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3183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目二教师资格主观题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2)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具有自身的规律)的表现

(1)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2)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培养人);

(3)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4)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教育的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7、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外部因素)(3)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8、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种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理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辨析易考点)

遗传素质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王安石的《伤仲永》中的仲永就是例子。

“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说明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改变,即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9、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10、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中的独特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记忆技巧:

归家寄腌菜

11、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1)定向性,顺序性,循序渐进

(2)连续性阶段性(主要矛盾)(3)互补性,全面和谐发展(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12、辨析: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

此观点错误,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包括3个组成部分:

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根本原则。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

13、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14、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地位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多种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人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智能的教育。

智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提供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

体育基础作用,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生产技能,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

综合作用。

15、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3)还要考虑人口状况,文化传统;

(4)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外国青少年克制人生。

16、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17、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

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优点:

(1)是从各学科领域精选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

(2)学科课程能有效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能深化学生对某一专门领域的认识,培养其专业素养;

(3)学科知识有利于教师的传授,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

缺点:

(1)内容是前人获得的经验,教学过程又主要是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经验产生深刻体验;

(3)预先结合各方面因素设定好的,变通性较差,不容易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

(4)注重知识积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了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满足儿童的需要、爱好,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

(2)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

(3)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1)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

(2)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

(3)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学科课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主要学习直接经验。

18、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18、简述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个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科基适落脚学兼顾。

19、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2)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20、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形成基础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21、简述备课的内容。

(1)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选择的最合适的教学表达方式和顺序。

目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2)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教师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3)备课要做好三项工作,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写好三种计划:

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

22、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要求)。

目重内方、表组气板充

23、简述作业布置应遵循的要求

(1)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具有代表性。

(2)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24、教学过程的本质(特殊性)的表现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简捷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

间交教简领

2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教育性规律)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双边性规律)

26、辨析:

知识就是智力。

此观点错误。

知识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得多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互相联系,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27、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述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启发性原则。

是指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7)量力性原则。

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8)思想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直启巩循、因力量思

28、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目性时业特二

29、知觉的特性(个别属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选择性。

(4)知觉的恒常性。

30、注意的广度

(1)注意广度的大小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

(2)注意广度的大小和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分不开。

(3)注意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31、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

(2)有无坚定目的。

(3)个人的主观状态。

32、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

(1)原来注意的强度;

(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

(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33、有意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增强学习自觉性;

(2)培养学生意志力;

(3)调动多种分析器;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启增培)

34、影响遗传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意义、性质和数量;

(2)学习程度;

150%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7)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

(8)情绪和动机。

35、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识记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化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目意精组、信编复

36、复习方法包括哪些。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37、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

(1)流畅性。

是指在有限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

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

(2)变通性(也叫灵活性)。

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3)独创性(也叫独特性)。

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3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定势;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

(3)功能固着。

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酝酿效应是指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时,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想出解决的办法。

(5)个体相关因素。

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以及个体的智力水平。

39、辨析:

思维定势有利于问题解决,然而,功能固着不利于问题解决。

此观点错误。

思维定势也称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通常表现为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或者解决问题。

定势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用惯有情况解决问题,当情况不变,则能够快速地解决问题,这是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

当情况发生改变,则会阻碍问题解决,这是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正常功能,而看不到事物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迹等的烘干器。

即固着了某个事物的功能,不利于新假设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

因此,功能固着只有消极作用而没有积极作用。

综上,思维定势对解决问题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而功能固着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40、学生问题解决的策略。

(1)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传授问题解决的策略;

(3)提供学习的机会。

(策积机)

41、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动机内驱力理论

(1)认知内驱力;

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学业的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或威望的需要,(3)附属内驱力是为了获得长者(家长、教师等)的赞许获认可而努力工作的一种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儿童早期)

4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一致的,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成绩,但不是完全成正比的。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

(1)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过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

(2)最佳学习动机水平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3)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

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越高。

(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曲线”。

4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认为人的需要有七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尊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安归尊认审自)

4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定义:

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即做事的自信心。

影响因素:

成败经验(最主要)、对他人的观察、言语的劝说、情绪和心理的状态。

(成人言请)

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1)对活动的选择;

(2)努力的程度和坚定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活动的情绪;

(4)有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选努情学)

45、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情讲解)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6、内部动机的激发方式。

(1)激发兴趣;

(2)维持好奇心;

(3)设置明确的目标;

(4)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5)训练归因。

47、外部动机的激发方式。

(反复奖励妻子手表)

(1)表达明确的期望;

(2)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3)合理运用外部的奖励;

(4)有效运用表扬。

48、影响学习迁移的要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的态度和定势;

(4)认知结构的特点;

(5)学习策略水平;

(6)个体智力水平;

(7)教师的指导

4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

(5)提高迁移意识性。

(三教学意)

50、桑代克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联结-试误说)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

(2)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从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根据他的实验(小猫迷箱或谜笼实验)提出三条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51、强化与惩罚。

(辨析)

负强化和惩罚是斯金纳在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提出来的。

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强行为发生的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撤销某种(厌恶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惩罚的意义在于较少反应发生的频率,两者在本质上有区别。

52、认知学习理论——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大猩猩摘取香蕉)

(1)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

(2)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学习者头脑中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

(3)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突然“顿悟”的过程,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4)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5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意义学习:

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同化。

(3)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

(4)先行组织者技术。

5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

知识观:

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确定性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1)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假设、解释;

(2)不是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具体问题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有外在形式,每个学生的理解不同,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

学习观:

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学生观:

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差异性。

教学观:

抛锚式、情景式、合作学习。

55、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VS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辨析)

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是指个体获得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发展;

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经验获得理解新知识,只局限于认知方面,不涉及情感人格等方面。

所以不一样。

56、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知识获得方法:

有效运用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配合运用正例反例与变式,促进知识概括。

知识保持方法:

深度加工学习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两度复记组)

57、技能的特点

(1)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于知识;

(3)是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运动。

58、技能VS习惯区别

(1)技能趋于标准体系提高,习惯保持原有的动作组织情况,保守。

(2)技能有高低之分,无好坏之别,而习惯根据对个人社会的意义有好坏之分。

(3)技能与一定的情境、任务有关,而习惯只与情境联系。

技能是主动,习惯是被动的。

(4)技能要与一定的客观标准作对照,习惯与上次动作对照。

技能的形成除了自己的东决反馈外,还需要其他的反馈,如外部感觉等。

59、技能vs知识

联系:

知识是基础,影响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技能反之影响知识的学习和发展。

区别:

获得的途径不同,知识书本,灌输,技能实践和反复练习;

在实践中的作用也不同,知识只有通过技能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60、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势必练反动)

61、心智技能培养的方法。

(原阶知思)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地进行分阶段练习。

(3)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

(4)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62、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内特效生监)

主体性原则;

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

6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四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感觉与动作出现分化;

②主客体分化;

③思维出现萌芽;

④因果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