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254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7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八章 区域分工合作与联合Word格式.docx

垂直型分工表现为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

不同生产阶段的分工是指不同区域分别从事产品不同生产过程的分工。

如由某一区域完成原材料的开采和简单加工,再由另一个区域完成产品的深加工的分工方式。

不同生产水平之间的分工是指生产水平上有较大差异的区域之间的分工,如农业区域与工业区域之间的分工,中国东部沿海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分工等。

3、混合型分工

任何一个区域都与外部经济有着广泛、密切、复杂的联系,因而不同区域间的分工往往不单纯是水平分工或垂直分工,而是一种混合型分工,即既有水平型分工又有垂直型分工的一种分工方式。

二、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客观基础

人类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劳动必然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

在前资本主义时期,人类劳动经历了三次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商业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专业化,城市开始出现,城乡差别开始显现,城乡分工加深。

当统一市场形成后,区域分工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生产组织区域化与区域经济专业化不断积累着促使自身发展的力量。

合作是分工的孪生兄弟,有分工就必然要求有合作。

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不难发现,区域分工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形成的,而是逐步发展的,其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

区域分工合作的客观基础包括两个方面,即区域差异和对区域与全国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

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自然与历史基础,对区域与全国整体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分工合作的动力基础。

(一)自然的与历史的基础:

区域差异

所谓区域差异,是指不同区域之间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禀赋以及发展结构与水平的不同。

区域差异可分为两类:

自然形成的与历史形成的。

区域差异是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前提,倘若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完全一致,经济发展结构与水平毫无差别,区域分工就不可能出现,合作也就毫无意义。

事实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的。

1、然的差异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都承认这一论点。

早期的区域分工主要是以自然差异为基础的,“不同的公社在各个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

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

即使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自然的差异仍是影响区域分工的重要因素。

例如,若有A、B两区域,A区域人口稀少,土地资源丰富,B区域土地稀少,劳动力资源丰富。

则A区域倾向于发展粗放式农业,而B区域倾向于发展制造业。

国内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差异同样式导致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基本前提。

一般而言,受自然因素影响越大的产业,其区域分工越明确。

农业与采掘业的分布要受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饿直接制约。

中国北方的饿不能种茶叶,煤炭工业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新疆等少数省区,水电厂主要分布在江河中上游地区,这种产业布局是自然限定的。

显然,自然资源对分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其地方性与可运移性。

若某一资源仅为少数区域所独有,则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大;

反之,则影响小。

若某一资源可十分便利的在区域间运移,则其对区域分工的影响小;

反之,则影响大。

矿产资源属地方性强的资源,其采掘只能就地进行,但采掘所生产的原材料一般具有一定的运移性,其加工可异地进行。

2、历史的差异包括区域劳动力、资本、技术与发展水平的差异。

此类差异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分工的重要原因。

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区域差异既包括质与量方面的差异,也包括组合方面的差异。

落后地区一般是简单劳动力丰富但劳动力素质较低、资本不足、技术水平低的区域,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重较大;

而发达地区一般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本充裕,技术水平高,资本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劳动力、资本、技术之所以影响分工,是由于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区域间不可流动性,即存在区间流动的障碍。

人口的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劳动力的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人口流动性大,但仍然存在着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因素。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

人口迁移的成本较高,对那些现有人口超过人口容量的地区而言,若不能得到政府补贴,就很难将剩余人口迁至区外。

一般而言,区域人口容量与其发展水平有关,发展越高的区域人口容量越大。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

在现实中,落后地区劳动力过剩现象比较普遍,落后地区希望迁出的是那些处于贫困状态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

发达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但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而非无一技之长者。

显然,在迁出愿望与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

最后,存在着人口流动的非经济性障碍。

非经济性障碍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安土重迁的故园观念与户籍制度的制约。

此外,民族聚集、全面开发国土的要求也会阻碍人口大规模移动。

可见,尽管劳动力可以在区际流动,但流动仍是不充分的。

资本的空间分布历来就是不均匀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在区间的流动越来越多,但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

第一,已经放在厂房,但移动成本太大以至于得不偿失。

企业的规模越大,其固定资本在区间移动的可能性越小,这就是工业布局的惰性。

第二,金融机构为追求经济效益,比较愿意贷款给那些信誉好、风险小的区域;

而不愿向风险大的落后地区开发投资。

第三,金融结构在区域上分布不平衡,也影响资本流动。

技术一般集中在高度发达的大城市地区。

技术与产品都存在生命周期。

新技术与产业的发明创造一般起源于技术力量雄厚的发达地区,处于创新于发展期的技术一般需要专利保护以弥补大城市地区用地、用水、用电等方面高成本的劣势。

只有在发展到成熟后期,技术才有可能出现区域传播。

技术的区间流动障碍主要有:

①创新的能力存在差异;

②专利保护;

③购买技术的支付能力;

④技术应用的配套条件等。

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过程于现状。

这种历史形成的差异又影响未来的区域经济分工。

要素的不可移动性可通过分工合作促使商品在区间充分流动来弥补。

无论是自然的区域差异还是历史的区域差异都是明显的,都会影响区域分工,但为什么有的国家区域分工合理而有的不合理呢?

单纯从区域差异的角度是不能全面回答这一问题的。

区域差异只是区域分工的一个前提与必要条件,而区域分工的形成还取决于分工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利益和全国整体利益以及对这种利益的识别与调控能力。

(二)动力性基础:

对区域与全国经济利益的追求

地区与国家都是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

从理性的角度讲,地区与国家都追求自身利益的增长。

因此,区域分工格局能否形成以及采取何种形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能否增进区域利益与全国利益。

根据经济基础理论,构成区域经济的各部门可分为两类,即基础部门(亦称输出部门)与非基础部门(亦称服务部门),其中的基础部门能对区域经济产生乘数影响。

基础部门是那些产品面向区外市场的部门,面向区外市场的部门的发展能增进区域利益。

同时,发展基础部门就必须扩大区际贸易,而区际贸易又是以区域分工为基础的。

这样,可得出由区域经济基础理论导出的追求区域经济利益导致区域分工的因果关系,即区域利益增长发展基础部门扩大区际贸易深化区域分工。

由于并非任何部门的产品都在区外市场上有竞争力,区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

某一区域的产品在本区的价格加产品从生产地运到市场的运输成本必须小于产品市场价格。

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H.H.巴朗斯基将这一前提用公式表述为:

(8-1)

式中:

——i区域生产的产品在I区域市场上的价格;

——j区域生产的产品在本地市场上的价格;

——j区域生产的产品运到I区域的运费

不难看出,区域分工之所以能增进区域经济利益,是由于存在商品价格的绝对差。

每个区域都生产和输出成本低廉的商品,而输入生产成本较高的商品,就会形成区域分工格局。

但是,追求区域利益并不是区域分工的唯一根本性基础。

除区域利益外,全国利益外,全国利益也是区域分工的驱动力。

在一些国家可能存在某些区域,这些区域没有任何产业符合公式(8-1)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些区域无任何优势可言。

根据追求区域利益的原则,这些区域就会被排斥在区域分工体系之外。

实际上,将落后地区排斥在区域分工之外是行不通的,也是不符合现实的,将这些区域纳入区域分工体系之中是由全国整体利益的要求所决定。

全国整体利益重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保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区域差距太大,不仅不利于协调区域经济关系,而且有可能引发民族矛盾乃至政治矛盾,从而破坏全国的整体利益。

这是由于许多国家的落后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团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少数民族地区能否与非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发展。

许多国家政府都制定了落后地区发展政策,以期通过政策扶持落后地区建立自己的区域优势,参与全国区域分工。

(2)协调区域外部经济,调控区际关系。

有些区域经济活动存在较大的区域外部经济,其中有的具有正区域外部经济,如环保产业,有的具有负区域外部经济,如环境污染。

单纯追求区域利益,有可能导致各区域竞相发展那些能享受区外带来的正区域外部经济或能转嫁自身造成的负区域外部经济的项目,从而导致区域矛盾与冲突,损害全国整体利益。

区域外部经济明显的产业的布局需要从全国利益的角度出发由政府调控。

(3)追求区域比较利益,充分开发利用全国国土资源。

落后地区是资源开发不充分的区域,这类区域虽然有可能在任何领域都无绝对优势可言,但比较而言总是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这种相对优势的充分利用可使全国利益最大化,若落后地区国土资源利用不充分,全国的国土资源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全国整体利益与区域利益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可能发生矛盾。

当二者发生矛盾时,需要政府运用一定的政策对区域行为进行调控。

区域利益来自区域企业利益的增进,而企业利益的实现是受市场直接调控的。

可见,区域利益与全国利益对区域分工的动力性作用是通过市场与政府调控而产生的。

三、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

一般来说,区域分工与合作必须贯彻以下2个基本原则:

(一)发挥优势原则

任何区域都具有优势和劣势。

区域之间正是通过分工与合作,以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其它区域间进行商品贸易及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流动等,进行优势互补,区域优势的确定有多种方法,最常见的定量方法有区位商分析法和区域产业经济效益指数分析法。

区域产业经济效益指数分析法的计算公式为:

(8-2)

——i地区j产业的经济效益指数;

——i地区j产业的利税总额;

——i地区j产业的固定资金总额;

——i地区j产业的流动资金额

——i地区j产业的净产值。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时,表明该区域在某一产业方面具有经济效益优势。

对不同区域同一产业经济效益指数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各个区域在不同产业生产中的现实经济优势。

通常对于区域优势的分析,要分清单项优势和综合优势。

区域优势的确定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即把必要性和可能性结合起来。

因为,首先,区域发展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战略发展目标一致,才有可能得到确立;

其次,区域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二)依托城市的原则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要十分重视城市的作用。

城市与周围地区比较,相对地具有工业发达,技术进步,资金密集,商业繁荣,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等优势。

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生产、交换、流通、消费的中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中心,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肩负着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是联结各地经济的枢纽。

因此,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要坚持依托城市的原则。

发挥中心城市在组织地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与行业联合、企业联合相比,具有综合性、全面性、长远性的特点,其内容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它可以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信息交流融为一体,为开拓新技术,研制新产品,创建新兴产业部门提供必要的条件。

城市是一个地区精华之地,只有依托城市,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才有可能把区域经济合作所带来的巨大的潜在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城市的经济实力和规模不同,因此有等级之分。

不同等级的城市其经济吸引力和辐射力是不大相同的,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经济网络和经济区。

在经济中心、经济网络和经济区之间,存在着点、线、面结合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

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就要全面地研究有关地区的点、线、面的关系,及其形成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因势利导,组建经济区,必将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区域优势的发挥和利用及区域分工合作的形成,对提高区域的整体社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但为了使区域分工与合作能够长期坚持和发展下去,在实行效率优先的同时,必须兼顾公平,处理好近期与长远、先进与落后的关系。

因为,固化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形式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战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纷纷独立,使国际分工由原来的殖民地和宗主国之间的垂直分工,变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以生产要素密集程度不同的水平分工,极大地调动了参与分工的国家的积极性,推动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区域分工合作的深入。

四、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表现形式——区际贸易

(一)区际贸易的涵义与分类

区际贸易是指不同区际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

从货物的移动方向来分,有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从贸易商品形式来分,有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从货物的运输方式来分,有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

从贸易完成方式来分,有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从清偿方式来分,有货币结算贸易和易货贸易。

1、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甲区域生产和加工的商品,经过乙区域境内是,运往丙区域的市场销售,对甲区域来说,即出口贸易,对丙区域来讲,叫进口贸易,而对乙区域来说,就叫过境贸易。

当然,有些贸易,并不一定需要经过乙区域,而是直接由甲区域和丙区域进行贸易,当输入丙区域的货物再输入到其他区域时,称为复出口;

反之,输出到区外的货物再输入到本区域时,称为复进口。

通常对某一具体区域来讲,是既有出口又有出口,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则称为净出口,反之,则称为净进口。

2、有形商品贸易和无形商品贸易

可以看见的商品的贸易称为有形商品贸易。

在国际贸易方面,由于有形贸易的商品种类繁多,为了便于统计,联合国制定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根据1974年的分类标准,有形商品贸易共分为食品及供食用的活动物,饮料和烟类,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油脂,未列品化学品及有关产品,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等十大类。

无形的劳务交换如运输、保险、旅游、技术等劳务的提供和接受,就称为无形商品贸易,它是伴随有形商品贸易而发展起来的。

3、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商品市场区域A和商品消费区域B不通过第三个区域C进行商品交易的,叫直接贸易;

通过第三个区域C进行交易的,对于A区域和B区域来说,就叫做间接贸易,而对于C区域来讲,则称为转口贸易

4、币结算贸易和易货贸易

以货币为清偿工具的区际贸易称为货币结算贸易。

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则称为易货贸易,其特点是把进出口直接联系起来,双方有进有出,进出基本平衡。

(二)区际贸易的影响因素

决定和影响区际贸易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自然性因素、经济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1、自然性因素即各区域所具备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差异状况对区际贸易的影响。

由于中国的地域辽阔,区域间自然资源状况各异,所以它们对国内区际贸易的影响明显。

例如气候资源,中国从南到北依次跨越赤道带至寒温带的六个热量带,年800毫米的降水线与秦岭至淮河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相吻合,此线以南,是水稻集中区,而此线以北则是旱作物农业区,由此而决定区际贸易流为南米北运、北麦南调的格局,以及香蕉北运和苹果南销的状况。

气候的差异同时也通过各地消费的差异而影响区际贸易,如果把电热褥销往南方热带地区肯定会出现积压。

再例如矿产资源,其分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如山西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东南沿海各省的煤炭储量就很低。

南方各省的磷矿储量丰富,而北方几乎没有,由此决定区际贸易流为北煤南运、南磷北调的格局。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主要是由自然所决定的,它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际贸易的状况,如那些沿海、沿江河、沿铁路河公路且地势平坦、四周有众多区域相邻的区域,其进行区际贸易的地理障碍少,商品进出方便,四通八达,贸易机会也多。

反之则相反,如某些区域尽管资源丰富,具有产品生产的成本优势,但它的地理位置过于偏远,地理环境恶劣,交通运输困难,过高的运输费用抵消了生产成本优势,所以区际贸易发展缓慢,象中国的西南、西北地区就是在很大的程度上以运定产、以运定销的。

它们其他方面的优势则无法实现,在区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2、经济性因素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力布局和经济体制状况对区际贸易的影响。

从根本上说,区际贸易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不同的区际贸易的水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区际贸易的规模、格局、效益都大不相同。

现代区际贸易中,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更加突出,并且,它在许多方面都丰富了区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经济发展水平对贸易的影响首先是由建立在社会教育基础上的劳动力结构状况表现的,经济发展水平高,熟练劳动的比例就大,反之,则非熟练劳动的比例就大。

经济发展水平对贸易的影响可以由科学技术发展状况表现。

某区域发明了一种新技术时,会产生区域间的技术差距,在差距未被消除的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就拥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比较优势,区际贸易的流向、规模等会发生变动。

有人对1962年美国19个产业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分析表明,美国5个具有高技术水平的产业(运输、电器、工具、化学和机器制造),它们的科研发展经费占所有19个产业的89.4%,这5个产业从事科研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占所有19个产业从事同样工作的科学家、工程师的85.3%,从而这5个产业的出口量占19个产业出口量的72%。

科技发展对区际贸易的影响可见一斑。

经济发展水平对贸易的影响可以通过后进区域学习先进技术以至后来居上得到表现,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规律。

该规律可用图8-1表示。

成本(单位:

千元)

9

8c

7

6

5a

4

3db

2Ep

1Ei

102030405060708090100

累计产量(单位:

千)

图8-1区域学习曲线示意图

其中,Ep为先进区域的学习曲线,Ei为后进区域的学习曲线。

学习曲线的含义是:

在生产某种产品时,由于生产经验的积累,每倍增一次产量,成本可下降20~30%。

后进区域学习先进技术后从学习曲线Ei的c点开始生产,这时先进区域的生产在其学习曲线Ep的a点上,显然,先进区域的产量基数大,产量倍增容易,又占了避免付出高昂研制费的便宜,所以两区域各增加2万单位的产量后,则使先进区域由Ep的a点移到b点,后进区域由c点移到d点。

而b、d两点代表相同的生产成本,在两区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当中,先进区域的倍增速度很难赶上后进区域。

这就意味着成本优势的丧失。

区际贸易的状况因此而逆转。

战后日本的汽车、电视机、照相机生产后来居上,打入美国、西欧市场是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50年代初,日本一方面从英美学习汽车工业的先进技术,一方面禁止外国汽车进口,这就保证日本汽车产量成倍增长。

60年初日本汽车技术先进、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因此,开始出口,以后日本开始重新开放国内市场,相反日本汽车却占领了英美市场。

在经济性因素中,生产力布局对区际贸易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不同的布局通过原料区——加工区——消费市场区的不同的依存关系而形成不同的区际贸易流,而现实布局中各因素的变化(如生产能力的扩大、消费市场扩大、运输状况的变化等)也会导致贸易流的变化。

例如旧中国,棉纺织工业畸形集中于沿海的少数几个城市,在交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内地产棉区将棉花送到沿海大城市困难重重,不但运输费用高,而且周转环节多,这就造成了内地棉花价格高,进货时间得不到保证。

于是沿海大型棉纺织企业只好大量使用进口棉花,这又造成了内地棉花销售萎缩,国内棉花区际贸易趋于停滞。

建国后,重新调整了棉纺织工业的布局,新得现代化的棉纺企业都是在全国平衡的基础上,并在兼顾产棉区和销售市场的基础上确定布局的,从而国内各区域之间棉纺织品产供销关系健康发展,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再如大型钢铁企业的布局,是建在煤田附近还是建在铁矿附近,是着重资源型布点还是着重临海型布点(即在海岸边设厂),都关系着区际贸易的具体状况。

在经济性因素中,经济体制对区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价格体制,贸易体制等方面。

以世界范围的区际贸易为例,目前日益加剧加剧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区际贸易的发展很不利。

新贸易保护主义就是一系列得到强化的限制进口的政策法规,如扩大限制进口商品的品种范围,从传统工业品、农产品扩大到高级工业品和劳务;

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加强对进口商品的控制,非关税壁垒措施从70年代8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其中的一些措施是带歧视性的;

千方百计使贸易保护政策法律化等等。

而跨国公司等垄断组织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通过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等方法对不发达地区实行不等价交换,就更严重地影响了世界区际贸易的正常发展。

中国国内区际贸易也受到价格体制不健全的影响,如资源区初级产品的较低价格,严重影响了资源区与加工区的正常贸易。

较高的加工利润诱发了资源区发展地方工业的过渡冲动,于是许多地方出现了争夺、截留原料、燃料等初级产品的“战争”,如“蚕茧大战”、“棉花大战”、“山芋大战”等等。

实践已证明,在此基础上一哄而起的地方工业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样,正常的区际分工和区际贸易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干扰和破坏。

另外,由于流通体制不完善而造成的区域间流通渠道的堵塞,也是影响中国区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原因。

尽管对条块分割、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