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373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测第二章Word文档格式.docx

同时,收集了钻孔资料99个以及相应的煤质、水文地质资料,晋城矿务局地质处于1992年12月编制了《晋城矿务局凤凰山矿井水平延深(开采下组煤)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该报告于1993年5月13日经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审查,以统晋煤生字(1993)第436号文予以批准。

批准储量如下:

9号煤层:

A+B+C+D级7254.0万t,A+B+C级工业储量6733.5万t;

15号煤层:

A+B+C+D级9576.5万t,A+B+C级工业储量8714.4万t。

9、15号煤层储量均较1990年批准的储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山西省煤资委(1990)第280号文对晋城矿务局东区9、15号煤层重新划界,凤凰山矿井田北部面积减少1.5km2。

第二节井田内小煤矿开采情况

晋城市小煤矿开采有着悠久的历史,井田内古窑开采较可靠的有3个区域:

1、巴公镇西、东四义村以北,东、西寺庄一带,面积约1.34km2;

2、古洞墕村西一带,面积约0.206km2;

3、西四义村东窑岭地区,古窑面积约0.173km2。

3个古窑区总面积约1.719km2,古窑井口约109处,均采3号煤层。

古窑区年长日久,多数坍塌或为积水淹没,是凤矿生产的一大隐患。

比较现代化的小煤矿多为1984年“有水快流”口号鼓动下开办的。

井田内经批准开采的较大的小煤矿有23座,其中生产煤矿16座,已停产煤矿7座。

现生产矿井中A类(对凤矿影响较大的)5座—永春煤矿、兴王庄煤矿、二仙掌煤矿、山耳东联营煤矿、柏杨坪煤矿;

B类(影响中等)11座。

23座煤矿均批准开采3号煤层,多为竖井开采,井下运输为矿车或平板车,绞车提升,机械化程度较低,多为炮采。

这些小煤矿有乡镇办、村办和个体办。

多数有越界开采现象,如东风煤矿南下越界最少在500m以上;

二仙掌煤矿采到凤矿2320、2324二个综采工作面,越界最少800m;

兴王庄煤矿南下越界到凤矿2307工作面,越界在1100m以上。

近期凤矿生产中发现小煤矿已非法开采到9号煤层,如凤矿9号煤九五盘区位于西四义村北,2002年11月掘进95302工作面回风巷时,遇到小煤矿的空巷。

经调查,凤红煤矿1998年已越层到9号煤开采,使此煤层损失惨重;

古洞墕煤矿1997年延深井筒,1998年初已见9号煤,并向东掘进1000余m;

官庄村、巴公村的村庄留设煤柱中已有巴公三村联营煤矿延深井筒到9号煤,巷道已达1000m以上,此段开采时间已达5年以上。

井田内尚有12座山西金驹煤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办的小煤矿,经晋城蓝焰煤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以回收井田边角煤及可回收的煤柱为主,给矿井造成的危害甚小。

井田内私开的无证小煤矿甚多,多为季节性开采,时采时停,极难统计和防范,给凤矿的正常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其主要危害有三:

1.导致凤矿通风系统紊乱,瓦斯治理难度加大;

2.放炮回采,极大地威胁凤矿井下矿工的生命安全;

3.回采率极低,严重浪费煤炭资源。

鉴于以上情况,且小煤矿(包括无证私开矿井)多集中于井田北部,经晋城矿务局申请,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以晋煤生字(1996)第695号文批准,一次核减凤凰山矿北、中部7.67km2(其边界坐标详见表7-1-1、表7-1-2)的3号煤层储量7058.3万t。

第三节矿井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凤凰山矿井地质报告》提交于1990年8月,已经13年了,其后又对下组煤进行了补充勘探。

在开采生产中,例行的矿井地质、矿井水文地质及矿井测量工作,一直很好地坚持,对煤矿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补充勘探工作

鉴于下组煤(9、15号煤层)在稳定性、硫含量、构造等方面均较3号煤层复杂,为尽快解决3、9、15号煤层的合理配采,首先在第一水平奥灰静水位上取得经验,经煤炭工业部批准,于1990年5月~1991年底对下组煤进行了补充勘探(对上组煤3号煤层不作要求),共补钻孔31个,进尺9622.46m,提交了《晋城矿务局凤凰山矿井水平延深(开采下组煤)补充勘探地质报告》。

通过补钻,井田内控制下组煤钻孔密度由原来的1.66个/km2增加到2.68个/km2,网度大都达到了500~1500m以内,高级储量与下组煤总储量的比值由39.4%提高到77.9%。

可满足矿井水平延深(开采下组煤)的需要。

此外,为探明构造,在井下曾进行了钻探6次,钻孔108个,进尺5803.40m,探明陷落柱5个,断层1条,多采煤7.2万t。

二、矿井地质工作

建井投产以来,发现井田内短轴褶曲及小型陷落柱较为发育,给开拓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了矿井地质工作。

按《矿井地质规范》要求,煤巷掘进中按20m点距布设煤厚探测点,在回采工作面按20×

20m的网度进行探测,点距误差≯3m。

稳定煤层的观测点距50~100m。

对探测点、观测点的煤、岩层产状、结构、厚度、岩性均进行了认真描述、整理、分析,填写台帐或卡片。

对所有断距>

0.3m的断层及较大的节理进行了现场追踪观测,并及时整理分析,填写台帐和卡片。

自投产以来,有台帐的观测点超过4000个,施工的井下探测点超过7000个,达到了《矿井地质规范》的要求。

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地质调查:

对井田内古窑范围及储水情况、小煤矿生产情况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地面及地面建筑物的变化、地表水系、水体的变化及其它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影响因素等进行观测、分析、研究,并整理记录在册。

一般情况下,每年调查2~3次,特殊情况随时发现及时记录和研究。

建井30余年尚未发生过重大地质灾害。

地质三书的编制:

采区说明书重点说明采区范围和邻近采区的情况及与地面的关系;

采区内的断层、褶曲、煤层结构、煤岩特征及变化、煤厚变化及储量;

瓦斯、顶底板岩性、厚度和变化情况;

并对采区内的含水层、古窑积水、地面水等影响采区涌水量等因素,做出预测,对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地质及水文地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并附采区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地形地质图、采区地质剖面图、地层综合柱状图及钻孔柱状图等。

掘进工作面地质说明书叙述工作面及顶底地质层位、岩性、厚度变化、水文条件、构造特征等情况。

附巷道预想剖面图、巷道平面位置图、井上下对照图、煤层综合柱状图。

回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说明回采工作面的位置与相邻工作面及地表的对应关系;

煤层产状、厚度变化、储量、煤层结构变化、顶底板岩性;

预测地质构造,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突水和涌水发生的可能,涌水量的预算及防治水的措施,对瓦斯的相对涌出量、煤尘的爆炸危险及煤的自燃趋势作出评论;

计算各级各类储量。

并附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井上下对照图、构造素描图、巷道实测剖面图、煤层综合柱状图等。

三、矿井测量工作

(一)平面和高程控制

1965年凤凰山矿筹建时,以往建立的控制网点均已遭破坏。

在原方山、龙王山、兴隆山、马沟点间插入1个三角网,共11个三角形,7个未知点,按四等网观测,测角中误差±

1.4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70000,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为±

0.05″m。

本次成果与井下控制网多次联测,作为井下控制的起算数据使用至今。

1984年原晋城矿务局地测处测量队对生产区平面控制进行重建和续点,该网点是在原矿区二、三等点的基础上布设三、四等全面网,为满足矿井贯通工程和大比例尺测图需要,特在各矿近井点附近加测光电测距边,凤凰山矿的一条四等边和一条导线边,相对中误差为1/60万和1/23万,三等三角网三角形最大闭合差5.5″,平均2.1″,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18万,四等网三角形最大闭合差7.2″,平均2.7″,最弱边相对中误差1/7万,测角中误差三等为±

1.53″,四等为±

1.77″。

三角测量以国家测绘局《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为依据。

高程控制测量利用测区内国家二等水准田东22、田东23为基础加密四等水准点。

执行国家测绘局1980年版《国家水准测量规范》。

矿井的使用成果:

平面控制测量采用中央子午线112゜30′的1.5度带独立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

(二)井下测量工作

凤凰山矿采用斜井盘区式开拓,井下坐标方位角高程均由地面控制网通过斜井直接传递到井下主要巷道。

1、井下平面控制测量

井下平面控制是沿开拓巷—主要水平运输巷、总回风巷(包括斜井—井底车场等)敷设7″导线。

采区顺槽敷设15″或30″导线,均为闭(附)合导线或复测支导线。

导线设置:

回采面周长>

1500m时,设15″导线。

导线边长:

7″、15″导线一般最短边15m,最长边250~300m,15″和30″导线最短边15m,最长边150~200m。

测点埋设:

永久点埋设为铜点,红漆标记为“△”,临时点一般是在顶板打小木桩、钉铁钉,红漆标记“◎”。

导线水平角观测:

用J2型经纬仪观测,7″导线3个测回,15″导线2个测回,采用15″和30″导线1个测回。

井下平面测量的精度:

7″导线测角中误差±

7″,导线最远点点位误差0.5m,相对精度1/15000以上。

15″导线测角中误差±

15″,最远点点位误差0.7m,相对精度1/6000以上。

采区15″和30″导线测角中误差分别为±

8.9″和±

12.8″,导线相对精度1/4000以上。

导线网平差计算:

单个的闭合导线、附合导线和复测支导线作简易平差。

7″导线上下水平作了严密的整体平差。

盘区15″导线上下水平作了整体平差计算,平差后测角中误差±

6.8″,相对精度1/90000。

1987年3月由中国矿业大学陀螺定向组在北大巷及5105运输巷各测1个陀螺定向边,方位角与原来的方位角在北大巷相差3″,在5105巷相差44″。

陀螺方位中误差为±

7″53。

2、井下高程控制测量

井下高程控制测量是以地面三等水准点为起标点,直接导入井底(斜井坡度16°

),沿矿井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巷施测Ⅰ级水准,盘区巷道作Ⅱ级水准测量。

1988年对Ⅰ级水准作了整体平差,平差后每测站的中误差为±

2.6mm;

盘区内的Ⅱ级水准未进行整体平差,但都能满足工程需要。

3、井下贯通测量

重要贯通在测量前先编写贯通测量设计书,根据井巷贯通精度要求和施工工程要求进行贯通点的误差预算、制定方案等,并上报审批进行施测。

平面偏差的确定:

运输大巷100mm以内,煤巷在300mm以内,其它井巷根据用途确定相应的贯通偏差值。

(三)日常测量工作

日常的测量工作主要包括中、腰线标定,架管眼、电缆眼、照明线眼等的标定。

用经纬仪进行标定—检查—测角。

腰线则利用半圆仪或工程水准仪进行标定。

中线标定距离:

岩巷一般20~25m,普通巷(煤巷)25~30m,综掘巷配备激光指向仪,每60~70m延伸1次。

腰线标定开拓巷,每10~15m标定1次,中、腰线均成组设置,中线每组3根,腰线每组2对。

(四)矿井原图的绘制

建矿初期用三合板裱糊材料绘制原图,现改用聚脂薄膜重新绘制,计有地形地质图(1:

5000)、采掘工程平面图(1:

5000)、井上下对照图(1:

5000)、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1:

5000)、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1:

200)、井田地质剖面图(1:

5000)及其它图件等。

地形地质图(包括水文地质)是在1991年6月由山西煤田地质综合普查队编绘的地形地质图的基础上修测而成,并补充了井巷工程、开采范围、生产小煤矿、补勘钻孔、水源井等内容。

四、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一)水文地质观测及资料收集

1、地面井、泉、河流观测

建矿以来,不间断地进行了地表水文观测,包括井、泉、河流水位、水量的观测,并取样进行了化验分析;

岩溶水源井地下水位观测及开采量调查统计。

掌握第四系潜水动态、岩溶水动态变化。

了解采煤和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

2、井下水文地质观测

中央水仓观测和盘区定范围观测相结合,定期、定点观测,建立观测台帐,及时掌握和分析井下涌水规律,为水文预报积累资料。

3、矿井涌水量资料收集

收集整理了矿井涌水量及其相关资料,通过编制矿井涌水量、降雨量、采出煤量、掘进进尺的相关曲线图,及时修改、补充矿井充水性图,为综合分析提供素材。

4、古窑、小煤矿调查

调查了古窑、小煤矿资料,内容包括开采范围、积水情况,随时掌握其生产发展动向,了解其对本矿采煤的影响,为矿井探、放水提供依据。

5、9号、15号煤层存在带压开采问题

9号、15号煤层带压开采的压力来源于奥陶系岩溶水。

必要时开展区域水文地质综合调查,辅以岩溶水勘查,研究岩溶发育规律,摸清岩溶水强径流带或岩溶管通带的分布情况。

采煤掘进时,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截(堵截水源)排(疏降)措施方案,注重突水与隔水层岩性、厚度、水压、构造及采矿关系的探查和研究,不断寻求突水规律。

6、注重岩溶陷落柱发育规律的研究,寻求防治措施和途径。

7、加强“三防”工作,设立专门机构、抢险队伍、医务救护、运输通讯及有关科室(队)。

防洪抢险的材料、设备,备有专用仓库,按时充填地表塌陷的裂缝。

井下有配套的防排水工程。

每年有探放水工作计划,并经自检、局检、省检,检查“三防”措施落实情况,责任到人、到位、到现场,确保矿井安全。

(二)水文地质预测预报

一般预测预报在采区、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中阐明,对特殊情况随时预报。

在矿井地测标准化的同时,完善水文年报和月报工作。

年报主要内容是整个矿井年涌水量的预测预报,在开采范围内的重点水灾、水害地点,防探水措施、计划。

月报主要内容是预报各工作面的涌水量、涌出方式、性质、积水地点、防排水措施,对生产的影响程度,作到早计划早安排。

提高预报准确率,防止重大水害事故的发生。

第四节对原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的评价

1990年由凤凰山矿地质测量科编制的《凤凰山矿井地质报告》,是凤凰山矿对以往地质勘探成果和建井以来积累的地质、水文、煤质、开采技术条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对比的一次总结,内容较为丰富,报告章节设置合理,岩、煤层对比可靠。

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批准该报告的结论“该报告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是正确的。

本次在修编本报告的过程中,首先对《凤凰山矿井地质报告》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分析和对比,除同意山西煤炭工业管理局审批中提出的6条存在问题外,感到尚有一些不足:

1、1975年晋城矿务局编制的《凤凰山井田综合地质报告》应是该报告编制的一个基础。

但该报告对其提及甚少,也未见对其进行评价;

2、建井和生产中的矿井地质工作叙述偏少;

3、煤质测试、成果的计算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如:

全层样数据不应用算术平均值,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应用基低位发热量、可磨性等测试项目欠缺;

4、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欠缺。

9号煤层硫份在勘探阶段就提出是影响矿井开采的重要因素,而在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中重视不够;

5、数据校对尚需加强;

6、鉴于历史的原因,报告中环境地质内容偏少,未能反映出凤凰山矿所作的工作及存在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