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8059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Word格式.docx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11

三、区域城镇体系规划…………………………………………………………..13

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19

五、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2

六、渭河化肥厂…………………………………………………………………..23

第一章实习目的和意义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战略性、综合性、地域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好区域分析与规划这门课程,并能适应未来区域分析与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作实践,不仅需要有坚实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一定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不可缺少的和极端重要的。

因此,本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对于进一步巩固、掌握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结合实际提高广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习的主要目的具体为:

●走出课堂,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亲自感受和体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定区域,通过观察与分析区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对实际中的一定区域有一个科学的认知,从而加深对区域概念的正确理解,并从方法论上学会对一个区域的综合描述与全面分析。

●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习区域的发展特点,有重点的选择实习内容。

通过实习,使学生运用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基础理论、基本理念、基本原则、技术方法等,熟悉和掌握客观实际中编制区域规划的全过程,以及区域规划编制要求提供的全部最终成果。

同时,并使学生在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全过程中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总结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构思规划方案、合理布局安排与组织区域内的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

●通过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过程。

并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能够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野分析其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给区域的未来发展确定一个科学的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并确定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布局框架和战略措施等。

逐步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全局观念、总体意识与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实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编制程序。

并从某一实际区域出发,深刻认识城镇自身的发育发展过程,以及城镇与城镇、城镇与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

积极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统筹兼顾与协调整合能力。

●选择渭南市域旅游业发展规划为重点,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基本特点与编制过程。

深刻认识产业发展规划在区域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掌握区域产业布局规划的基本原理、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以及规划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

●通过渭河化肥厂参观实习,使学生从原料燃料地、生产地、消费市场区及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等多视觉出发,进一步掌握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和布局原理。

并从微观上深入了解一个工业企业内部的布局结构、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总图设计及内外联系等,进而使学生掌握在区域空间上工业企业合理集聚及其工业地域生产综合体或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规划的基本原理。

●通过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参观实习,使学生充分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现代科技和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其区位选择、企业聚集、生产组织、规划布局等与传统产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同时,进一步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长规律、发展特点及其规划布局原理。

第二章实习区域的选择

野外实习是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实习区域的正确选择,是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实现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

自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教学计划安排野外教学实习以来,先后在陕北地区、宝鸡地区和汉中地区进行过野外实习,但最终选定渭南地区作为野外教学实习区域,并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和完善,逐步稳定为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野外教学实习基地。

其选择主要有以下方面的考虑:

●渭南市域是一片古老的区域,东临华夏母亲河—黄河,以控三秦之要道;

南接中国南北之地理分界线秦岭山脉,且有西岳华山以险峻传奇而闻名天下。

可谓山河壮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同时,渭南地处关中平原和著名八百里秦川的东部,地域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历来为中国富庶之地。

●在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渭南地区凭借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优势,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在整个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为陕西乃至全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生产要素开始在地域空间上自由流动,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合理配置。

这时渭南地区的经济虽然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则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特别是渭南毗邻省会城市西安,即与陕西省域经济的增长极地近在咫尺,在省域经济增长极尚处于极化发展初级阶段时期,强烈的反波效应对于地处“阴影”下的渭南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的是副面影响。

所以,选择具有如此特殊发展经历的典型地区,对于学生深刻理解区域分析与规划的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圈层结构理论等许多基础理论十分有利。

进而为编制科学的区域规划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渭南市域的中小城镇相对比较发育。

许多小城镇历史悠久,商贸活跃,经济繁荣,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始终扮演着不同层次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

城镇体系相对比较发育,等级层次清楚,空间布局比较合理。

同时,各级人民政府历来重视城市规划的编制及城市建设与发展。

如此通过实习有利于学生对区域规划重点内容—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有效把握。

●同时,渭南距离西安较近,交通便捷,食宿方便、节约经费;

实习期间的所有政府机关、企业部门、规划设计院所、宾馆饭店等接待单位都能给予积极配合与大力支持,也是实习区域选择的重要考虑。

第三章实习日程安排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共计10天。

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第一天:

实习动员;

文字、图件资料、仪器设备及野外生活用品准备;

第二天:

上午乘车去渭南,下午介绍渭南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三天:

介绍渭南城市总体规划,考察渭南市区城市功能布局、土地利用、道路

系统及城市主要设施布局建设情况;

第四天:

上午介绍渭南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下午考察城市供水工程、渭河城市防洪工程及城市周边城乡结合部发展情况;

第五天:

考察渭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渭河化肥厂参观实习;

第六天:

沿渭南市域经济发展主轴线——108国道(渭南至韩城段)经过地带自南向北考察实习。

沿途主要考察大荔县城、合阳县城、韩城市区和固市、许庄、路井等几个建制镇的发展情况;

第七天:

考察韩城龙门生态工业园区、司马迁寺庙旅游区、洽川黄河湿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关中东部抽黄灌溉水利工程;

第八天:

实习返程;

第九天:

撰写实习报告;

第十天:

撰写实习报告。

第四章主要实习内容简介

一、区域认知

1、区位条件

渭南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秦岭、黄龙山和乔山山脉之间,渭、洛河下游,地处东经108。

52’—110。

53’,北纬34。

13’—35。

52’之间,东西宽约149.7km,南北长约182.3km,总面积13134km2。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运城地区相望,东南与河南省三门峡市接壤,西连西安、咸阳、铜川等市,南依秦岭与商洛地区相接,北靠黄龙、乔山山脉与延安地区接壤。

1.1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为国家生产力重点布局地区

在国家生产力布局框架中,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渭南市虽被划为西部地带,但处于中西部的过渡区,是陕西省和西北地区的东大门,是我国北方地区联系东、西地带的交通要道之一。

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中部地带的开发,以及“陇海—兰新”欧亚大陆桥经济带的建立,对渭南市的发展必将产生双向的重大影响和带动,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地缘优势十分明显。

1.2“黄河南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和有色金属基地

渭南市东临晋、豫两省,在全国确定的重点开发建设地区中,是国家山西能源基地的重点开发区——秦、晋、豫“黄河南三角”经济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积极利用“基地”开发建设的机遇,将有效促进渭南市资源的开发与经济的发展。

1.3地处关中东部经济区,属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重要开发区段之一

在省域范围内,渭南市位于关中东部经济区,是陕西省“一线两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陕西省加快“一线两带”建设的经济发展中,作为陕西省能源、原材料和农业商品生产基地,渭南市在“一线两带”建设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1.4毗邻西安市,经济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西安是西北地区经济、文化、科研和信息中心,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文化发达,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而渭南市区与西安相距仅62km,处于其辐射范围之内,加之以资源开发和加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西安在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经济带动作用明显。

另外,根据城市相互作用过程中顺序性的市场搜索原理,新建企业区位的选择一般是从大中心到小中心的顺序寻找,因此渭南市凭借其位置、资源条件等优势,不可避免的成为西安工业企业向外扩散的最佳接纳城市之一。

2、自然条件

2.1地形地貌

渭南市地貌属河流谷地类型,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现“仰瓦状”,构成了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间平川物种地貌类型。

北部山区为陕北高原向渭北台塬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形成以中低山为主的地貌,海拔在800m—1600m之间;

北部台塬以黄土台塬为主,相间有少量低山和河谷川地,海拔多在500m—800m之间;

中部平川为镶嵌于南北台塬之间的渭、洛河冲积平原,海拔在400m以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经济发达;

南部台塬以黄土塬、梁、河谷阶地为主的地貌特征,海拔在500m—800m之间;

南部山区属秦岭北坡的的太华段,山势高峻,河谷纵横,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海拔多在1000m—2300m之间,林草茂密,矿产丰富。

2.2土壤条件

渭南市土壤质地良好,理想的中壤土占全区土壤的70%。

但由于重用轻养,造成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养分降低,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

据土壤普查资料,全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0.97%,有效氮含量34.7ppm,有效磷含量7.2ppm,全区土壤缺氮面积960.8万亩,缺磷面积1051.7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0.7和55.5%,只是区域农业生产产量偏低。

2.3气候条件

渭南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1.3。

C—13.6。

C,南部秦岭山地较低,平均气温为5.9。

C,无霜期189—226天。

全区年降水量529.5—638.0毫米,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438.5—530.8毫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4月—5月上旬和6月—7月份降水量明显偏少,形成春旱和伏旱;

7—9月份降水集中;

9—10月份多为连阴雨。

3、资源条件

3.1土地资源

渭南全区土地面积13134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39%。

从土地类型上看,全区可分为山地、平地(包括高原和川原)两大类,山地总面积2150km2,分布于南北两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6.4%;

平地10984k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3.6%,其中海拔400m以下的河川平原占全区总面积的39.6%。

从土地利用方面来讲,耕地面积915.8万亩(不包括库区),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6%;

林地面积为270.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3.7%,其中成片林地181万余亩,占67%,由于森林屡遭破坏,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6%左右,远低于全省森理覆盖率36%的水平;

草地面积236.1万亩,仅占土地面积的12.0%,其中天然草场占土地总面积的11.13%,三等以上可利用面积64.49万亩,占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的96.2%,平均亩产鲜草418.8kg,亩载畜量达7个羊单位。

3.2水资源

渭南市地表水资源总量为8.88亿m3,地下水资源15.08亿m3,扣除重复量3.9亿m3后,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0.06亿m3,仅为全省水资源总量的4.44%。

全市人均占有水量为462m3,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1552m3的29.8%和全国平均水平2700m3的17.1%;

耕地亩均占有量为205m3,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807m3)的25.4%和全国平均水平(1800m3)的11.4%,水资源缺乏程度较为严重。

同时水资源低于分布不平衡,与土地资源协调性差。

占全市土地面积52%和占全市耕地面积61%的渭北原区,地表径流量为2.48亿m3,仅为全区水资源的27.9%,属严重缺水区;

而占全市土地面积仅10%的秦岭山区,地表径流量却占全市水资源的47.9%,但利用难度较大。

3.3生物资源

渭南市现有野生植物种类2500多种,其中种子植物2000余种。

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野生乔灌植物按用途可分为药用、蜜源、果浆、木本粮油、纤维、淀粉、芳香、观赏等8大类,300多种。

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共计12类,235个品种,其中粮食作物17种,52个品种,主要有小麦、大麦、水稻、玉米、谷子和豆类。

经济作物共40品种,主要有棉、油、麻、烤烟等。

人工栽培的药材有35种。

蔬菜、瓜果共计35种。

全市特产有花椒、苹果、柿子、红枣、板栗等。

全市野生动物有360多种,其中鸟类211种,占全省的55%以上,兽类52种,两栖爬行、鸟类近100种,较珍贵的野生动物有黑鹳、大天鹅、鸳鸯、豹、金鸡等。

3.4矿产资源

渭南实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6种,主要有钼、金、煤、铁、石墨、蛭石、芒硝、大理石、石膏等。

钼矿石储量10.9亿吨,含钼量为96.9万吨,居全国第二;

金矿石保有储量325万吨,含金量29.6吨,占全省储量的46%,是全国重点金矿区之一;

煤炭地质储量255亿吨左右,占全省储量的10.9%,探明储量为50亿吨左右,占全省探明储量的4.1%,具有省级区域优势;

同时全市建材矿产较为丰富,主要矿种有水泥灰岩、大理石、玻璃石英岩、水泥配料黄土、石墨、水晶、建筑石渣等,其中水泥灰岩储量较大,探明储量为1.08亿吨,占全省的5.73%。

3.5旅游资源

渭南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知名度较高,分布相对集中。

有国家、省、县(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1161处(其中国家级2处,省级4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个。

经过多年的开发,初步形成了以华山、黄河龙门——司马迁祠墓、合阳洽川等风景名胜区为中心,以自然风景为龙头,以名胜古迹为特点,内容丰富、风格各异的旅游区,有效的延伸了西安旅游东线的内容。

4、社会经济特点

4.1人口基数大,农业劳动力比率高,文化素质偏低

2002年,渭南全市总人口达438万人,社会劳动力210.84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占84.4%;

从事农业的占79.8%;

从事种植业的占75%,农村劳动力富余率一般在30%左右,约有53万富余劳动力;

城镇就业安置较为困难,全区实际富余劳动力约在63万人左右。

适龄劳动人口中,35岁以下人数占65%以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年龄构成轻。

从劳动力文化素质上看,技术结构和文化水平较低。

据统计,2002年全市每万职工中有自然科技人员911.5人,低于全省1141.7人的平均水平;

高中文化程度以下(含高中)的占全市人口比例的76.7%;

同时农村地区仍有40多万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严重阻碍了区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的发展。

4.2农业基本建设发展迅速,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过长期的努力,渭南市农业基本建设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有效推动了区域农业的发展。

2002年,全市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4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

农业机械总动力102余万千瓦,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26万千瓦;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658台,小型手扶拖拉机34908台;

全市农业总产值11亿元,占全省农业总产值的11%,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16%,棉花总产量占全省的66%,油料总产量为全省的28%,同时建成了一批国家或省一级的粮食、棉花、烤烟、秦川牛和渔业商品生产基地,使渭南成为陕西省重要的商品农业,特别是粮、棉生产基地。

渭南市大农业内部构成以种植业为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

林牧业比重较小,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5%。

在种植业内部以种植粮食为主,在人增地减和粮食单产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人均水平较低,并直接影响到林、牧、副、渔业的发展。

4.3工业门类齐全,分布较为合理,经济效益较低

渭南市工业生产能力主要是“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

南部秦岭山区有色金属资源和渭北煤炭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初步奠定了渭南作为全省矿产资源开发基地的基础,同时秦电、韩电的投产运营以及20世纪九十年代初步建的一批机械、化工、轻纺、食品等工业企业使该市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工业结构。

2002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435个,其中大中型企业25个,全部工业企业全部资产原值达33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26亿元,工业总产值18亿元,占国民生产占值得35%。

但由于工业技术含量不高,造成了工业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据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仅8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4元相差较远,百元资金实现利税仅9元,亦低于全省14元的平均水平。

渭南市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中能源工业有机构成较高,固定资产原值占全部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54%。

轻工业中,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但规模较小,能力较低,纺织、食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仅占全部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5%。

由于全市工业多属“资源开发型”,受资源分布和铁路布局影响较大,故多分布于南部山区陇海铁路(西潼公路)沿线和渭北“西侯”铁路、“西禹”公路沿线的县城和城镇,并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工业走廊。

4.4交通、通信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目前,渭南市市域境内已构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

区内铁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9公里,远高于全省0.9公里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铁路稠密地区之一。

陇海电气化复线贯通南部四县市,西侯线穿过北部六县市,为该市与外部联系的东西向主干线。

区内公路密布,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5公里,使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

但由于全市被渭河划分为南北两块,作为主要联系通道的渭南渭河大桥通过量已超过设计能力的2倍多,堵车、拥桥现象严重,造成区内南北向联系不畅。

渭南邮电、电信事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

到2002年末,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782.54万元,邮电局总数为220处,邮路总长度达1991km,长途电话线路243路,电报电路59路,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7000门,县以下农村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3193门,电话普及率达到90%。

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通信手段还较为落后,农话普及率低且设备落后,仍无法满足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5城镇数量多、规模小,缺乏中心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缓慢

渭南地区城市发展缓慢,到1984年才始设渭南、韩城两座县级市。

到2002年底,全地区有建制市2个,建制镇55个,非农业人口55.5万人。

就城市规模来讲,渭南、韩城均属于小城市,两市市区人口分别为11.3万人和3.1万人;

55座建制镇中仅有18座城镇非农业人口在1—3万人,其余37座城镇非农业人口均小于1万人,城镇体系规格低、功能小,缺乏中心城市,未能形成全区的经济中心。

由于渭南地区城镇密度大,平均每千平方公里有4.34个,高于关中地区的平均水平(4.23个/千平方公里),因此造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分散,进度缓慢。

城镇供水设施落后,2002年,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46.6公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公共汽车拥有量0.69辆/万人,远低于全省3.2辆/万人的平均水平;

排水管线建设尚不健全,污废水排放不畅。

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总体思路

以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机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推动渭南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战略方针

(1)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总揽全局,长期奋斗,有序开发。

(2)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农业稳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旅游富市,在果业、旅游业和涉农工业上重点突破。

(3)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加快以交通、水利、能源、网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4)以改革开放和物质进步为动力,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5)东引西靠,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依托西安特大城市的辐射功能,全方位发展服务业和提高服务业水平。

(6)提升渭南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不断提高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

(7)坚持富民为本,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全市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8)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战略重点

强化一城一区建设(即渭南中心城市和渭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主攻三大特色产业(果业、旅游业、涉农工业),壮大四大基础产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建材工业、有色金属工业),建设五大基地(国家优质小麦基地、渭北优质果业基础、设施农业基地、沿海养殖基地、渭北花椒和秦岭北麓杂果基地),抓好六大工程(中小城市建设和改造工程、高等公路网化工程、南山支流综合治理工程、渭北旱塬综合农业开发工程、山川秀美工程、农业科技示范园工程)。

4、战略目标

●总体目标

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力争使渭南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区域经济优势明显的城市;

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力争成为西部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