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945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索扶贫开发新途径 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Word格式.docx

但我县扶贫搬迁的任务还很艰巨,搬迁后的脱贫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直接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截止目前,全县还有贫困人口4899户19537人,分布在全县10人乡镇138个行政村。

在贫困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生活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山区沟谷中,交通不便,不具备脱贫致富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根据调查统计,全县需要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还有2648户10131人,分布在全县10个乡镇、138个行政村、341个村民小组、601个自然村,包括立地条件差的1802户6963人;

居住分散的719户2913人。

搬迁贫困人口人均耕地2.6亩,人均有粮食135公斤,人均年纯收入750元,人均住房面积8.7平方米,住房多为土木结构房和土窑。

如何正确解决好这些问题,真正达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我们对全县2004年度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进行了深入调研,以对我们在新形势下搞好此项工作有所启示。

显著变化

2004年,国家下达我县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对云梦乡南斗村、彭镇湫沟村、城关镇水塔村、哭泉乡马前尧村、雷塬乡良河村、云梦乡西良村、太安镇东丰村共258户,1163人进行整体搬迁,集中安置。

经过一年来的实施,共建房屋23200平方米,新修村内主巷道3670米,新修排水渠7340米,架设低压供电5750米,建成人畜饮水工程3处,新建村级小学校舍3处,铺筑村级砂石路3.3公里,这项工程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新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各移民安置点建成后,使搬迁户都由过去居住分散的石板房、土窑等住进开窗透风、瓦屋面且规划整体的砖木结构住房;

通过各项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使住户、街道、排水渠、绿化带井井有条,彻底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正在形成,随处可闻人们的欢歌笑语,农民群众看清了变革前后的差别,切实感受到了党在农村政策深化的温暖。

——群众的思想观念得到了转变。

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建成后,搬迁户在新建住房上采取写名字、做记号等方式均想入住路边地势较好的住房,当乡干部问及他们时,他们说靠路边的房子地势好,以后可以开个小卖部做点小生意,增加家庭收入。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已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致富意识增强,逐渐改变了以前那种靠天吃饭,随田而居的传统观念,商品意识、市场经济观念正在不断增强。

——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4年,国家补助资金共计划安排住房建设23200平方米,开发和调整耕地2000多亩,修建公路3.3公里,并进行配套的农田、人畜饮水,及文教卫生等设施建设,不仅满足了搬迁群众的需要,也使安置点原有群众受益。

边远山区群众多年来梦想的通电、通路、饮水问题得以解决。

——为农户脱贫与发展搭建了平台。

从已搬迁群众的情况看,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大多安置点都是在靠近国道、省道或县际公路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产量,及拓宽增收渠道,一定会在短时间内脱贫致富。

——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通过理顺干部的工作方式,增强了各级干部抓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工程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广大干部把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有效载体,广大群众也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中感受到了广大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情为民系、利为民谋、钱为民使的崇高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体现了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在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核心和领头雁作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试点工程通过与生态工程相结合,有效地恢复和保护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各搬迁点过实施易地扶贫,贫困群众退出迁出区后,共有3000亩25度坡以上的耕地实现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恢复和保护。

据林业部门测算,生活在山区的群众每年人均薪柴砍伐量为2-3立方,这次已搬迁1163人,每年可减少薪柴砍伐3400多立方,生态效益明显。

另据水务部门测算,搬出一个村子后,等于300亩草场得到了封育保护。

——降低了扶贫成本。

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区,多为严重缺水、山高路陡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田、路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很难改善。

即使能够改善的部分地区,投资成本也相当大。

据有关部门测算,就地扶贫的投资,约为易地扶贫的2-3倍,且效益很不明显。

据我们测算,如就地解决这些人的水电路和住房、学校等问题,需要投资为1600多万元,是易地扶贫的2.5倍,且工程的实施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解决了子女入学问题。

据初步了解,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需要易地搬迁的贫困群众,其子女入学情况很差,小学毕业率约为60%,初中毕业率仅为30%左右。

实施试点工程后,搬迁群众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了保证,同时教学条件得到了改善,教学点得到合理调整,师资力量得以加强。

易地扶贫除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外,更为重要的是为他们下一代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这些变化表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剩余贫困人口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的脱贫和发展问题,降低了扶贫成本。

同时,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新宜君,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工程的实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扶贫搬迁国家施恩民欢心,易地安置德政工程人称赞”这幅张贴在搬迁农户家的春联,生动地表达了对试点工程的评价。

成功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一是县上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抽调专人充实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监督和检查。

二是市、县领导高度重视,经常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指导试点工作。

县委王书记和县委、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实地下农户调查,寻找安置移民点和到移民搬迁点进行现场规划指导,监督检查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三是县财政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项工作经费5万元,用于规划的编制和方案的设计,为前期准备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认真调查,切实搞好规划。

为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县上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并从各行业主管部门抽调专人组成调查组,对全县的移民对象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集中移民点进行了统一规划。

提出了“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则,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建设生态屏障相结合,与发展民营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相结合,与通江食用菌、种草养畜等产业发展项目相结合,编制了《宜君县2004年易地移民扶贫规划》。

计划完成258户、1163人的以工代赈易地移民搬迁。

3、深入实地,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一次性规划,分步骤实施的原则,项目实施乡(镇)党政负责人多次深入搬迁户家中,大力宣传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与搬迁户座谈,制定了具体的搬迁安置方案。

他们拟定了采取集中移民和插花安置到中低山区农村及条件较好的公路沿线的移民搬迁方式,并将规划进一步具体和细化,全县统一编制了《宜君县2004年以工代赈生态易地移民扶贫搬迁实施方案》。

4、因地制宜,制定优惠政策。

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和“农户申请,政府批准;

农民搬迁,国家补助;

政府负责,部门配套;

项目整合,资金集聚”的移民工作原则和方式。

他们结合该县实际,提出了几条具体的优惠政策:

一是迁移户在新居住地可使用国家农业或扶贫配套项目资金兴办1—2个生产致富项目;

二是凡属退耕还林对象的移民户,迁出后仍继续享受5—8年的粮食和医教补助;

三是对迁居移民户纳入社保及农村低保;

四是对迁居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搬迁户在土地征用、建房等方面减免部分费用。

5、强化宣传和组织发动。

县上召开了由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动员大会,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工作程序进行了广泛宣传,把国家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的政策规定和省、市领导有关讲话精神通过简报传达到了有关项目乡镇,并在项目动态上适时通报各地易地扶贫搬迁动态。

6、讲求实效,夯实基础。

一是对全县搬迁户进行了登记造册,搬迁户在自愿的基础上均写了申请书。

二是对迁入地资源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户进行了规划,确保每户有宅基地,有耕作的土地和发展的致富项目。

同时对迁入地的水、电、路、学校的建设等都统一作了规划,分户对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进行了调查登记,做到了搬入户和搬出户一一对接。

三是有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的乡(镇)和县乡有关部门向县政府递交了承诺书;

四是县人民政府与移民安置乡(镇)签定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五是统一设计了移民登记卡并下发到移民安置乡(镇)。

六是草拟了迁入地移民户生产生活资料转让协议文本,下发到项目乡镇讨论,并征求意见。

有益启示

通过2004年在我县实施的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践证明,实行此项工程是解决我县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004年国家共投入我县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资金500万元,人均4300元。

如果不实行搬迁,那么修路、改田、拉电等共需投入1600多万元,比易地安置多投入1100多万元,人均多投入8000多元,而且难以就地解决贫困问题。

我县需要搬迁的还有10131人,就地改善基础设施,需投入21600万元,比易地搬迁多投入17600万元。

2004年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对我们进一步搞好此项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要关心群众疾苦。

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的具体表现。

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一刻也不能忘。

——要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很复杂也很具体,既无前例也无现存答案,因此我们必须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

同时,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

——要抓好示范,推广典型。

要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把“要我搬”变成“我要搬”,推行联系点帮扶制度,每个县级干部和部门都有自己的联系点,每个村都有驻村干部帮扶,并努力把联系点办成示范点、样板点。

——要公开透明,让贫困群众了解党的富民政策。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牵扯人多,对每个人的补助标准及如何补助都有严格的政策规定。

因此,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搞好宣传的同时,要对搬迁群众的家庭经济状况(如人均年收入、占有耕地的多少等)、人员结构及补助标准进行公示,使贫困群众能及时、准确的了解有关政策,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要有效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

易地扶贫试点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试点资金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涉及群众发展的长远性问题需要各类相关资金共同支持。

为落实中央关于整合政府支农投资的有关要求,我们在实施试点工程中,要积极整合有关投资,共同致力于安置区的项目建设。

如雷塬乡良河村易地扶贫安置点,在工程建设中,除正常易地扶贫试点资金外,我们整合乡村公路等资金30多万元,在帮助搬迁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达到整合资金的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成不成功,不仅要看是否“搬得出”、“稳得住”,更重要的要看是否“能致富”。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搬迁后有许多问题亟需认真研究解决:

如搬迁户如何与当地群众在感情上相互融合,在生产生活上相互帮助;

大多数搬迁户都从事种草养畜、经济林等产业,如何搞好技术培训指导和产品销售服务;

贫困户在搬迁过程中都倾其财力、物力、人力建房、开垦,不少户还借外债,势必在经济发展上缺资金、缺劳力的问题更加突出,如何抑制返贫等等。

所以决不能一搬了之,一定要加强后续管理和帮扶,加大适用技术培训力度,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使搬迁户的路子越走越宽,步子越来越快,日子越过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