组织核算的依据。

3、会计科目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手段。

二、会计科目的设置原则

1、会计科目的设置应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核算对象。

2、会计科目的设置要符合企业经济活动和业务规模。

3、会计科目的设置要符合经济管理的要求。

4、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贯彻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5、保持会计科目相对稳定性。

3、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2、按会计要素分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利润类

3、按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隶属关系分类

总分类科目:

也称一级科目,是指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的会计科目,是进行总分类核算的依据。

明细分类科目:

也称明细科目(或细目、三级科目),是指在一级科目的基础上,对一级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较详细分类的会计科目。

可在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之间设置二级科目(也称子目)。

第四节会计账户

一、账户的定义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来连续、系统地记载经济业务引起的各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一种手段。

二、会计科目和账户的异同

1、联系:

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2、相同点:

它们都是分门别类地反映某项经济内容。

即两者所反映的内容是相同的。

3、区别:

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本身没有结构,只是分类的名称。

而账户除了名称外,还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以连续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具体内容的增减变动及结果。

三、设置账户的作用

1、通过账户记录,可以反映每笔和每类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计算资金的取得、使用、耗费、收回和分配。

2、通过账户,可以有效地储存会计信息。

3、通过账户,可以提供会计信息。

四、账户的基本结构

记账方法不同,或账户的性质不同,账户的结构也不完全相同。

但是,不管采用何种记账方法,也不论是何种性质的账户,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即在账户中如何反映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增加、减少和余额。

在实际工作中,账户的格式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容:

账户的名称(即会计科目)、经济业务发生的日期、凭证号数、摘要、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

在教学实践和教科书中:

“T”字式或“丁”字式

增加额、减少额和余额的关系: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合计数-本期减少额合计数

五)账户的分类

1、按照经济内容分类:

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

2、按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不同

总分类账户,是指根据总分类科目设置的、用于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总括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总账账户或总账。

明细分类账户,是根据明细分类科目设置的、用来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的账户,简称明细账。

3、按账户与会计报表的关系分类

资产负债表账户:

包括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损益表账户:

包括收入类账户、费用类账户、利润类账户

六、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

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

账户的开设应与会计科目的设置相适应,一般也采用分级设置的办法,分为总分类账户的设置和明细分类账户的设置。

总分类账户是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统驭账户,对所属明细分类账户起着控制作用;而明细分类账户则是某一总分类账户的从属账户,对其所隶属的总分类账户起着辅助作用。

某一总分类账户及其所属明细分类账户的核算对象是相同的,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相互补充,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既总括又详细地反映同一核算内容。

1.平行登记的要点:

对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有关的总分类账中进行总括登记,另一方面要在其所属的有关明细分类账中进行明细登记,登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原始依据应该相同,会计期间应该一致,借贷方向一般应该一致,金额应该相等。

同时期、同方向、同金额

2.平行登记的结果:

总分类账有关科目的本期发生额与其所属的各个明细科目本期发生额的合计数相等。

总分类账有关科目的期末余额与其所属各个明细科目期末余额的合计数相等。

第五节复式记账原理与借贷记账法

一、复式记账法

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一)主要特点:

1、由于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做记录,根据账户记录的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由于复式记账要求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以上的账户同时记账,因此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记录的正确性。

(二)理论依据:

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通过会计恒等式来揭示:

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三)基本原则

1、会计等式为记账基础

2、对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必须按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类型进行登记

4、定期汇总的全部账户记录必须平衡

(四)试算平衡法

1、发生额平衡法:

资产账户增加额合计+权益账户减少额合计=权益账户增加额合计+资产账户减少额合计

2、余额平衡法:

资产账户期末余额合计=权益账户期末余额合计

二、借贷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一些具体的记账方法的总称,如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记账方法,在我国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记账方法。

(1)记账符号:

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为记账符号。

抽象地看:

无论是借还是贷,都表示增加,又表示减少。

具体地看:

“借”对于会计等式左边的账户,即资产、费用账户表示增加,对会计等式右边的账户,即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表示减少。

“贷”对于会计等式左边的资产、费用类账户表示减少,对会计等式右边的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表示增加。

(二)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在借贷记账法下,任何账户都分为借、贷两方,而且把账户的左方称为借方,账户的右方称为贷方。

记账时,账户的借贷两方必须做相反方向的记录,即对于每一个账户来说,如果借方登记增加额,则贷方就登记减少额;如果借方登记减少额。

则贷方就登记增加额。

借贷记账法下,各类账户的期末余额都记录在增加的一方。

即资产的期末余额在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在贷方。

根据余额方向,可以判断账户的性质,可设置双重性质的账户。

双重性质的账户是指既可以用来核算资产、费用,又可以核算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的账户,比如“其他往来”、“待处理财产损益”、“投资收益”等。

它具有两类账户的功能,可以简化核算手续。

(三)记账规则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即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

金额和借贷相反的方向,记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有借方必有贷方,

而且借方与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

具体的说,如果在一个账户中记借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贷方;或者在一个账户中记贷方,必须同时在另一个或几个账户中记借方。

记入借方的总额与记入贷方的总额相等。

(四)账户的对应关系

某项经济业务发生时,所形成的借贷方账户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称为账户的对应关系。

相互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的账户,称为对应账户。

例如,从银行提取现金,这笔业务涉及“银行存款”账户的减少和“现金”账户的增加,则“现金”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是具有对应关系的账户,这两个账户互为对应账户。

(五)会计分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记账公式或解方程。

是按照借贷记账法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账户)的名称、记账方向及金额所作的一种记录。

一笔会计分录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账户(及其所属明细账户)名称;记账符号;数量金额。

1、简单会计分录:

“一借一贷”

2、复合会计分录:

“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

两种会计分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不允许将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合并为多借多贷的复合分录。

(六)过账和试算平衡

1、编制会计分录发生在登记账户之前,实际上是按照会计制度处理经济业务。

在实际工作中,它是在记账凭证上完成的。

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在编制会计分录以后,应将会计分录的金额分别登记到各有关账户中去,这个记账步骤称为“过账”。

2、试算平衡是指根据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原理,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各类账户记录、过账过程的正确性和完整性的一种方法。

----每个月结束时,在已经结出各个账户的本月发生额和月末余额后,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

3、试算平衡公式:

全部账户借方期初余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期初余额合计数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全部账户借方期末余额合计数=全部账户贷方期末余额合计数

注意:

通过试算平衡表来检查账户记录是否正确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借贷不平衡,可以肯定账户记录或计算有错误;但如果借贷平衡,却不能完全肯定记账没有错误,要进一步检查,比如在账户中是否存在重记漏记业务,多记少记金额,借贷相反等错误。

例题:

编制资料:

城公司2月初有关账户期初余额为:

银行存款200000,固定资产500000,应付账款80000,实收资本500000,资本公积120000。

其它账户无期初余额。

2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

1、收到某单位投入资本的400000元存入银行。

长城公司“银行存款”和“实收资本”账户均增加400000元。

2、用银行存款50000原偿还前欠某企业账款。

长城公司“银行存款”和“应付账款”账户均减少50000元。

3、用银行存款100000元购买一台全新及其设备。

长城公司“银行存款”账户减少100000元,“固定资产”账户增加100000元。

4、将资本公积80000元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

长城公司“资本公积”账户减少80000元,“实收资本”账户增加80000元。

5、签发并承兑一张面额为20000元,为期两个月的商业汇票,用以抵付应付账款。

长城公司“应付票据”账户增加20000元,“应付账款”账户减少20000元。

6、购进原材料15000元,用用银行存款支付。

长城公司原材料账户增加15000元,银行存款账户减少15000元。

要求:

开设账户,登记“T”账本月总分类账户发生额试算平衡表和总分类账户余额试算平衡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