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19039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2.9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体解剖生理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

(一)细胞膜脂质

磷脂类(70%):

双嗜性分子;

熔点低

胆固醇(<

30%):

流度阻尼器

体温条件下为液态,细胞膜有流动性,与胆固醇量呈反比。

(二)细胞膜蛋白

⒈结构:

α-螺旋或球形结构

⒉存在形式:

主要为整合蛋白(载体、离子通道、离子泵)

以执行各种生理功能的α-螺旋或球形结构整合蛋白为主

(三)细胞膜的糖类

以糖脂、糖蛋白形式存在

功能:

特异性“标志”

液态镶嵌模型  

膜的共同结构特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后者主要以α-螺旋或球形蛋白质的形式存在。

糖类存在其表面,起“标示”效应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物质转运的两个必备条件

1)细胞膜对物质有通透性

2)转运动力:

如浓度差、电位差、渗透压差

主动转运:

耗能

被动转运:

不耗能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O2、CO2、乙醇、类固醇类激素等)

直接通过膜脂质双层;

P高P低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物质转运

(三)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形式

1.入胞:

吞噬(固体),吞饮(液体)

2.出胞:

神经末梢分泌递质,腺体分泌激素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通道”跨膜信号转导

“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跨膜信号转导

一、细胞质基质

基本概念:

用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匀浆物组分,先后除去细胞核、线粒体、溶酶体、高尔基体和细胞质膜等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后,存留在上清液中的主要是细胞质基质的成分。

主要成分:

中间代谢有关的数千种酶类、细胞质骨架结构

二细胞器

(一)、内质网

是细胞内蛋白质与脂类合成的基地,几乎全部脂类和多种重要蛋白都是在内质网合成的。

(二)、高尔基体

TGN的主要功能:

参与蛋白质的分类与包装、运输;

某些“晚期”的蛋白质修饰

与粗面内质网的关系:

有粗面内质网形小泡内包裹着蛋白质到高尔基体,与其融合,同时把蛋白质运送到它上面,在生长同时脱落

(三)、溶酶体

含有大量酸性水解酶

清除无用的生物大分子、衰老的细胞器及衰老损伤和死亡的细胞

防御功能(病原体感染刺激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而吞噬、消化)

(四)、线粒体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

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五)、核蛋白体:

a、组成:

由RNA和蛋白质

b、RNA包括:

1)信使核糖核酸:

mRNA

2)运输RNA:

tRNA

3)核蛋白体RNA:

rRNA,合成蛋白质

c、功能:

合成蛋白质

游离的核糖体供自身使用

附着的核糖体供外界使用:

把蛋白质从细胞中分离出去

第三节细胞核

(一)、核被膜与核孔复合体

构成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

避免生命活动的彼此干扰

保护DNA不受细胞骨架运动

所产生的机械力的损伤

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二)、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chromatin):

指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及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间期细胞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

◆染色体(chromosome):

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在细胞周期不同的功能阶段可以相互转变的的形态结构

染色质与染色体具有基本相同的化学组成,但包装程度不同,构象不同。

第四节基本组织

一、上皮组织

•分布特点:

体表或衬于体内各种有腔器官的内表面。

•功能:

保护、吸收、分泌、排泄、感觉

二、结缔组织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软骨组织、骨组织、血液和淋巴。

固有结缔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成分,又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

功能:

连接、支持、营养和保护。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第三章神经与肌肉的一般生理

第一节细胞的生物电

(三)生物电产生基础

1.机制:

带电离子(Na+和K+)经离子通道产生跨膜转运

2.离子跨膜转运的二个必备条件

有通透性:

离子通道的开放

有动力:

膜内外离子分布差异大,具很高的浓度差(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30倍,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12倍)

二、静息电位(Rp)K+平衡电位

(一)Rp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1.定义:

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2.特点:

内负外正、相对恒定

2)复极化:

细胞去极化至一定程度Na+通道关闭,K+通道开

放,在细胞内外K+的作用下K+外流,形成复极化

3)后电位:

钠泵排钠摄钾形成微小的电位波动

(三)Ap产生的条件

1.阈刺激是产生Ap的必须条件

2.阈电位:

使快钠通道大量激活,形成膜的去极化和Na+

通道开放间的自发再生性循环的临界跨膜电位。

动作电位各期与Na+通道功能状态

1.Na通道功能状态:

激活、失活、备用

2.动作电位时程中,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p在同一细胞上的“不衰减传导”

传导特征:

不衰减;

全或无;

双向性传导

传导原理:

局部电流方式

第二节肌细胞的收缩

传递特点

1)单向传递:

只能从神经肌肉

2)时间延搁:

因为是化学传递,而非电传递

3)Ach被胆碱酯酶失活

有机磷使胆碱酯酶失活大量Ach堆积肌肉震颤

肉毒杆菌、美洲箭毒抑制Ach作用肌肉松弛

肌肉组织

(一)几个名词

肌肉细胞(肌细胞)又称肌纤维

肌膜(肌肉细胞的细胞膜)

肌浆(肌肉细胞的细胞质)

(二)结构特点

①肌原纤维

②肌管系统

二.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连

1.定义:

将肌细胞兴奋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2.兴奋-收缩耦连过程

肌膜动作电位至横管膜三联体(关键部位)终池Ca2+通道开放Ca2+内流肌浆中Ca2+(关键耦连物)肌丝滑行收缩

(二)滑行学说

肌肉收缩时,无肌丝缩短和卷曲,是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行的结果

(三)滑行过程

肌浆中CaCa与C亚基结合I亚基传递信息原肌凝蛋白变构暴露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位点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拖动细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肌小节、明带、H区变短;

暗带长度不变

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1.前负荷(初长度):

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荷

2.后负荷:

肌肉收缩时遇到的阻力

后负荷↑→肌缩速度、幅度↓和张力↑

3.肌肉收缩力

五.骨骼肌收缩形式

(一)按肌肉收缩时长度或张力变化分

1.等长收缩:

见于负荷肌张力,维持位置和姿势

2.等张收缩:

见于负荷肌张力,造成肢体运动

第四章血液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1)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

蛋白质、铁、内因子、VitB12、叶酸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雄性激素

(3)红细胞的破坏:

寿命120天

血管外:

巨噬细胞吞噬

血管内:

溶血---血红蛋白与触珠蛋白结合

脱铁血红素转变为胆色素,可再利用。

白细胞的生理特性:

渗出性;

趋化性;

吞噬作用

寿命较难判断

中性粒细胞在循环血液中停留8小时左右进入组织,3、4天即衰老死亡或经消化道排出。

若遇细菌,因在吞噬活动中释放出过多溶酶体而“自我溶解”。

血液的理化性质

(一)血液的比重及粘滞性

血液的比重:

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

血浆的比重:

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

血沉与血浆白蛋白相关。

全血的粘滞性为4~5;

血浆的粘滞性为1.6~2.4

(二)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是:

血浆蛋白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是A)

2)参与免疫功能(G和补体)

3)运输作用

4)营养功能

5)缓冲作用(血浆白蛋白和其钠盐组成缓冲对)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F和凝血因子)

(三)血浆渗透压

晶体渗透压:

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胶体渗透压: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保持血容量

几个概念

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如0.85%的NaCl,5%的glucose,1.9%的尿素。

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的溶液。

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

注意:

等张溶液一定是等渗溶液,但等渗溶液不一定是等张溶液。

输液时必须输等张溶液。

如1.9%的尿素是等渗液,但不是等张液。

(四)血浆的PH

N:

7.35~7.45

主要取决于血浆中主要的缓冲对(bufferpairs),即NaHCO3/H2CO3的比值。

PH值的稳定还需正常的呼吸功能和肾的调节作用。

(五)血清

血液凝固后12小时,血凝块发生回缩所释放出的淡黄色液体。

第二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生理性止血(physiologichomeostasis)

小血管破损,血液从血管中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

步骤

1、受损小血管收缩

2、内膜下组织可以激活血小板系统和凝血系统

*血小板粘附、聚集在受损处形成松软止血栓。

*局部迅速发生凝血反应出现血凝块,与血小板构成牢固止血栓。

3、激活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使之活动相对平衡,限制血凝块不断增大和凝血过程蔓延出这一局部。

二、血液凝固(bloodcoagulation)

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一旦开始,各个凝血因子便一个激活一个,形成“瀑布”样的反应链直至血液凝固。

最终,纤维蛋白多聚体将血细胞网络于其中,形成血凝块。

凝血因子:

血液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血液凝固的基本反应过程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外源途径.Vs.内源途径)

Ca2+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血液凝固过程

第三节血量、输血与血型

第三章感觉器官

第一节概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

1、定义

感受器:

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能感受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

感觉器官:

感受器及与感受功能密切相关的非神经附属结构。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

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感觉阈: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适宜刺激感觉阈低。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概念: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细胞产生的局部电位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AP的序列之中。

(1)对刺激的质(性质)的编码

  不同性质的感觉引起,是由某一专用线路将冲动传到脑的特定部位所形成的。

(2)对刺激的量(强度)的编码

 A、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B、参与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4、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现象

概念:

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

(1)快适应感受器:

利于接受新的刺激

(2)慢适应感受器:

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进行持久的监测和调节

适应并非疲劳

第二节视觉器官

眼:

折光系统:

调节,使远近不同距离的物体都恰好在视网膜上成像

感光系统:

进行光电换能,使其变成神经动作电位,而对光的亮度和颜色辨别

眼球壁:

一)外膜

1.角膜:

外膜前1/6,透明,神经丰富,屈光作用

2.巩膜:

外膜后5/6,白色坚韧,保护作用,与角膜交界处深部为环行巩膜静脉窦

(二)中膜

1.脉络膜:

中膜后2/3,内面紧贴视网膜,为其供能

2.睫状体(肌):

发出睫状小带连接晶状体.

3.虹膜:

有颜色;

中央圆形瞳孔,周边瞳孔括约肌和开大肌

(三)内膜(视网膜):

感光

内容物:

(一)房水

1.营养角膜和晶状体

2.维持眼内压

(二)晶状体

透明,折光,有弹性,有变凸的趋势

(三)玻璃体

透明,折光,支持视网膜

二、眼的折光功能及调节

眼折光系统的组成:

玻璃体、晶状体、房水、角膜

折光成像的原理

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聚焦到主焦点

较近物体光线折射成像后一定在主焦距面更远处成像。

屈光度与曲率半经成正比

视力:

在亮光下,眼对物体细微结构的辨别能力,以两点辨别的最小视角为衡量标准。

眼的调节

眼未发生调节时,视网膜位于其主焦点

6米以外物体光线到达眼以为平行光线,不需调节,成像于视网膜,清晰

6米内近物光线为辐射状,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后,模糊.需要调节(三种方式).

晶状体的调节

①看近物时,模糊物象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区

②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

③晶状体受牵拉的力减少,由于其自身的弹性凸出折光力增大辐散的光线聚焦前移而落在视网膜上。

眼作充分调节后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近点。

瞳孔的调节

看近物时,反射性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瞳孔调节.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

瞳孔对光反射:

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强光照射瞳孔缩小,撤光时扩大).

眼球会聚的调节

当视近物时,发生双眼视轴向鼻侧汇聚的现象。

其意义在于看近物时,物像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避免了复视。

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

近视:

眼球前后径过长或眼球折光功能过强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前造成的视物模糊(凹透镜)

远视:

眼球前后径过短或眼球折光功能太弱导致平行光线成像于视网膜之后造成的视物模糊(凸透镜)

老视:

静息时折光能力正常,晶状体的弹性减弱,看近物时的调节能力减弱(凸透镜)

散光:

眼球折光面的曲率半径不均一,导致光线在眼内不能同时聚焦而造成的视物模糊(柱面镜

三、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官换能系统

视锥细胞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视锥细胞的换能与视杆细胞相类似

●三原色学说

●色盲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视网膜中存在分别对红、绿和蓝光敏感的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视红质、视绿质和视蓝质为其感光色素,当不同波长的光线入眼时,这三种视锥细胞的兴奋程度不同,在中枢则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色觉。

四、其它视觉生理现象

●明适应

机制:

暗处视紫红质大量蓄积,到明亮处大量而迅速分解

●暗适应

是视紫红质的含量在暗处恢复的过程

视野:

单眼固定不动注视前方某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

第三节位听器官

一、听阈与听域

听阈:

人能听到的最低声强。

最大可听阈:

极限声强,受检者感受到压迫感或疼痛。

听域:

听力曲线和最大可听阈曲线之间所包含的面积。

二、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1、外耳:

收集、传导声波。

判别方向。

2、中耳:

将声波振动高效传入内耳。

鼓膜-听骨链-卵圆窗。

①∵鼓膜有效振动面积与卵圆窗面积之比为:

55mm2∶3.2mm2=17∶1

∴鼓膜使声压增强17倍;

②∵听小骨长臂长度∶短臂长度=1.3∶1

∴经听骨链的传递使声压增强1.3倍

三内耳结构及听觉功能

前庭:

内有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感觉直线加,减速运动的位觉感受器

骨半规管:

内有膜迷路的膜半规管,感受旋转运动的位觉感受器

耳蜗:

内有膜迷路蜗管,其内螺旋器为听觉感受器

1、耳蜗的结构

蜗管内充满淋巴

内有基底膜,上有声音感受器-螺旋器

螺旋器由毛细胞组成

毛细胞底部为听神经

毛细胞上铺有盖膜

2、基底膜振动与行波学说

当声音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上下振动:

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

不同的声音频率在基底膜上最大振幅出现位置不同,频率低的声音产生的振动行进的较远。

最大振幅处毛细胞兴奋,从而对音频进行分析

听觉的产生过程

声波振动→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卵圆窗)→内耳(耳蜗的内淋巴液→螺旋器→声-电转换)→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听觉。

四内耳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反应)

半规管壶腹嵴:

适宜刺激是正负角加速度。

椭圆囊囊斑:

水平方向直线变速运动

球囊囊斑:

竖直方向直线变速运动和头在空间的位置变化

(一)囊斑和壶腹嵴的结构

二、毛细胞的换能作用

适宜刺激=导致纤毛偏曲的因素

纤毛的偏曲方向决定于感受器的兴奋性

第六章神经系统

(Nervoussystem)

第二节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的类型

(二)神经纤维

有髓神经纤维:

神经元的轴突和外表的神经胶质细胞(髓鞘)构成。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

⑴完整性

⑵绝缘性

⑶双向性

⑷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的分类

1.A类:

包括有髓鞘的躯体传入与躯体传出纤维。

    根据其传导速度还可分为Aα、Aβ、Aγ和Aδ。

2.B类(有髓):

植物神经的节前纤维

3.C类(无髓):

植物神经的节后纤维和后根中的痛觉传入纤维

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

1.直径直径大传导快

2.有无髓鞘有髓比无髓快

3.温度高则快

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效应

①功能性作用:

神经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

神经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神经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二、神经胶质细胞

1.分类:

⑴周围神经系统:

施万细胞、卫星细胞。

⑵中枢神经系统:

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2.基本功能:

⑴支持作用

⑵修复和再生作用

⑶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⑷绝缘和屏障作用

⑸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⑹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三)突触的信息传递

电化学电

AP->

突触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神经递质释放进入间隙->

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化学门控通道)结合->

产生不同效应的突触后电位

2 突触前抑制

•结构基础:

轴突-轴突式突触

•多突触接替,潜伏期较长

•神经递质:

GABA

•通过GABAA受体激活Cl-通道

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不同感受野的感觉传入途径

3.突触整合

整合器作用:

EPSPs+IPSPs→阈电位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神经递质

1.神经递质的标准:



①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

②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

③能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作用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

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

2.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家族成员

胆碱类乙酰胆碱

胺类多巴胺、NE、5—HT、组胺

氨基酸类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肽类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腺苷、ATP

气体NO、CO

脂类PG类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辐散式: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

在感觉传入通路上多见。

聚合式:

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

可使来自许多不同作用的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在同一神经元上发生整和。

在感觉传出通路上多见。

连锁式:

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

环路式:

可引起正反馈(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止)。

(二).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

⑵突触延搁

⑶总和:

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⑷兴奋节律的改变

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联系和突触后N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

⑸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对缺氧、PCO2↑、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

士的宁→递质释放↓;

咖啡因→递质释放↑)。

 ⑹易疲劳性

第四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的系统。

如果该系统功能↓(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如:

①非洲睡眠病:

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患者除有眼视觉外,无其它感觉,当遮其眼后,则慢慢睡了;

③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

二、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

(一)体表感觉区(中央后回)

①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是双侧的;

②倒置安排,但头面部安排是正立的;

③投射区的大小与体表感觉的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二)第二体表感觉代表区

①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②功能: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

可能与痛觉有关。

③投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