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30494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章重点笔记自考专1100Word文档格式.docx

一、选拔性素质测评

是一种以选拔优秀人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特点:

1、强调测评的区分功用。

2、测评标准的刚性最强。

3、强调客观性。

4、具有选择性。

5、结果是分数或等级。

二、配置性素质测评(合理配置、储备人才)

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常见的另一种素质测评。

它以人事合理配置为目的。

现代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要求以人为“中心”,使人力资源进入最佳发挥状态。

三、开发性测评

是一种以开发素质潜能与组织人力资源为目的的测评。

人的素质有可塑性和潜在性。

四、诊断性素质测评

是那种以服务于了解素质现状或组织诊断问题为目的的素质测评。

五、考核性素质测评

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为目的素质测评。

 

第三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主要功用

功用即素质测评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与运用原则

一、基本作用

1、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2、人员测评与选拔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

3、是人力资源开始效果检验的“尺度”

4、建立促成性素质测评模式,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

二、运用原则

1、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

所谓全面测评与择优开发,即指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测评,对所有素质进行测评,然后选择其中的优势人力资源开发,选择其中的特长素质进行开发。

两种人力资源开发观点:

选用人之长,不计人之短;

苟求人无过,不看人之长。

择优开发,一是要选择个体身上的特长素质优先开发,二是要在群体中选择那些优秀人才优先开发。

第二章胜任力理论及其对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

第一节胜任力研究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胜任力理论比较

一、胜任力定义

职业维度是指处理具体的、日常任务的技能;

行为维度是指处理非具体的、任意的任务的技能;

战略综合维度是指结合组织情境的管理技能。

二、胜任力分类

首先,根据研究对象的工作岗位层次分;

其次,从构成要素的微观角度来讲,可分为工作知识、能力、政治兴趣、情绪智力、尽责性、工作意识和工作经历等。

最后,根据可观察性、潜在性等特征,将胜任力分为最外层、中间层和核心层胜任力三大类。

三、胜任力结构模型(又称为素质模型和资质模型)

(一)冰山模型有五种胜任力:

技能、知识、自我概念、特质、动机。

知识指的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

自我概念指的是关于一个人的态度、价值和自我印象。

特质指的是身体的特性以及拥有对情境或信息的持续反应,也就是一个人生理特质以及对情境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动机指的是一个人对某事的渴望,以及自身的信念或自我期望。

(二)洋葱模型(在该模型中被划为三个层次:

核心层、中间层和最外层)

核心层包括动机和个性特质;

中间层包括自我概念、社会角色、态度和价值观;

最外层则指知识和技能。

(三)梯形模型

第一层行为层

第二层知识----技能----态度

第三层思考方式-----思维定式

第四层自我意识---内驱力---社会动机

(四)金字塔模型

顶部:

先天具备的和后天开发的才能的具体表现行为

中间:

可以通过学习、工作锻炼等途径开发的知识和技能

底部:

难以开发的是态度和人格特征

(五)有效绩效模型

逻辑思维、准备自我评价、正面奖赏、开发员工、自发性、单方面的权力使用、专业知识

(六)其他应用模型

四、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收集数据的主要方法

构建胜任力结构模型指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收集大量信息,判断任职人员成功完成某项工作所必需的个人特点集合的过程。

(一)文献查阅法

来源主要包括著作、专业杂志、协会杂志、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等。

(二)焦点访谈法

最典型的是组织协调者使用一份准备好的问题提纲引导一个结构化的讨论。

(三)行为事件访谈法

是由美国哈佛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开发,通过对绩优员工和一般员工的访谈,获取与高绩效相关的胜任力信息的一种方法。

(四)问卷调查法

(五)工作日志法

(六)职业分析方法

对某一职业或专业的职责和任务的职能分析。

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确定与组织核心观点和价值观相一致的胜任力。

(七)关键成功因素法

此方法关键之一就是要识别并获取行业关键成功因素。

原理就是“人---职—组织”匹配原理。

选择数据收集需考虑因素:

效度和信度。

第三节胜任力理论作用和价值

一、对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的影响

在进行员工胜任素质测评时,要把握:

1、知识与技能

2、能力

3、社会角色与自我认知

4、特性

5、职业倾向

主要通过个人的动机、需求、兴趣等方面反映出个体对工作的期望与要求。

二、胜任力模型应用于求职申请表的设计

1、什么是工作申请表

即简历。

根据职位需要对众多应聘者进行初步筛选,主要依赖工作申请表和应聘者个人简历。

2、工作申请表的改进

好的工作申请表改进方式:

有效性、可靠性、经济性

三、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设计

1、开发面试题库(开放式和封闭式)

2、明确评分标准,设计面试评分表(科学性、公平性与客观性)

3、面试考官

基于胜任力的面试过程中,都会使用行为事件访谈等比较专业的面试方法,为了使面试考官能够较好地掌握并应用这些方法,需要进行面试考官的培训。

胜任力理论的作用和价值体现:

1、确立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内容。

2、设计基于胜任力的求职申请表。

3、设计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面试过程

4、构建基于胜任力模型的评价中心

第三章人员素质测评的标准设计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概述

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设计是人员素质测评活动的中心与纽带。

它把人员素质测评主体、客体、对象、方法和结果联为一体。

一、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人员与工作岗位的物化链接

2、有利于提高人员素质测评的科学性、客观性

3、有利于统一观点、深化认识

二、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构成

(一)横向结构

1、结构性要素(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行为环境要素

工作性质指工作难度、工作责任、工作周期、工作范围、工作地位等

3、工作绩效要素

(二)纵向结构

1、测评内容

个体素质测评内容:

德、智、体

岗位知识测评内容: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

2、测评目标

是素质测评中直接指向的内容点(德、智、体)

3、测评指标(相对和绝对)

测评指标的编制包括对测评目标内涵与外延的分析,包括对揭示目标内涵与外延标志的寻找。

三、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要素(标志标度标记)

1、标志

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征的描述与规定。

2、标度

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对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

3、标记

即对应于不同标度(范围、强度和频率)的符号表示,通常用字母、汉字或数字来表示。

四、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类型

1、效标参照性标准体系

2、常模参照性指标体系

第二节人同素质测评的标准方法

五、确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权重

1、权重的含义

所谓权重,即测评指标在测评体系中的重要性或测评指标在总分中应占的比重。

其数量表示即为权数。

2、加权的类型

3、确定权重的方法

(1)德尔斐法(又称专家咨询法)

请专家“背靠背”反复填写对权重设立的意见,不断反馈信息期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权重分配方案,称德尔斐法。

(较费时)

优点:

避免了权威、职称、职务、口才以及人数优势对确定权重的干扰,集中了大多数人的正确意见。

缺点:

由于最后不再考虑少数人的意见,容易失去一部分信息,同时也缺乏科学的检验手段。

(2)导次分析法

(3)多元分析法

(4)主观经验法

六、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

3、计量标准的类型(客观和主观性测评指标)

第三节领导人才素质模型实例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测评标准内容的收集与编制

将问卷维度划分为政治素质、知识、能力、品德、观念与理念、基本心理、身体、工作经历、教育程度等9个维度。

(二)预备性问卷与分析

(三)正式问卷的建构

二、结果分析

(一)信度检验

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

(二)效度检验

(三)因素分析

(四)描述统计分析

(五)交叉列表与Means过程

因为被评价的对象涉及不同行政级别、不同性别、正副职等的党政领导人才,所以采用了交叉列表和Means过程。

易考:

人员素质测评内容的标准体系设计有哪几个步骤?

1、明确人员素质测评的客体和目的

2、确定人员素质测评的项目或参考因素

3、确定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的结构

4、筛选与表述人员素质测评指标

5、确定人员素质测评指标权重

6、规定测评指标的计量方法

7、测试并完善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第四章人员素质测评的组织与实施

第一节人员素质测评组织实施程序简述

1、确立测评目的

2、构建人员素质测评标准体系

3、制订人员素质测评实施计划

4、组织实施人员素质测评

5、分析研究测评结果和测评本身

第二节人员素质测评实施活动的主要环节

(一)统一思想认识

(二)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三)选择测评人员

(四)培训测评人员

培训内容包括测评纪律及其临控、测评的方法、测评的具体过程、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程序步骤以及本次测评有可能出现的事件和应对办法等。

(五)建立必要的后勤保障

第三节人员素质测评组织实施的案例与分析

一、实施的前期准备阶段

(一)广泛进行宣传动员

(二)组织专家评委

(三)编制试题

确定试题种类:

1,机考2、笔试、3、面试4、情景模拟

(四)确定测评日程安排

(五)其他准备工作

二、测评具体实施阶段

(三)测评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采用并遵守标准化的指示语

2、确定恰当的测评时限。

3、创造适宜的测评环境

4、测评双方心理的调控

三、测评结果整理分析阶段

(一)数据收集整理

(二)分析测评结果

1、管理能力倾向测验

2、愿望和动机测评情况

(三)测评结果的报告

四、测评结果的组织运用阶段

(一)用于人才的培养选拔

(二)用于中层管理岗位的重新配置

(三)用于中层管理人员素质档案的建立

第五章心理测验方法

第一节心理测验概述

一、起源与发展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andt在德国比锡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1883年英国优生家高尔顿(F.Galton)在《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提出“测验”

1890年美国个性心理学家卡特尔(J.M.Cattell)《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

1938年,瑟斯顿(Thurstone)发表了“主要的心理能力”论

1869---1904年心理测验处于萌芽时期

1905---1915年心理测验处于成熟时期

1916---1940年心理测验处于昌盛时期

1941年到现在,可以说,心理测验处于完善发展时期。

二、心理测验的定义

阿纳斯塔西(Anastasi)给心理测验定义比较确切:

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

这个定义告诉我们:

(1)心理测验是对行为的测量。

(2)心理测验是对一组行为样本的测量。

(3)心理测验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而往往是概括化的模拟行为

(4)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

三、心理测验的种类与形式

根据测验的具体对象,可将心理测验划分为认知测验与人格测验。

认知包括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

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性向一般性向测验

特殊(见内特机械性向测验)

态度(利克特态度量表)

品性兴趣(爱德华爱好测验)

性格(卡特尔16因素测验)

道德(雷斯特道德测验)

第二节品德测评

品德测评的方法主要有FRC品德测评法、OSL品德测评法、问卷法、投射技术法。

一、FRC品德测评法FRC是“事实报告计算机测评法”的简称

测评后报告分数、等级与评语,并给出有关专家诊断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建议。

二、主观量表测评法,是品德测评的一种,以数字的形式表现。

三、OSL品德测评法(多用于人力资源开发)

所谓OSL品德测评法,是一种以品德素质开发为目的的行为测评法,或者把它通称为开发性品德测评。

Oon做到Sshort稍差Llong较差或需努力

四、问卷法

采用问卷测验形成测评品德,是一种实用、方便、高效的方法。

代表有卡特尔16因素个性问卷、艾森克个性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问卷等。

卡特尔认为任何人的特征都可以归纳为16个因素,16因素个性问卷共187个问题,每一种品德素质有10-13个问题测试,每个问题后附有a,b,c三个选项。

卡特尔16因素问卷测验,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团体。

卡特尔、艾林克、吉尔福和塞斯顿个性测验均属于因素分析问卷测验。

问卷测验还有爱德华个性问卷、罗特内外控个性问卷测验等。

六、其他测验方法

1、生理学测评

2、萧效荣修订哈梅诚实测验(曲线迷;

周迷;

方迷)

3、认知测验(代表是雷斯特测验)

4、知觉测验(代表是威金特的倾斜知觉独立测验)

第三节能力测评

一、一般能力测评(即智力测验)

分为个体智力团体智力

(一)个体智力测验

1、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应用最为广泛的智力测验。

1939年韦克斯勒发表第一个成智力量表

2、我国龚耀先等人修订的成人智力测验,以教育为背景

(二)团体智力测验

1、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StandardProgressMatrices,简称SPM

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R.J.Raven)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瑞文测验有三大优点:

(1)可适用的年龄范围特别宽。

6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施测。

(2)可适用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和各种类型的人。

(3)使用方便,结果可靠。

二、特殊能力测评

主要指对于某些行业、组织与岗位特定能力的测评,这种测评具有专业特色与要求。

(一)一般文书能力测评

该测验主要包括文书速度和准确性、言语流畅性和数字能力。

(二)明尼苏达办事员能力测试

是比较著名的文书能力测验。

主要测眼力,测评知觉的广度、速度与正确性

(三)操作能力测评

1、珀杜插板(针对流水线计算机行业)

2、克劳福德灵活性测验(主要测量眼和手的配合准确性)测试电器和电子产品装配工的能力倾向

3、奥康纳测验(主用于测量手指的灵活性)适用于选拔缝纫机工等

三、创造力测评

1、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2、威廉斯创造力测验系统

四、学习能力测评

1、记忆

2、理解

3、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