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521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苦与最乐》学案.docx

《最苦与最乐》学案

11、 《最苦与最乐》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学习时间:

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①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②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见课文注释。

③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

不如。

 

达观:

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

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

任务繁重,道路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停止。

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

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三、课文研讨 

1、理清文章结构 

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填写以下空格: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3)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根据答案的提示,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并请分段概括大意。

 

(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学生3:

(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2、课文内容分析:

讨论:

作者开头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提到了哪些事?

它们是最苦吗?

(提到了贫、失意、死。

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那么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

请用原文回答。

(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那么人生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人生最苦的原因:

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点拨: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就是议论文的对比论证。

思考:

1、人生面对这些痛苦,应该如何排解呢?

(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因为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达观。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2、文章开头一连串的设问有何作用?

(开头用设问起强调的作用,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

3、本段还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

(排比。

如: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 和“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

4、第1自然段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使用了疑问句,如“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贫吗?

不是;失意吗?

不是;老吗?

死吗?

都不是。

” 和“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

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

感叹句。

即“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还有肯定句、否定句等。

5、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在第二自然段中 找出有关事例。

 这些例子的使用就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首先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有那些呢?

(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6、那么产生这些想法、这些责任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

”)7、我们作为个人对他人的有这些责任,那么我们对于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呢?

(延伸) 

(有责任。

8、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文章想从对个人说起,然后说到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又有没有责任,这是递进的说法,范围由小我到大我,最后又以对自己更有责任来强调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9、作者为什么要将“自己”摆在最后呢?

(写文章是要写给“人”欣赏,议论文更是以说服“人”为目的,因此下笔时,当然要以“人之常情”为出发点,如此才能说服读者、感动读者。

我们从第一段的“贫吗?

”“失意吗?

”“老吗?

死吗?

”等问句可以发现作者整篇文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从“人之常情”来考量,希望借此层层推论,引导我们摆脫“贫困老死”的世俗烦恼,进而往“勇于负责”的人生态度去思考。

10、作者先概括然后再具体叙述,在具体叙述时又分为那几种情况呢?

(对人的责任;对事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

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对人的责任: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11、 我们每一个人对于他人、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有责任,那么如果我们不尽这些责任会怎样呢?

(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12、“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文中的“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

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

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这几句话具体的讲明了原因。

(概括的讲是“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这给我们讲明了不尽责任就会最苦。

13、第1、2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那么这两个自然段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

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15、教师:

不尽责任就会最苦,那么什么是最快乐的呢?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16、作者在论证这一观点时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古语——如释重负 (好象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无论到了什么境地。

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见《论语.中庸》)

17、这从论证方法上来讲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是道理论证。

18、这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并举列说明。

(用了设问。

如“什么事最快乐呢?

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用了引用。

如,“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得”。

19、文中是如何具体阐释“如释重负”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无入而不自得”三句话的含义的呢?

(文中是这样具体阐释的“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

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可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

20、文中哪一个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①: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②: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正:

“苦乐循环”→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真乐   

反:

“自投苦海”→不尽则任,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22、这两句都对这一段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两个词语更能概括这个含义,它是?

 

(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

本部分论述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章第1、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在论述中是什么关系?

(文章第1、2自然段论述的是“最苦”,第3自然段论述的是“最乐”,两者是对比论证。

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第4自然段重点要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

作者引用的那些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 

(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为什么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

为阐明这个问题,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问。

教师:

文章引用曾子所说的“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又有何意义呢?

(是为了说明“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

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

(“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

这苦中有乐。

是乐还是苦?

(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这一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教师: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

为什么这样说?

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

(说明了“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 )

(说明了“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 )

(说明了“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

教师:

文中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卸却”责任是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或“推卸责任”或“逃避责任”。

(“解除”责任是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

找出最后一段中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快乐的大小、多少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由自己主宰和支配的,并不取决于别人。

本段有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反问。

如“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

”这却不然。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最乐 )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最苦 )

((正)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最乐 )

((反)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最苦 ):

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作者要说是“有人说”,这样有什么好处?

(文章最后一段的“有人说”如何如何,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技巧。

作者在论述自己意见的同时,也要顾及可能会出现的不同见解,因此作者预设出可能存在的反对说法,先将它们提出来讨论,一来能增加自己文章的说服力,再者更可以借此增加文章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本文是从“最苦”与“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3、小结课文内容

让我们一起来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

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人生什么事最苦,又什么事最乐呢?

每个人由于价值观不同,答案也会千差万别。

始终抱着积极的入世态度的梁启超,将人生的苦乐与一个人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认为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肩上背负着一种责任,最乐的事莫过于解除了责任。

在这篇简短的演说词中,梁启超用极平实、中肯的话语劝告那些想躲避责任、苟且偷安的青年人,鼓励他们勇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