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586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历史总复习 第五部分 世界现代史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②主观条件:

A、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熟;

B、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二月革命:

A、时间:

1917年3月(俄历二月)

B、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结果:

A、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即沙皇的专制统治);

B、形成了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二月革命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

2.十月革命的胜利

(1)列宁发表《四月提纲》(1917.4)

①名称: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②内容:

A、革命的任务: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B、革命的口号:

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C、革命的方式:

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意义:

《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2)七月流血事件: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和平夺权已不可能,转向暴力革命。

(3)十月革命的胜利:

①经过:

A、开始:

1917.11.6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首先在彼得格勒发生;

B、发展:

1917.11.7占领彼得格勒的主要战略要地和政府各部,进攻冬宫;

C、高潮:

1917.11.8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莫斯科等城市武装起义成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建立(1918.2)

②结果:

A、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俄国最终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③性质: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4)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A、1917年11月7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B、大会宣布一切权力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C、选举产生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年)

(1)目的:

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2)特点和实质:

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

(3)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影响:

A、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捍卫了苏维埃政权。

B、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苏俄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战争结束后给经济和社会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2.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必要性:

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企业。

贸易:

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与实质:

A、特点:

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方式)。

B、实质:

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4)作用: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

①以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②推行单一的公有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方面:

以党代政,权力集中,个人高度专权。

(2)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①积极:

A、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不但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

B、苏联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这一模式的某些做法也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借鉴。

②弊端:

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逐渐僵化,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成为后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A、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C、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D、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

②具体原因:

A、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突出。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供需矛盾尖锐。

B、分期付款、银行贷款、股票过度投机,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C、各国长期推行自由放任政策,造成市场虚假繁荣,无法阻止危机大规模爆发。

③直接原因:

1929年的纽约股市崩盘。

(2)经济危机特点

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3)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

①经济:

资本主义世界损失惨重,经济萧条;

推动资本主义各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政治:

引发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③国际关系: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争夺国际市场,不仅加深了危机,而且使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大战迫在眉睫。

(4)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

2.罗斯福新政

(1)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

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1933年,富兰克林·

罗斯福就任总统,首要任务是尽快摆脱危机。

(2)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

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税制等,重建银行信誉。

②调整工业生产(中心措施):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经济的管制;

发起蓝鹰运动,公平竞争,以资鼓励;

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缓解劳资矛盾。

③调节农业生产:

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通过《社会保障法》,进行社会救济和保障;

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刺激生产和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⑤加强社会立法。

(3)核心:

用国家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4)“新”特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5)实质: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6)影响:

①对美国:

a、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危机,但成效显著,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显著改善;

b、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②对世界: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3.凯恩斯主义

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冲击了传统的经济理论。

(2)内容:

国家应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

(3)评价:

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它的提出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成为二战后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推动了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它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学派取代。

四、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文学

1.现实主义:

萧伯纳《苹果车》、罗曼·

罗兰的《约翰·

克利斯朵夫》

2.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奠定了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础;

3.亚非拉美民族文学:

印度的文学巨匠泰戈尔《戈拉》、中国的鲁迅《呐喊》、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尼日利亚的索卡因是其中的代表;

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破解】

⑴苏(俄)联的经济政策:

A、复习时注意第一步——记住史实;

第二步——思考命题角度,如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的不同:

余粮收集制——粮食税;

工业国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私人企业、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

取消自由贸易、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劳分配。

对这两大政策作用的认识与评价: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后期造成经济危机并诱发严重政治危机.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新经济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它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形势。

B、“斯大林模式”反映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又一经济体系的产生。

所谓“斯大林模式”,指

的是斯大林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系(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农业上苏联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在工业领域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建设,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经济实力的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作用)。

但复习时也要注意这一模式的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长期指令性计划,压制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特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C、注意拓展考查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对(比较两种经济模式:

时间、背景、前提、手段、目的、影响)后来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⑵关于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

注意归纳要点记史实:

A、爆发的原因:

①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原因:

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③具体原因(加剧因素):

自由放任政策、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的刺激等。

B、爆发:

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崩盘。

C、特点:

范围广、时间长、破坏大。

D、影响:

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危机;

各国加紧争夺世界市场,引发世界形势紧张。

注意借助材料创设新情景来命题,如有的学者认为:

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

就资本主义发展而言,“机会”是指:

调整供求矛盾,经济重新获得活力等。

⑶罗斯福新政:

A、首先要记住史实:

①背景:

经济大危机:

胡佛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1932年罗斯福当选为总统。

②主要措施:

整顿金融和银行业,恢复银行信用;

调整农业,恢复农业生产;

通过工业复兴法,恢复工业生产;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稳定社会: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

③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调整。

④影响:

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

保留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⑤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注意对比英国在19世纪中期、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在20世纪晚期根据这一理念分别采取的经济政策,指出其原因,分析其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