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796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9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四章 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教法】

采用观察分析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列举法等。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教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1:

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两幅图(城市和乡村),观察思考:

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

(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总结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导入2: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世界的聚落。

对于“聚落”这个名词,大多数同学可能感到陌生,那么什么叫聚落呢,让我们先看几幅图片。

(多媒体展示乡村、集镇、牧区和城市景观的图片。

)城市和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聚落,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归纳提升)

活动一:

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1.小组合作探究发现

教师引领

1.多媒体展示(乡村),(城市)图片及图表,结合教材P81—85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

2.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城乡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活动内容及形式

1.结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等图片填写下面表格内容:

观察这两组图,比一比并说出它们的差异。

注意阅读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可从以下几方面比较:

房屋密集度、高度,道路修建情况,商店、学校、医院、农田、果园、池塘的多少,自然景观改变的大小等情况。

教师小结:

而导致城乡景观如此大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不同。

承转:

其实不但城乡之间有差别,就是城乡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

2.多媒体展示农村、牧村、渔村、林村这四种乡村聚落图片,从图片分析住在这里的人们主要从事的工作。

教师讲述:

乡村和城市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是聚落的两种形式。

聚落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和林场等不同的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农业上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工作。

过渡: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动二:

走进自然,选择理想的居住地。

1.展示地形图,分析三地的自然环境。

提示学生从地形、河流、交通考虑。

2.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识,探究新知识。

1.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几千年前,有一个原始部族的首领,带领他的子民寻找理想的家园,让我们一起帮帮他吧!

在1、2、3地中你会选择哪里?

说说你的理由。

在比较中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古人是否和我们有同样的选择。

让历史验证。

多媒体展示:

亚洲三大文明发祥地的分布。

教师:

它们在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点?

历史验证,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

但是由于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呈现的分布形态也千差万别。

图片1:

平原地区呈团状分布的聚落;

图片2:

山谷地区呈带状分布的聚落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聚落:

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活动三:

走进聚落,探究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1.走进民居,从五地地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资料:

世界的气候分布图、地图册中的民居图片,教材图片。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分组讨论中,并适时进行鼓励。

请你设计

请你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特点设计与其相适应的民居,并说出你的设计理念。

温馨提示:

1.各组在完成指定设计项目的同时,根据其他自然环境的特点再自主设计一个民居,注意分工合作,提高效率;

2.设计民居时,可以重点考虑墙体、门窗、屋顶的坡度等特点;

3.设计的草图可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来;

4.设计完成后,各小组推荐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现场分组。

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我们看一下这种自然环境下的民居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

1.炎热、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区:

2.炎热、干旱、多风沙地区:

3.温带草原地区:

4.黄土高原地区:

5.寒带地区:

教师总结:

我们可以看出:

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既能适应的自然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活动四:

走进文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1.引导学生思考:

随着聚落的发展,建设了许多有现代气息的高楼大厦,昔日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越来越少,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有特色的传统聚落和民居呢?

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2.展示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各地的著名文化遗产,如:

法国巴黎塞纳河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我国山西省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安徽省的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城区等。

3.对于学生讨论的结果及时作出评价,主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探讨态度。

让学生明白对于传统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方考虑,综合论证,才能处理好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世界民居掠影:

威尼斯水城 

西递和宏村 

丽江古城

意大利威尼斯:

是世界上最奇特城市之一,是一座很浪漫水城、河多、桥多,市内交通工具只有船艇、没有汽车,400多座桥,100多条运河。

而全球气温升高造成冰川融化,将会使海平面上升,威尼斯人是否也会有忧虑呢?

黟县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被誉为徽文化的“活化石”。

然而,千百年来的自然损坏,木雕等传统修缮工艺面临失传,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古民居的挑战,超负荷的游客接待量等因素,是否成为遗产地保护与管理的挑战

云南丽江古城:

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目前中外游客众多,随着在岁月的斗转星移中如何处理好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呢?

课堂小结: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统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同学们能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课堂总结:

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节只是要点: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运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通过学生小组分工合作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能运用自己学到的地理知识其解析身边的事物,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本节重点与难点内容(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采取教师示范分析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有机结合,让点拨与放手相得益彰,让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辅相成,有利于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最终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更主动更广泛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