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6355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逻辑与语文学习教师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内涵:

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

外延:

②内涵和外延的关系

相互依存

反比关系

一个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就越小,反之,内涵越少,外延就越大。

这就是内涵与外延的反比关系。

例如,“钢笔”这个概念的内涵,比“笔”的内涵要多。

“钢笔”有笔的一般特点外,还增加了“笔尖用金属制成,钢性的,用墨水书写”这一特点。

那么,“钢笔”的外延比“笔”的外延要小,它把毛笔、铅笔、圆珠笔等都排除在外。

(3)、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如:

妈妈——母亲学生——中学生青年——演员生——死俯视——仰视

其中矛盾,反对属于全异关系。

(4)、概念的划分

就是以对象一定的属性为标准,将一个属概念划分为若干个种概念,即把一个范围较大的概念分成若干个小概念。

由母项、子项、根据三部分构成。

如:

“社会产品”(母项)、根据其用途(根据)、分为“生产资料”(子项)和“生活资料”(子项)。

划分的规则:

①、必须相应相称,避免“多出子项”和“划分不全”。

“文学作品”可分为:

诗歌、小说、戏剧文学、电影文学、散文(相应相称)。

如果减一项就是划分不全。

划分不全是对对象的概念考察不全,出现疏漏。

如果加一项“美术作品”就是多出子项。

多出子项是把不属于母项的子项划分进去了。

②、划分的根据必须同一。

如:

“对仗”从形式上分为:

工对、宽对,从意念上分为:

正对、反对、流水对。

(5)、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来表示。

“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

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海”又称为“大海”,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的边缘部分。

可是同时北京有名胜“什刹海”,此处的“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

③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表达概念

2、命题

(1)、什么是命题

命题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①所有人是动物。

②李白和杜甫是同时代人

③杨利伟是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以上句子都对某一事物作出了明确的判断,所以代表了命题。

一般来说,只有陈述句才直接表达命题。

我们再看下列语句:

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

③愿君多采撷,

④此物最相思!

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并说明理由

这里的语句②是疑问句,它仅仅提出问题。

语句③是祈使句,它表达一种要求、愿望。

语句④是感叹句,它只是抒发情感。

这几类语句都没有直接描述事件,也这就无所谓真假,因此它们不表达命题。

语句①则不同,它作为陈述句,描述了红豆生长的客观情况。

这个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因此它是一个真的陈述句,语句①有所描述并且可区分真假,它表达了命题

(2)、不能算作命题,即不能下定义的情况:

否定句、比喻句、描述句、循环定义。

(3)、命题与句子的关系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王小刚在飞机上写字”“我们煤气厂今年夏天一定供好气”这样的句子表示了哪个命题,是由上下文决定的。

如果没有特定的上下文,这样的句子就会造成歧义。

(4)、潜台词

逻辑学上叫“隐含义”、“预设义”,即话中有话,言外有意,弦外流音,这种含意没有直接写出来、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语言流露、表达出来。

“你真行啊!

”,在不同的语境中,可夸奖,亦可责备,亦可讥笑。

3、推理

(1)、什么是推理

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推理往往通过复句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

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

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2)、推理的种类:

①直接推理:

由一个判断直接推出结论。

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

②间接推理: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判断联结起来而推出结论。

主要方法有:

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等。

推理形式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

演绎推理。

(也叫三段论推理)

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结构: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结论是推出的新判断。

但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可以将大小前提或结论任意省略和紧缩。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大前提),

他已经年满18岁(小前提),

所以他有选举权(结论)。

归纳推理

也称归纳法,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方法。

中国皇帝是纸老虎,沙皇是纸老虎,希特勒是纸老虎,墨索尼里是纸老虎,日本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所有号称强大的反动派统统不过是纸老虎。

类比推理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并列比较类推得出相同的属性,即一般结论。

它是以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地形、水文、土壤、)是相似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与我国南方某些地区的气候条件(温度、湿度、光照)也是相似的。

我国南方某些地区适于种植柑橘。

所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也适于种植柑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用了类比推理。

请具体说说

邹忌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联想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自己的受蒙蔽联想到齐王的受蒙蔽,运用了类比推理。

二难推理

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引伸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4、逻辑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包括: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①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不能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一旅行者又饥又渴,来到一酒店。

他问:

“老板,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

”“五先令。

”“给我来两份。

”“好。

”“老板,我感到渴比饿更厉害。

可用两份面包换十先令一份的啤酒吗?

”“当然可以。

”于是他喝完酒就走了。

老板急忙叫住他:

“你还没付钱呢?

”“我不是用面包换的酒吗?

”“可你面包未付钱啊。

”“我没吃你的面包,为何要付钱呢?

”“是啊,可是……”老板一时找不出问题出在哪里,只好让他走了。

大家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这里,客户从柜台取面包后,无论用于什么用途,都应该给与面包的对应价值五先令。

却用未吃,来否认应该付钱,实际上是偷换了概念,从而难住了缺乏逻辑知识的店主。

②矛盾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

即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就是说,一个思想与其否定,互相排斥,不能都真,至少有一假。

我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

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③排中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

“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

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二、课堂练习。

根据“知识储备”中学到的内容按要求完成课本86-89页的练习

(一)、概念完成86-87页“概念”部分的1、2、4题

1、

(1)正确

(2)循环定义(3)概念过窄

2、反对包含全同交叉矛盾反对

4、

(1)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三者是交叉关系,非反对或矛盾关系,不能并列。

(2)团员、女同学、班干部是交叉关系,不能并列。

(3)本句分类按词的音节、意义、感情色彩来分,划分标准不同一,不能并列。

(二)、命题完成87-88页“概念”部分的1、2、3题

1、

(1)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连用同一个“梦”字,表达了不同的概念,巧妙揭示了事情的真相:

前“梦”,睡梦;

后“梦”,糊涂、不明真相。

(2)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路”既指坐船行走,又指人生历程。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指“我无话可说”,事实上“话”却说了这么多,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怒、悲伤的情感。

(4)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马脚”,双关,既是马走过的足迹,又指暴露了匪徒的行踪。

2、

(1)你完成今天的作业了吗?

(可能平时经常不完成作业、老师天天布置作业)

(2)我们继续学习文件。

(可能这个文件很长,要分段学;

或这个文件很重要,要经常学;

或由于特殊情况而突然中断,又接着学……)

(3)你准备坐飞机还是乘火车到上海?

(有人准备去上海,还没有成行,选择何种交通工具,由自己定夺)

(4)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

(不是自愿的,有难言之隐,祥林嫂过去经常提起。

3、

(1)报晓的雄鸡是我们起床的信号。

(“雄鸡是……信号”主谓搭配不当,应为“雄鸡报晓的声音……”)

(2)你这个意见很好,我想没有谁不会不同意。

(三重否定表示否定)

(3)他要么是个老师,要么是个作家。

(“老师”和“作家”是交叉关系,不能使用不相容的选言命题)

(4)出入校门的师生必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不是并列关系,应是选择关系,改“必须”为“分别”或改“和”为“或”)

(三)、推理完成88页“推理”部分的1、2题

1、南极及南极外各州均发现恐龙化石

恐龙不会迁徙

大陆漂移造成恐龙无处不在

2、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中,上从皇帝、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都陷入了一个二难境地中:

他们要么承认自己看不见,根据骗子预先设好的前提,那就等于承认自己是不称职或愚蠢的人;

要么宣称自己看得见,但又违背了事实,是一种说谎的行为。

《自相矛盾》中卖盾者称自己的盾无法被任何矛刺穿,自己的矛可刺穿任何盾。

要么盾无法被刺穿,证明关于所卖矛的说法为假话,要么矛刺穿盾,说明所卖盾的说法为假话。

(四)、逻辑规律完成89页“逻辑规律”部分的题

(1)、违反同一律

(2)、违反矛盾律(3)、违反矛盾律(4)、违反排中律(5)、违反同一律

小结:

从上面的练习中我们发现逻辑与语文学习密切相关,如果不懂逻辑,我们就容易犯并列不当,表述不清,自相矛盾等错误,也容易在写作时偷换概念。

三、趣味探究——生活中的逻辑。

1、无话可说的王明阳

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故事。

王阳明与朋友一起登山,大谈“心外无物”,不料被脚下的石头绊了一下。

朋友立即问他:

“你没有想到石头的存在,而石头怎么存在呢?

”王阳明无言以对。

王明阳为什么无话可说呢?

违背矛盾律

如果“没有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这是真话,那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真理.

如果“没有想到被石头绊了一下”这是假话,那么,王阳明会制造假话。

所以,或者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不是真理,或者王阳明会制造假话。

2、白马非马

战国时一城有令马匹不得出城。

有一天,赵国平原君的食客公孙龙带着一匹白马正要出城。

守门的士兵对他说:

“马匹一概不得出城。

”公孙龙心生一计,说:

“白马并不是马。

因为白马有两个特征,一是白色的,二是具有马的外形,但马只有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马的外形。

具有两个特征的白马怎会是只具有一个特征的马呢?

所以白马根本就不是马。

愚鲁的士兵因无法应对,唯有放行。

公孙龙具体是怎么糊弄士兵的呢?

这里,公孙龙将“马”与“白马”的内涵淡化,而“白马”的外延本在“马”的外延之内,可是公孙龙却将其划在“马”的外延之外。

偷换概念

3、李子无人摘

大路边有一棵李子树,结满了李子,李子成熟了,可是,谁也没去摘它。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用三段论格式表达。

苦李子是没有人摘的。

(大前提)

这树上的李子是苦的。

(小前提)

所以,这树上的李子没有人摘。

(结论)

4、神探破案

 

珠宝店一块钻石被窃,据侦察,作案的是甲、乙、丙、丁中的一人。

在审讯中,四人的口供如下:

甲:

钻石不是我偷的,我那天在外地。

乙:

钻石是丁偷的,那天,他去过珠宝店

丙:

乙偷的,我看见他到黑市去卖过钻石。

丁:

乙与我有私仇,他有意陷害我。

现在,我们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罪犯是谁?

你知道吗?

利用排中律。

在回答询问中,乙与丁的口供相矛盾,其中必有一个真,一个假。

如果这四人中只有一个人讲真话,那么,这个唯一讲真话的,必定是乙和丁之中的一个。

而甲、丙则属于讲假话之列。

即事实与甲和丙的口供相反。

因此,可知甲就是偷钻石的罪犯。

5、以智求生

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

这个残暴的国王颁布了一条奇怪的法令,所有从前线抓回来的俘虏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你来这里做什么?

如果答的是真话,就得用火烧死,如果回答的是假话,就得绞死。

看起来,任何俘虏都难逃噩运。

 有一天前线送来了一个俘虏,执法官按照惯例问他:

你来这里干什么?

俘虏应该怎样回答才能够免除一死呢

我来这里是为了被绞死

6、苦恼的妈妈

妈妈:

“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

女儿:

“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

“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的困惑在哪里?

妈妈说的共同语言是听得懂话,都说中国话,女儿说的这是共同爱好,能够和谐沟通。

母女两的对话违背了同一律。

自然难以沟通。

7、爱打哑谜的恋人

柳氏本长安倡女,为韩翃朋友李生的爱姬,艳绝一时,喜谈谑,善讴咏,慕翃之才。

李生知其意,乃请翃饮酒,席间将柳氏赠之。

后韩翃登第,归家省亲,柳氏留在长安。

天宝末年,遇安禄山叛乱,陷长安。

柳氏以姿容绝世,惧为乱兵所辱,乃剪发毁形,寄居尼庵。

此时韩翃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中任书记。

长安收复后,翃遣人寻访柳氏,携去一囊金并题写了这首《章台柳》:

章台柳,章台柳!

夕日青青今在否?

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

柳氏捧金呜咽,回报以《杨柳枝》词,“杨柳枝,芬芳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

你能推测两人在各自词中暗含的意思是什么吗?

韩翃赠词重在抒发对柳氏的思念和忧虑她的命运。

柳氏答词亦托咏柳以自述境况,诉说苦情。

四、归纳总结——高考中的逻辑。

(1)病句

下面的句子是从历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筛选出的。

每三句为一组,先找出病因并修改,然后归纳总结每组句子的共同规律,看看它们究竟哪里不合逻辑。

1、(2011年湖北卷)汉绣注重构图,讲究纹饰,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皆可绣以为纹,写实与抽象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解析】“花鸟虫鱼、龙虎凤凰、飞禽走兽”存在种属交叉的问题,“花鸟虫鱼”中的“鸟”,“龙虎凤凰”中的“虎”,本来属于“飞禽走兽”,却被并列叙述,可以去掉“飞禽走兽”一词。

2、(2011年江西卷)在宣泰战斗中,我军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团,生俘团长一名,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和武器物资。

【解析】“枪支弹药”与“武器物资”并列不当,枪支就是武器,并列词组出现从属关系的词语,可将“武器物资”改为“及其他军用物资”。

3、(2014年江西卷)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解析】不合逻辑。

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

“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主宾构不成比较。

并列不当

互相并列的概念,应该是按同一标准划分的概念。

如果标准混乱,就会造成属(大)种(小)概念并列不当的错误。

4、(2001年全国卷)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解析】“日前”、“正在”不能连用。

因为“日前”的意思是“几天前”,表示时间已经过去,而“正在……之中”则表示行为仍在进行之中,因而这两个词在时态上是自相矛盾的。

5、(2009年重庆卷)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闽籍工商界精英汇聚福州。

【解析】“海内外”与“国家、地区”自相矛盾,可将“海内外”改为“海外”。

6、(2009年山东卷)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解析】“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表达前后矛盾,既然是“大约”就不能是“多”,删去其中一个。

自相矛盾

同一个句子,应保持前后语意、逻辑的一致性;

否则,就会自相矛盾。

7、(2007年江西卷)承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开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难道谁能否认这是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的崇高使命吗?

【解析】“难道……吗?

”本身表一重否定,“否认”又是一重否定,也就是说原句如再加一个“不”,就由双重否定的肯定变成了三重否定的否定,结果把原句意思弄反了。

8、(2008年北京卷)一名韩国官员透露,有关成员国已达成一致意见,同意建立该项基金,以防止l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要再次发生。

【解析】“不要”是显性否定,前面的“防止”一词虽是隐性否定,但仍表一次否定,这样句意就变成了双重否定的肯定句,把要表达的意思弄反了,删“不要”。

9、(2014年浙江卷)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解析】“否定不当,“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否定不当指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多次运用否定,结果将本意弄反了。

导致此类语病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表否定的动词或非否定副词,如“否认”、“忌”等;

二是反问句,反问句本身就表示一重否定。

10、(2011山东)朝鲜艺术家这次来华表演的歌剧《红楼梦》,受到了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解析】主客易位,一句主语是红楼梦,“给予”承接,显然搭配不当。

11、(2005年北京春招)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解析】这句话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国立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的公共图书馆给中国教育工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2、(2010年湖北卷)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学好。

“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不通,事理逻辑当是人对物感到陌生,在“对我们”后加“来说”。

主客颠倒

“主体”指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指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实践”,而不是“客体对主体的认识和实践”。

如果表述为后者,就犯了主客颠倒的错误。

13、(2008年湖北卷)第二航站楼交付使用后,设备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旅客过安检通道的时间,将从目前的10分钟缩短至1分钟,缩短了10倍。

【解析】不合事理逻辑。

“倍”一般用于增加、扩大、提高,不用于减少、缩小、下降,原句应改为“缩短

了十分之九”。

14、(2009年全国卷)去年的大赛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好评,今年的比赛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我们又被指定参与活动全过程,一是要高度重视,不可疏忽。

【解析】“从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逻辑语序不当,赛事的进行顺序总是先海选再决赛,所以该句宜将“命题、决赛、海选到颁奖”调整为“命题、海选、决赛到颁奖”。

15、(2010年天津卷)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的时候,母亲告诫我的一句话:

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解析】“黄发垂髫初懂事理”不合事理逻辑。

黄发:

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所以黄发指老年人。

垂髫: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

“黄发垂髫”的意思是老人和小孩。

不合事理

语句陈述的事实或表述的观点应符合生活的常理或人们普遍认同的公理。

否则,就会出错。

16、(2007年四川卷)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解析】“强弱”是两面的,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面的,“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会使得国力变强,怎会使国力变弱?

因此该句犯了两面一面不照应的错误。

17、(2009年天津卷)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有促进功能的校园文化,学习者能否真正适应并融入它,这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

【解析】“能否”是包括事情的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起着重要作用”仅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属于双起单承(前后不对应)的错误,可将两个“能否”改为“能”或在“有效”前加“能否”。

18、(2011年江西卷)领导班子是否廉明,能否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解析】“是否”“能否”是两面的,而“推动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一面的,属于双起单承(前后不对应)的错误,可将“是否”“能否”删去或在“推动”之前加“能否”。

两面词误用

提承关系的句子,要分析前后是否统一。

前面“能否”、“好坏”提,后面却单面承;

前面是一面提,后面却两面承,这样的句子前后是不统一的。

19、(2012年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