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最新文档格式.docx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最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最新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
根据卫生工作总方针、政策和法规,研究提出本辖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
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组织预防、控制对人群健康危害严重的疾病、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管理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
组织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医学教育工作;
对各行业实行卫生监督;
组织协调爱国卫生等群众性的卫生活动等。
其内部机构一般设办公室、区政处、卫生防疫处、妇幼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有的舍友爱国卫生运动办公室、地方病办公室、外事处、科教处、装备处等。
有些省(市、区)设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相对独立的中医药行政管理机构。
未设中医药管理局的地区,通常在卫生厅(局)内设中医处,有卫生厅(局)代管。
c)地区、省辖市、自治州、盟卫生局
在同级政府(行署)领导下,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省卫生厅(局)部署的卫生工作任务,制定本辖区的卫生规划及组织实施,检查和督导县、市、区、旗的卫生工作,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d)县、县级市、区、旗卫生局
在同级政府领导下,干礼本辖区的卫生行政工作。
其工作重点是抓好农村卫生工作,进行基层卫生组织建设,具体实施防治疾病规划和卫生法规,培训提高医疗水平,抓好农村改水改厕和健康教育,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等。
乡镇人民政府不设独立的卫生行政部门,在县以下的乡(镇)人民政府,一般都设有卫生助理员,负责管理本乡范围内的卫生工作。
城乡卫生服务体系的特点:
我国政府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制的管理体制,体现在卫生服务组织上也是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服务体系,二者按各自特点设置。
5、我国卫生组织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原则、策略P81
主要问题:
1)组织体系布局不合理导致服务可及性较差
2)组织体系中的条块分割导致管理困难
3)市场机制对多元组织结构的影响
4)政府职能的缺位于不统一导致组织功能的不确定
改进原则:
1)明确政府职能,落实政府责任
2)建设四项基本卫生制度,增加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3)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利用卫生资源
4)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卫生领域
组织变革的做法:
1)卫生行政组织变革的做法:
a移交部分职能
b委托部分职能
c强化对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
d进一步确立卫生监督体系
2)卫生服务组织变革的做法:
a建立城市两级医疗服务提供体系
b整合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c赋予群众性卫生组织越来越多的权力
6、健康保障制度的基本模式、代表国家P92
商业保险:
美
储蓄保险:
新加坡、印度
社会医疗保险:
德、日、法、韩
国家医疗保险:
英、加、瑞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结合:
中国
7、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比较P93
具体角度:
属性、保险对象、保险的作用、筹资渠道、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偿付水平、管理体制、立法范畴覆盖率和可及性、公平性、社会共济性、资金稳定性
8、政策的分类P111
总政策(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
9、区域卫生规划的特点P139
1.针对特定区域2.核心是优化资源配置3.涉及多个部门4.从战略的角度研究卫生问题
10、区域卫生规划的单位、周期P139
一般以市为行政单位、周期为5年
11、区域卫生规划的步骤P140
1.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分析和定位
2.建立能反映宏观战略定位的卫生事业发展目标的指标体系
3.目标差距分析
4.确定区域卫生发展的战略重点
5.区域卫生规划战略重点的政策策略研究
12、卫生服务产品的特征P144
1、服务的基本特征
(1)无形性:
是服务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服务与有形产品的最主要区别
(2)服务与消费同时性
(3)不可储存性
(4)差异性
2、卫生服务的特征
(1)专业性与技术性
(2)垄断性
(3)高质量性与无误差性
(4)供给者的主导性
13、卫生服务操作体系和卫生服务营销体系的组成P150
卫生服务操作体系的组成:
服务对象可以看见的部分称为前台操作体系,服务对象无法看到的部分称为后台操作体系。
前台服务操作系统由服务人员和服务设施组成。
卫生服务行销体系的组成:
1.卫生服务人员2.卫生服务设施和服务设备3.非人员沟通4.其他人员
14、卫生服务营销7P组合P147
1.服务产品(product):
服务范围;
服务质量;
服务档次;
服务品牌;
服务项目;
服务担保;
售后服务;
2.服务定价(price):
收费档次;
服务收费打折;
收费项目;
患者对收费的评价;
服务收费与服务质量的匹配;
服务的差异收费;
3.服务渠道与网点(place):
网点位置;
患者进入位置的难度;
服务渠道;
涉及的地区与行业;
4.服务沟通与促销(promotion):
服务广告;
人员推销;
营业推广;
公共宣传;
公共关系;
5.医务人员与患者(people):
员工培训;
员工的处置权;
员工的义务与责任;
员工激励;
员工的仪表;
员工的交际能力;
服务态度;
患者行为;
患者参与程度;
患者之间的关系;
6.有形证据(phisicalevidence):
服务环境的装修;
色彩与氛围;
环境布局;
服务设施与用品;
有形线索;
7.过程(process):
运作政策;
服务程序;
组织机制;
使用规则;
患者参与规定;
对患者参与的规定;
对患者的指导;
服务活动流程;
15、卫生服务社会营销的特征、卫生服务营销的步骤P156
1.产品特征
2.营销目的方面的特征
3.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特征
4.竞争方面的特征
5.营销主体方面的特征
6.社会营销难度大于商业营销
16、质量的不同定义、卫生服务质量的分类、服务质量的组成P165
⑴质量的不同定义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定义质量是一种合用性,指事产品或服务对消费者需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定义是:
产品或服务所固有的一组满足要求的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愈高,质量就愈好,反之愈差。
⑵卫生服务质量的分类
按客观性或评价的难以程度,分为搜寻质量(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就可以衡量的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如款式、颜色、质地等)、体验质量(在消费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的属性,如口味、质地等)和信誉质量(消费后也无法直接衡量的产品或服务的属性,消费者只能通过厂家或服务提供商的品牌和信誉度来间接推测这类质量属性)。
⑶服务质量的组成
1.技术性质量
指服务结果的质量。
通常,许多顾客能够客观地评估服务结果的技术性质量。
2.功能性质量
指服务过程的质量。
通常,顾客对于功能性质量的评估是依据比较主观的判断。
往往被管理人员忽视。
17、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指导思想、特点P170
定义:
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指导思想:
1)顾客至上2)领导重视3)全员参与4)系统四位5)预防为主6)强化控制7)持续改进8)以事实为依据
“三全一多”——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和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实施质量管理。
18、PDCA循环内容、特点P172
PDCA循环(PDCAcircle)内容——计划(plan)、执行/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特点:
1)管理循环是综合性管理,四个阶段紧密相联成一体;
2)大环套小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循环;
3)不断循环上升,每循环一周上一个新台阶。
19、卫生人力资源的特点
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开发过程的连续性、知识密集性
20、人员科学配置的原则
1.因岗设人,人岗相宜
2.责、权、利一致
3.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4.合理流动,人尽其才
21、卫生系统的目标P230
首先,促进健康——优质和个体差异最小
提高人口健康状况,减少健康的不公平性。
第二,增强反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非医疗结果期望程度
一方面“尊重个人的尊严”,另一方面“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第三,筹资的公平性
筹资贡献率和大病风险,关键是当家庭成员患病时避免出现贫穷。
22、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新指标P236
1.减寿人年数
2.无残疾期望寿命
3.健康期望寿命
4.伤残调整寿命年
5.伤残调整期望寿命
6.健康的不公平性
23、卫生系统反应性的构成P238
尊严;
自主性;
保密性;
及时关注;
社会支持;
基本设施质量;
选择性
24、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涵义P275
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并且通过消除和控制妨碍健康的各种有害因素,人们都能达到与他们的社会和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那种健康水平,达到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性上的完好状态,使之能有效工作,积极参加社区的社会生活。
25、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涵义P276
是指最初对居民实施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卫生保健,是社区的个人和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是国家卫生系统和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中心职能和主要环节。
26、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内容P278
四个方面:
增进健康;
预防疾病;
医治伤病;
康复服务。
八项内容:
①宣传主要的卫生问题及认识、预防和控制这些问题的办法;
②改进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
③促进安全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
④妇幼卫生保健,包括计划生育;
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⑥地方病的预防和控制;
⑦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
⑧提供基本药物
27、初级卫生保健策略的意义P279
1.体现了社会公正原则
2.社会发展的组成部分
3.人类获得最高健康水平的关键
4.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8、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特征、内容、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P295
定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政府领导、社区参与、上级卫生机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师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特征:
1、第一线照顾
2、综合性照顾
3、连续性照顾
4、协调性照顾
5、可及性照顾
6、以家庭为单位
7、以社区为范围
8、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9、以健康为中心
10、预防为主
11、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
内容:
一、社区卫生诊断:
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制订和实施社区卫生工作计划。
分四个部分:
1、确定社区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并排出优先解决的顺序
2、确定社区卫生工作目标
3、组织实施
4、评价
二、社区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轻影响健康的危害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具体内容:
1、针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明确社区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主要内容和适宜方式。
2、开展面向群体和个人的健康教育,指导社区居民纠正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3、配合开展免疫接种、预防性病爱滋病、生殖健康等宣传和教育。
三、社区预防:
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和防治
•卫生监督和管理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四、社区保健:
社区保健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从小到大,即婴幼儿、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保健,从脆弱人群上分重点是:
婴幼儿保健、老年保健和妇女保健
五、社区医疗:
医疗工作不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量最多的部分。
要体现全科医学系统性、整体性、连续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六、社区康复:
是指患者或残疾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为促进患者或残疾者的身心进一步康复,由社区继续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
七、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与报告工作
九、根据居民需求、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条件,提供其它适宜的基层卫生服务和相关服务
意义:
⏹体现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社区群众意愿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促进区域卫生规划的日趋完善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社区卫生服务是目前我国卫生国情的需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基本原则:
1、坚持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
2、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3、坚持实行区域卫生规划,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辅以改扩建和新建,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并重,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
5、坚持以地方为主,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积极推进。
29、医政管理的概念、对象、性质P311
概念:
医政管理指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医疗技术人员、医疗服务及其相关领域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对象: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中的从业人员、医疗活动、与医疗相关的各种卫生组织及其活动
性质:
法律强制性、社会公益性、职业人道性、时效性
30、医技人员准入管理P315
医师准入管理:
医师指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执业的专业义务人员。
我国医师资格准入实行考试制度。
1999年5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将医师考试分“四类二级”
“四类”:
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公卫医师、中医师
“二级”:
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
医师准入制度的实施可分为“五个环节”:
报名资格审定→实践技能考试→综合笔试→医师资格认定→职业注册(职业地点、职业类别和执业范围)
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等注册事项的,应当到注册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并提交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以及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提交的其他材料。
护士准入管理
护士是指按照有关法规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注册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我国对护士实行护士执业考试注册制度。
凡申请护士执业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书;
获得护士执业证书者方可申请护士执业注册,未经注册不得执业
31.我国城市医疗急救的组织模式P328
a)指挥调度型(广州模式)
b)依托型(重庆模式)
c)院前急救型(上海模式)
d)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型(独立型、北京模式)
32.医疗事故的定义、特征、处理、分级、防范P332
(1)医疗事故特征
1.行为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2.发生在医疗活动中争议的事件
3.违法性行为是过失
4.造成患者人身损害
5.过失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医疗事故的分级
一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
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3)医疗事故的防范
1.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自觉依法执业意识;
2.加强质量管理意识,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
3.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防范医疗事故的责任感;
4.制定预案,完善制度,提高诊疗水平;
5.加强医院文化和医德医风建设。
33.疾病控制的意义、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的定义P340
疾病控制管理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律和相关政策组织卫生资源,对影响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过程.
可以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居乐业;
可以保护好劳动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
可以安定民心,维护社会稳定;
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外资,发展工业;
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疾病管理是以疾病发展的自然过程为基础,综合的、一体化的保健和费用支付体系
健康管理是指采用一、二、三级预防并举的措施,对个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维护和规范管理的过程。
31、药品监督管理的概念、机构P385
药品监督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为保证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维护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对药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价格、广告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机构:
我国药品监督管理机构的核心和框架,就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药品有关的监督管理工作,省以下药品监督管理体系实行垂直管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其行政监督机构和技术监督机构又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四个层次。
32、GMP、GSP的涵义,认证机构,认证程序P389
(1)药品生产企业的管理
1)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审批规定:
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凭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无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生产药品。
2)开办药品生产企业的法定条件:
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应的技术工人;
具有与药品生产相适应的厂房、设施和卫生环境;
具有能对所生产药品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检验的机构、人员及必要的仪器设备;
具有保证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3)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GMP组织生产
GMP的全称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系统的、科学的管理规范,是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认证机构: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全国药品GMP认证工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管理认证中心负责具体认证工作。
认证程序:
认证申请和审查;
现场调查;
审批与发证;
监督管理
(2)药品经营管理
1)开办药品经营企业的审批规定:
开办药品批发企业,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
开办药品零售企业,须经企业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经营许可证,凭药品经营许可证到工商管理部门办理等级注册。
无药品经营许可证的,不得经营药品。
药品经营许可证应当标明有效期和经营范围。
2)开办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具备的法定条件:
具有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营业场所、设备、仓储设施、卫生环境;
具有与所经营药品相适应的质量管理机构或者人员;
具有保证所经营药品质量的规章制度。
3)药品经营企业必须按照GSP经营药品
GSP全称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针对药品在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为保证药品质量,防止质量事故发生而制定的一套药品经营管理质量保证规范,是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
认证机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制定GSP监督实施规划及GSP的组织、审批和监督管理,并负责国际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的互认工作。
认证程序:
与GMP类似
4)药品经营管理应遵守相关规定
a、药品经营企业购进药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验明药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不符合规定的,不得购进
b、药品经营企业购销药品,必须有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
c、药品经营企业销售药品必须准确无误,并正确说明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调配处方必须经过核对,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代用。
对有配伍禁忌或者超计量的处方,应当拒绝调配,必要时经处方医师更正或者重新签字,方可调配
d、药品经营企业必须制定和执行药品保管制度,采取必要的冷藏、防冻、防潮和防虫防鼠措施,保证药品质量
(3)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
医疗机构必须配备依法经过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
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剂技术工作。
医疗机构配置制剂,须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无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的不得配制制剂。
医疗机构配制制剂,必须具有能够保证制剂质量的设施、管理制度、检验仪器和卫生条件。
33、特殊药品的管理、广告的管理、存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