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21510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3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业安全分析JSA实施指南Word文档格式.docx

如果作业活动划分的步骤实在太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危害分析。

重要的是要保持各个步骤正确的顺序,顺序改变后的步骤在危害分析时有些潜在的危害可能不会被发现,也可能增加一些实际并不存在的危害。

(2)划分作业步骤之前,如客观条件允许需仔细观察操作人员的操作过程。

观察人通常是操作人员的直接管理者,关键是要熟悉这种方法,被观察的操作人员应该有工作经验并熟悉整个作业工艺。

观察应当在正常的时间和工作状态下进行,如一项作业活动是夜间进行的,那么就应在夜间进行观察。

如受条件限制确实在作业活动前开展不了作业观察,应由相当有工作经验并能完整辨识整个作业工艺的人划分作业步骤。

(3)作业步骤的描述,语言要简练,只需说明做什么,而不必描述如何做。

描述作业步骤一般用动宾词组,如:

停车、启动泵、投料、包装、升温等;

不能用动宾词组描述的,也可用含有动词的短句。

按照顺序在分析表中记录每一步骤,说明它是什么而不是怎样做。

2.3.2辨识危害因素

辨识危害的基本方法包括对具有该项作业活动工作经验的人询问交谈、对作业活动的现场观察、查询已有事故(伤害)资料以及获取类似企业作业活动的危害因素辨识材料,通过这些方法,依次对作业活动的每一步骤进行危害的辨识,将辨识的危害列入作业安全分析表中。

辨识危害应该思考的问题是:

可能发生的故障或错误是什么?

其后果如何?

事故是怎样发生的?

其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发生的可能性?

以下是危害辨识清单的部分内容:

(1)识别人的危险、危害因素,例如:

是否穿着个体防护服或配戴个体防护器具?

操作者是否会处于失去平衡的状态?

操作者能否触及机器部件或机器部件之间操作?

操作者是否需要从事可能使头、脚受伤或被扭伤的活动?

(2)识别设备的危险、危害因素,例如:

维修设备时,是否对相互连通的设备采取了隔离?

是否有能引起伤害的固定物体,如锋利的设备边缘?

作业者能否触及机械部件或在机器部件之间操作?

(3)识别环境的危险、危害因素,例如:

操作环境、设备、地槽、坑及危险的操作是否有有效的防护?

操作者能否受到运动的机器部件或移动物料的伤害?

操作者是否会被物体冲撞(或撞击)到机器或物体?

作业时是否有环境因素的危害—粉尘、化学物质、电焊弧光、热、高噪音等?

在识别危害因素时,可事先编制危害因素辨识提示表,如表1所示。

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对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结合新疆煤制气外输管道项目部实际将危害分为:

表1:

新气管道项目部工作危害分类

代码

名称

说明

1

人的因素

11

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

1101

负荷超限

体力、听力、实力和其它负荷超限

1102

健康状况异常

1103

从事禁忌作业

1104

心理异常

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与其他心理异常

1105

辨识功能缺陷

感知延迟、辨识错误与其他辨识功能缺陷

12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1201

指挥错误

指挥失误、违章指挥与其他指挥错误

1202

操作错误

误操作、违章操作与其他操作错误

1203

监护失误

1299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

物的因素

21

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101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包括:

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耐腐蚀性差、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控制器缺陷与其他设备、设施、工具附件缺陷。

2102

防护缺陷

无防护防护装置、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与其他防护缺陷

2103

电伤害

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静电和杂散电流电火花与其他电伤害

2104

噪声

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与其他噪声

2105

振动危害

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与其他振动

2106

电离辐射

包:

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中子、质子、高能电子束等

2107

非电离辐射

紫外辐射、激光辐射、微波辐射、超高频辐射、高频电磁场、工频电场

2108

运动物伤害

抛射物、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气流卷动与其他运动物伤害

2109

明火

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与其他高温物质

2110

高温物质

2111

低温物质

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与其他低温物质

2112

信号缺陷

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与其他信号缺陷

2113

标志缺陷

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与其他标志缺陷

2114

有害光照

包括直射光、反射光、眩光、频闪效应等

2199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22

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依据GB13690中的规定

2201

爆炸品

2202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2203

易燃液体

2204

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2205

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2206

有毒物品

2207

放射性物品

2208

腐蚀品

2209

粉尘与气溶胶

2299

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3

环境因素

包括室内、室外、地上、地下(如隧道、矿井)、水上、水下等作业(施工)环境

31

室内作业环境不良

3101

室内地面湿滑

指室内地面、通道、楼梯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结冰或有其他易滑物

3102

室内作业场所狭窄

3103

室内作业场所杂乱

3104

室内地面不平

3105

室内楼梯缺陷

包括楼梯、阶梯、电动梯和活动梯架,以及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3106

地面、墙和天花板上的开口缺陷

包括电梯井、修车坑、门窗开口、检修孔、孔洞、排水沟等

3107

房屋基础下沉

3108

室内安全通道缺陷

包括无安全通道、安全通道狭窄、不畅等

3109

房屋安全出口缺陷

包括无安全出口、设置不合理等

3110

采光不良

指照度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照明等

3111

作业场所空气不良

指自然通风差、无强制通风、风量不足或气流过大、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3112

室内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3113

室内给、排水不良

3114

室内涌水

3199

其他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32

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3201

恶劣气候与环境

包括风、极端的温度、雷电、大雾、冰雹、暴雨雪、洪水、浪涌、泥石流、地震、海啸等

3202

作业场地和交通设施湿滑

包括铺好的地面区域、阶梯、通道、道路、小路等被任何液体、熔融物质润湿,冰雪覆盖或有其他易滑物

3203

作业场地狭窄

3204

作业场地杂乱

3205

作业场地不平

包括不平坦的地面和路面,有铺设的、未铺设的、草地、小鹅卵石或碎石地面和路面

3206

巷道狭窄、有暗礁或险滩

3207

脚手架、阶梯或活动梯架缺陷

包括这些设施的扶手、扶栏和护栏、护网等

3208

地面开口缺陷

包括升降梯井、修车坑、水沟、水渠等

3209

建筑物和其他结构缺陷

包括建筑中或拆毁中的墙壁、桥梁、建筑物;

筒仓、固定式粮仓、固定的槽罐和容器;

屋顶、塔楼等

3210

门和围栏缺陷

包括大门、栅栏、畜栏和铁丝网等

3211

作业场地基础下沉

3212

作业场地安全通道缺陷

3213

作业场地安全出口缺陷

3214

作业场地光照不良

指光照不足或过强、烟尘弥漫影响光照等

3215

作业场地空气不良

指作业场地通风差或气流过大、作业场地缺氧、有害气体超限等

3216

作业场地温度、湿度、气压不适

3217

作业场地涌水

3299

其他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33

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不包含以上室内、室外已列出的有害因素

3304

地下作业面空气不良

包括通风差或气流过大、缺氧。

有害气体超限

3305

地下火

3307

地下水

39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3901

强迫体位

指生产设备、设施的设计或作业位置不符合人类工效学要求而易引起所业人员疲劳、劳损或事故的一种作业体位

3902

综合性作业环境不良

指两种以上作业致害环境因素不能分清主次的情况

3999

以上未包括的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危害因素的描述应避免口语化,要力求用词准确、句子工整,尽量避免使用简略语句。

在识别危害因素时要考虑其发生的可能性,既不能遗漏主要风险,也不能过于繁琐。

危害因素的描述务必力求具体、透明、准确,切记模糊、笼统。

2.3.3危害造成的后果

危害后果的描述应比较简单,但也应有一定的顺序。

一般把最易发生的事故造成的后果列在最前面,把最初发生的事故造成的后果列在前面,把不易发生的事故、次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列在后面。

如先发生火灾事件再发生中毒事件的事故,主要危害后果排序为“①火灾;

②中毒”;

若在处理中毒事件时发生火灾事故,主要危害后果排序为“①中毒;

②火灾”,然后将触电、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等附在后面。

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结合新气管道项目部实际将危害后果分为下表,如表2所示:

表2:

新气管道项目部危害后果分类表

01物体打击

02车辆伤害

03机械伤害

04起重伤害

05触电

06淹溺

07灼烫

08火灾

09高处坠落

010坍塌

011放炮

012锅炉爆炸

013容器爆炸

014其它爆炸

015中毒和窒息

016其它伤害

017设备损害

018部分单元停车

019全装置停车

020全厂停产

2.3.4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常用的方法包括LEC法、定性风险矩阵法以及半定量风险矩阵法(LS法)。

(1)LEC法

LEC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

它是由美国安全专家格雷厄姆和金尼提出的。

该方法以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的大小,并将所得作业条件危险性数值与规定的作业条件危险性等级相比较,从而确定作业条件的危险程度。

首先我们知道的是,工人作业条件的危险性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但是,获得这三个因素的科学准确的数据,是一个相当繁琐的过程,所以为了简化评价过程,采取了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然后,以三个分值(L、E、C)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

即:

D值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减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者降低人体暴露的频繁程度,或者减轻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与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

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取值标准和危险性等级的范围划分这里列举如表3、4、5、6所示: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

表3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L)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以预料(1次/周)

6

相当可能(1次/6个月)

可能,但不经常(1次/3年)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1次/10年)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1次/20年)

0.2

极不可能(1次/大于20年)

0.1

实际上不可能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表4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

分数值(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2次/天)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次/天)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的暴露(<

1次/年)

发生事故可能会造成的损失后果(C)

表5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分数值(C)

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100

重大灾难,10人以上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4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很大财产损失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一定财产损失

7

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财产损失

4

重大,致残,或很小财产损失(医疗事件,限工事件等)

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急救箱事件等)

危险等级划分(D)

表6风险等级表

分数值(D)

风险级别

>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70-159

显著危险,需整改

20-69

一般危险需注意

<

20

稍有风险,可以接受

根据以上表格,对照工作危险分析表中某项作业的每个步骤,按照实际情况选取三种因素的分数值,然后相乘后计算出D值,根据D值大小,从而判定作业活动步骤的危险程度高低。

LEC法有利于掌握企业内部各危险点的危险状况,有利于整改措施的实施,但其打分需凭借主观经验,所以在准确性上主要依赖于参与者的水平。

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多选择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参加,而且利用头脑风暴法反复进行评价,以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运行经验。

另外,L、E、C、D的分值界定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对L、E、C、D取值进行合理调整。

(2)定性风险矩阵法

所谓定性风险矩阵,就是在矩阵中,后果对应的可能性作图画出折线,与所导致的风险类型相对应,分别用不同的阴影表示。

风险类型分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区域、需要考虑削减的风险区域和可进行正常操作但仍需继续改进的区域,见表7。

表7风险矩阵

后果

可能性

人员

P

财产

A

环境

E

声誉

R

行业内未发生过

行业内发生过

本企业内发生过

本企业内发生过多次

企业每年发生多次

B

C

D

没有伤害

没有损失

没有影响

操作正常仍需改进

轻微伤害

轻微损失

轻微影响

轻度影响

需要考虑风险削减

区域

小伤害

小损失

小影响

有限影响

重大伤害

局部损失

局部影响

很大影响

单独伤害

主要损失

主要影响

国内影响

不可接受

风险区域

多种灾害

广泛损失

广泛影响

国际影响

该方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好确定,它是用过去该危害发生的频率来衡量现在同样危害发生的频率,简单易行,可靠性也较高,而且可重复性较强,不同人评价得出的结果会基本相同。

该方法中后果的严重性是考虑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和声誉破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能相对准确地判定后果的严重程度,表8给出了各类后果严重程度的分级定义(标准),以便提高风险评价结果的可以操作性和可重复性。

同一危害事件的发生,有时不可能同时对人、财产、环境和声誉都产生影响,或通常四个方面的影响程度不会正好在同一个严重性的等级上,有时为简便起见,通常把可能造成的几个方面后果中最严重的那方面的影响等级,作为这一事件的后果严重性等级。

同样,后果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表8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级表

对人员的影响

定义

对健康没有伤害

对个人继续受雇和完成目前劳动没有损坏

对完成目前工作有影响,如某些行动不便或需要一周以内的休息才能恢复

导致对某些工作能力的永久丧失或需要经过长期恢复才能恢复工作

个人永久丧失全部工作能力,也包括与事件紧密联系的多种灾难的可能

包括4种与伤害事件紧密联系的灾害,或不同地点/不同活动下发生的多种灾害

对财产的影响

对设施没有伤害

对使用没有妨碍,只需要少量的修理费用(低于1万元)

给操作带来轻度不便,需要停工修理(修理费低于10万元)

设施部分组件损坏,修理后可以重新开始使用(修理费10-50万元)

设施部分功能丧失,停工(停工至少1周或估计修理费50万-100万元)

设施全部功能丧失,广泛损失(估计修理费大于100万元)

对环境的影响

没有财务影响,没有环境风险

极小影响

可以忽略的财务影响,当地环境影响在系统和工作范围内

破坏大到足以影响工作环境,偶尔超过基本的或预设的标准

已知剧毒物质有限排放,多次超过基本的或预设的标准,并漏出了工作范围

严重影响

严重的环境破坏,被责令将污染的环境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对环境的持续严重破坏或扩散到很大的区域,对承包商或业主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持续破坏预先规定的环境界限。

对声誉的影响

没有公众反应

公众对事件有反应,但是没有公众表示关注

一些当地公众表示关注,受到一些指责;

一些媒体有报道和政治上的重视

引起整个区域公众的关注;

大量的指责,当地媒体大量反面的报导;

国内媒体或当地/地区/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或许可证使用影响;

引发群众集会

引起国家内公众的反应;

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大量反面的报导或地区/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或许可证使用影响;

引起国际影响和国际关注;

国际媒体大量反面的报导或国际/国家政策上的关注;

可能对进入新的地区得到许可证或税务上有不利,受到群众的压力;

对承包商或业主在其他国家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半定量风险矩阵法(LS)

半定量风险矩阵法与定性风险矩阵法的思路是基本一致的,差别在于:

定性风险矩阵对后果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只进行等级划分,而半定量风险矩阵法在分级的同时,直接对各等级进行赋值,且各等级的级别就是这个级别的分值。

风险评估时,根据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和后果的严重程度(S)分别取值,风险值R=L*S。

实际工作中,需要对L、S的判定进一步细化,见表9、10,然后按照表11进行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参见表12。

需要注意的是,其中R的界限值、L和S的定义值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界定和不断调整。

表9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

等级

事件

发生可能性

本作业场所一年发生多次

公司一年内发生过;

或每年发生

公司内曾经发生过

本行业曾经发生过

本行业从未发生过

表10影响后果的严重性(S)

法律法规

人员伤害

财产损失(万元)

环境污染

公司形象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3人以上死亡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及以上;

几套装置停工,持续2周以上;

失控火灾或爆炸

长期严重的环境污染。

造成大范围的损害,一定时期内触犯法律或超过法规限值。

引起国内公众反应;

持续不断的指责,国家级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1到3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万元及以上;

单套装置停车,持续2周以上;

区域内火灾,闪爆

严重的环境污染。

需要采取措施恢复;

一段时间超过法规限值。

国内媒体或当地/地区/国家政策的可能限制措施

不符合上级公司或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等

严重伤害;

职业相关疾病;

部分失能;

一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

局部停工

当地社区污染。

影响社区,多次超过法规限制,或收到抱怨。

不符合公司的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