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1881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doc

论教师培训的教育类课程结构

张志华郭元祥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它客观地要求中小学教师逐步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为了适应这一需要,教师培训应从优化教育类课程结构的角度,培养新型教师。

一、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人们普遍认为:

新型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知识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等方面,其中要求教师知识面广、思想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我们认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认知领域的素质、情意领域的素质和技能领域的素质。

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求中小学教师在这三个方面体现出新型教师的基本素质。

(一)新型教师认知领域的素质特征

新型教师认知领域的素质特征不仅涉及知识要素,更重要的是涉及教师的教育观念、认知方式等要素。

在知识要素上,新型教师与传统教师一样,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以保证顺利完成知识传递的基本任务,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但在教育观念上,新型教师应具有自己全新的教育观。

在教育本质观和价值观上,认识到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以育人为本是其根本的尺度。

基础教育应对儿童青少年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育。

教育的本体价值和功能就是其发展价值和育人价值,基础教育的作用就体现在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上,而不是体现在为社会选拔人才上,基础教育的选拔功能是其从属价值。

如果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反而强调基础教育的选拔功能,试图把基础教育演变成为人才选拔的一种工具,那基础教育就滑向了“应试教育”的轨道。

在学生观上,认识到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人本身,应赋予教育对象丰富的人文关怀。

在课程观上,强调为学生提供整个“生活世界”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经验,注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统一,要求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育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

在教学观上,认识到教学活动是以师生在知识结构、认知方式等方面建立起来的认知关系为基础,展开的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

教学活动充满着师生的激情和灵感,弥漫着人情味,教学活动才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

是否具有现代的教育观,是新型教师区别于传统教师的重要方面。

在认知方式上,新型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形成自己有效的认知方式和认知风格。

新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活动,不再是传统教师与学生那种“一桶水”与“一碗水”的知识输出与输入的简单关系,而是师生认知互动的关系。

(二)新型教师情意领域的素质特征

传统教师的情感意志特征总体上是专制型的,他们对学生的那种成人霸权时刻支配着学生情感世界的发展。

情感意志特征是新型教师区别于传统教师素质的本质特征。

新型教师的情感意志素质的总特征是新型教师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新型教师是志趣高雅的、情感丰富的、善于自控的、严于律己的人;他们对学生充满着关爱、信任、尊重和期望;他们具有民主意识、科学意识、创新意识、法律意识、人文精神;他们善于赞美学生、激励学生;他们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

总之,新型教师是人格完善、理智健全、个性全面发展的、并把教育作为自己生活方式的、具有一定教育理想和追求的人。

(三)新型教师技能领域的素质特征

新型教师的技能素质不仅仅表现在教学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

新型教师要成为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研制教育教学基本要素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是传统教师的基本能力,而现代新型教师在此基础上,能够合理地进行课程研制、教材编写,特别是在当前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研制等方面的能力尤为重要。

在教育科研方面,新型教师应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能够有效地、符合科学规范地进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师培训中教育类课程结构的现状

在我国现存的各类师范教育和教师培训计划中,教育类课程大致由三种课程构成:

一是专业知识培训的课程,主要通过开设有关专业课程来完成;二是教育理论知识课程,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以及教育管理等课程;三是教师道德规范教育的课程,如政治类课程、教师道德等等。

这种教师培训的课程结构总体上是单向的,尽管形式上面面俱到,但在课程的内在结构上是单一的,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重知识,轻能力。

现存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普遍较重视对教师知识面的扩展和知识结构的更新,忽视教师整体能力的培训。

如教师需要了解计算机知识,就开设计算机课程,而对语文教师,则重点在于语言文学知识的培训。

培训课程体现出较明显的“知识中心”倾向。

第二,重认知,轻人格。

现存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普遍较重视对教师认知方面素质的提高,忽视对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教师的性格、教师的情感、教师的气质、教师的人格特征是否应该进行培训?

现存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几乎没有涉及。

第三,重理论,轻操作。

几乎绝大多数教师培训课程计划都设计了教育理论课程,但这类课程片面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忽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教育要素研制能力的培训。

教育理论课程大多是粗线条的,如何进行教育科研?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如何编制教材?

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研制教学软件?

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恐怕不少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都难以解决这些基本的技能性问题。

第四,重眼前,轻理想。

当前的教师培训课程计划基本上是从眼前需要出发的,“缺什么补什么”的色彩很浓,应急性课程门类较多,缺乏对未来教师素质的整体构想;对解决教师素质现实问题的课程居多,对教师未来性素质的前沿性问题关注得较少,教师培训课程缺乏理想性。

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发挥教师培训的最大功能。

教师培训课程结构单一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教育类课程结构问题上。

从新型教师素质要求的角度来说,当前教师培训中教育类课程结构有待于进行优化。

三、优化教师培训教育类课程结构

教育类课程结构是指由与教师教育素质发展有关的课程门类构成的整体。

根据新型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我们觉得教师培训中教育类课程结构应由以下几类课程构成:

第一类:

认知性教育课程。

认知性教育课程是指旨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的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强调理论性。

主要包括:

教育思想史、西方教育理论流派、当代中国教育改革思潮、教育法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等。

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教师形成科学的教育观。

第二类:

情感意志性教育课程。

情感意志性教育课程是指着眼于培养和发展教师人格素质的教育课程。

主要包括美学与美育、艺术鉴赏、思想修养、个性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等等。

此类课程直接指向教师人格素质的发展或提高。

第三类:

技能性教育课程。

技能性教育课程是指培养教师教育技能方面的课程。

主要包括:

师范基本技能、课程设计理论与方法、教学设计、多媒体教育技术、班主任工作、心理辅导的理论与方法、教育科研方法,等等。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贯穿,形成有机整体。

当然,课程内容的设计也相当重要。

在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认知与情感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结合,以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新型教师,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教师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生力军,教师培训必须从教育改革的实际出发,把教师培训融入教育改革的大潮之中。

作者单位:

张志华:

湖北省钟祥师范培训部

郭元祥:

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