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5200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下册项脊轩志教学计划表Word文件下载.docx

反,由于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篇的意脉,

因此,那些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完整有机的整体,使得全

文结构严谨、文脉贯通。

 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善于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

的感情。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

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出来。

又如写老妪叙述

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对祖母的回

忆尤其感人。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至

的动作等,把对孙儿的关心、疼爱和期待,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

此外,

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

节,无不真切感人。

 四有关字词句

 1.得、然、凡

 得的基本义是得到、获得,本文中又北向,不能得日的得,用的就是这个

基本义。

得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情况允许,文中的轩凡四遭火,得

不焚的得就是能够的意思。

阅读时,应该注意这两个得的不同。

 然字在文言文中的使用率很高。

它常常用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本

文中的室始洞然冥然兀坐就是。

然余居于此的然则是表示转折,可译为然而

但是。

此外,然还可以用作指示代词,当这样、那样讲;

用作动词,表示对的

意思。

 本文凡字出现两次,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都是总共、一共的意思。

 2.而、若、汝

 文言文中,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的常有尔乃汝若而等,本文用到了三个:

所,而母立于兹,吾儿,久不见若影,他日汝当用之。

前边学过的欧阳修的

《伶官传序》用到了其他两个,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可以让学生

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几个例子,以加强记忆。

 3.文言文中数词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数词常常和量词结合,构成数量短语,一起修饰名词或动

词。

文言文则不同,数词常常是直接修饰名词或动词,而不需要量词的帮

助。

本文中用到了几处,例如: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顷之,持一象笏至

 一人就是一个人,一象笏就是一个象笏,都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中间没

有物量词。

又如: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再变是两次变化(或变了两次),一至是到过一次,四遭火是四次遭受火

灾,但是都没有用表示动量的量词。

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补出恰当的量

 需要说明的是,文言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时,动词前一般用副词再,

不用数词二。

凡再变,意思就是变了两次。

现在常说的一而再,再而三,就

是保留了古汉语的这种用法。

 4.词类活用

 前一个单元学习了词类活用现象,本文中有几处是词类活用,练习中也已

涉及。

老师讲解时可适当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

例句可参考课后练习。

 5.判断句和疑问句

 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妪,先大母婢也(用也表判断)

 疑问句──儿寒乎?

欲食乎?

(用疑问词乎表示疑问)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

郎也?

(用何也表示疑问)

 解题指导

 一编写结构提纲,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1.第一段,主要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

的情趣。

 2.第二段,过渡段,承上启下,多可喜承上,亦多可悲启下。

 3.第三段,重点写悲,从家庭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

 4.第四段,进一步写悲,记述自己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

焚之事。

 5.第五、六段,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抒发自己对亡妻的强

烈的怀念之情。

 二根据上下文,掌握加点的多义词的义项。

 顾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2.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置1.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

 2.内外多置小门(设置)

 3.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

 稍1.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

 2.稍出近之,然莫相知(逐渐,渐渐)

 3.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稍微,略微)

 归1.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三了解本文于日常小事中见深情的写作特点。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教学建议

 本文以项脊轩为线索,借家庭琐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深情。

教学这篇课

文,可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

 本文的细节描写生动感人,要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主要细节。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小编准备了高一语文下

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希望你喜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B、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

 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

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

人情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1、教学重点:

.辨析多义词:

顾、稍、置、去、归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

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

并从中得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日常琐事的记叙中所蕴涵的浓浓深情,并从中得

到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课时

 1、作者介绍和解题

 2、初步感知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3、掌握归稍置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2、作者介绍

 1506年1岁)生于江苏昆山;

 1510年5岁)开始读书

 1513年8岁)丧母;

1528年23岁)娶妻魏氏

 1533年28岁)丧妻;

1540年35岁)中举人徙居嘉定读书、讲学

 1565年60岁)中进士任湖州府长兴县令;

 1568年63岁)任顺德府通判管粮运、水利;

 1570年65岁)任南京太仆寺丞管皇家车马

 1571年66岁)病逝

 归有光:

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

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

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

一生郁郁不得志

 3、项脊轩

 书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个只有一丈见方的斗室为什幺给书斋取这样一个

名字呢?

据说有双重意思:

一是说它窄小,如在颈脊之间;

一是因作者远祖归

道隆曾在江苏太仓县的项脊泾住过,有纪念意义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

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二、老师范读,初步感知

 要求:

轻声跟读,注意节奏,在读不准的字音下作标记

 字音:

 渗漉(sh&

egrave;

nl&

ugrave;

)修葺(q&

igrave;

)垣(yu&

aacute;

n)墙

 栏楯(shǔn)偃(yǎn)仰啸(xi&

agrave;

o)歌

 兀(w&

)坐斑驳(b&

oacute;

)异爨(cu&

n)

 老妪(y&

)婢(b&

)女汝姊(zǐ)

 门扉(fēi)呱呱(gū)阖(h&

eacute;

)门

 象笏(h&

)长号(h&

o)扃牖(jiōngyǒu)

 断句:

顾视无可置者庭中通南北为一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三、整体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第一段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小组合作翻译,老师对重点的字词和句式强调

 修缮前后的项脊轩:

 修缮前修缮后

 狭小不漏

 破漏明亮

 阴暗幽雅

 鲜明对比

 多可喜

 明确:

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2、学生齐读23段

 学生翻译课文2、3段

 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诸父异爨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

 回忆母亲:

先妣尝一至娘以指扣门扉曰:

儿寒乎?

 回忆祖母: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儿之成,则可待乎!

 持一象笏至,曰:

他日汝当用之!

 多可悲

 有关资料

 一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

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

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

当移动书桌时,左看右看没有可以安放的地方。

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

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

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

前面开

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

内才明亮起来。

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

也就增加了新的光彩。

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

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

鸟不时飞下来啄食。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

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

 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置了

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

次。

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

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

来过一次。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

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老婆婆又

说:

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

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

孩子是冷呢?

还是想吃东西呢?

我在门外一一回答。

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

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

我的

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幺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

子呀?

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

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收到功

效,这孩子长大,就可以有指望了呀!

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

这是

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

回忆起旧日这

些事情,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

我关着

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

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

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

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

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子,什幺叫阁子呀?

这以后六

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

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

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

然而此后我

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

样高高耸立了。

 二作者及其散文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

他自幼

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

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

他的学

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

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归有光虽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

他反对明朝中期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

拟古主义主张,自称好古文辞,然不与世之为古文者合;

反对拾人之涕唾,提

倡独出于胸臆,强调真实感情。

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的优良传统,后

人把他和唐顺之、茅坤等人并称为唐宋派,而他的成就最高。

 归有光的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明文综序》),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他的散

文创作,包括学术、赠序、杂记、墓志铭等。

其中杂记50篇是他的创作精

华,而那些写自己家事的杂记,亲切生动,价值尤高。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

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他的这类散文,

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有人称赞

他的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其中《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

事略》《寒花葬志》等,也很感人。

 归有光的散文对清代影响很大,清代散文的主流是桐城派。

桐城派的主要

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

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这个评价是符合

实际的。

 三唐宋派

 唐宋派是明代的一个主要文学流派,以明中叶的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为

代表。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文风,极力推崇和提倡唐宋八大家的

散文,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既推尊先秦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和发展,提倡

学习唐宋文,易诘屈聱牙为文从字顺。

同时针对复古派的摹拟剽窃,提出直

抒胸臆的创作主张,重视在文章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他们的主张对清代

的桐城派影响很大。

 唐宋派创作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

他们的文章大都能够直抒胸臆,文从

字顺,气韵流畅,平易近人。

其中归有光的散文成就最高。

 四附记写作的时间

 一般人认为,本文的附记是作正文13年之后补写的,因为文中就有余既为

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的说法,加起来正好是13年。

但是,这种理

解是不正确的。

其一,13年后正是作者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之

时,文中接着说: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可见自后是修南阁子之后,不

常居多在外言时间较长。

由此可知,附记不是在修葺南阁子后立即补写的,

而是其后若干年再补写的。

其二,附记的结尾耐人寻味:

庭有枇杷树,吾妻

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生长速度缓慢,如果说是作正文

13年后补记,则作附记距妻死只有两年时间。

两年之内,枇杷树长得亭亭如

盖是不可能的。

 那幺,附记究竟作于什幺时间呢?

 归有光原居昆山(现在江苏昆山),项脊轩是他在昆山时的书斋名。

他35岁

中举后,徙居嘉定安亭江上,授徒讲学,不复回故里。

由此可以推知,附记

当作于35岁迁居之前,可能是迁居前由于翻检书箧,触及旧稿,引起了对亡

妻深深的怀念,因而补写的。

他18岁写正文,35岁左右补写附记,其间相

距十六七年,妻死年手植的枇杷树也生长了约五六年。

这样,不仅枇杷树亭

亭如盖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且多在外,不常居之语也有了着落。

 五删节部分原文及注释

 本文在选入教材时,殆有神护者后边被删掉了一段,原文是:

 项脊生曰: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②。

刘玄德与

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③?

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这一段议论是正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

于议

论中夹以感叹之词,内容虽不足取,但也和盘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

 注释:

 ①项脊生〔项脊生〕作者的别号。

②〔蜀清句〕据《史记-货殖列传》载,

巴蜀有个叫做清的寡妇,守着丈夫遗留下来的丹砂矿,牟取厚利,财富为天

下第一。

秦始皇曾为她修了一座女怀清台。

清,秦代蜀地一寡妇名。

丹穴,

丹砂矿。

利甲天下,所获的利,天下第一。

③〔刘玄德以下二句〕玄德,刘

备的字。

陇中,即隆中,诸葛亮隐居之地。

二人,指寡妇清和诸葛亮。

昧,不明,指不为人所知。

 〔余区区以下二句〕区区,渺渺的样子。

败屋,破旧的房屋。

扬眉瞬目,

眼睛一睁一阖。

坎井之蛙,比喻见识浅陋,没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五句是

说,自己虽然身在破屋陋室,却自谓有奇景。

世人是不了解的,还可能把我

看作是坎井之蛙呢!

!

 六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常林炎)

 1.修缮后的项脊轩

 一间本来破陋不堪的老屋,经过修葺,呈现出一派生意盎然、可喜可爱的

景象,确实像一幅富有诗意的图画。

在这幅画面上,有竹有兰,月白风清,

桂影珊珊。

然而,给予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幽静。

它突出静的境界,但又

不是死一般的沉寂,依然富有生机,常常从动态中显示静境。

如:

万籁有

声,而庭阶寂寂。

意思是说,远处自然界的一切音响都清晰可闻,可小屋的

庭阶显得特别的寂静。

南朝梁代诗人王籍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名

句,这是两句颇含哲理意味的诗,蝉与鸟的音响非但不显噪杂,反而使得林

愈静而山更幽。

万籁的有声,同样会更显得庭阶的无声;

由于庭阶的无声,才

得以显现万籁的有声。

这里的有声与无声正构成辩证关系。

再如:

小鸟时来

啄食,人至不去。

小鸟啄食的行为,本是动态,但人至不去,则从动态中显

示了静境。

这就是用一件细小的生活现象,把静具体化、形象化了,进一步

把环境静化了。

那幺生活在这样环境里的主人公该是怎样的性格呢?

余扃牖而

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关上窗户,刻苦攻读,久而久之,能凭脚步声来

判断往来的行人。

这一件事就把他好静、安详、勤学、深思的性格和行为活

现纸上。

能以足音辨人,是由长期的扃牖而居的宁静生活养成的,这既写了

人,又写了环境。

这里,环境与性格得到高度的统一,而高度的谐和就是美!

 2.回忆母亲、祖母等细节

 写到可悲的物境,总是容易勾起对可悲人事的联想、回忆,这就很自然地

过渡到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怀念。

作者在抒写这种思亲之情的时候,善

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以多样的表现方法,赋予这些本来极为平常的

生活细节以极不平常的意义。

写母亲,只再现了当年她扣门扉问饥寒的情

景,以表现母亲的慈爱心肠。

写祖母,则抓住赠象笏这件事,以表现祖母的

关怀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在写到亡妻时,并不直说如何思念她,只说:

庭有

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

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

在亭亭如盖

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

定关系的物,便更增添了对人的思念;

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

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

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

穷。

 同样是表现怀念亲人的感情,因为被怀念者的身份及当时环境的不同,这

种感情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就各不一样。

作者幼年丧母,今天表现对母亲的

怀念,重在说明母爱难忘,于是借老妪(也就是他乳母)之口,再现母亲昔日

的慈祥音容,结果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话还没说完就流起泪来。

写祖

母,重在说明对遗教的不忘,作者把祖母当时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同今天自

己对前途命运的忧虑交织起来,百感交集,以至于长号不禁,放声大哭起

来。

写亡妻,重在表明恩爱难忘,一往情深,感情表现得既深沉而又含蓄,

流露出一种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