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7319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验式采访范文模板 12页Word文档格式.docx

②老老实实的向采访对象学生产技术,学劳动本领,学他们的好思想,好风格。

③把体验和采访有机结合起来,在体验中采访,在采访中体验写出更好的报道。

④体验采访的时间长短要视需要而定。

⑤体验式采访要有体验的特点,以区别一般报道。

@消息的优势

(1)消息适应范围广,多用消息,可以增加每体的信息承载量。

(2)消息发稿速度快,是一种灵活迅捷的新闻体裁。

(3)消息易为不同读者所接受。

(4)消息的新闻冲击力更强。

@导语的类型

概述型导语:

以概括的、直接陈述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

事实、信息的传递简捷明了,极易为读者所了解。

写好这类导语要注意:

增强提炼与概括能力;

用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

描述型导语:

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

通过对新闻的一个场景、一个情节、一个景物、一个画面进行描述写成的导语。

特点:

消息开头就出现画面、镜头,具有可视可感效果。

有趣,能以情节感染读者。

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的导语。

写这类导语要注意:

导语中的评应该是言人之未言,深刻而有新意;

少而精,点到为止,不宜展开;

为了使导语的评更具客观色彩和说服力,可使用引语方式发表意见。

橱窗式导语:

有如橱窗展示样品,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靠讲故事吸引读者。

直接式导语:

又被称为概括式导语、硬新闻导语。

第一段就构成新闻的何人、何事、何地、为何、结果这些要素。

延迟性导语:

也称为间接式导语、特写导语、软导语。

开头不直接告诉读者新闻中最关键的信息,而是用情节、引语、细节、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起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或者是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走进新闻事件的核心。

提问型导语:

写作方法是:

直接提出一个关系到新闻核心事实的问题,将读者的注意力瞬间集中起来,然后立即公布答案,从而披露新闻的核心内容。

刺激读者好奇心,引起读者的兴趣,有助于读者精确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新闻报道的结构

(1)倒金字塔结构:

最经典、最基本的新闻报道结构。

适用于:

突发性新闻、重要事件新闻、硬新闻写作。

导语:

概括式导语。

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因,不能放入导语的要素可放后面作为支持性材料。

写法:

先用概括式导语叙述事件焦点,并在正文中按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补充支持性信息。

(2)沙漏型结构(“纵向结构”):

适用于:

时间进程的标志比较明显的新闻。

导语:

同倒金字塔类似,要有一个描述出新闻核心内容的导语。

以硬新闻开头,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进程展开新闻内容,以时间为主线。

文章结尾是评论或者是新闻事件的结局。

(3)焦点展开结构:

延迟性导语。

开头使用延迟性导语,把焦点集中在新闻事件中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个悬念上,从这个开始吸引读者的焦点,过渡到对新闻核心内容的说明,然后展示新闻全貌,结尾往往会选择意味深长的新闻事件的要素,或者是人物的话,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情节,或者是事件的发展趋向,以照应导语。

关键点:

找到读者兴趣点、用各种新闻要素造成起伏波澜、出人意料或发人深省的结尾。

华尔街日报型在此结构中,同时提出了华尔街日报型:

轶事类导语、描写型、叙述型。

在导语中描述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人或事,然后在核心段讲述报道主题。

主体部分根据小标题安排,小标题之间一环扣一环,直到文章结尾,全文就像绕了一个圈,结尾照应开头。

(4)板块组合结构(章回结构):

内容繁杂、篇幅较长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内容繁多关系复杂的事件性报道。

将新闻内容分门别类(依据新闻特点、考虑到各部分的联系)的划分为不同的板块。

每个部分都要有好的开头和结尾。

(5)立体层面结构(非线性结构)主要用于互联网新闻写作中。

@新闻背景的任务

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

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物的意义,唤起社会关注。

用背景进行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

以背景语言加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

借背景为新闻注入知识性、趣味性内涵,使其更可读。

用背景材料介绍新闻中的人物,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禅师人物行为的合理性。

累加同类事实,开阔读者视野。

@新闻背景的作用

解释新闻事实。

揭示新闻缘由。

展现新闻进程。

揭示新闻意义。

增加新闻趣味。

@广播新闻的优势

(1)快速。

(2)广泛。

(3)便捷。

(4)逼真。

@广播新闻的局限

(1)易逝的。

(2)单向的。

(3)非限定的。

@网络新闻的特点

(1)传播信息的速度十分迅捷。

(2)极大的方便了读者。

(3)与读者的联系更加密切。

(4)同时传送文字、图像和声音,从而造成一种动态的立体传播效果以吸引读者。

(5)不限时地贮存信息,运行各种信息数据库,使得读者可以对历史文件随时进行检索。

(6)能够对读者状况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与掌握。

(7)低成本运行。

与其他传统媒体相比,性能价格比是最高的。

@媒介受众定位和功能定位的关系。

功能定位在受众定位的基础上,考察受众的信息需求,结合媒介主办者对媒介的角色期待而确定的,它最终是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介主办者的主观愿望相结合的产物。

媒介的受众定位需要借助于媒介的功能定位才能对媒介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最终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受众定位只是决定了媒介为谁而办,功能定位才能决定媒介给受众什么。

@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以报道客体发生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可预见性报道策划和非可预见性报道策划。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周期性报道策划和非周期性报道策划。

以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作为分类标准,新闻报道策划可分为独立型报道策划和非独立型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关系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

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

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提供新闻事实,重在真实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包括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

新闻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分析说理,直截了当地表明作者的观点。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特点

(1)强烈的新闻性

(2)鲜明的政治性(3)广泛的群众性

@新闻评论的功能

(1)引导

(2)解惑(3)表态(4)深化

@新闻评论的历史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报刊争论实践

(2)我国报刊评论发展的五个阶段。

西方殖民国家在我过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我过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人民报刊逐渐兴起日益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新闻事业,经过艰苦发杂的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发展时期@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由以往的以大“块头”言论为主,向大中小并举以中

小型为主,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这正是新闻评论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客观必然趋势。

评论与新闻相结合的趋势;

在说理论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

@新闻标题和评论标题的区别

(1)任务不同:

新闻标题以具体的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

评论标题以表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即使以评论中由头或论据的主要事实为内容做题,也是为印发议论服务。

(2)拟题手法不同:

新闻标题往往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方式,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蕴涵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作者的观点、立场、态度和意向往往直接表现出来。

(3)标题的结构不同:

新闻的标题结构较为复杂,一般由主题和副题组成,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

评论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才有副题出现。

(4)写作(来自:

:

体验式采访)的要求不同:

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前提下较为具体,句式也较为完整,评论的标题则相对显得抽象,虚题较多,句式也较灵活。

@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产生。

(2)文字的发明。

(3)印刷术的发明。

(4)无线电的发明。

(5)计算机的发明。

@香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与开放性:

香港广播电视依托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香港社会本身的国际性与开放性,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跨时空传播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传播内容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特点,而最集中体现香港广播电视的国际性与开放性的就是时事新闻信息类节目。

新闻传播的社会性与服务性:

一个比较发达而繁荣的社会需要一个完备的、灵敏的社会信息检测系统作为人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中介。

@台湾广播的主要特点:

电台设置专业化、如新闻台、轻音乐台、交通信息台、证券市场台或农业新闻台;

节目形式多样化,如新闻在原有的单人播报基础上,大量采用双人播报、录音访问、电话访问、演播室访谈等多种形式,综合节目则采用“明星制”通过推出名主持人来吸引听众;

新闻播出量和时效性有明显提高;

听众直接参与的节目增多。

篇三:

体验式报道的特质、存在问题与发力点

廖德文

【摘要】体验式报道目前风靡新闻界,但其定义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认为,体验式报道的特质包括独特的体验性、具有挑战性、完全的真实感、准确的角色定位。

新闻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报道面不宽,选题平淡;

报道深度不够,表达手法表面化;

报道出现失真现象。

需在几个方面发力:

必须再现记者的独特感受;

做好“选题与策划”;

慎用暗访,防止片面性,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提素质,强“底气”,出精品。

【关键词】体验式报道特质问题发力点

当前,一种贴近群众、具有较强现场感和可看性的报道形式——体验式报道,风靡新闻界,得到受众的欢迎。

笔者就体验式报道谈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体验式报道的特质

目前,我国新闻界对体验式报道的研究远远滞后于体验式报道的采写。

关于体验式报道的界说,目前尚无定论。

笔者认为体验式报道比较合理的定义,应该是指:

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前提下,记者对正在发生的需要报道的对象或过程,采取接触、参与等方式进行深刻的体验、感悟或组织,以独特的社会身份、用新闻视角记录事实而写出的一种有记者感悟的新闻样式。

本文提出的“体验式报道”内涵有特定的界定,这种报道必须在新闻事实发生的过程中才能实行,已经发生的就不可再体验;

记者必须参与了,报道一定要有记者体验后的真情实感;

它还包含独特的社会身份。

笔者在新闻一线采写的20年里,对体验式报道一直是投赞成票的。

它的价值在于:

从采访角度讲,体验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法,丰富了新闻采访学;

从写作角度讲,体验式报道已成为新闻报道方式中的一个新成员,丰富了新闻写作学。

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懂体验式报道的几个特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独特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体验式报道的独特属性。

记者是奔走不息的“特殊流浪汉”,写一般的新闻报道,可以不经过亲身感受,而要写作体验式报道,那就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强烈的感受。

体验式采访,其实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基层、

体验生活,这是新闻采写的基础和源泉。

只有“沉下去”体验,记者才能接“地气”、冒“热气”。

当然有些事情是不好去体验的。

如杀人、放火、强奸、吸毒等犯罪行为是千万不能体验的,否则,就会构成犯罪。

又如一个地方或一个单位在某个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就或成功经验,叫人怎么去体验?

2,具有挑战性。

记者的体验式报道应当具有挑战性。

如果你说“我明天要去体验环卫工的垃圾清运”,编辑部未必会感兴趣。

要是你体验的内容是常人难以实际感受的,本身就具有新闻的新鲜性了,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换成环卫工、消防警、交通警、城管人员等不同岗位的人的身份,体验他们的工作状态,写出来的报道就是体验式报道。

因此,一定要找准具有挑战性的新闻选题,这是它的新闻意义。

3,完全的真实感。

完全的真实感是体验式报道的优势,也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体验式报道的真实感,在各类新闻体裁中最为突出,没有什么比亲身经历更接近事物的原本状态了,其真实性既有新闻事实和细节的真实,也包含记者捕捉到的情感。

如果体验式报道都不能确保真实性的话,新闻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一般情况下,记者及摄像机的存在会给采访对象带来压力,我们也会感觉到当事人的尴尬和不情愿的窘态,何况人的感情的隐蔽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要让采访对象把自己的感情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有谁会把真心话全盘托出?

4,准确的角色定位。

体验式报道要求记者具备良好的角色意识,虽然必须有记者的参与,但主角是你要报道的人和事,而不是记者自己。

记者的参与,只不过是为了获取新闻,否则就是“作秀”了。

记者应避免角色错位,不可为了采访而忘记记者本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为记者扮演的角色不是随意的,要受到传统习俗和道德的约束。

在写作中,千万不要出现写“记者自己”的偏差,主角永远是报道对象。

把握好角色转换,避免角色错位,是成功进行体验式采访与报道的关键。

综观今日的新闻业,体验式报道已凸显出它特殊的作用,但如果用以上所述的特质来衡量,它在实践中又遇到了一些问题。

二、体验式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报道面还不宽,选题平淡乏味。

目前媒体涉及的体验式报道仅限于:

环卫工、公交车司机、送水工、交警、送奶工、农民工、菜农菜贩、煤矿工等,一些通常不被关注的人和事,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新闻选题还没有涉足。

其次,报道深度还不够,表达手法表面化。

就目前已涉足的报道而言,反映的基本上是表面的问题,往往仅停留在反映行业工作的艰苦性上,不善于发现行业工作的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如体验当农民工,往往只说农民工如何早出晚归、工作艰辛、收入偏低,却未感受或揭示有关农民工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报道时就事论事,缺乏鲜明、深刻、集中的主题。

这种报道往往很容易被热闹的表面和记者在现场的叙述中忽视最重要的报道灵魂——主题,有的记者不在“体验”上做文章,还老是使用“记者看到”这样拙劣的词汇。

更有甚者,通篇报道几乎没有落笔自己的思想体验,受众看不到记者心灵的触动,更谈不上迸出什么思想火花。

再次,报道出现失真现象。

根本原因在与记者没有“沉下去”,特别是这一新闻样式被经常运用之后,一些记者常带有主观想象成分。

而这些书写的细节和感情,报道的主体人群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这种问题常发生在新手身上,他们有时面对采访活动,心中没底,又总想着故事的细节和主人公的感受,一切想象都是凭空的。

三、做好体验式报道的发力点

体验式报道是电视媒体特长和个性的张扬,是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

要做好体验式报道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体验是感动受众的密码,必须再现记者的独特感受。

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以参与者的身份直接深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体验,但不是为了制造出体验式报道去体验的,而是为了内容的需要。

有些内容新闻价值高,只有用体验式报道才生动、感人。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去体验是必要的。

笔者认为,适合记者体验的内容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各种公共服务领域,如交通、医院、供水供电等。

每到春节前后,公路客运市场常常出现超载、倒客、涨价等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记者如果实地进行体验式采访,定能目睹车主超载、中途倒客、私涨票价的全过程,这时就能写出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报道来。

二是事关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出

台后,记者可以走进农村农户家用体验式报道去反映落实的情况。

三是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重要事件,后者如记者巧遇到的地质灾害等。

体验的方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一要选择好体验对象。

从选择的必要性来说,记者体验的职业一般是人们并不太了解或并不真正了解、却对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职业;

从选择的可能性来说,由于记者本人素质、能力的限制,并不是什么职业都可以作为体验对象的。

二要全身心参与和投入,有时也得要有演员的那股深入的劲头,以那个角色的身份讲话、做事。

三要与体验对象交流,获得曾经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他们对职业和生存环境的评价等,从而丰富体验对象的信息,增进记者在体验中对角色的理解。

四要有意识地细致观察,观察体验对象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群、有意识地倾听对象之间的交流等。

五是把握好记者的角色定位。

体验中既要忘情地投入,又要牢记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所有信息。

体验往往涉及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而这些热点问题的报道又会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这时记者必须考虑到导向的正确、群众心理与社会承受能力。

一个人参与一件事情后都有自己的感受,作为进行体验式报道的记者更应有深层的、全面的、来自内心的独特感受,没有这种感受,报道就会肤浅;

有了这种感受,报道就有深度。

值得注意的是,体验式报道必须再现记者的独特感受,以求强化报道的深度、厚度、力度。

著名女记者柏生,在采写《韧性的战斗》一文时,选用体验式采访形式,一头扎在高士其老人家里,从早到晚,一连数日,终于感受了一系列足以使主题深化、认识飞跃的情节,报道的主题揭示得入木三分,令凡是采访过高士其老人的记者自叹不如。

2,做好“选题与策划”。

如何把握体验式新闻的“度”,这就要我们的编辑记者有极强的新闻策划能力。

一篇报道的成功,首先体现在选题上。

好的头条新闻,我认为选题至少应合符三个条件:

一要符合党和政府的精神;

二要反映社情民意;

三要有新意,有特色。

新闻界一些公认为比较成功的体验式采访,其选题几乎都是紧扣时代脉搏,同时涉及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心中的疑点,并在舆论上有一定突破,在广大受众中产生了正面效应,避免了负面影响。

我们的选题要做到大主题和小角度的统一,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关注热点,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如今在发展中凸显了诸多新矛盾、新问题,比如老百姓普遍遭遇的看病贵、看病难,医患关系紧张;

上学贵、上学难,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城市拥堵,社会治理成本增大;

等等。

对于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作为“群众喉舌”的媒体,及时如实地反映群众需求,责无旁贷。

多数事件的体验是可以预期的,它给策划留下了空间,通过策划,报道范围会更大,报道形式也能更丰富,可以让记者们在体验中寻找报道的主题,走进基层“抓活鱼”。

在新闻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体验式报道必须在事件进行过程中才能实行。

记者采访的许多新闻事件,是已经过去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切忌将已经结束的过程又重新“导演”一遍,尽管它或许很“生动”,但它毕竟不是事物原来的状态。

第二,处理好报道对象这个客体与媒体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

报道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有其独特性,有的职业和岗位需要工作者特殊的技巧和本领,而体验式采访是媒体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的,记者要参与体验,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加上不熟悉这个岗位和领域,不是所有的记者都能胜任的。

第三,增强可视性,使报道通俗易懂。

如何使新闻的可视性得到增强,这是眼下各电视媒体着力经营的事。

美国有学者指出:

国际新闻界千竞争、万竞争,最大的竞争是新闻通俗化的竞争。

也就是说,谁的新闻报道通俗易懂,谁就赢得受众,就会不断拓展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对一些高精尖科技项目,一般很难报道得通俗易懂,如果记者采用体验式采访,置身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用自己的感官对事物去深切地感受、体验一番,对事物就容易理解、认识,最后,就能成功地对这事件作出通俗易懂的体验式报道。

3,慎用暗访,防止片面性,确保报道的真实性。

作为采访方法之一的“体验式采访”,也有一定的局限:

需要事先策划,有记者“导演”之嫌。

同时,我们也不回避体验式报道存在的隐性问题,比如,记者的感悟会不会影响新闻的真实性。

这在新闻实践中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近年来流行的“体验式报道”使用了隐性采访,记者最通常的做法就是假扮身份、采用引诱的手法进行暗访。

采访卖假发票的情况,记者就假扮成购买发票的人,问“有假发票吗”;

有的记者暗访“三陪”现象,走进娱乐场所就问“有小姐吗”等等,这是记者主动出击,难免有“诱导”之嫌。

甚至在个别案例中,

篇四:

第五章采访的方式和方法

第一节采访方式

一、直面采访

是指记者直接面对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或称面对面采访。

是最早出现的,用的最多的一种方式。

两种方式:

1、面对个体采访,即个别访问;

2、面对群体采访,例召开座谈会。

需要掌握的三个原则:

1、平等,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没有尊卑之分,即使是记者采访领导和罪犯态度都应该客观;

2、因人而异,采访者不能感情用事,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切忌套用一个模式。

例:

采访艾滋病患者,注意保护他们的隐私。

3、主动权,采访者要始终把握主动权,就是要紧紧把握采访意图,主动提问,因势利导,步步深入;

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能沉着应战,机智处理;

恰当的掌握时间。

另外,还要正确处理研究采访对象和调整自己的关系。

二、视觉采访

即眼睛采访,发挥眼睛的作用。

有时候,与直接采访同步进行,更多的时候,是单独进行。

1、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

接收信息;

发现线索;

识别美丑;

辨别真伪;

洞察本质。

捕捉情景。

2、视觉采访与视觉新闻:

例如:

会议新闻,视觉新闻不仅是技术问题,也蕴含着政治意义。

要向新闻名篇学习,也要向文学名篇学

习。

三、书面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