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915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我国运动员的决赛成绩比加拿大的高多少分?

比俄罗斯的高多少分?

……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2.例1.

(1)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通过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的全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入小数加减法.教材用表格呈现我国运动员和加拿大运动员在第一、第二轮动作后的得分情况,呈现父子二人在知道得分后兴高采烈的对话:

“中国队领先3.6分”、“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111.60分”、“现在领先12.6分”……父子二人的对话促使学生思考:

“3.6分、111.60分、14.6分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样,为了解决这一个个的实际问题,小数加减运算便产生了.

(2)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

”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3)给学生提供自主计算与交流的空间.

两位小数的加减法如何笔算,教材没有给出详细过程,只有计算结果.如,竖式中的“3.60、111.60”是怎样算出来的,教材没

有任何说明.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空间,它刻意让学生经历自主列竖式、自主计算的全过程,它迫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新问题,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弄清“得数的末尾如何去0简写”的道理.学生有了这一自主探索的经历,就多了一次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

(1)让学生自主阅读,表述题意.

本例题将故事、表格、数据、计算、思考融为一体,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出来.怎样让学生读懂这丰富的画面、理解其中的数学意义呢?

一般的方法是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题意.如例1中上面一部内容,教学时应让学生有序的陈述自己理解的信息:

①例题中的事情(父子二人观看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

②表格的意思,特别说出我国和加拿大运动员在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第一轮得分的情况;

③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父:

中国队领先3.6分,子:

差距还不到4分.)

(2)设计让学生自主计算的教学过程,突出算理和算法.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这一知识经验,设计好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计算、合作交流的过程.

①先教学减法.出示例1中上面一部分内容时,不出现小数减法的竖式,而是让学生根据表中的两个数据发问:

“中国队领先多少分?

”或者根据父子二人的对话“中国队领先3.6分”提出问题:

“这3.6分是怎么得来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引入小数减法,同时让学生自主列竖式计算.学生计算后,应引导说一说:

·

如何列竖式?

(突出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如何计算?

(突出退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图中父亲说的“3.6”有区别吗?

(突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结果简化.)

②再教学加法,并体现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例1中下面一部分内容的情境是上面一部分的继续,是故事往下发展的一个过程.教学时,同样不要出现加、减法竖式,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表中数据或父子二人对话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111.6分和12.6分是怎么得来的?

”然后让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让学生说一说:

怎样求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

(用加法笔算)计算的结果“111.60”还可以怎样写?

为什么?

要求中国队第二轮后领先多少分,怎么解答?

学生中会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如:

方法一:

53.40+58.20=111.60

49.80+49.20=99

111.60-99=12.60

方法二:

53.40-49.80=3.6(利用前面的结果)

58.20-49.20=9

3.6+9=12.6

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简洁性.显然,方法二从计算数据来看,更简单,且充分应用了已获取的相关条件(3.6).

·

对比两种解法的结果:

12.60与12.6,突出小数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例2及“做一做”.

(1)让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总结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

小数加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不要求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教材组织学生应用交流的方式,共同总结出小数加减计算的一般方法.通过交流,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使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理解如果得数的末尾有0,就应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0去掉,使小数的书写简洁.

(2)通过“做一做”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同时会用不同的方法,包括使用计算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验算.

(1)引导学生逐步有序的总结出小数加减法要注意的问题.

总结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法,分两步进行:

①先让学生根据例1中各竖式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说一说计算时应注意什么.这时,学生总结是凌乱的,不完整的.②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

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

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2)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两位小数加减法,计算容易出错.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提醒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除根据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检验,还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检验,帮助提高使用计算工具的能力.

(3)“做一做”中的第1题是人人都必须完成的基本练习,应要求学生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验算,能对自己的计算结果作出正确与否的评判.

(4)“做一做”中的第2题突出计数器在小数计算中的工具性作用.学生作业时,可提出要求:

先用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4.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小数口算练习,它综合了两方面的知识:

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学生计算如果出错,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粗枝大叶、计算不专心造成的,如看错数据,手写的与口算的内容不一致等;

二是由于100以内的口算不过关或算理不清楚造成的.这时,应及时帮助学生查找其中原因,及时纠正错误.

第2、5题,是小数加减的笔算练习.应要求学生:

(1)将笔算竖式尽可能写得漂亮些;

(2)仔细计算;

(3)自觉验算,知道如何判断自己计算的正误.

第3、4题,是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第3题可改成让学生自主提问的方式:

看到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将小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小数计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第4题通过计算电话费和上网费,使学生对复式统计表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6题,结合人民币、质量单位和长度单位进行小数计算.这样的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用得极为普遍.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

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

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第7、8题,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练习.第7题通过购买足球和排球,使学生体会组合的思想方法,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性.第8题有着良好的教育功能,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信息:

某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

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这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纪录和世界纪录的差距,体会我国要赶超世界一流水平,还须付出更大的努力.

5.例3.

(1)以学生的家庭生活(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为背景学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本例创设的学习情境类似例1,它来源于学生的家庭生活.通过观看环城自行车赛,了解自行车比赛的一些知识.知道在长达数天的比赛过程中,运动员和观众都会随时计算已完成的赛段里程和未完成的赛段里程,这就引入了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这一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随比赛的进程而产生的,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

(2)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

要解决“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的问题,教材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尽管这三种思路的思维水平处于同一个层面,但它显现的意义是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当思维的角度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解答方法.

(3)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学习型家庭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本例通过一家三口计算自行车运动员未完成的里程数,塑造了一个热爱学习的家庭榜样.通过本例的学习,使学生不但会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同时也让学生产生和爸爸妈妈共同学习的向上愿望,让每个家庭都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继续让学生自主阅读题意.

与例1的学习类似,先让学生自读题意,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尽可能创设让学生表述的空间,如同桌互说、自愿上台说.通过这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分步骤呈现例3.

①可利用课件或教学挂图先出示例3的上面一部分,即问题部分.在学生理解了题意后,让他们自主解答“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②在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再出示例3的下面一部分.先交流各自的解题方法,请不同解法的学生上台自己书写解题算式,自己向全体学生解说自己的想法.再组织学生认真观察三个不同的综合算式,从中发现算式483.4-(39.5+98.8)与算式483.4-39.5-98.8是相等的.

(3)使学生懂得使用计算器进行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混合计算.

让学生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一方面检验自己笔算的结果,另一方面熟练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6.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题,是经常要进行的口算练习.练习时,既要引导学生用常规方法口算,更要引导学生注意方法的合理性和灵活性,使口算也能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载体.如,口算“7.1-3.5”时,可以这样口算:

7-3.5+0.1,也可以这样口算,“7.1-3-0.5”.它灵活应用了题中数据的特点,使口算不但算得正确,而且灵活.

第2题,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另一种表示方式,用这种方式呈现,一方面体现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避免了老面孔带来的单调感,可提高学生计算的乐趣;

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还渗透了函数思想.如,当一个加数不变(5.47),另一个加数变化时,和也要发生变化;

减数不变(9.86),被减数变化时,差也要发生变化.

第5、6题,都是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呈现的方式和要求略有不同.第5题不带括号,只须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算;

第6题中带有括号,须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算完后还要验算.练习时,应提醒学生看清算式再计算.

第3、4、7、8题,都是需要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每题解答后,都应鼓励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第9题,是突出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先将分母为10,100的分数改写成小数,再进行计算.

第10题,突出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用计算器计算日常“流水”账,十分准确、方便、省时.

第103页的思考题,可让多数学生参与练习.应引导学生先画示意图表示题意(如图),然后根据数据特点用简便方法计算.

物体在下落前距地面的高度为:

4.9+(4.9+9.8)+(4.9+9.8+9.8)+(4.9+9.8+9.8+9.8)

=4×

4.9+6×

9.8(或8×

9.8)(尽管这时学生还未学小数乘法,但用计算器可以计算.)

=78.4(米)

7.例4及“做一做”.

(1)以校园体育运动为背景,学习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

学校体育运动是校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学来描述、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学生熟知的.本例以某班四位同学参加4×

50米接力赛为内容,以这四位同学50米跑的成绩为素材,引入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应用,显得十分自然.

(2)在不同算法的比较中体会运算定律在运算中的简化作用.

教材采用对比的方式呈现小莉和小红两位同学不同的计算思路,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出两种算法的结果是一样的.从而直观感知加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进一步体会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确实方便又快捷,使学生在今后的小数加法运算中,能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1)为了让学生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除教材提供的例4外,还可以补充一些例子.如,计算3.56+1.60+2.44和1.60+(3.56+2.44)两个式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让学生计算2~3组这样的式题,使学生体会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

关于本例的计算,学生中有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学时,应给学生一定的独立计算时间,让学生能充分展示个性化的计算思路.如,有的学生根据4个加数中的整数部分相同的特点,这样计算:

8.42+8.46+8.54+8.58

=8×

4+(0.42+0.58)+(0.46+0.54)

=32+1+1

=34

上述算法中,既有加法的运算定律的应用,也有根据数据特点将加法转换成乘法,使计算更加简便.教师对这些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简算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适当的评价,使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上升为一种技巧.

(3)“做一做”中第1题的填空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加法运算定律的练习.练习时,应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通过这组填空题的练习,真正掌握加法运算定律的内涵.

第2题中的简算有的要用到加法的运算定律,有的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如计算5.17-1.8-3.2,就要用到减法的运算性质.练习时,须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思考清楚了再下笔.

8.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题,是应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写出简算步骤,并说明理由.如,计算“1.29+3.7+0.71+6.3”,其过程如下:

1.29+3.7+0.71+6.3

=(1.29+0.71)+(3.7+6.3)(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10

=12

第3题,是培养学生自觉应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算的练习.练习时,要求学生按序如下操作:

①认真审题,根据题中数据特点作出判断,看看能否简算;

②若能简算,则想清楚是利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还是利用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算;

③写出简算过程.

第4、5题,是加法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4题的练习背景和计算方法是例题4的继续.练习时应注意两点:

①表中最后一栏“可能的总成绩”表示的意思应让学生自己解释.在明确所求问题的情况下再进行计算;

②由于本题中所有小数的整数部分都相同,可提示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简算.

第5题,练习的素材来自生活中常用的购物发票.通过模拟售货员计算购物的总价和交易找零的余款,使学生学会看懂发票的内容,理解发票的作用,提高生活适应能力.练习时,先让学生想一想发票中的方框里要填什么,怎样列式,然后再动手做.做完后再用计算器检验.

第7、8题,是培养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练习.第7题以我国20年来(1978~1998年)城镇及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为素材,引发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些简单的问题中,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知识进行计算,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又应为后续学习小数的乘除法做好准备.如,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是1978年的几倍”时,学生的解法可能有如下几种:

(1)9.3÷

3.6≈2.5(多数学生不会笔算,只能用计算器算.)

(2)3.6+3.6=7.2(1998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大约是1978的2倍多一些)

(3)9.3-(3.6+3.6)=2.1(大约是2.5倍)

对于上述第

(1)种解法,可引导学生思考: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能否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呢?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讨,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8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到关于世界人口情况方面的信息.练习时,可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让学生知道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口,从而体会控制人口增长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策略.

第9题,是例1的继续.通过计算三个国家运动员5轮跳水的总成绩,进一步促进学生养成简算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确实有着广泛的作用.练习时,可采用比赛的方式,看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真正掌握“对、快”的一般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