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庆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模拟试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分析】⑴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B项有误;
结合内容可知,“点明酬答题意”应在尾联。
而非一、二句。
故选B。
⑵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可以从比喻修辞的角度分析含义,也可以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句富含的哲理去分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诗意为:
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
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并与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有生机的景象形成反衬,蕴含深刻的哲理:
新陈代谢,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故答案为:
⑴B;
⑵哲理:
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
修辞:
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
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
(1)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解析】【分析】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
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2)从“断人行”、“皆分散”、“无家”、“长不达”这几个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与自身孤苦无依之感。
从最后一句中的“未休兵”一词可以感觉到诗人对战乱早息的强烈渴望之意。
⑴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⑵①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解答此题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和表达的主题思想。
对诗句要注意理解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要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等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感悟,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阔,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2)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
【答案】
(1)“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2)人世的悲和欢、聚和散犹如这月亮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为。
既然这样,就不必再慨叹和悲伤了。
(1)“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
“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
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
“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
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
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
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
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
很有哲理意味。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
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1)风飘絮;
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这首诗的颔联的意思是: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根据题目中的“形象生动、6个字”的提示,可知这六个字是:
“风飘絮”和“雨打萍”。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首联:
起一经: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
指抗元战争。
四周星:
四周年。
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
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
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
因此这首诗前六句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二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
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此诗,诗歌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⑴风飘絮;
⑵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诗歌中筛选出恰当的语句即可。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概括诗歌内容,要在整体感知诗意的基础上逐句理解诗句内容,然后把能合并的进行合并,最后把每句话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权花明驿墙。
因恩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诗中除了“晨起”“鸡声”表现了早行之外,还有什么词语也表现了早行?
(2)请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2)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1)古时旅客为保证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而本诗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很有特征性的景物。
茅店又是具有山区特征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五个字,便把旅客住在茅店里,听见鸡鸣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亮,就收拾行囊,准备赶路等很多内容,都绘声绘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
雄鸡报晓,夜色朦胧时,诗人就起床出发,没想到此时外面已经到处都是人迹,自己已经不算早行了。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皆用名词,代表了十种景物: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内容涵盖丰富,画面多重组合,可以形成各种景象。
例如“鸡声”,“鸡”和“声”结合起来,诗人想起雄鸡引颈啼鸣的形象。
同样,“茅店”、“人迹”、“板桥”也会使人联想到不同的画面。
如:
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3)抓住“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理解诗人的感情,可知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⑴“月”“板桥霜”,月尚未落,板桥结霜,可见其早。
⑵鸡鸣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⑶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答题时只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诗歌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景物即可。
⑵此题考查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
答题步骤:
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具体做法,在此意象前加修饰词或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步骤三、点出所用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明月几时有?
不知天上宫阀,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
转朱阔,低绮户,照无眼。
(1)词中小序(小记)交代了这首词创作的________和________,词中划线的“此事”指的是________。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转”“低”是指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
整句话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这两句中,苏轼把酒问天,将青天视为自己的朋友,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对月怀人,由伤感离别转化为对离人的祝福。
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
整首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远高深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
(1)时间;
缘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C
(1)结合小序的具体语句分析,“丙辰中秋”交代时间,“兼怀子由”点明写作缘由,结合前面句子分析,可知“此事”指的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ABD赏析正确。
C错在“全词以消极悲观的情绪作结”。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
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⑴时间;
⑵C
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文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8.诗歌鉴赏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
低头乍恐丹砂②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③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临风一唳④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释:
①风标:
风度、品格。
②丹砂:
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的矿物,可以入药。
③鸬鹚(lú
cí
):
水鸟,俗称鱼鹰。
④唳(lì
(鹤、鸿雁等)鸣叫。
(1)请对“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说说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二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丹顶鹤所思的,不仅仅是宝贵的自由,还有知音的赏识,和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但又希望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
(1)。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的意思是:
转眼看到鸬鹚觉得它毛色污浊,又讨厌鹦鹉的叫声太谄媚。
这两者不仅形象、气质欠佳,而且善于侍奉、讨好主人,完全没有自己的自由和主见。
由此可知,这是用了反衬的写法,突出了池鹤孤高的品格和超凡的风姿,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沉浮、官场黑暗的厌倦。
(2)“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的意思是:
对风鸣叫想的究竟是什么呢?
惆怅地望向青青的田野和天之遥的云水之间。
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得的惆怅与无奈。
故答案为:
⑴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以鸬鹚的“毛色下”、鹦鹉的“语声娇”来反衬(对比)池鹤孤高的品格和不献媚、不讨好的铮铮铁骨,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没有知音的欣赏,没有主人的青睐,只是在囚笼里长唳,惆怅地望向远方,那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才是梦想的天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
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和作者写作背景理解。
9.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①“黎明”的任务是:
________。
②诗人的任务是: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3)简要分析“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的含义。
【答案】
(1)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2)时间;
方位地点;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1)读懂诗句大意,概括出诗歌的中心,再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案区域,提取相关语句作答即可。
如“黎明”的任务可直接提取“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作为答案。
而诗人的任务可直接提取“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作为答案。
(2)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如“黎明”到来的时间,从“露水”“最后一颗星”可分析出来。
“黎明”到来的地点可分析“东方”“海上”两个词语。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所以可答:
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3)“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诗句表明“黎明”将降临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把光明和希望带给渴望着它的人们。
再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通知那些饱受日寇铁蹄践蹋的沦陷区的、翘首盼望结束战争的善良的中国人,抗战胜利已经是指日可待。
这是诗人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的宽慰,对抗战必胜这一信念的真情流露。
⑴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⑵时间;
⑶诗人希望借助黎明的通知,去打破反动派对敌占区人民的蒙蔽和谎骗,扫除萦绕在那些人们心头的迷雾、悲观论,让所有正遭受着苦难的人民立即行动起来,准备迎接这“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黎明。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注意对诗句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容的理解,要求仔细文段,注意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考生要结合语句,结合背景来确定阐述的内容。
10.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