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2269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实践汇报Word文档格式.docx

在幼儿园西围墙处设立了彩色玻璃涂鸦墙,辅助油桶、小水缸、轮胎等不同材质的物品,提供大滚筒、各号画笔、棉棒、滚筒刷、水桶、抹布、泥巴、粉笔等,供幼儿自由表达与表现。

孩子们既动手又动脑,创意与灵感在这里恣意挥洒。

(6)欢乐运动场——大型建构区

在幼儿园塑胶场地以及地砖场地上,提供各种来自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如各种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瓶瓶罐罐、纸箱、纸筒、木凳、木椅、木桩、木板等供幼儿进行建构与探索活动。

2.室内外游戏材料投入,不放过每一种材料的游戏价值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材料的投入。

我们一是购置、定做户外幼儿游戏材料,投放公共游戏区,不断增加木梯、竹梯、木凳、轮胎、水管、大型积木等,供幼儿自主游戏、创意操作活动。

召开家长会,充分挖掘生活资源,如纸箱、木板、纸筒、旧电饭锅等许多低结构的物品,哪怕是一张报纸、一只背心塑料袋、一双皮鞋等均是幼儿游戏的好材料。

回收了店面房,建立资源室,添置资源室货架、篮筐等。

篮筐下均安上轮子,也成为幼儿游戏的材料之一。

购置亿童区域活动材料,收集、制作大量的室内幼儿游戏材料,为幼儿室内区域活动提供了保障。

二、突出自主发展,落实“六个支架”

为了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有效实施,省教育厅在实施初期提出项目实施的第一步支架的“六个支架”,旨在以此为抓手,作为方向性的引领,在项目的启动阶段,帮助幼儿园通过教育行为的改变逐步转变教育理念,从而由教育理念的切实转变引发幼儿园课程的变革。

教师通过“六个支架”的实施,围绕核心理念思考、体会及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逐步体会将将理念转化为行为,尝试调整教育行为。

“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群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研讨的平台,各项目园在认真践行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对“六个支架”的交流、研讨与再学习。

在座的,尤其省级项目单位,六个支架的实施都比大公幼儿园做得好。

在这里,抛出我园六个支架的实施情况,供大家剖析。

支架一:

学会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学习方式——探索观察幼儿的角度,努力将游戏还给孩子。

近期,省厅要求第二批项目单位就前期学习省群资料情况,从六个支架中选择其中一个支架进行交流,(省群发言要求图)我园和共建园共同选择了支架一,6月7日,我们围绕“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在省群中进行了交流发言。

发言内容受到省教育厅基教处殷处的肯定和赞扬。

在这里结合省群交流向大家重点汇报我园支架一的实施情况:

一是在学习中总结省群经验。

首先把第一批项目园在省群中从2015年4月-2016年4月为期一年的、支架一的交流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带领教师认真学习、认识和内化。

(省群交流材料梳理一览表)然后进行总结提练各幼儿园好的做法,作为我们行动的榜样。

我们发现镇江市丹徒区驸马山庄幼儿园聚焦《教师观察能力的培养》开展深入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

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阶段:

盲目式的探索,收集教师在观察中的实际困难,学习相关理论;

第二阶段:

准入式的探索,以一个区域为例辐射到其他区域,聚焦式观察,解决共性问题。

观察思路:

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什么样的学习你能提供什么策略。

1.明晰实况记录九大点。

为了做到观察幼儿时克服随意性、主观性、成人本位等不适宜、不规范的现象,严谨白描叙述,学习张晖老师对实况记录(叙述描述)提出的九大点,再用老师的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看白描记录和九大点有没有对应起来。

(插入九大点内容,见下)

【张晖教授对实况记录(叙述描述)提出的九大点:

1.空间:

地点和背景

2.物体:

看到的材料

3.行动者:

参与的人

4.行动:

被观察者所做的单一动作

5.活动:

被观察者所做的一组相关的动作

6.事件:

被观察者所进行的一组相关活动

7.时间:

发生事件或动作顺序或时间

8.目标:

观察对象要完成的事

9.感受:

(情绪情感),被观察者所感觉及表达的表达的情感】

2.分步推进观察策略。

(1)为教师提供多种表格,可以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记录,了解常用的观察记录方式;

(2)有针对性的调整观察思路,内化观察的三步骤;

(张晖教师提出的观察三步骤的具体内容,观察的三个步骤:

首先观察一定时期内孩子们选择材料的情况,对材料进行筛选;

然后再观察孩子们是如何使用材料的,最后再观察孩子在活动的学习与发展。

(3)提升教师分析幼儿学习行为的能力,通过白描式的观察记录方式了解幼儿发生了什么,并对应《指南》找到各年龄段幼儿相对应的典型性行为,依靠《指南》和《纲要》找出理论支点了解幼儿发生怎样的学习。

(常州银河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的做法)等

二是在实践中内化省群经验。

我们围绕“教师观察能力的提升”,直面前期实践中的困惑和问题,借鉴驸马山庄幼儿园的做法,分为两步走,做了以下改变:

第一步:

小步递进——变无目的观察为有目的观察

从两个阶段入手:

第一阶段:

海量观察

我们采取定区观察的方式,先不要求教师写观察记录,而是进行视频记录,每周分组集中分享,各人从自己上传的视频中选择1-2个对照“实况记录九大点”进行白描式讲述,只说看到了什么,不做分析。

一段时间原生态的视频讲述之后,老师们眼里有了孩子,在视频筛选与讲述的过程中,老师们渐渐意识到有目的观察的必要性,对以下幼儿游戏观察的关注点形成共识:

1.幼儿日常游戏常规(进区常规、取放常规、操作常规、收纳常规)

2.幼儿与材料间互动(材料选择、材料使用、材料丰富性)

3.幼儿与幼儿间交往行为(行为互动、规则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分享合作)

4.幼儿与环境创设的关系(游戏空间、支架性环境)

5.幼儿自身发展(身体发展、认知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情感发展)

有目的观察

1.跟踪观察

南师大原晋霞教授指出:

零碎的观察无法达到支架一的目的,只有连续系统观察,才可能真正理解样本儿童,进而转变教师的儿童观,改变教师与非样本儿童之间的关系。

我们吸纳张晖教授在2015年6月3日界首镇幼儿园的交流中谈到的连续观察策略,拟定班级观察计划,同班两位老师做好分工,确保每周一位老师针对个别幼儿进行重点观察,另一位老师关注全体幼儿。

灵活运用一日三次和每周多次的观察方法,从刚开始的无目的观察到现在的有目的观察,从扫描式观察到定人跟踪观察,老师们理解了观察记录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主动观察的意识逐步形成。

(一日三次幼儿观察记录)(丁丁的连续观察)

2.记录多元

支架一要求:

观察1名儿童,每天观察3次,每次3分钟。

老师们提出“观察记录一定要用表格吗?

”在前期海量观察的基础之上,我们改变了对观察记录“量”的要求,注重通过日常研讨对观察记录形成“质”的追求,借鉴驸马山庄幼儿园的做法,鼓励教师运用自己熟悉的方法来记录,把观察记录形式的主动权还给老师:

一张图、一些记号、一个小本子、一段录音、多种表格、视频记录等等,都是她们观察记录的形式,主动权有了,老师们的观察记录也更有效了。

(多种形式及时记录)

第二步:

直面难点——变偏重主观臆断为趋向客观分析

“如何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是老师们面临的难题,为了集集体智慧解决共性问题,我们采取以下方法:

1.同写一个观察记录。

我们多次开展“同写一个观察记录”研训活动。

集体观看一则3—4分钟的幼儿游戏视频,每人写一份观察记录上传到幼儿园QQ群,集中研讨:

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什么样的学习你能提供什么策略。

反复多次的研讨之后,老师们的观察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视频分享。

我们尝试通过“视频分享”,帮助教师“发现幼儿行为表现的意义”,每周由一名教师担任视频分享者(采取自荐和指定相结合的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幼儿游戏视频分享自己如何在活动中识别和回应幼儿的,另一种方式是在活动中发现问题,但自己无法解决,借助小组研讨,在思维碰撞和理论支撑中努力发现和探寻孩子的需要。

观察之后的分析与回应策略,一直是教师实施的困惑所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对如何做好“分析与回应”形成如下共识:

1.准确的分析源自丰实的理论素养。

实践证明,教师除了要对《指南》精神烂熟于心,还要了解大量的幼儿心理学知识,才能给幼儿的行为作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为此,我园组织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选用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段幼儿心理学教材)这是我们教师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笔记。

另外,我们整理了常用的幼儿心理发展理论及适用范围,编制成口袋书,人手一套,供老师们分析时检索,引导教师对应《指南》找到相应领域幼儿相对应的典型性行为,借助《指南》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找出理论支点了解幼儿正在发生怎样的学习。

2.明确客观分析幼儿应关注幼儿活动背景,包括场景、材料、同伴互动关系以及行为发生的因果关系等。

3.多与幼儿交流(互动交流一般在幼儿游戏之后),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基于儿童立场的回应才能促进和加深幼儿行为的意义。

(陀螺案例)

省群中专家也多次强调,撰写观察记录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作为一种抓手,旨在通过观察记录的撰写,促进和提升教师观察、分析幼儿行为的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乃至较长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的撰写,教师逐步做到在幼儿活动中能自然、科学、准确地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并作出恰当的回应,达到这种境界时,观察记录就可以不必撰写了。

同时,观察记录的格式也是多样的,不拘一格的。

支架二:

落实指南目标,遵循幼儿发展规律——探索通过对《指南》领会解读幼儿,努力将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首先要求每位教师在全面了解《指南》基础上,将《指南》精神内化,对相应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

然后根据目标列举3个案例,通过同伴交流、年级组交流、专题交流等活动,学习通过幼儿的表情、动作、行为、语言等分析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及典型性行为,从而正确解读幼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动机以及个体差异。

在做好观察记录的同时,我们还积极鼓励教师撰写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记录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学习事件,更加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行为、语言、与教师的互动等细节,真实还原幼儿的“学习现场”;

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幼儿正在学习什么”“幼儿能够学习什么”“幼儿对什么感兴趣”。

是对幼儿学习的过程性评价,通常以持续记录的方式来呈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及学习与环境的关系;

写学习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幼儿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更加强调教师对通过观察收集到的信息做出恰当的分析和价值判断,提出适宜的支持策略。

当然,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何以《指南》精神为指导,通过观察读懂儿童、采用有效的方法“授之以渔”,让好奇心、求知欲陪伴每一位幼儿成长,使每个孩子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共同的理想和目标。

支架三:

改变桌椅摆放,创新开展区域活动——探索桌椅的巧妙安排,努力将游戏空间留给孩子。

通过对《指南》精神的学习,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各班均能打破传统模式,将所有桌椅进区域、将所有空间进行开放。

幼儿活动室、寝室、墙壁、走廊、专用室等均是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操作探索的场所。

教师们一是改变了观念,室内桌椅摆放的改变看似是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则是观念上的变化,它是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

二是将主动权还给了幼儿,活动室是幼儿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既是幼儿自由探索、发现、表达的场所,也是幼儿学会自主管理的场所。

将各活动室柜子装上轮子,便于对区域的空间随时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调整;

三是为了便于幼儿自主管理,班级的各个区域设立了材料区以及区域标识,希望创设一个支持儿童发展的环境,让环境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于是,我们带领教师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区域创设”观摩评比活动。

活动的目标一是观摩各班活动区的环境创设;

二是观摩活动区的材料投放情况;

三是可以开展哪些游戏活动。

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区创设评比活动。

所有班级都做到了:

一是将区域活动小型化。

设置多个活动区域,打破以前多个人围着一张桌子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让孩子能够专注地进行自主的活动;

二是材料提供层次化。

考虑到幼儿发展水平和学习方式的差异性,在区域中提供多样化的材料,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宜他的材料进行操作、和材料互动。

多提供原材料或半成品等低结构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活动。

材料的开放性越大,孩子的创造性越大。

三是环境创设儿童化。

各班级都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设置区域活动,并结合本班主题教学活动进行拓展延伸,充分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们在创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营造教育环境要更加注重可操作性,有效地把环境创设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构建要素,从不同侧面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支架四:

实践自主进餐,支持幼儿自我管理——探索一餐两点由幼儿自主完成,努力将自主性留给孩子

幼儿进餐活动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最基本的环节之一,它重在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和进餐能力,对幼儿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2015年6月开始,我园秉承“生活皆课程,课程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从大班组开始,添置了适合幼儿进餐的餐盘、餐具等,让幼儿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进行自主进餐活动,从中体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快乐。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讨,基本形成了一些自助用餐的基本规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幼儿分组进餐:

为减少幼儿用餐等待的时间,四组幼儿盛饭菜和水果,两组幼儿盛汤,保证六组幼儿同时进行,力求形成“自助餐厅”的用餐模式。

(2)形成自主用餐的基本流程:

餐前准备(包括教师分餐、值日生餐前准备、幼儿安静活动及洗手擦拭等)——分组取餐——愉快进餐——自主加餐——分类送餐具——餐后自主整理——漱口擦嘴——餐后活动。

(3)师幼共同制定了自主用餐的规则

①设置标记规范秩序,依次排队,不拥挤,走动时知道避让。

②吃多少盛多少,不浪费粮食。

③安静愉快进餐,自主添加饭菜。

④用餐时保持整洁,如不慎弄脏,自己整理。

⑤用餐结束分类送餐具,并把垃圾送到规定的地方。

(4)进一步明确值日生工作的职责,协助老师做好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等。

(5)整个班级一次用餐的总体情况

幼儿从“等待用餐”转变成为分组“自助式用餐”,大大缩短了幼儿等待的时间,幼儿一次用餐的时间在35分钟左右,幼儿取餐最长等待时间大约为5分钟。

(6)通过尝试自主进餐,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①自主进餐促进了幼儿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较好地锻炼了他们自我服务。

②满足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

③有利于幼儿大小肌肉的发展,促进了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在不断地尝试挑战中积累自信心。

④幼儿进餐变“被动”为“主动”,更积极更愉悦,有助于幼儿的消化吸收。

⑤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孩子的用餐礼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⑥自主取餐,既避免了粮食的浪费,又能促成幼儿初步的责任心。

在自主进餐的过程中,我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幼儿自己动手拿餐具、盛饭菜、端碗盘、品尝食用、送餐具、维护卫生等,从而享受、体验自主进餐的整个过程。

在实践中,中大班的孩子逐渐实现了就餐环节的自我服务。

孩子们很喜欢自主进餐,吃多少盛多少,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也节约了时间。

孩子们的吃饭速度和饭量有了明显的增加,也逐渐感受到了谦让与协作的重要性,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本领,孩子的能力比以前提升了不少,而且更加自信了。

支架五:

收集各种资源,整合开发游戏资源——探索周边课程资源的收集,努力将游戏材料交给孩子。

一是资源的利用方面。

一直以来,我们对身边的自然资源、生活资源都能进行充分的利用,而超市、市场、医院等社会资源,由于担心安全等问题,一直没能很好的启用,而人文资源也是一样。

在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大背景下,我们组织教师认真讨论,挖掘幼儿园周边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资源,梳理“课程资源地图”。

包括“五水一高梨”梨园、生态葡萄园、蛋糕房、超市、菜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医院、邮局、面粉厂、民间艺人贲友明、民间书法家周延等十多个资源作为固定的教育教学资源,和有关单位联系,将其作为幼儿园社区活动基地,引导幼儿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增进学习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开展一系列富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活动。

在大班幼儿即将离园之际,我园充分利用小学这一资源,开展“走进小学”主题活动,帮助孩子们近距离地感受、体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为了能够调动家长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中来,我们召开全体家长动员大会,向家长介绍什么是课程游戏化、从安吉课程游戏化开展说开去,告之家长我园的做法,如幼儿园的环境改造、自主进餐自我服务、给予充足的游戏时间等,请家长配合做到学会放手,给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间、空间,并请家长帮助收集各种游戏材料。

在家长的全力支持下,我们收集了生活中的各类用品资源,建立了资源室。

二是游戏材料的提供方面。

幼儿游戏离不开材料,之前幼儿游戏材料均是由教师预设提供好的。

一段时间后,根据幼儿对材料操作的兴趣进行增减游戏材料,教师总是疲于制作材料。

通过安吉游戏视频、照片学习和游戏理念的理解,认识到具体、形象、精美的游戏材料局限了幼儿的游戏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们发动教师、幼儿和家长收集了一些幼儿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创造运用。

孩子们自然进入游戏,进行一物多玩或以物代物。

但是,如何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收集资源,建立富有个性的、丰富的资源室,仍需进一步探讨。

支架六:

弹性作息安排,保证幼儿游戏时间

1.探索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努力将游戏时间留给孩子。

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是保障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前提。

我们首先从调整幼儿一日活动时间着手,适当减少集体活动时间,留给教师和幼儿更多的游戏自主时间。

由原来的每天两节集体教育活动调整为小班每天一节集体教育活动、中大班1-2节集体教育活动,其余时间以幼儿游戏、区域活动和生成活动为主。

第二是把一日所有的活动都纳入课程视野,以《纲要》和《指南》精神为依据,改进以往统一的一日作息时间安排,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外,各班教师可根据就场地利用、游戏开展等因素,建立稳定、有规律的一日生活流程,满足了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一来减少幼儿集体活动的时间,增加幼儿自主游戏时间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二是游戏活动的内容由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幼儿兴趣需求自主合理安排。

调整后的幼儿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均体现游戏精神,保证了幼儿游戏的时间、空间及活动的完整性。

当然,张晖教授在解读“六个支架”时指出:

做“六个支架”并不意味着就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全部,只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序幕。

不是做到了六个支架,就是做到了课程游戏化,只是给幼儿园提供六个切入点,逐步体会和形成正确的观念,为后续项目的深入开展做准备。

三、不断自我更新,实现共同成长

(一)“一日活动皆课程”是一条必须坚守的信念

幼儿园一日活动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皆蕴含着课程理念。

我们除了将集体活动、游戏活动还给幼儿,也将尝试把幼儿早操、幼儿午餐、餐点等生活活动的自主选择、自我管理交给孩子,将游戏精神、课程理念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中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自律性。

在刚过去的6月8日的我园大班幼儿在园留宿活动中,我园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里带来了一组图片。

在今后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游戏化课程,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二)不断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

1.专家引领,明晰理念

自项目建设以来,我园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聆听省、市专家专题讲座。

外出学习教师再作二次培训,带领全体教师不断吸收最新信息,不断更新理念。

省市县课程游戏化QQ群建立后,从群中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接受到来自幼教同行们的困惑与解析、省教育专家的专业指导等信息,使我们深深理解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的建设目标——“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改革,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行政推动,助力前行

为全面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市县教育局高度重视,多次专题召开推进会。

4月1日下午,“县2016年学前教育暨课程游戏化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园圆满召开,省教育厅基教处马斌处长亲临我园现场指导。

马处长及与会人员参观了我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活动展板、室内外游戏区域环境、幼儿户外自主游戏活动等。

马处长对我园的户外场地改造、游戏材料的提供、游戏环境的创设和幼儿自主游戏的活动现场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誉。

这里带来了一组幼儿户外自主活动图片。

​大会上马处长作了《游戏,便是最好的学习》的学术报告。

从课程游戏化的目的意义、建设内容、收获成效等方面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指引了方向,引领幼教人认真思考、深刻领悟、努力实践。

(点击链接马处长讲座PPT)

3.携手共建,互学互长

共建园――县第一实验幼儿幼儿园也多次为我园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1)共建园走进建设园现场指导。

共建园领导及骨干教师多次走进我园,帮助我园教师提高理论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针对“六个支架”中的“幼儿观察”进行重点研讨,通过材料收集、互助研讨分析、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帮助我园教师梳理“为什么要做观察?

”“怎样做观察?

”“观察后如何支持、跟进?

”等进行思考、实践;

对我园环境改造提出合理建议,让环境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2)建设园走进共建园跟岗学习。

我园教师、保育员分成两批,走进一幼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跟岗学习。

从幼儿入园到下午离园,从晨间接待到区域游戏,从教育活动的组织到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了仔细地观摩学习。

回园后,我们分别组织了教师、保育员跟岗学习交流会,进行智慧分享。

跟岗活动解决了保教人员在实践工作中的诸多困惑,增进了两所幼儿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成为项目建设实践的助推剂。

虞永平教授曾说,课程游戏化的关键是教师。

教师观念的转变、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课程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