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653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

《论语·

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①其斯之谓与?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

【注】①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要切磋琢磨。

⑴与孔子交谈,子贡得到了怎样的修身启悟?

(5分)

答:

 

 

⑵试用一成语概括子贡的学习之法,并结合自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

(150字左右)(7分)

参考答案:

(1)子贡感悟到孔子的言论境界更高远,(1分)修身应追求安贫乐道、为富好礼的更高境界(2分);

同时修身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琢磨,达到更高境界的过程(2分)。

(2)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

(2分)认识:

学习要善思会学,能迁移已知,由浅入深,推知新内容,悟得高境界等。

(2)答案示例:

举一反三(告往知来)的学习之法。

(2分)学习要善于思考,由浅入深,根据已知推知新内容(摆出观点)。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只懂得就题解题,不思归纳提升,同类型题换张“面孔”就束手无策;

我们要不断思索,寻找规律,总结方法,通过规律和方法解决这一类题,并不断拓展延伸,从而悟得更高的学习境界或人生境界(联系现实,分析说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

逍遥游》中有一段似实而虚的描述:

“今子(惠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

惠子有一棵大树,因它长得不合规矩而以为无用。

但在庄子看来,大树既成大树,就让它在“无何有”“广莫”的旷野自由生长,人徜徉或躺卧树下,可做精神上的“逍遥”,而大树也不会有遭受砍伐的“困苦”。

(1)文中的“大树”喻指什么?

(4分)

(2)这段文字给你怎样的启悟?

请结合“逍遥游”的思想进行探讨。

(150字左右)(8分)

(1)指看似无用却堪为大用的事物。

(2)答案要点:

庄子对于器物的无用之大用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不求为现世所用,而求“逍遥游”,实现物我的超越;

庄子超越物类而“逍遥游”的人生态度,是随顺自然而进入一种精神自在境界的表现;

等。

(谈好一种启悟即可)(8分)

【备考方略】

1.了解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出现过的经典概念和思想。

单元名称

内容要点

阅读启示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一是文化典籍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产生与传播的三个重要阶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编排思路及学习方法。

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孝”的一分为二

第二单元 

儒道互补

孔子的思想:

“礼”“仁”“君子之风”

孟子的思想:

“王道”“民本思想”

庄子的思想:

“死生如一”“齐物”“逍遥”

老子的思想:

“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既要积极入世,又要顺应自然。

君子品性,

辩证思维,礼让谦和无欲不争与表现自我

第三单元 

春秋笔法

中国史家的重实录、讲褒贬的撰述原则与表现方式:

秉笔直书和春秋笔法,反对曲笔阿世和谀言媚主。

注意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春秋笔法的两面性:

直笔(不隐恶),曲笔(为尊者长者亲者讳)

注意一字暗含褒贬的春秋笔法,从模糊处读出隐含义,不要歪曲历史真相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的内在联系。

“君子必慎其独也”,注意诚信和道德自律。

《中庸》的核心是在“过”与“不及”这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即恰到好处。

加强修身,提倡“慎独”,要表里如一。

凡事过犹不及,把握好“度”,避免极端思想与做法。

第五单元 

佛理禅趣

佛即释,“放下”意思。

《坛经》和《百喻经》都是佛教经典:

《坛经》是汉人高僧所著,强调“顿悟”和“佛心本有”“随缘任远”;

《百喻经》广泛运用了譬喻说理,“愚人人食盐”“诈言马死”“驼瓮俱失”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多有启示,既要笑人更须省己。

摆脱烦恼,重视个人修养、导人向善、救助他人;

不贪多、不怕难、不心急、不死板、不掩饰、不盲从。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吴兢的《贞观政要》体现唐太宗的治国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为中国封建社会盛世局面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是在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知识分子跳出君主专制的框架,对君主专制体制所做的清醒而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一为帝王治国思想的总结,一为帝王专制的批判,两篇对比,可以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

国天下与家天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天下为主,君为客。

”今天“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就是古代的家国天下。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宋代理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朱熹的《朱子语类》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

李贽是明代倡导个性解放的杰出思想家,他的《童心说》针对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而发,提出了反对虚伪的世风,赞赏童心、突出个性的思想,被誉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联系现实,就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满足问题、过度开发自然等问题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之间的关系

第八单元 

科技之光

《天工开物》中的《稻》《治铁》分别涉及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 

《徐霞客游记》中的《麻叶洞天》记录了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川名胜。

两部古代科技著作,总结描述了明代以前中国在农学、手工技术和地理学上的科学成就。

一要看到曾经的科技领先,二要学习科学家在艰苦环境中勇于求索的精神,三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顾炎武的《<

日知录>

三则》阐述了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他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章学诚的《浙东学术》集中论述了治学要“切合当时人事”的思想,学术研究要与关注当今社会世务结合起来,为现实服务。

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众疾苦,文须有益于天下,专业选择须能服从于现实,服务于社会与百姓

第十单元 

人文心声

王国维《人间词话》继承传统诗话、词话的特点,又融合了西方美学思想,提出“境界说”“精神美学”等崭新命题,首创中国近代美学。

黄遵宪潜心诗歌创作,不避流俗,主张“我手写我口”,提出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的观点,具有诗歌革新意识,成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中西结合,创新美学。

自觉继承传统文化的精粹,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2.加强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掌握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尤其是探究题的答题技巧。

【方法总结】

文化经典研读主要考查学生对论著内容的理解和观点的运用。

即给出一段文字,要求考生概括出其中蕴含的经典文化思想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试题的视角比较独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语境意义解读到当下意义的引申,从信息输入(阅读)到见解输出(概括)。

阅读要注意两点:

①重在理解含意,把握哲理;

②注重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儒家的“君子观”,道家的“无为”,理学家的“天理人欲”,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是应该关注的重点。

1)疏通文意,读懂原文。

《论语》和《老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在阅读时首先要扫除语言障碍,要借助注释和原有的文言文知识来疏通词句。

一般说来,这两部文化经典的词句相对较难,我们不必逐字逐句理解,只需整体理解,而对试题中需要我们翻译的句子,则要细细推敲,不能马虎。

读懂原文,是为理解内容、评析观点打下基础。

2)明晓事理,弄清比喻。

这两部文化经典在写法上大多采用了一些说理方法,而以比喻为多。

因此,我们在阅读时还需深入领会,弄懂比喻的内容,特别是一些整体的比喻。

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加以积累,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考试时结合内容就能对号入座。

3)熟悉人物,明辨思想。

文化经典的考查,一般需要我们指出选文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有时还需要对此作出评价。

因此平时我们就必须熟悉两位哲人主要的学说和观点。

只有对他们的主要思想有了明晰的认识,才能在高考时准确辨析。

4)联系现实,思考人生。

注意传统文化精髓对现实和人生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课后巩固】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有子①曰:

“礼②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

小大由之⑤,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⑥,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①有子:

孔子弟子。

②礼:

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的道德规范。

③先王之道:

指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

“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小大由之:

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

⑥知和而和:

为和谐而和谐。

(1)有子认为“和”与“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3分)

(2)联系社会现实,谈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儒家主张的“和”与“礼”的关系。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①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③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这些不同的回答中,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6分)

答:

(2)同样是问政,孔子为什么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会有“慎独”的。

《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

它说: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

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而这四条中,“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里,把“慎独”视为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一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的例子。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7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主敬”一词,较早见于《礼记•周易》说:

“君子敬以直内”,意思是君子主敬以使内心正直。

“主敬”也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论语》中相关表述颇多。

如《论语•子路》:

“居处恭,执事敬”;

《论语•季氏》:

“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论语•卫灵公》:

“敬其事而后其食”等。

“主敬”被宋儒吸纳作为其学说的重要范畴。

程颐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这里的“涵养须用敬”意思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

朱熹也认为“敬”是涵养心性最重要的条件,是成德之要,他指出:

“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

曾国藩将毕生所得归纳为四点,要求儿子每日诵读,恪遵不易,此“传家遗嘱”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1)请根据以上文字,概括“主敬”的内涵。

(2)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联系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谈谈“主敬”思想的现实意义。

(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

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

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9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

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

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

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

“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

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

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

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而顾炎武无疑是这一思潮的杰出代表,下面选择了几段相关文字: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四《与人书》)

“(著书)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顾炎武《日知录•著书之难》)

“凡(顾炎武)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

所至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全祖望《神道表》)

“当明末年,(顾炎武)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

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

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

”(潘耒《日知录序》)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新学风,主张治学须 

、 

(2)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

结合选段,请举出你熟知的一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

①“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

学而》)

【译文】有子说:

“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

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

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

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②“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

(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樊迟也。

”(译文:

孔子的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庄稼,孔子说:

“我不如老农夫。

”樊迟又向孔子请教种菜,孔子说:

“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后,孔子说:

“樊迟真是个小人呀。

”)

“君子不器。

孔子说: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有一才一艺。

子谓夏子曰:

“汝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孔子对夏子说:

“你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式的学者!

不要做缺少道德修养的小人式的学者!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呼?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

“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的责任很重,路途遥远。

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担子还不够重吗?

为仁德奋斗到死才罢休,这路途还不够遥远吗?

(1)阅读选段,结合孔子和曾子的话,你认为孔子为什么称樊迟为“小人”?

答:

(2)请你根据阅读以上《论语》中的选文受到的启示,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课后巩固参考答案】

1.

(1)儒家思想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1分)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互相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2分)

(2)儒家关于“和”与“礼”的观点在那个年代是有意义的。

(1分)“和为贵”说,缓和了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2分)另外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理解制之,可见它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都是合理的一面。

(2分)在现代,和谐依然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我们现代的追求和谐不是维护等级制度,而是为了民族的福祉,只有社会和谐,我们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民族才能不断走向富强。

而且我们的和谐是依法治国,依法行事,并不是以维护等级界限的“礼”为约束,而是以法律为准绳,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府官员要以百姓利益为重,百姓有正常的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并且能够得到重视,而不是为了表面的和谐而打压欺凌弱势。

2.

(1)取信于民 

为政以德 

讲究礼仪(6分)

(2)主要是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

(2分)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2分)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2分)。

3.答案:

(1)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符合道德的规范。

(3分)举例:

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

(2)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

(3分)当代人们如果都能够“慎独”,严于律己,就能加强自身修养,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4.

(1)①“主敬”是修身之要:

应以虔敬之心涵养心性,收敛放纵散漫之心,使内心端方正直而符合道义,这样才能明理达道。

②“主敬”是处事之要:

行事应敬慎认真而不怠慢。

(4分)

(2)“主敬”思想在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为人处事有重要的教益。

“主敬”而使人正直,使人敬业,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

现今诸多官员贪污、商人非法牟利、医生收取红包等违规非法之事,正是由于他们对己、对人、对事缺乏了虔敬之心。

传承“主敬”思想,有益于人生和社会。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符合要求即可。

举例恰当4分,分析恰当4分。

5.

(1)“天下有道则见”,主张国家“有道”则出仕,体现了儒家“有为”的思想;

(2分)“无道则隐”,国家“无道”则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体现。

(2)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

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8分)

6.

(1)①在朱熹看来,人求“饮食”、男女结为“夫妻”,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并不违反“天理”。

但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求,一味地去要求“美味”和“三妻四妾”,就是过分之求,属于“人欲”之列了,就应该加以否定。

他认为“天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而“人欲”则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为。

②在朱熹看来,一个人的心中,只要保存着“天理”,“人欲”就会消亡;

相反,“人欲”如果旺盛,那么“天理”就会消亡。

“天理”和“人欲”是不可能混杂在一处的。

为此,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认为只有彻底消灭“人欲”,才能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每点3分,共6分)

(2)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

(2分)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