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1712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文档格式.docx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

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惩罚、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

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周恩来的生平介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

1.正确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惩处、抱负、驱使、铿锵有力、疑惑不解、欺凌”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文章中的四字词。

2.读通课文,梳理内容,初步感受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

3.有感情地朗读对话,读出疑问的语气。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师: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句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个别读,正音:

崛。

3.借助字典理解:

崛起(崛,高起,突起;

兴起。

说明:

文章以名言为题,标杆立意,中心彰显,因此以名言为切入口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这篇课文。

这句名言中的“崛起”容易读错,及时正音,理解意思能为后文的学习做好准备。

4.齐读课题,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5.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媒体出示,简介周恩来:

周恩来(1898~1976),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

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师:

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发生在周恩来总理少年时的故事。

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很少,因而有必要在揭题部分即让学生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周恩来的生平事迹,从而拉近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带来帮助。

二、初读课文

1.媒体出示,指名朗读:

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东北。

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

2.教师补充介绍:

20世纪初的中国,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中国的领土主权被破坏。

教师引读: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2岁的周恩来——

3.师:

为什么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呢?

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请大家读准字音,努力读通句子。

想一想:

课文给我们叙述了周恩来在沈阳求学期间的哪些事例?

试概括每个事例的主要内容。

4.分小节通读课文。

5.媒体出示并学习生字新词。

(1)注意带点字的读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ché

nɡfù

qūkēnɡqiānɡhuò

惩处抱负驱使铿锵有力疑惑不解欺凌

(2)找找文中的四字词,选词填空。

灯红酒绿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洋洋衣衫褴褛热闹非凡

一个()的星期天,周恩来和同学看见租界里一条条街道(),(),街道旁行走的大多是外国人和()的巡警。

忽然,他们发现巡警局前的人群中有个()的妇女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则()站在一旁。

6.依据提示,说说课文给我们叙述了周恩来在沈阳求学期间的哪些事例?

媒体出示填空:

周恩来初到沈阳下车后,伯父告知他中华不振,别去外国租借地,。

周恩来背着大伯和同学闯进租界,发现一妇女的亲人被洋人汽车压死而在警局门口哭诉,中国巡警不惩处肇事洋人还训斥妇女,围观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问读书原因,同学们踊跃回答,周恩来告诉大家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板书:

中华不振

12岁的周恩来听到伯父的劝告,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三、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部分,自由朗读1-5节,想一想初到沈阳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

引导学生体会:

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

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男女生合作朗读。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少年周恩来初到沈阳就听见了伯父的警告,为此他迷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看个究竟。

他解开谜团了吗?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课时作业

1.抄写词语

惩处抱负驱使铿锵有力疑惑不解欺凌

2.辨析组词

征()抱()崛()范()凌()

惩()报()倔()犯()陵()

3.读读下列词语有什么特点?

找找它们的规律,尝试自己也来写几个。

吵嚷褴褛

4.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1.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结合重点词句,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复习,引入

1.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沈阳,一下车,伯父的劝告,中华的不振,让这个12岁的少年疑惑不解。

让我们一起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朗读一下。

2.学生感情朗读1-6节。

二、研读课文

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周恩来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呢?

中华不振意味着什么?

我们随文一起来继续学习。

1.媒体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课文7、8小节,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随文圈注、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想想这些语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在第一节课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本环节要求随文圈注、质疑,直指关键词句,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调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学习课文7、8节。

媒体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3.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学习理解。

(1)媒体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

读。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

(生:

伤心、气愤……)

●指导朗读,感受妇女悲伤的心情。

(2)媒体出示:

●读句子,结合“不但不、反而、训斥”这些词语体会、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说话练习:

如果你就是那个不幸的妇女,你会怎样向人们诉说这件事呢?

巡警又是怎样回答她的?

请结合这段文字,尝试用对话的形式表达出来。

妇女:

“”

巡警:

板书:

洋人得意扬扬

妇女哭诉

巡警训斥

●指导感情朗读。

(3)媒体出示:

●读句子,结合“紧握着拳头、只能劝劝”体会、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展开想想象:

此时此刻,围观的群众会想些什么?

会怎样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敢怒不敢言

5.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

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

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6.感情朗读7、8节。

三、课时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巡警()的妇女

()的大个子洋人()的围观群众

2、正确抄写下面的句子,并尝试用带点词造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1.学习课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好词佳句。

3.通过课外导读,了解伟人、名人的成长故事。

一、研读课文

过渡:

租界不能进,有理无处说,12岁的周恩来亲眼目睹了在中华大地上的不平等待遇,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学习课文9—17节。

(1)媒体出示,: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说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直到有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

(2)齐读句子

(3)思考: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

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

轻声读读课文,试着说一说。

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忘不掉……忘不掉……更忘不掉……

(4)学生交流

●再读课文,引导学生梳理周恩来感到“中华不振”的原因:

租界不能进,有理说不清。

也可以结合板书从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展开对比,指导层层递进地展开说话练习。

说明:

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

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5)轻声读课文10-16小节,划出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6)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7)教师总结全文:

周恩来在沈阳的所闻所见,让这个少年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作为中华的少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中华的振兴、繁荣而努力向上。

2.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自读阅读链接内容。

(2)指名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媒体出示: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4)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3.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4.推荐读物:

《立志争光》

(1)师生共同阅读这篇文章,交流阅读体会。

(2)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对生命的感悟。

二、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伯父抱负胸怀喝彩驱使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振兴中华

(2)小练笔:

《周总理,我想对你说》

要求:

学习课文,可以结合课文中事例,以及你对“读书”目的再认识的,写一段话。

注意语句通顺,表达真情实感。

*2.推荐阅读两则周总理的故事《飞机遇险的时候》和《周总理的睡衣》

板书设计:

2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所闻伯父的警告

中华不振所见洋人得意扬扬

妇女哭诉

巡警训斥

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

【阅读链接】

立志争光

杨乐从小就喜欢数学,当他还是中学生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数学书刊。

一天,杨乐正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书。

他看着面前一摞的数学书,突然发现,书上的定理全是以外国的数学名家的名字命名的,没有一位中国人的名字!

杨乐心想: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如外国人吗?

杨乐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

不,我们中国人素来以聪明勤劳而著称,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会做到;

外国人没有做到的,我们也应该做到!

想到这里,杨乐不由得热血沸腾,他把拳头一挥,坚定地对自己说:

“我一定要把用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从此以后,杨乐怀着远大的目标,更加勤奋学习。

中学时期,他就获得了“速算冠军”的称号,并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毕业后,他又因为成绩突出,被分配到国家数学研究所工作。

在这里,他更是废寝忘食,刻苦攻关,数学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

终于把“杨乐”——这个中国人的名字,写入了外国人编的数学书里,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