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337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8单元期末复习知识点汇编Word下载.docx

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1927年下半年,宁汉合流,武汉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2、统一全国: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继续北伐。

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

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

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3.思考:

国民大革命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了呢?

为什么?

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虽然打垮了旧军阀,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又出现了。

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4.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有何教训?

原因: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

帝国主义绞杀中国革命。

年幼的共产党缺乏斗争经验,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教训:

必须掌握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1)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激起了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极大愤慨和强烈反抗。

2、概况:

(1)时间:

1927年8月1日。

(2)领导人: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

3、意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思考一:

左图中正在讲话的人是周恩来,他可能会说什么?

试展开你的的想象,将周恩来要讲的话表述出来?

大革命失败告诉我们,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用自己的武装打倒反革命!

敌人的血腥屠杀,不会把我们吓倒,我们要从这里开始武装反抗。

二、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1、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2、秋收起义: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举行秋收起义。

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中心城市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

秋收起义第一次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3.文家市决策和三湾改编:

文家市决策:

1927年9月19日,起义军在湖南浏阳文家市举行会议,讨论进军方向问题。

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去。

三湾改编:

在进军途中,毛泽东在永新的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把原来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将党支部建立在连队上;

实行民主管理,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

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4、农村革命建立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

会师后的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6、意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井冈山精神:

1.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

2.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7、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启示:

照搬苏俄革命的经验,通过城市武装起义,以城市包围农村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开创: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必由之路。

2、古田会议: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3.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方志敏、邓小平、贺龙、徐向前、刘志丹等人也在各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

其中,以红四军为主在赣南、闽西建立的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

在各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

革命武装发展到十万人。

思考:

你认为怎样才能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一是需要革命阵地,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二是需要人民群众支持,即在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三是需要进行武装斗争,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军队进行游击斗战争。

4、建立政权:

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

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5.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摸索中一条以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红军长征背景(原因)

由于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二、红军长征的经过

1.长征的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突围西进  出发地点:

江西瑞金

2、历史转折: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地点:

贵州遵义。

(2)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3)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突破四道防线→突破湘江→渡过乌江→解放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腊子口→陕北吴起镇会师→三大主力红军甘肃会宁会师

4、红军胜利会师

(1)吴起镇会师: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

(2)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长征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长征精神:

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

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九一八事变

(1)背景:

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③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2)、概况: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3)、影响:

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4)、结果:

①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了东北三省。

②东北军十几万人撤至山海关内。

短短4个多月,东北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

2、伪满洲国的建立:

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3、日本的暴行:

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日军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局部抗战的开始

①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

②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③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一二·

九运动

1、华北危机: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一二·

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高呼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这就是著名的“一二·

九运动”。

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西安事变

1、爆发的背景:

(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在西北“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与红军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2)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亲赴西安威逼张、杨继续进攻红军。

张学良、杨虎城多次恳请无望。

(3)学生爱国运动即一二·

九运动的推动。

(4)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到了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经过:

张学良、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3、结果: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4、影响: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从此,十年内战基本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一.七七事变

1、爆发:

1937年7月7日,日军悍然向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炮轰宛平城,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2、影响: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3.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及平津失陷 二十九军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1.背景 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2.过程:

(1)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任军长。

(2)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3.意义:

这样,以国共为主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三、淞沪会战

1.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事端,淞沪会战爆发。

2.中国守军的英勇抵抗  姚子青守卫宝山,全营壮烈牺牲。

 谢晋元坚守四行仓库。

3.结果与意义 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

淞沪会战持续3个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四、南京大屠杀

1.南京陷落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陪都。

2.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到1938年1月,日本侵略者在长达六周的时间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3.认识:

(1)南京大屠杀充分暴露了日本法西斯侵略者极其凶恶、残暴野蛮的侵略本性,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暴行之一。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一定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我们不能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暴行,要高度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4)中日两国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4.2014年2月27日,中国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5.我国设立公祭日有什么现实意义?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1、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

1.背景 日军占领南京后,为打通南北战场,沿津浦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徐州。

同时,一部分日军从山东半岛登陆,沿胶济线西进,企图与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再合攻徐州。

2.概况

(1)时间:

1938年春;

地点:

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

李宗仁(国民党);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4.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

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

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

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二、武汉会战(1938年6月至10月)

1、概况:

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

(2)主要战役:

万家岭战役 中国军队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进行抵抗。

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歼灭日军3000多人。

2、结果:

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出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4.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三、第三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先后发动两次长沙会战,企图占领长沙,均未得逞。

2.时间:

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3、结果与意义:

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这次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在亚洲战区中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4、1944年初,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丢失了豫、湘、桂等省的大部分和贵州省的一部分。

豫湘桂战役:

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

一、平型关大捷

淞沪会战期间,日军侵入山西,企图占领太原。

2.概况:

1937年9月;

山西平型关;

(2)指挥者或部队:

八路军一一五师林彪;

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二、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毛泽东《论持久战》

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2)目的:

驳斥当时国民党内流行的"

国亡论"

和"

速胜论"

的错误观点。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

(1)建立: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2)抗日根据地的发展①军事—展开人民游击战争②政治: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③经济:

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④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长期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3.敌后战场的作用:

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三、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

为了消灭抗日根据地,日军实行“囚笼政策”,依托公路、铁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与蚕食。

2、目的:

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

3、概况:

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向日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击。

4、目标:

破袭日军交通线,摧毁敌人交通线两侧及抗日根据地内的日伪据点。

5、意义:

百团大战历时数月,战果辉煌,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全民坚持抗战

1、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1)对国民党:

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2)对中共:

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3)对占领区:

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

(1)国民党: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2)中共:

坚持抗战,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掀起大生产运动。

(3)各民族各党派各政治派别:

求同存异,共同抗战

3、全民族坚持抗战

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上将壮烈殉国;

在反“扫荡”作战中,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中华民族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二、党的七大

1、召开:

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内容:

①政治上:

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②组织上:

选举产生了中央领导机关,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③思想上:

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三、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抗战胜利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1944年到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场捷报频传,德国在欧洲战场处于劣势,败局已定。

②在美国、英国的连续打击下,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陷入困境。

③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弹;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本宣战。

次日,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2.日本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特别是8年全民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的原因:

(1)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2)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

(1)中国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

(3)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3.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目的:

国民党:

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共产党:

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1945年8月—10月。

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4.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

再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重庆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全面爆发

1945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内战。

2.全面进攻

国民党发动全面进攻,到1946年10月,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战略战术方针

(1)思想上:

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作战方式:

自卫战争;

运动战

(3)目标:

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4)作战原则和方针: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粉碎重点进攻

(1)粉碎国民党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①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

(2)粉碎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

1947年5月华北野战军在山东孟良崮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土地改革的背景:

抗日战争胜利后,原有的土地政策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土地改革内容:

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