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6049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物理重点实验复习 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Word文档格式.docx

必须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目的:

保证测力计示数大小不变。

2、结论: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A动滑轮越重,个数越多则额外功相对就多。

B提升重物越重,做的有用功相对就多。

C摩擦,若各种摩擦越大做的额外功就多。

3、同一滑轮组:

绕线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机械效率。

4、测量机械效率时为什么不能使弹簧测力计静止?

机械效率会怎样?

答:

当弹簧测力计静止时,绳子和滑轮之间没有摩擦力,拉力示数会变小,用

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偏大。

5、实验中改变钩码的数量,改变动滑轮的个数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钩码个数、改变动滑轮的个数从而获得多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一组数据的偶然性,更能得出普遍性规律。

6、通过该实验我们可以得知:

增大物重或减少动滑轮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经典例题】

【母题】:

下面是小明和小红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零刻度线和  。

(2)如图1所示,测量物体G所受的重力为  。

(3)如图2所示,实验过程中,拉动弹簧测力计并读出拉力F的数值,用 测出的物体G上升的高度h和弹簧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将数据填入表格。

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他们选用的滑轮组是  (选填甲”或“乙”)

(4)仅改变重物G上升的高度,重复上面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实验数据实验记录:

实验次数

物体重量G/N

物体上升高度h/cm

拉力F/N

弹簧测力计移机动的距离s/cm

机械效率η

5.00

1.80

15.00

85.2%

8.00

1.77

24.00

86.6%

3

10.00

1.75

30.00

87.6%

实验结论: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高度有关。

实验讨论与交流

①小明和小红的实验结论:

  (选填“科学”或“不科学”);

请说明你的理由。

②小明认为提升的物重会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建议进一步探究:

改变 ,重复实验(3)步骤,计算出机械效率进行比较分析。

(5)小明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改变不同的物理量,得出多组数据的目的是。

【答案】

(1)分度值;

(2)4.6N;

(3)匀速;

刻度尺;

乙;

(4)①不科学;

根据η=

×

100%,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所提升物体的高度无关;

②提升物体的重力。

(5)避免实验偶然性,使结论更具普遍性。

【解析】

(1)测力计使用前,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零刻度线和分度值;

(2)根据测力计分度值读数;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保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故应该匀速拉动。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

根据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升高高度的关系s=nh,根据绳n=

求出绳子的有效段数分析回答;

(4)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据此分析;

②为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要多测量。

(5)测量多组数据,重复实验可以避免实验偶然性,得出普遍规律。

练习1:

(2019•自贡)小明和小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一同学组装好如图所示实验装置,他们分别记下了钩码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1)实验时,小明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升高,弹簧测力计读数为0.5N;

同时小强也用刻度尺测出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0cm,以上测量结果准确无误,其他被测物理量和计算数据记录如表:

钩码重G/N

弹簧测力计提升的高度x/m

有用功W有/J

总功W总/J

0.2

0.1

100%

(2)小明和小强通过计算得出该滑轮组机械效率为100%,他们意识到出现了错误,请你帮他俩找出错误的原因:

(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际为。

(4)在实验中,若将钩码的重增加到6N,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匀速;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应该是0.3m,不等于0.2m;

(3)66.7%;

(4)变大。

(1)小明在进行实验时,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此时绳子的拉力等于测力计示数。

(2)由图示滑轮组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有效股数n=3;

已知钩码上升高度h=0.1m,则测力计移动距离:

s=nh=3×

0.1m=0.3m,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测力计移动距离为0.2m,测力计移动距离错误,从而导致滑轮组效率错误。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η=

100%=

100%≈66.7%。

(4)提升的钩码重增加到6N,有用功增加,有用功在总功中的比重增大,则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变大。

练习2:

(2019•黄石)探究小组为探究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因素,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所示。

钩码重力(N)

提升高度(cm)

有用功(J)

拉力(N)

总功(J)

机械效率

1.0

40

0.4

0.88

45%

1.5

0.6

1.12

54%

2.0

  

1.7

2.5

1.60

63%

(1)请把表格中三个未完成的空补充完整。

(2)甲同学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得出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机械效率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请你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3)乙同学进一步研究,测出动滑轮的质量为100g,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

总功总是大于有用功与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之和,即:

W总>W有+W轮,他猜测还有  因素影响机械效率。

(答一种因素即可)

(4)丙同学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W=W总﹣W有﹣W轮,通过比较第1、2和  组的数据,发现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W  (选“越大”、“越小”或“不变”),请你利用所学知识对此作出解释  。

(1)如上表所示;

(2)增大;

动滑轮重力不变,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机械效率变大;

(3)绳重、各种摩擦;

(4)4;

越大,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增大,额外功增多。

(1)由表中数据,第3次实验的有用功:

W有=Gh=2N×

0.3m=0.6J;

绳子有效段数为2,根据s=nh,

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2h=2×

0.3m=0.6m,

总功:

W总=Fs=1.7N×

0.6m=1.02J;

机械效率:

≈59%;

0.6

1.02

59%

(2)纵向比较表中数据,钩码重力逐渐增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增大;

原因:

动滑轮重力不变,随着钩码重力增大,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机械效率变大。

(3)实验中,额外功为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与克服绳重、各种摩擦做的功之和,即绳重、各种摩擦也会影响机械效率;

(4)在计算出每一组总功与有用功和克服动滑轮重力的功的差值△W=W总﹣W有﹣W轮,即克服绳重和绳子与轮之间的摩擦做的功时,要控制物体提升的高度相同,故应通过比较第1、2和4组的数据;

△W1=W总1﹣W有1﹣W轮=0.88J﹣0.4J﹣G轮h=0.48J﹣G轮h;

△W2=W总2﹣W有2﹣W轮=1.12J﹣0.6J﹣G轮h=0.52J﹣G轮h;

△W3=W总3﹣W有3﹣W轮=1.60J﹣1.0J﹣G轮h=0.6J﹣G轮h;

故重物的重力越大,差值△W越大,原因是:

所挂钩码增多,摩擦力增大,额外功增多。

练习3:

(2019•绥化)如图是智慧小组“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测得的实验数据如表。

物重G/N

物体上升高度h/m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55.6%

66.7%

1.8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__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

(3)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__________,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拉力F的功率为_______W

(5)创新小组也利用重为1N、2N、4N的物体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智慧小组的测量值,则创新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物体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

(1)匀速缓慢;

(2)74.1%;

(3)越大;

(4)0.54;

(5)C。

(1)实验过程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拉力等于测力计示数;

(2)第三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74.1%;

(3)纵向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4)若在第三次实验中,F=1.8N,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1m/s,则绳子自由端的速度:

v=3×

0.1m/s=0.3m/s,

则拉力F的功率为:

P=

=Fv=1.8N×

0.3m/s=0.54W;

(5)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拉力测量大了,机械效率变小,不符合题意;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拉力变大,机械效率变小,不符合题意;

C.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智慧小组,克服动滑轮做的功减小,额外功减小,机械效率变大,符合题意;

故选C。

练习4:

(2019•遂宁)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组同学选择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效据如下表: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距离

S/cm

0.5

0.8

62.5%

25.0%

0.7

53.6%

(1)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出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是______(选填“甲”或“乙”)滑轮组。

(2)在第一次实验中,当______拉动滑轮组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拉力F为______N;

该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下列提高机械效率的措施不可行的是______(选填符号)

A.增加所提物重 

B.减轻机械自重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1)甲;

(2)竖直向上匀速;

0.4;

41.7%;

(3)D;

(1)由表中第一次实验数据可知,钩码上升的高度h=10cm,绳端移动的距离s=30cm,

由s=nh可得,绳子的有效股数n=

=3,

由图可知,甲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3,乙滑轮组绳子的有效股数为4,

所以,第一次实验所选择的是甲滑轮组;

(2)实验时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这样示数才会稳定,所读出的数值才等于拉力的大小;

由图丙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拉力F=0.4N,

该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00%=

100%≈41.7%;

(3)A.由1、2或3、4两组数据可知,用相同的装置提升物体的重力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大,故A可行;

B.由1、3或2、4两组数据可知,用不同的状态提升相同的物体上升相同的高度时,机械自重越小,滑轮组机械效率越大,故B可行;

C.机械加润滑油,提升重物时减小了额外功,根据η=

100%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大,故C可行;

D.由η=

100%可知,滑轮组机械效率与物体提升的高度无关,故D不可行。

练习5:

(2018•泰安)图甲是某学习小组“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示意图。

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绳子自由端,将重为4.5N的物体从A位置提升到A′位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B位置上升到B′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

请你根据他们做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物体提升的高度是  cm,拉力是  N,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

(2)若在图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动滑轮,改为图丙所示的装置,提升同一物体,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0;

2;

75%;

(2)变小。

(1)测力计B位置匀速提升到B'

位置,测力计上升的高度为:

s=15.0cm;

由图可知,有3段绳子拉着动滑轮,则物体上的高度为:

h=

s=

15.0cm=5.0cm;

由图可知,测力计的示数为2N;

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

η=

=75%;

(3)若在图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动滑轮,此时有用功不变,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额外功变大,故机械效率变小。

练习6:

(2018•德州)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步骤

如图所示为测量某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

①实验时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实验2是用图  做的实验。

③实验序号3中的机械效率η=  。

装置图

表格

实验序号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绳端拉力F/N

74%

8

3.1

86%

结论

通过比较  (填实验序号)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问题讨论

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有同学认为应静止时读数。

你认为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他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②乙;

③80%;

1、2;

越低;

不正确;

摩擦力。

(1)②根据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提升物体的高度h的关系,s=nh,故实验1中绳子的有效段数:

n=

=3;

实验2中绳子的有效段数:

由表格数据知:

第1次实验物体的重力为4N,第2次物体的重力为8N,故第1次是用甲图做的实验,第2次是用乙图做的:

③第3次实验的机械效率:

η3=

100%=80%;

(2)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需要控制绳子的段数相同,改变物体的重力,表格中1、2两次实验符合要求,可以得出结论:

比较实验2和3可得出结论: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3)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测得的拉力偏小,她的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她没有考虑到摩擦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练习7:

(2018•齐齐哈尔)某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  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

(2)小组同学发现实验过程中边拉动边读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应该静止读数,你认为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因为她没有考虑到  对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影响.

(3)用丁图装置进行实验,得出表中第4次实验数据,请将表中的两个数据填写完整.

(4)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5)通过比较  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填实验次数的序号)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

  。

1

4

0.1

2.7

0.2

74%

2

1.8

0.3

3

8

3.1

86%

2.5

(2)不正确;

摩擦;

(3)0.

4;

80%;

(4)1、2;

(5)2、3;

(6)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或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测力计示数才等于拉力大小;

(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出了数据,由于不会克服轮与轴、绳与轮之间的摩擦,所以测力计示数偏小,他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3)丁图中,绳子的有效段数为n=4,绳端移动距离s=nh=4×

0.1m=0.4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80%;

(4)绳端移动距离与物体升高的高度的关系为s=nh,

所以,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实验1、2、3中绳子的有效段数分别为2、3、3;

再结合钩码的重力可知,实验1、2、3分别是用甲、乙、丙装置做的实验,

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的关系时,要控制提升物体的重力相同、滑轮个数也相同,只改变绳子的有效段数,所以应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

通过比较1、2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同一重物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5)研究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机械效率与物重的关系时,要控制滑轮个数相同、绳子的段数相同,只改变物体的重力,故通过比较2、3两次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同一滑轮组提升重物时,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6)通过比较3、4两次实验数据,即对应的图丙、图丁两装置,滑轮组不同,提升的重物相同,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小,故可得出结论:

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轻,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不同滑轮组提升相同重物时,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低)

练习8:

(2018•西宁)小马和小李设计了如图甲、乙所示两种滑轮组来提升同一重物,在讨论滑轮组机械效率时两人产生了分歧,小马认为:

“甲滑轮组的动滑轮个数少,机械效率高”;

小李却认为:

“乙滑轮组更省力,机械效率高”。

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决定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所用每个滑轮的重相同,绳重和摩擦忽略不计),他们在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所测数据,请计算一个动滑轮的重力是  N,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  ;

(2)由计结果可以确定  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个实验说明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  ,由此可知,可采用  的方法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随后小马又设计了一个方案,如图丙所示,你认为和图甲装置对比,在提升同一重物时,装置丙的机械效率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装置的机械效率。

(1)0.8;

83.3%;

(2)小马;

动滑轮的个数;

尽可能的减小动滑轮的个数;

(3)等于。

(1)甲装置的有用功:

W有用=Gh=4N×

0.1m=0.4J;

W总=Fs=1.6N×

0.3m=0.48J;

额外功:

W额=W总﹣W有用=0.48J﹣0.4J=0.08J;

根据W额=G动h知,

动滑轮的重力:

G动=

=0.8N;

装置甲的机械效率:

100%≈83.3%;

(2)由表格数据可知,甲乙装置中,甲的拉力较大,动滑轮的个数较少,动滑轮重力小,额外功少,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较高,故小马的说法正确;

这个实验说明了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动滑轮的个数,尽可能的减小动滑轮的个数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由甲装置和丙装置可知,绳子的有效股数相同、动滑轮的个数相同、物体的重力相等,绳子的缠绕方式不同,

两装置中,提升相同的物体上升相同的高度时所做的有用功相同,动滑轮的个数和摩擦力的大小相同所做的额外功相等,

由η=

100%可知两者的机械效率相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