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509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四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带着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说说初步感知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

  1.介绍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

  2.读本课的生字词:

封锁、暂时、打糕、情谊、混进、争吵、大嫂、阻击战、捣米谣、侦察员、雪中送炭。

(自读、指名读、齐读、两人赛读)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易写错的字

   暂时:

n

   友谊:

   血泊:

   “捣”和“谣”的字形

  4.解释不懂的词

   打糕:

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用糯米做成,与我国的年糕相似。

   噩耗:

指亲人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

   捣米谣:

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雪中送炭:

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三)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给文章分段。

  2.提问:

为什么朝鲜人民和志愿军互称“亲人”?

说说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

  3.提出不懂的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理解词语,为深入学习文章做铺垫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介绍当时的背景资料对于学习本课非常重要,这里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出现,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

板书:

大娘缝补衣服送打糕救伤员

  小金花救老王

  大嫂挖野菜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件

课前两分钟,用多媒体播放配有当年抗美援朝画面的《志愿军战歌》

  

(一)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就是唱着同学们刚听到的雄壮的《志愿军战歌》出国参战的,今年刚好是志愿军赴朝参战52周年。

他们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仿佛历历在目。

这节课,就让我们与志愿军老战士一起追忆那动人的告别场面,去听一听离别时他们对朝鲜亲人都说了些什么?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读书思考

  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写了哪几位亲人?

志愿军回忆了哪些往事?

  (三)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后两自然段。

  1.默读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批)

  2.然后交流,教师点拨。

几夜不眠昏倒路旁失去孙孙

  牺牲妈妈

  失去双腿

  3.这些事情为什么让志愿军难以忘怀呢?

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默读3分钟后,学生在小组里讨论。

抓住“几夜没合眼、冒着炮火、唯一、同归于尽、噩耗、代价”等词语体会。

  点拨:

“雪中送炭”是谁在什么情况下送去什么?

  小结:

是在别人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时给与帮助。

体会大娘确实像慈母一样,关心帮助志愿军,想志愿军所想,急志愿军所急,这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4.用相同的方法理解体会2、3自然段。

同时加强感情朗读的指导。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注意指导。

体会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和结尾在表达上的特点。

(个人读、师生对读等形式)

  

(1)朗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基调:

对大娘如对长辈慈母,应怀着敬重的情感朗读;

对金花,如对下辈女儿,应怀着亲切的情感朗读;

对大嫂,如对同辈亲属,应怀着关切的情感朗读。

  

(2)学生自己选读喜欢的段落,并试着背一背。

  (四)饱含激情学习第二部分(以读代讲)

  列车将要载着志愿军回到祖国,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些什么?

(齐读第二部分)

  再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课文

训练自主学习的能力

深入体会文章的感情

读中感悟,以读代讲

本课时最后缺少作业环节,给人感觉没有完成一样,这里应该设计与教学过程相关的作业,以保证学习的延伸性。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金色的鱼钩

认识12个生字,读读记记部分词语

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品读感悟,讨论交流

《长征》中的一课的红军过草地的影片

一、出示课题,初读课文

1.出示课题:

金色的鱼钩。

(1)朗读课题,应该强调哪个词?

(2)读到“金色”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默读课文,思考:

1935年秋天,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当“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时,老班长接受了一个什么任务?

当时指导员是怎么嘱咐的?

2.出示句子:

“他们年轻。

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

3.同学们,要完成这一任务容易吗?

再读课文,想想老班长在完成任务时要碰到哪些困难?

4.为了完成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任务,老班长是怎么做的?

5.这是一位怎么样的老班长?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忠于职守……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是抓住老班长的什么来表现他既是“上级”,又是“保姆、勤务员”的呢?

(外貌、动作、神态等)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说说:

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3.研读“笑”意。

◇他笑着说:

“吃吧,就是少了点儿。

唉!

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4.长时间的辛苦劳累,长时间的饥饿折磨,终于把老班长累跨了,饿跨了。

他终于支撑不住昏倒在黑水潭边。

同学们,当我好不容易钓到了小鱼,做好了救命的鱼汤送到老班长面前时,老班长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5.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四、作业

复述课文。

解题引入,引发学生兴趣

训练自主学习能力

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最后是升华课文感情的时候,所以朗读的设计很重要,但读的形式不能太单一,必要时教师可以范读,引导学生加深体会,从而完成预期目标。

18金色的鱼钩(闪着光芒)

  炊事班长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而牺牲

  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

16.桥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有关“桥”的课文?

这几篇课文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这篇课文又会写些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不理解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向学习伙伴请教,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

(1)检查字音、字形

(2)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语,共同帮助解决。

(3)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朗读。

(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1~6;

疏导撤离7~13;

桥塌殉职14~23;

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险情

1.让我们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可怕的一幕。

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文中描写洪水(或雨水)可怕的句子,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抓住“像泼”、“像倒”谈感受。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3.说话练习:

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或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结合课文内容,你能说说这样的险情吗?

4.感受人们的紧张

(1)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随机理解“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

(2)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样子吗?

(引导学生想像体验情势危急)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转换角色,体验危急)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自己的感受。

训练学生合作意识

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英勇献身的精神

导行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产生想象非常关键,但为了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应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展现那个场面,给学生以表象认识。

  

 

 突遇山洪→疏导撤离→桥塌殉职→祭奠英灵

一、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二、感悟老支书的崇高精神

1.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死亡正一步步逼近,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就是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桥。

当他们跌跌撞撞地向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大段,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A.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B.不说话的老汉会想些什么?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3)老汉冷冷地说:

“可以TUI党,到我这里报名。

(4)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快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三段。

三、学习结尾,抒发情感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1.师配乐朗诵,再学生朗读。

2.文章为什么要在最后才交待两人的关系呢?

3.想像说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

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

4.写话抒情:

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老支书的坟前,你又想怎么赞颂这位老共产党员呢?

大家想一想,把它写下来,最好用上“桥”这个字。

5.交流

四、理解题意,总结全文

1.文章以“桥”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可以上网查阅更多“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

思想教育,感受老书记的崇高精神

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结尾,感情升华

读与写的结合非常好,能不能还可以把写再延伸到平日的生活实际当中呢?

这样一来,理解会更深刻。

            桥―――――老支书

           窄窄的木桥前  像一座山

           开始发抖    冲上去揪出儿子

           痛苦呻吟    用力推儿子上桥

           轰地塌了    被洪水吞没了

           (不朽的生命桥)

17.梦想的力量

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词语

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

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一、揭题质疑

1.教师板书“梦想”,请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2.出示课题――梦想的力量。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速读课文,理解“梦想”

1.自由快速读课文,自学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划出有关句子。

(1)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又干净的水喝。

(2)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3)那我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2.补充非洲缺水的资料,。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指导读出瑞恩的决心大,语气坚。

三、再读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1.加拿大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们挖一口井,还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子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那么,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

(1)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

瑞恩的梦想是怎样实现的?

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1)瑞恩为攒够70块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2)瑞恩得到了同学、老师和其他更多人的支持。

四、感悟“梦想的力量”

1.再次朗读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真的喜悦和激动。

2.当瑞恩来到非洲后,站在“瑞恩的井”边时,他会想些什么?

瑞恩和他的父母为什么而激动?

为什么而幸福地流泪?

3.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默读课文,深入思考:

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五、畅谈感受,深化主题

读完这篇课文,同学们的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还可以扩展开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谈你的理解和感受。

六、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解题引入,引发兴趣

速度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吸毒课文,明晰梦想之路

深入体会,感受梦想的力量

畅谈感受,升华感情

在这里更可以结合我国南方发生的旱情,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帮助孩子们加深理解,起到感染的目的。

17、梦想的力量

共同的梦  爱心汇聚  家人

             认识

             不相识

         瑞恩的梦  坚持不懈

口语交际

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口语交际中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懂得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值得感动或难忘的事,学会感恩,并写出真情实感,分享习作的快乐。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口语交际训练

准备歌曲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

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

也曾感动过,懊悔过;

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

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

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

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

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

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三)教师总结。

歌曲引入,引发交流兴趣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引发情感

通过课外补充,升华学生的情感

小组交流时,教师应该深入到各小组之间,第一时间采集孩子们的信息,并对交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感恩的心

感谢帮助,教育我们的人

五单元习作

3课时

学会把一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感动的地方,并注意情感的自然流露。

学会在叙事中恰到好处地抒情、议论。

会在生活中寻找感人的材料,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具体

每位学生准备一件生活中令人感动的事

一、激发兴趣,学习例文

1.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事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同学,她准备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讲给大家听,你们爱听吗?

2.听例文《天使就在我的左右》录音:

这位同学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他的感受是什么?

3.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了作者巧妙的运用了在叙事中抒情的方法,让读者深受感动,这就是我们这次习作中他们需要尝试的地方。

(1)板书:

在叙事中抒情

(2)阳光使鲜花开放,雨露使禾苗茁壮,真情使人心灵激荡。

写事时,恰到好处地表达真情实感,能够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3)过渡:

在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会有喜怒哀乐,在写事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会吸引读者。

二、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一定经历过一些事情,让自己深受感动,大家愿意把这件事告诉老师和同学吗?

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作文《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2.板书课题

3.读课题

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想告诉同学什么?

(①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②题目中的“感动”,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详细、写生动)

2.习作要求告诉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事来写?

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的事。

3.引导小结,明确范围:

生活中有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往往都是作文的材料,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能感受到。

四、指导选材、拓展思路

1.提示问题,打开思路

①谁做过哪些好事?

怎样做的?

为什么做?

为什么让你感动?

②你经历过什么难忘的事,让你倍受感动?

③家里发生什么事使你高兴?

其中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④你做错过什么事情?

受到老师教育并从错事中记住教训?

⑤有什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使你感动?

……

2.指名学生回答

指名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值得回忆,印象深刻的事,从不同角度鼓励学生举例子,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丰富学生写作内容。

五、提出要求、独立试写

1.一般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把文章写具体是最基础的,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只有生动才会吸引人。

那么怎样才能把事情的过程写得具体一些?

我们知道一篇文章由几段话组成的,一段话又是由好多句子组成的,把每句话的意思写具体了,文章不就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