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7842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乘用车内饰件行业分析报告文档格式.docx

2、行业监管体制

行业的自律组织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内饰件行业隶属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汽车相关工业分会),成立于1987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的社团组织,以产业调查研究、标准制订、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与项目论证、贸易争端调查与协调行业自律、专业培训、国家交流、会展服务等为主要职能,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搭建平台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中国汽车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汽车零部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近年来,国家各部门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其主要的政策导向为:

鼓励并支持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有规模、有实力、有国际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并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等。

目前,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主要政策有:

汽车零部件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2)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汽车整车行业的销量与景气度。

近几年,国家颁布的与汽车行业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有:

汽车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二、行业竞争格局

1、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主要是围绕在汽车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整车厂展开。

近年来,整车厂对内饰件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内饰件供应商企业均需进行严格的质量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合格供应商才可以进入整车厂的供应商名单。

整车厂开发出新车型后,通过招标等方式在供应商名单中选定各部分内饰件的一级配套供应商,将相应内饰件发包给其进行设计、开发及生产。

被选定的一级配套供应商在该款车型的整个生产期内,一般都会被指定为该车型汽车供应相应的内饰件,整车厂不会轻易更换一级配套供应商。

与一级配套供应商较稳定的地位相比,为内饰件一级配套供应商生产零配件的二、三级供应商的竞争状况则较为激烈。

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专注于特定产品和工序,且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二、三级供应商主要依靠成本、价格优势进行竞争,产品可替代性比较强。

2、行业竞争格局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竞争格局中,以供应商层次划分,一级配套供应商直接向整车厂供应内饰件总成系统,二、三级配套供应商是一级配套供应商的上游企业,为其提供相应内饰件总成中的部分零部件。

目前在我国占据优势地位的合资整车厂,其一级配套供应商主要以跨国内饰件供应商在国内的独资或合资企业为主,这些世界级内饰件生产商实力强大、资金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拥有先进的产品技术,并与跨国整车集团有原供关系,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二、三级配套供应商则大多为内资企业,这类企业数量较多,少数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内饰件供应商层次划分及特点

三、行业内主要企业

在公司主要产品相关的内饰件细分行业中,主要企业包括常熟市汽车饰件股份有限公司、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州宇明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等。

主要生产汽车内饰件的上市公司有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长春一汽富维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等。

在公司的主要产品门内护板、仪表板行业内,主要的生产企业及相应的市场份额如下表所示(由于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范围的限制,部分企业未列入统计范围内):

门内护板主要生产企业2012年产量表

仪表板主要生产企业2012年产量表

四、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品牌壁垒

由于供应商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物流能力、供货稳定性、对整车厂的工艺要求和设计风格的熟悉程度等各方面取得成熟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因此整车厂一旦选定某供应商后,一般都会与其形成长期合作的关系。

整车厂在为其新车型选择内饰件生产企业时,一般也会优先考虑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品牌口碑良好的供应商,即将内饰件的供应固定于一个或几个供应商中,不会轻易更换。

一方面,整车厂对上游内饰件产品的技术水平及产品质量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其对供应链的管理亦非常严格,对内饰件生产厂商的生产服务配套能力及产品设计能力要求较高,所以整车厂对内饰件生产厂商是否有与其合作经验,是否具有产品的生产经验十分看重。

基于整车厂对合格供应商的高要求,内饰件生产厂商要进入整车厂的合格供应商序列,需要较长时间的认证,这对新进入者会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

整车厂的原始供应商或具有原始供应商背景的合资供应商由于在品牌、技术、生产经验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优势,在向合资整车厂和国外整车厂争取业务合作机会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对内饰件行业新进入者会形成较高的行业门槛。

一方面,原始供应商与整车厂具有较长时间的合作,且在业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无论在服务水平、产品质量还是其他各方面都早已达到整车厂的高要求,相对于其他内饰件生产厂商省却了生产磨合的时间;

另一方面,整车厂商对内饰件生产厂商的产品设计能力要求较高,原供厂商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其具备一定的独立设计产品能力,这些因素都使得原供厂商或者具有原始供应商背景的合资生产厂商在成为外资背景的整车厂供应商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2、技术及人才壁垒

随着如今汽车行业面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市场增速放缓的市场环境,成本控制越来越受到整车厂的重视,部分整车厂为了加快新车型的开发速度和降低开发成本,在进行新车型开发时,同步将汽车内饰件的部分开发设计任务转移给内饰件供应商,并要求内饰件供应商配合整车开发的计划和框架实施内饰件的开发设计。

拥有同步开发设计和整体配套方案设计能力的内饰件厂商,可以根据客户产品的图纸、质量及成本要求、整车厂对车型的市场定位设计出经济的生产工艺流程,并基于不同材质优化组合的内饰件系统,同时通过工艺创新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最优的性价比,为客户及终端用户创造价值。

因此整车厂在对合格供应商的考量中,将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同步设计开发能力。

拥有同步设计开发及整体配套方案设计能力,能为整车厂降低成本的供应商也将更受整车厂亲睐。

一方面,同步设计开发能力相应成为内饰件厂商能够持续取得下游厂商订单的越发重要的保障;

而另一方面,对新进入者而言,其较少的行业产品生产及设计经验,较少的与整车厂的合作经验,使其在整体配套方案设计能力上较难获得整车厂的肯定,这也会对新进入者造成较大的阻碍。

而内饰件厂商的产品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的研发团队及丰富的产品设计经验,这需要经过企业长时间的积累及较大的投入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果。

而对国内中小企业及新进入企业而言,一方面,研发设计人才更倾向于经验丰富的大型企业,此类企业能够为设计人才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另一方面,企业对产品研发设计经验积累的不足,也不利于研发设计人才的培养。

对新进入者,人才培养难度大以及对经验丰富人才较低的吸引力,成为内饰件行业企业增强自身研发设计能力的主要障碍。

在行业中高端领域,国际化的管理团队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于国内整车行业的特点,内饰件行业企业所面对的中高端客户多为外资或合资企业,整车厂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对供应链管理更加国际化。

内饰件行业企业需要具有国际视角的管理团队,能够深入了解国内外市场需求动态,推动企业的创新研发。

对新进入者而言,缺乏具有国际化市场经验的领导者和优秀管理经验的高端管理人才,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稳定的管理机制,较难获得整车厂的订单。

这也是阻碍新进入企业发展壮大的因素之一。

3、资金壁垒

汽车内饰件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新进入者先期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第一,随着技术的进步、整车厂生产规模的扩大,整车及内饰件产品的价格存在下降的趋势,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乘用车内饰件企业才能既满足整车厂的规模化生产需求及持续供货条件,又能通过规模优势盈利并取得规模效益,乘用车内饰件企业走向规模化是长期趋势。

第二,整车厂对内饰件的安全性、可靠性等指标要求更加严格,内饰件厂商需要配备更加精密的生产及检测设备,建立符合整车厂要求的先进实验室,才能保障公司产品质量符合整车厂越加严格的质量要求。

第三,整车厂对内饰件厂商的同步设计研发能力的高要求,必然需要内饰件厂商购进先进研发设备、引进高端研发人才,这都必然造成内饰件厂商的大量资金的投入。

第四,拥有国际化的高端管理销售团队才能保证内饰件厂商持续长远的发展,这也需要企业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此可见,内饰件行业新进入者需要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监测等一系列过程中投入大量的资金,这构成了进入本行业的资金壁垒。

4、管理能力壁垒

由于内饰件供应商的业务主要是围绕整车厂为核心展开,因而对于供应商在各个业务环节的管理能力都有相当高的要求。

对于一级配套供应商而言,产品质量的合格及稳定是首要的关键因素。

在整车厂提出新车型内饰件要求后,供应商首先需要安排研发部门针对整车厂的要求快速地开发出内饰件油泥模型,随后对油泥模型进行工艺、外形等的评审以及数据修正,再对制出的生产样件进行试车验证、质量评审,确保各方面质量均达到要求后方能开始投产。

而在正式生产过程中,从原料供应商的选择、原料采购的检验、生产过程的控制、到产品的质检程序,都需要供应商企业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才能确保生产各个环节都能高质量地完成,同时运营成本又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物流管理同样也是内饰件供应商的一大关键管理能力,因为供应商既需要保证对整车厂供货的连续性,保证不断货,同时又尽可能地精简放置在整车厂的库存量,为整车厂节省仓储成本。

这需要企业具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经验以及对生产、库存实时的控制能力。

对于一级配套供应商而言,成本控制更为关键。

成本控制可以通过提升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改进生产人员的熟练度及培训制度等来实现。

而这些管理能力均是需要企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地摸索、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行业的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取得。

五、市场供求状况及变动原因

汽车内饰件行业对于汽车整车行业有相当大的依存度,因此内饰件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车行业的发展。

1、中国汽车行业发展概况

从成长轨迹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已经经历了三轮波动周期,第一轮是2001年至2005年,第二轮是2005年至2008年,第三轮在2009年至2010年。

2002年、2006年、2009年分别为三轮周期的顶点,驱动这三轮周期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东中西部城市消费者收入逐渐达到首次购车的临界点带来购车新增需求,汽车消费者群体正在从东部一线地区演变到全国东中西部三部分地区的增长;

二是换车需求;

三是政策刺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79万辆和1,364万辆,同比增长48.3%和46.2%,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

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超常规发展主要原因是国家多项汽车产业政策刺激了社会潜在购买力。

2010年,随着汽车补贴政策的出台和落实,行业产量增速达到32.44%。

2011年汽车行业的增长则因购置税优惠等政策的退出、节能补贴新政门槛提高、燃油价格的不断攀升、部分城市治堵限购政策实施等,致使全年增速下滑至0.84%。

2013年,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3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3,741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3.7%,其中民用轿车保有量7,126万辆,增长19.0%。

即使以10年的更新周期计算,目前的汽车保有量的更新换代每年就会产生1,000万辆以上的汽车需求,构成了中国汽车市场未来数年需求稳定增长的基础。

2006-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及产量增速图

长远来看,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中国汽车业仍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

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远低于其他各主要国家的水平,随着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逐渐得到改善,我国汽车增长空间依然巨大。

2010年部分国家车辆密度及汽车保有量情况

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具备成为汽车强国的条件,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的不仅是总量的扩张,更是结构的优化,未来中国汽车产业体系将逐渐趋于完善,产业结构趋于稳定,具体表现在:

其一,产品结构更加合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集整车、各类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乘用车和商用车车型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

着眼于未来,中国汽车产品系列还在不断延伸,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节能环保汽车将成为主角。

随着中国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投资的逐步落实到位,关键技术和零部件难关的逐个突破并形成产业化,新能源汽车将在中国汽车总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其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国家对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实施以及金融危机对汽车市场产生的优胜劣汰,中国汽车行业集中度将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汽车行业前十家生产企业销量占全行业的87.34%。

2013年1月,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15年,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形成3~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其三,汽车零部件工业滞后于整车发展的状况将得到改善。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配套体系将趋于完善,模块式供货体系基本形成,生产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价格优势不再成为零部件企业的主要优势,将出现一批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制造水平、掌握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集团,产品附加值高,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有力支撑。

2、中国乘用车行业概况

受宏观经济调整以及购车刺激政策退出效应的影响,在经历2009年、2010年每年30%以上的高增长后,中国乘用车市场在2011年和2012年增速有所放缓。

2011年、2012年产量增长分别为4.23%和7.17%,同期销量增长分别为5.19%和7.07%。

2013年,乘用车销量为1,792.89万辆,同比增长15.7%。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预测,到2020年,乘用车销量可达2,500万辆左右,对应的2011年-2020年复合增长率约为6.3%。

中国市场结构的不均衡性使得未来汽车需求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城镇化、三四线城市普及率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等因素仍将推动汽车销量中长期增长。

城镇化有利于启动内需,提升农民购买力,加速汽车普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把城镇化作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这对于汽车行业发展具有正面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启动内需,保障了汽车发展的内生动力。

另一方面,城镇化的核心在于提升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这也将提升农民的购买力,加速汽车在欠发达地区的普及。

目前中西部地区千人保有量远低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市,且相对于人口密度大的大中型城市,三四线城市不存在交通瓶颈,发展潜力较大。

2012年中国千人汽车保有量情况

其次,城镇化也能为汽车消费市场扩宽需求空间。

城镇化使城市由极点式发展逐渐向网络式发展演变,随着城市人口增多,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对乘用车的需求也将随之释放。

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购买汽车也将成为普遍的趋势。

2003-2015E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3-2013年中国乘用车销量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

3、中国乘用车需求结构变化

中国富裕人群的持续增加,中国消费者对于高档品牌的偏爱以及汽车消费升级换代等因素,都促进了高端乘用车市场的高增长。

同时,进口车价格的下降,进口车销售网络加速向二、三线城市拓展也进一步加速了对高端乘用车需求的增长。

(1)SUV、MPV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近年来,SUV的销量增速明显,而未来3~5年,SUV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主要原因包括:

其一,SUV产品特点符合中国消费需求,我国部分发达省市人均GDP已经逼近或超过1万美元,当地汽车市场已由快速普及期逐渐向更高阶段过渡,这为SUV需求的释放提供基础。

其二,未来高收入家庭数量的增加为SUV市场的增长提供可能。

未来,中国中产阶层和富裕家庭人口数量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为SUV市场的增长提供了动力。

其三,“换车潮”将推动未来3~5年SUV市场的新一轮发展。

换购用户是SUV消费的重要群体,中国乘用车第三轮增长高峰带来的“换购潮”将在未来3~5年左右释放,从而成为推动SUV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2)自主品牌面临挑战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德系和美系车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由此可以看出,欧美系品牌产品竞争力仍然保持强势;

而随着汽车下乡、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征等刺激政策的退市,自主品牌车型市场份额略有下降。

2005-2013年各品牌轿车销量结构变化

4、中国乘用车市场发展

在未来几年,中国市场的乘用车新车销量增速将放缓,但仍将维持稳定的增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12年中国乘用车产量为1,552.4万辆。

而预计到2016年,中国乘用车产量将达到2,260万辆,对应约10%的平稳年复合增长率。

2006-2016年中国乘用车产量及预测

5、内饰件行业供应状况

汽车内饰件行业对汽车行业具有较大程度的依存性,内饰件企业的业务同样主要是围绕着整车厂展开。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中国乃至世界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市场对汽车内饰件产品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我国汽车内饰件市场需求呈良性上升态势,促使更多的内饰件企业投入新增产能。

而随着我国汽车内饰件企业的技术提高和产品升级,整车厂对国内汽车内饰件企业产品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加。

在整车行业不断向高端化发展的同时,国内汽车内饰件企业在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产能产量及品牌口碑方面同样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汽车内饰件行业基本能满足国内汽车配套和售后市场的需求,而且越来越多的内饰件企业开始有能力将产品出口至海外发达国家。

六、行业利润水平变动情况

内饰件行业利润水平受上游原材料价格和下游整车厂采购价格变动的影响。

一般配套新车型和改款车型上市初期,汽车售价较高,汽车零部件利润水平较高,随着替代车型上市,原有车型降价,部分整车厂为了保证其利润水平,会要求零部件供应商相应产品在供货的前3-5年中每年降价一定比例。

如果零部件供应商不能紧跟整车厂车型升级的步伐,产量和收入就会不断萎缩,利润水平不断恶化;

相反,如果能够与整车厂有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不断获得新车型的供应权,从而能在国内汽车消费快速扩大的背景下获得比较稳定的利润水平。

原材料成本方面,由于近年来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较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人工成本不断上升,下游整车行业需求疲软的压力进一步传导至零部件企业。

根据全球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发布的2013年中国汽车展望报告,整车厂利润水平近年稳中有升,2011年到2012年的利润率由6.9%上升到7.4%。

但相应地,国内零部件供应商从2010年到2012年的总体利润率则一直呈现下降水平,分别为9.5%、8.2%和7.8%。

从同行业上市公司来看,由于凭借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抗成本上涨和价格下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行业龙头企业的盈利能力要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更能够抵御市场的不利波动,但近三年来总体的利润率水平仍然有小幅度的下降。

但需注意的是,下表中各上市公司多为综合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内饰件产品仅占其业务的一部分,由于不同零部件以及不同内饰件产品的利润水平差异较大,该等上市公司毛利率水平差异也较为显著。

报告期内行业上市公司毛利率

七、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与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宏观环境下,汽车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带动了汽车内饰行业需求

受益于成功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高度重视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中国保持了长期较高的经济增速。

2006年至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复合增长率为16.23%。

2006-2013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而历史数据又显示,汽车保有量和人均GDP高度相关。

可以预计未来数年内,在内外部环境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保持稳定的速度增长,将拉动汽车行业及汽车内饰件行业的需求持续增加。

各国千人乘用车保有量与人均GDP

中国消费支出与GDP的占比在逐年增长。

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消费占GDP比例将从1995-2010年的49%增长到2026-2030年的66%。

根据2012年国家统计年鉴,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2011年居民消费支出占比72.2%,政府消费支出占比27.8%。

汽车是重要消费品之一,社会对消费支出的增加也将有利于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

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万元,部分沿海城市及地区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完善,大部分城市居民基本养老及医疗需求得到保障。

此外,信用体系建立以及汽车金融形式和流程日益多样化、便利化,都大大降低了汽车消费门槛。

消费者买车的意愿和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根据中金公司研究部的数据,从千人汽车保有量来看,我国还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上升空间巨大。

2010年主要国家/地区汽车千人保有量

在经历2009、2010年汽车销量井喷式增长之后,尽管汽车需求增速略有下滑,但民间汽车消费需求依然强烈,其未来需求增长仍将成为乘用车发展的中长期驱动力。

汽车消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之间形成阶梯型增长趋势,中西部地区汽车普及和发达地区消费升级将成为乘用车需求增长的两大主要来源。

其中,一线城市消费升级加速,汽车消费以更新需求为主,SUV、中高级和个性化车型受到青睐。

而在二、三线城市,随着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汽车消费已进入快速普及期,新增需求旺盛,带动中低端和入门级车型保有量提升。

中国巨大的汽车市场规模,也将带动汽车内饰件行业快速发展。

(2)中高端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促进汽车内饰产品升级

经过长达1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消费正在进入产品升级换代阶段,低端车型日益普及,中高端车型迅速增长。

近年来出现的SUV畅销,豪华车在中国销量节节攀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