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7318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来叶沟煤矿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应急预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区内交通比较方便,榆树湾~魏家峁砂石公路由南向北贯穿矿区,距薛魏线17km,距沙榆线10km,薛家湾到东胜市约160km。

到旗政府约70km。

黄河流经本井田东缘,河内可通木船和小型机动船,上达包头市下抵喇嘛湾,交通便利。

二、地形、地势

矿区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呈典型的现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广厚的黄土和风积砂十分发育,沟壑纵横,沟深壁陡,支离破碎,植被稀少。

本井田东部低,西部高,最高标高+1112.3m,最低标高+562.0m,高差550.3m。

三、电源情况

在矿井工业场地建10kV变电所,供电电源应为两回路电源,当任一回路故障停电时,另一回路应能担负矿井全部负荷。

从矿井工业场地北向10km处的魏家峁110kV变电站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的一个电源。

从矿井工业场地西向3km处的榆树湾110kV变电站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的另一个电源。

四、矿井涌水量

预计矿井达到设计生产600Kt/a的生产能力时,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20m3/h,最大涌水量为200m3/h。

(通过可采矿井涌水量45—80m3/h)

五、瓦斯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在碓臼沟煤矿周边的两个钻孔(Y10、Yi16)采取了6号煤层瓦斯样,测定了瓦斯成分及其含量。

自然瓦斯成分中,可燃气为0%,二氧化碳为0.65~10.47%,氮为89.53~99.35%。

瓦斯成分带均在二氧化碳—氮气带中,属瓦斯风化带,根据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6号煤层为低沼气煤层。

六、煤尘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资料和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煤尘具有爆炸性。

七、煤的自燃倾向性

根据储量核实报告资料和内蒙古安科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有限公司2011年检验结果认定本区煤的自燃倾向属于I级自燃。

八、顶底板情况

区内主要煤层顶板岩性以泥岩、中粗粒砂岩为主,砂质泥岩次之。

底板岩性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

局部发育裂隙,据小煤窑调查资料和实际可采情况看,矿井涌水量较小,顶底板的稳定性亦较好,坍塌、掉块现象少,所以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属于较稳定型。

九、矿井开拓方式斜井

主斜井:

担负全矿井煤炭皮带提升任务,兼做进风井。

下井管线、电缆均沿该井筒敷设。

副斜井:

担负全矿井人员升入井、无轨胶轮运送材料设备等所有辅助提升任务,是矿井的主要进风井筒,兼做安全出口。

回风斜井:

担负全矿井的回风任务,兼做矿井安全出口。

排水管路及压风管路沿风井敷设。

十、矿井通风系统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主、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

即为“两进一回”回风斜井安装两台FBCDZ-N025/2x132KW对旋轴流式通风机。

十一、矿井压风系统

地面设有固定空压机站,站内装有1台FHOG—180型空气压缩机,额定排气量20m3/min,另一台是MLGF—21/70—132型矿用移动式空气压缩机。

第二章顶板事故

一、检测

为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根据我矿实际情况,保护煤柱按《煤矿安全过程》规定尺寸留设,消除空顶作业,有效地较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二、事故后果

顶板伤人,工作面冒顶影响生产。

三、安全防治措施

1、采掘工作面严格按作业规程要求的材质、规格、支护方式进行支护。

2、杜绝空顶和无支护状态下作业。

3、充分利用班前会、职工安全活动学习安全知识,讲解小煤柱危害和有关顶板事故的预兆及发生灾害后的自救互救方法。

4、一旦发现顶板来压,必须及时撤出人员进行处理。

5、严格敲帮问顶制度,要经常对采掘工作面进行探顶,随时掌握顶板变化情况。

四、应急措施

1、迅速到现场查明灾情。

2、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3、支护好灾区的空间,防止事故继续扩大。

4、被堵人员应结合实际利用好压风自救、供水施救的装备。

4、立即组织矿救援小分队进行有序救灾。

5、撤出与救灾无关的人员和设备。

6、掌握事故原因、落实责任、及时抢救伤员。

五、安全评价情况

掘进过程中为保证安全,采取有效支护,没有长时间空顶;

回采工作面和两道超前及时支护,加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观测、支护,缩短工作面架前空顶时间。

不会造成人员伤亡。

第三章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发生瓦斯煤尘爆炸地点不确定。

本矿井根据多年的开采经验和专职部门的检验为低瓦斯矿井,煤尘具有爆炸性。

按目前矿井正常“一通三防”和检测监控管理,及时消除隐患,发生瓦斯煤尘爆炸的可能性不大。

人员伤亡、井巷破坏,煤尘吸入人体肺内,影响人体健康。

加强通风,安装了瓦斯电闭锁,保证瓦斯超限时及时切断供电电源。

停止工作面作业,井下安设了防尘管路,并定期冲洗巷道积尘,放炮前后及时洒水。

1、迅速撤离人员,采取自救、互救,并到现场查明灾情。

3、向签约的矿山救护队求救。

4、撤出无关的人员。

根据资料及经验显示,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采掘工作面严格综合防尘措施,定期进行巷道冲尘等措施,本矿符合安全生产条例标准要求,不会造成瓦斯、煤尘事故。

第四章水灾事故

地下水源,主要有地下砂岩含水层、断层水和采空区积水,可以通过透水通道流入矿井。

地表裂缝与井下连通,易受暴雨、洪水的侵袭。

本矿与川宏煤矿、永旭煤矿、电力一矿、布尔洞沟煤矿相邻。

人员伤亡,淹没井巷。

1、观察地表裂缝,一经发现及时堵死,在井口周围砌筑防洪坝、泄水沟,防止洪水灌入井下。

2、按积水量、涌水量组织加强排水,同时堵塞地面补给水源。

3、进入汛期前要进行一次全面的防洪检查。

井口四周有妨碍泄洪的杂物及时清理和疏通。

4、摸清相邻煤矿采空区积水情况。

1、迅速到现场查明涌水情况。

4、撤走无关的人员和设备。

5、组织人员迅速排水,排水后侦察。

抢险中,要防止冒顶和二次突水。

本矿井四周无废弃的小窑,水文地质情况简单,地表无积水点,所以发生水害的可能性很小。

第五章电气设备

我矿为两回10kV电源线路,由从魏家峁110kV变电站和榆树湾110kV变电站各引一回10kV电源线路作为碓臼沟煤矿电源供电。

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影响生产。

1、一路突然停电时,可以立即起动二路供电,然后组织人员检查停电原因。

2、井下电缆按机电质量标准化要求吊挂整齐,全部为阻燃电缆,保证不使用绝缘层破损的电缆。

并做到“三无”电压、、电流不超过额定值。

电气设备必须符合防爆要求。

3、供电、通讯、等系统均在井口装设避雷、接地和绝缘装置,并保证其完好。

4、电器作业人员经过专门技术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井下对外通讯电话畅通便捷。

1、迅速查明原因。

2、先切断电源,后灭火。

3、若火势较大,应就近到消防材料存放点,取出消防器材灭火。

4、现场人员必须佩带好自救器,注意自身安全。

5、在人员无法撤离时,应采取躲避措施。

6、在利用现有一切器材灭火无望,应立即通知签约的矿山救护队。

本矿的电气设备基本符合安全生产条件标准。

第六章运输

采掘工作面煤全部由胶带输送机运输,设备材料由柴油机动车运输。

二、造成后果

电气设备或机械事故,影响生产。

1、主运输系统各部胶带输送机均安装了综合保护装置,并安排专人负责保护装置的检查维护,确保正常使用。

2、主副运输系统各部胶带输送机、柴油机动车包机到人,落实责任。

充分利用检修班时间对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加油(水)、维护、保养及备件更换,保证其正常运行。

3、各岗位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4、各岗位操作人员严格按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1、迅速查明事故原因。

2、先切断电源,后检查处理。

3、处理事故时,必须专人指挥,指定专人发送信号,并设置警戒。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小。

第七章重大危险源监控措施

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12-2000)等有关标准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矿实际,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的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一、管理措施

1、矿井进行煤层自燃倾向性鉴定。

2、成立“重大危险源”专门管理机构及领导小组。

3、由矿长和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制定防治煤层自然发火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落实自然发火的费用、材料、设备。

二、技术管理

1、矿井开采设计必须制定专项预防自然发火措施,采区巷道布置、工作面回采方式、采区隔离煤柱的留设和通风构筑物的设置符合要求。

2、采煤工作面回采结束,必须在45天撤出一切设备、材料,进行封闭。

3、做好对采空区的密闭堵漏,对报废采空区一定要及时封闭。

采空区的密闭墙一定要达到质量要求。

密闭墙要严密不漏风,并经常检查,发现有裂缝等不合格现象要及时修补。

必要时要进行预防性灌浆,浆料的配制要合理,保证灌浆质量。

对钻孔及灌浆要及时封闭,不能出现漏封及封闭不严实的现象,减少漏风通道。

4、开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定期检查回采及封闭工作面的一氧化碳、温度等情况。

建立防火管理制度。

5、在采区设计时预先选定构筑防火门的位置,并储存足够的材料,以备随时封闭。

6、设置消防水池和消防管路,设置井上下消防材料库,消防器材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要求。

7、刮板输送机及胶带输送机要合理匹配、可靠安全,能力要为快速推进留有余地。

8、优化开拓部署和巷道布置,实施均压通风,尽量降低采区进回风侧的风压差。

对于压差大的采区,可采用“调压法”等技术措施进行处理,并保证通风设施的质量。

9、保证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可靠。

及时做好井巷的维修工作,以降低井巷的风阻,减少通风设施。

三、加强矿井监测工作

1、常测定可能发火地点的风量、一氧化碳含量和温度,定期检查废弃巷道的密闭情况,分析掌握发火动态。

2、对各工作面和采空区进行束管检测,及时掌握自然预兆和控制明火源,迅速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

3、生产中应对局部埋藏较浅,开采时裂缝带可能切入沟谷的地带高度重视,并采取及时填埋、压实等措施,以免采空区与地面沟通,因漏风而引起自然火灾。

4、束管监测系统

为确保矿井安全,早期预测预报井下内因火灾,设一套束管监测系统。

监测点设在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将井下采空区、工作面等处气体经束管抽至地面监测,并由微处理机对其进行分析,实现对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氧气等气体含量的在线监测,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报,以防止瓦斯爆炸和火灾的发生。

上述气体为煤层自然发火时的常规性标志气体。

针对本矿井,投产前应作相关试验进一步明确标志性气体的种类,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监测的准确性。

系统由束管、抽气泵、气体采样控柜、束管专用色谱仪及虑水器、粉尘过滤器等组成。

系统具有收集、分析、储存、显示、打印功能,并留有与矿井生产安全集中监测系统的通讯接口。

5:

防灭火系统

我矿属于严重自然发火矿井,为确保安全,在地面建立永久性注浆站。

系统由浆池、搅拌机、注浆泵、空压机、注浆管路和风管路组成。

工作面每向前推进40米埋设一趟4寸管路,连续注浆96下时后停止;

工作面再推进40米后又开始连续注浆,如此循环。

防止自燃发火。

特殊情况时间可根据实际延长。

5、KJ76监测系统

KJ76型煤矿安全监测系统作为整个矿井综合信息系统的一部分,主要用来监测井上、下的各类环境系数和皮带、水泵开停等主要生产参数。

在主要变电所安装电力参数变送器后,可以及时了解各点的供电状况,发现故障时及时通知有关人员处理,减少设备的停机时间,使值班监测、胶带机监测、主井提升监测、工作面综合监测等系统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善的、实用的矿井综合监测系统。

该系统是一个集散型的系统结构,其信息的监测及分站等设备的布置完全按照矿井的特点设置,使各部设备都能充分合理运用,以满足矿井管理的要求。

四、其它措施

1、井下机电硐室及附近的巷道,要设防火阀门和防灭火器材。

2、必须保证主要通风设施处于正常使用状态,保证发生事故时能迅速有效的反风。

3、主要机电硐室必须用不燃材料支护。

在井下和井口房严禁采用可燃材料搭设临时操作休息间。

4、所有井下工作人员必须熟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职工作区域内灭火器材的存放地点。

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品种的数量,备有明细卡片,指令人员定期检查更换。

5、加强矿工井下安全防火教育,加强井下电气设备的维护管理,以免发生火灾。

6、井下必须设置消防洒水系统。

7、定期检查废弃巷道的密闭情况,分析掌握自然发火动态。

8、井下变电硐室、水泵房均设置防火栅栏两用门。

9、井下变电硐室及检修硐室均设置干粉灭火器和砂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