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14876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docx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学习要求与安排

进度

1/20

教材分析

重点

严格遵守教学常规:

不迟到不旷课;了解计算机学习基本方法。

难点

做到人到、心到、手到

关键

理论与实践结合;勤思索,勤动手;与老师的教学过程同步,

教学目的

本节课解决的是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问题,同时要求学生营造一学习氛围,尊重同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他不是简单的工具的使用,他凝聚了许多相关学科新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勤于动手外,更值的我们思索的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需要,解决信息的处理方式与方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法

以讲授为主

教具

白板加粉笔

教学过程

1、 相互认识;(提出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

2、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总学时数进度安排;

3、 教学形式{以讲授(大屏幕为主)与实际操作相合};

4、 考试形式与要求(参加全国计算机能力考试一级内容);

5、 学习方法;

6、 简单介绍本计算机开机过程与要求;本计算机的硬件指标及软件资源;

7、 介绍键盘的分类、分布、各键位功能

8、安排10-20分钟的文字录入

 

教学后记

常言:

磨刀不误砍柴工,尽管花费了两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解安排,但非常必要,一门课的开始一定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考试的方式,学习的方法,并能加深理解学习的目的,要求学生互帮互学。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

进度

2/20

教材分析

重点

信息、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

难点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关键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的学习,全方位的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使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息社会有一初步的了解

教法

讲授与大屏幕幻灯片及CAI教学软件演示

教具

多媒体课件、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检查学生是否带有教科书、和笔记本;

2、 复习上一讲的内容(学习要求与方法);

3、 讲授新内容并同步演示教学内容:

  ⑴、信息:

人们通常把声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叫做“信息”

⑵、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后可以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

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称为“信息处理”,信息处理中,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存储、发布等操作。

 人们需要很快处理信息的工具。

计算机以其自身的高速、准确、便捷等优势,成为信息处理的极佳工具。

⑶、信息社会: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社会到此到此正在来临,信息技术与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代。

4、  小结

5、 留约30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是教学的一个疑难点,为了深入了解“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讲清这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二课信息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进度

3/20

教材分析

重点

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电话、手机

微电子技术及其展:

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巨型化、微型化

难点

 2.3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关键

 2.3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教学目的

学习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⑴、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电话:

人们常说的电话,一般是指有线电话或称“固定电话”。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可视电话也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手机:

1987年11月18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模拟移动电话网:

正式开办移动电话业务。

    数字移动电话通信质量高,话机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全球与因特网互联,实现“手机上网”。

⑵、微电子技术及其展:

   微电子技术是研制、生产微小型电子元件及产品的技术,它的核心是集成电路技术。

⑶、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

多媒体化:

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发展的一大趋势,它是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止图像、活动图像与计算机集成在一起的技术。

网络化:

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的线路连接起来,用网络软件实现网络中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智能化:

所谓智能是指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用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巨型化:

各国的巨型机,其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微型化:

就在超级计算机竞争处于白热化的同时,微型机则逐步向“笔记本”,甚至“口袋电脑”方向发展。

3、 小结

4、 留约30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加速对通信技术及其发展、微电子技术及其展、电子计算机技术及其发展的认识;了解计算机在各个不同领域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三课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

进度

4/20

教材分析

重点

⑴、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难点

⑴、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⑵、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关键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3)过程控制(4)计算机辅助系统(5)人工智能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了解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3.1电子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

(1)电子计算机的产生。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3.2电子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有超强的记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实现自动控制、可靠性高。

3.3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

(2)数据处理

(3)过程控制

(4)计算机辅助系统

(5)人工智能

3、  小结

4、留约30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上机实际操作时,难度很大,很多同学不能正确运用指法,有人甚至用一个指头击打键盘。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大指导、监督的力度。

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指法,这是最基础而且关键。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四课 计算机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进度

5/20

教材分析

重点

4.1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

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难点

4.1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

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关键

4.1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

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

(2)计算机软件(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的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难点,特别是对计算机系统硬件理解,简单地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简单的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的分类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4.1计算机系统

(1)计算机硬件:

控制器:

是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指挥着整个计算机的工作。

运算器:

是进行运算的部件,完成计算机中有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

存储器:

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信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

输入设备:

是从计算机外部将数据、命令等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存的设备。

如:

键盘、鼠标、扫描仪、麦克风、光笔、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

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的处理结果转换成人们能够认识的信息。

(2)计算机软件:

是计算机系统中程序、数据和相关技术资料的总称。

是计算机的灵魂,是发挥计算机功能的关键。

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等)和应用软件(是在硬件的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采用某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首先通过输入设备将数据和体现运算步骤的程序送入;程序和数据送入计算机后,用存储器存放它们;然后由运算器对这些数据进行具体的运算处理,并得到运算结果;最后,通过输出设备将运算结果输出到屏幕上或打印到纸上。

整个工作过程都是在控制器的控制下完成的。

4.2计算机的分类:

巨型机、大型机、小进机、微型机。

3、 提问并提供适当的题进行讲解

4、 小结

5、 留约30分钟的键盘练习 

 

教学后记

 

      

 《信息技术》教案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章(节)

第五课计算机中数的表示

进度

6/20

教材分析

重点

5.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5.2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5.3字节的基本概念

难点

 5.2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关键

5.2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教学目的

了解计算机中为什么要使用二进制数,以及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理解字节的基本概念,掌握存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法

理论讲述与大屏幕相结合

教具

幻灯机、大屏幕

教学过程

1、 复习上一讲的重点内容

2、 讲授新内容:

5.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十进制数是人们习惯使用的数,然而,在计算机中,使用的数是二进制数。

计算机之所以采用二进制数,是因为计算机内的信息传输和转换都是靠电信号实现的,而组成计算机的电子零部伯的物理状态往往只有两种,如开关的开与合,电流的断与通、电位的高与低等。

物理器件的这两种状态正好可以用数字“0”和“1”来表示。

5.2二进制数转换为十进制数

  要将二进制转换为十进制数,先把二进制数以2为基数按数位展开,再用十进制的运算方法计算,就可以得到这个二进制数的十进制表示方式。

5.3字节的基本概念

  存储器存放二进制信息的多少称为“存储容量”。

存储容量以字节(英文byte,简写B)为基本单位,常见的存储器容量单位还有KB(千字节)、MB(兆字节)及GB,它们的换算关系为:

 1GB=1024MB  1MG=1024KB  1KB=1024B

3、  小结

4、 留约30分钟的键盘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