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4194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 1Word下载.docx

三.诗经

①定义: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都是歌词,共305篇,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分类和篇目:

根据乐调和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十五国风,各诸侯国的土乐,160篇(风土之音曰风)

2、雅即正,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歌,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朝廷之音曰雅)

3、颂,宗庙祭祀之乐,多为舞曲,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宗庙之音曰颂)

四家诗:

今文经学——鲁(鲁人申培)齐(齐人辕固)韩(燕人韩婴)三家诗古文经学——毛诗(赵人毛苌)

4诗经的内容:

1、祭歌:

用于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如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2、农事诗:

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如《臣工》、《噫嘻》、《丰年》、《七月》等

3、燕飨诗:

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飨为主要内容,产生于西周初期,如《小雅.鹿鸣》

4、怨刺诗:

反映丧乱、针砭时政,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如大雅中的《民劳》、《荡》、《瞻仰》,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巷伯》,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鄘风.相鼠》大雅中的,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

小雅中的,将笔锋集中在奸臣佞悻上。

5、战争诗:

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

更多表现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向往,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唐风.鸨羽》;

还写以战争为悲剧的夫妻离散之歌,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6、情诗:

《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写美好的爱情(情歌),《齐风.南山》、《鄘风.柏舟》写感情受到阻挠,《周南.桃夭》写家庭婚姻生活(婚姻家庭诗),《邶风.绿衣》、《卫风.氓》写弃妇的愤懑不平(弃妇诗)

7、徭役诗:

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

8、故国之思:

《王风.黍离》爱国之情:

《鄘风.载驰》

5《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为基础。

比就是比方,以此物比彼物。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宋·

朱熹

2、句式与章法:

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杂有而言至八言不等。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使《诗经》读起来回还往复,节奏舒卷徐缓,在意义表达与修辞上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地位和影响:

1、文学的价值及影响

i确立了中国诗歌抒情诗的传统

ii树立了关注现实的“风雅”精神:

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iii比兴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iv四言句式影响了后世诗歌体裁、语言

2、文化的价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及文化

i周代社会以农业为主

ii土地国有,井田制,分封制

iii神道设教的宗法制社会结构,礼乐制,政治宗教伦理的天人合一

四.先秦散文

①《尚书》(记言)

1、性质: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2、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类有:

典、谟、训、诰、誓、命等。

3、特色:

文字古奥典雅,文诰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商书.盘庚》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春秋》(叙事)春秋时期经孔子编定,记事系统,记事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55年)。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为鲁国的编年史。

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思想倾向。

《春秋》在史著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

2、是传述《春秋》的编年史,作者是左丘明,成书于战国早期

3、内容与思想: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比较详细、完整的反映了春秋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诸侯衰落,卿大夫专国的历史过程。

通过各国历史事实的记述,揭示了社会各种矛盾斗争,并寄寓了作者鲜明的政治道德批判,表现出维护周礼、尊礼尚德的观念,突出了“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

4、《左传》的艺术成就: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意味最浓厚的作品,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ⅰ善于用写人叙事的手法,把复杂的史事、多样的人物用简练、有力、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层次分明,结构缜密,条理清楚。

《左转》叙事,注重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还常带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礼、义、德被作者当成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因素加以叙述,反映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ⅱ善于纪录、表达当时代精彩的外交辞令,真实地再现了春秋之时交际辞令的巧妙有力。

ⅲ注意故事性、情节性,故事生动有趣,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活。

在历史史事的描写中,以合理想象、虚拟的成分(如介之推与母的对话,密室之谋、床第之私等),对次要事件的细节描写来追求故事趣味;

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4《国语》

又名《春秋外传》,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涉及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以记言为主,也有记事成分。

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国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文风平实质朴,叙事简约。

5《战国策》

1、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西汉末刘向校正编次,定名为《战国策》,成三十三卷,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按国别记述:

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

2、思想:

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应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

3、艺术特色:

ⅰ富于文采,叙事状物,铺张扬厉,夸饰渲染;

运笔灵活自如,文辞活泼流畅。

(如苏秦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等)说理论事,纵横驰骋;

感情充沛,气势逼人。

ⅱ描写人物的特点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更显生动活泼。

ⅲ善用寓言故事,以文学手段来帮助说理。

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4、地位及评价: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6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汉纪》、《资治通鉴》等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先秦叙事散文是我国史传文学的最初成就。

2、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五.诸子散文

①司马谈六家:

阴阳、儒、墨、名、法、道德。

刘歆十家: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家。

后人九流:

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

②儒——司徒之官道——史官阴阳——羲和之官

法——理官名——礼官墨——清庙之守

纵横家——行人之官杂——议官农——农稷之官

小说——稗官

3《论语》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4《孟子》

1、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的。

2、艺术特色:

ⅰ长于论辩。

巧妙灵活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感情充沛,气势浩然。

注重形象化地说理,善用比喻和寓言,丰富了文章的感性与生动性

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精炼准确

5《荀子》

1、先存32篇,多为说理散文。

专题性的议论散文,代表先秦议论散文的成熟。

ⅰ论旨明确,论证绵密、严谨

富于文采,讲究修辞:

以比喻为论据,寓议于喻,喻议结合,深入浅出,生动具体

6《老子》

1、主要由老子自撰,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玄妙的形而上的问题。

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表达对现实的反省与批判,直接导致道家学派的成立。

文体是简短精炼的哲理格言,以韵文为主,韵散相间,自然变化,以诗的笔触、情韵写出,语言平直简约而又意旨幽深,富有哲理诗的韵味。

7《庄子》

1、33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为庄子所著。

2、风格:

汪洋恣肆,恢恑憰怪

诡奇怪诞的构思

雄奇开阔的意境

神奇变幻的笔法

异趣横生的语言

4、艺术特色: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形象恢诡的论辩,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Iv富有诗意的语言,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

8《韩非子》

1、艺术特色:

深刻明切,锋利无比,严峻峭拔。

文章条理分明,严密透彻,有很强的说服力;

善用寓言,巧设譬喻,较为生动。

2、《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以为的是数量居先秦之首的寓言故事,自韩非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集结成集。

9《墨子》

1、墨家学说总集,墨子的门人弟子撰述而成。

逻辑严密,采用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

ii文风平实质朴,缺乏文采

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1、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还运用生动的感性形象。

2、各具特色,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3、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六、屈原与楚辞

①楚辞的含义:

1、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辞赋。

2、泛指楚地歌辞,后主要指以战国楚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它是楚国诗歌的代表,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物土产等,而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句式比较自由,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3、西汉末,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同宋玉以及西汉贾谊、东方朔等人的创作放在一起,集为《楚辞》。

②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

1.楚文化(巫楚文化)的影响:

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祭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2.楚辞产生的政治背景:

楚国由盛转衰

3.楚辞产生的文学因素:

ⅰ楚辞的产生与楚地歌谣、乐曲民歌有密切关系

ⅱ《诗经》的影响

ⅲ战国纵横家之文、说辞

③《离骚》

1、屈原代表作,带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

司马迁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即遭受忧患的意思。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热爱祖国而愿为之效力却不得的悲痛,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待遇的哀怨。

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2、艺术成就、艺术特色:

ⅰ《离骚》是第一部个人创作的长篇抒情诗。

ⅱ全诗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ⅲ诗歌形式和诗歌语言上也有很大创造:

是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的新诗体;

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

多种方式使用“兮”等语助词

ⅳ以“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

历史影响

ⅰ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三字顿。

句式上,以杂言为主;

语言描写上,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

ⅱ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ⅲ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秦汉文学

1汉代文学的分期:

ⅰ高祖至景帝为初创期:

文体沿袭战国文学余绪,同时产生新的因素,如《七法》为汉赋体制奠定基础的作品。

这时期代表作家为贾谊、枚乘。

ⅱ武帝至宣帝为全盛期:

代表汉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期间定型,成熟。

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大批辞赋作家;

史传文学发展到高峰,《史记》撰写完毕;

政论散文由越世高谈到本经立义;

乐府得到强化。

ⅲ元帝到东汉和帝为中兴期:

辞赋掀起第二次高潮,出现杨雄、班固等著名的辞赋作家;

班固《汉书》问世

ⅳ安帝到灵帝为汉代文学的转变期:

从张衡开始,抒情短赋陆续出现,京都大赋发展到顶点;

五言古诗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

2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

汉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ⅰ苞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

汉代文学的巨丽之美,体现的是对大一统帝国辉煌业绩的充分肯定,所表现的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ⅱ汉代文学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

ⅲ表现出对机遇和命运的感叹。

西汉昌盛期重视外在情势、机遇;

西汉后期关注自身命运;

东汉衰落期,文人开始嗟叹生命的短促。

ⅳ作品批判—赞颂—批判的发展道路

ⅴ文人的地位独立—依附—独立的演变过程

ⅵ东汉开始,作品由浪漫走向现实

ⅶ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相互促进。

五言歌谣大量采入乐府,促进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汉代文学的特点

1、在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创作为中心的文学价值开始受到重视。

i汉赋的出现和繁荣。

ii文学创作的繁盛。

iii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学活动的文人群(枚乘父子、司马相如、东方朔、严助等)

iv出现了区别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

2、汉代大一统的局面下出现了普及于全国的文学样式和以京师为中心的全国性文学网络。

3、强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使汉代文人具有宏大的视野,因而产生宏大的作品。

4、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样式,如五言诗、七言诗、汉赋(“七”体、答难、诙谐文)

(四言韵文样式,如颂、连珠、赞、箴、铭、碑铭、吊文、哀辞、诔等)

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

ⅰ官学与私学讲授儒家经典,使文人受到文学熏陶,提高素养

ⅱ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机遇

ⅲ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对广大士人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ⅳ文化机构如乐府的设立,稳定了已生成的作家群体

秦代散文

1、《吕氏春秋》(秦统一前)

i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

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ii性质:

杂家之作,博采诸家,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其核心是“天人合一”,强调“五行”与社会、政治的联系,五德转移,天人感应……人事与天道是一体的。

2、李斯《谏逐客书》(秦统一前)出自其手的泰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体文(秦统一后)

6汉代散文分类

1、汉初政论文

i西汉:

陆贾《新语》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题《论治安策》)邹阳《上梁王书》

晁错《论贵粟疏》、《守边劝农疏》董仲舒《天人三策》

ii东汉:

王充《论衡》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

2、学术文(杂说之文)

刘安《淮南子》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难蜀父老》刘向《新序》、《说苑》桓宽《盐铁论》扬雄《法言》

3、史传文

西汉司马迁《史记》东汉班固《汉书》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越绝书》

4、书信体散文:

以剖白个人思想心迹为主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枚乘《谏吴王书》司马迁《报任安书》杨恽《报孙会宗书》

二、汉赋

1关于“赋”

1、《诗经》“六义”表现手法之一: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直接铺叙陈述。

《左传》中常用作一种诵诗的形式,“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问答形式,四言句),汉人称屈宋之辞为赋。

2、对赋义的探讨:

刘勰《文心雕龙》:

“赋者,铺也。

铺彩摛文,体物写志也。

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多用排比、对偶,形成自由而严谨、流动而凝滞的体式。

既合于散文的铺写事理,又具有一定的诗意。

3、赋是继承前人的文学成果而形成的:

形体来源于荀赋,辞藻来源于楚辞,风格气派来源于先秦策士的散文。

4、分类:

i.古赋,主要指汉赋

ii.俳赋,即骈赋,盛行于六朝,是一种用韵的骈体文,篇幅短小,讲究骈偶、用典和藻饰。

iii.律赋,为唐宋科举考试采用的赋体,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和谐,对押韵有严格限制。

iv.文赋,唐宋古文家用散文方式写的赋,句式不拘,押韵放宽。

2汉赋

1、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韵散兼行,以夸张铺陈为特征、以状物为主要功能。

是远承《诗经》的赋颂传统,近仿《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肆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一种新文体。

2、汉赋的分类: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3、汉赋的发展及其代表作家

i初期:

汉高祖——景帝约六七十年间,主流是骚体赋。

代表: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ii全盛期:

汉武——东汉中叶二百年间,以大赋为主流,

多长篇巨制、结构严密,多用问难对答,文词富丽,好用典故与难字,句式参差、散韵相夹,诗意少。

代表:

司马相如、王褒、扬雄、班固等。

(1)枚乘《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是辞赋中的一支——“七”体的开创之作。

(2)司马相如是汉赋成就最高的作家,

《天子游猎赋》(即《子虚赋》和《上林赋》)

继承荀子《赋篇》主客问答的形式,有意识地虚构人物展开辩论。

确立了劝百而讽一的赋颂传统,以后赋作多以歌颂王朝声威和气魄为主要内容。

奠定了铺张扬厉的大赋体制。

《大人赋》上继楚辞传统,下开游仙文学先河;

《长门赋》开后世宫怨文学先河。

(3)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四大赋《蜀都赋》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

(4)王褒《洞箫赋》开后世咏物赋和音乐赋先河《僮约》开后世游戏文字先河

(5)班固《两都赋》京都赋的代表

(6)张衡《二京赋》为东汉京都赋代表

iii晚期:

东汉和帝以后(约一百年),以抒情赋为主:

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1)述行赋:

刘歆《遂初赋》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蔡邕《述行赋》衰世叹治乱之作

(2)抒情小赋:

张衡《归田赋》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

三、《史记》

1原被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采用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的体例,记载了上自皇帝、下至汉武帝时代三千多年的史实。

代表了古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就。

2《史记》的史学价值

1、新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成为后世史书轨则。

本纪:

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政迹,是全书大纲。

表:

以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

书:

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

世家:

诸侯世袭家族等历代祭祀不绝人物的传记。

列传:

各类人物传记、中国边缘地带各民族的历史。

2、以人为本位记载历史,突出了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多种人物在历史文化创造上的功绩。

涉及各个阶层:

王侯将相、贵族官吏、农民、工商、隐士、妇女、倡优、刺客、侠士、医卜、星相。

3、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3《史记》的文学成就

1、叙事艺术

ⅰ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宗旨)

ⅱ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

ⅲ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丰满,具有高度审美价值与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1)注重并善于把握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或细节,以突出人物性格。

(2)借助互见法突出人物性格。

“本传晦之,而他传发之”

(3)善于使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及情态。

iv善于描写复杂事件和宏大的场面

浓重的抒情性:

(1)在传文中通过直接倾泻的方式抒情

(2)在对传中人物言行事迹的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感情

(3)通过“太史公曰”的形式抒情

2、风格特征

i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

ii浓郁的悲剧气氛

iii强烈的传奇色彩

4《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已经发展到了高峰。

2、影响:

ⅰ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ⅱ作为传记文学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影响至深。

ⅲ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经验。

ⅳ《史记》中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取材对象。

鲁迅对其评价“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四、班固及《汉书》

①《汉书》简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上起汉高祖元年(前206),下迄王莽地皇四年(23)。

改“书”为“志”,取消“世家”而并入“传”,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一百篇。

2文学成就

《汉书》重视规矩绳墨,行文严谨有法。

ⅰ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寓含褒贬,预示吉凶,分寸掌握得非常准确。

ⅱ不仅对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叙述,而且对于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加以强调。

ⅲ对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特殊规定,并在全书一以贯之。

五、汉代乐府诗

①历代乐府

ⅰ最初是指主管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