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部编七年级下册七年级历史下册 检测卷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
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2)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3)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列举两点即可)
(4)你认为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经济中心南移
(2)唐朝中后期南宋
(3)1、北方人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劳动力;
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4、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5、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任意两点即可)
(4)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合理即可)
(1)根据材料一表格内容,材料二“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可知,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向长江流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完成于南宋。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南方地区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
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南北方人民一起共同努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等。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
维持和平安定的环境,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政府要采取正确的措施,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的大运河的开凿给隋朝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科举制度自产生之日起就确定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单评价一下隋炀帝。
(1)积极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特点:
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他又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统治残暴,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1)根据材料一图片和所学可知,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是,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根据材料二“……政府出面招生……自由报考原则,考生……没有……限制……广大下层民众有了入仕机会”和所学可知,它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平等竞争,公开考试,择优取士。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世;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来到长安,此后长期生活在中国。
他精通中国文化,在唐朝做官,还取汉名晁衡。
他与大诗人李白、王维是亲密的朋友,至今仍流传着他们之间唱和的诗句。
晁衡归国途中,误传他遇难,李白为此写了《哭晁卿衡》的悼念诗:
“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鉴真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
鉴真年轻时在长安、洛阳游学,后来主持扬州大明寺,是唐朝著名高僧。
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但他矢志不渝,终于第六次东渡成功。
这一年,鉴真已经66岁。
玄奘从天竺带回佛经657部,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共翻译出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字。
玄奘还把自己西行途中的见闻口述下来,由弟子整理成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遣唐使”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会出现“遣唐使”?
“遣唐使”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鉴真东渡的目的地是哪里?
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鉴真拥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鉴真的东渡有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的“天竺”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
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其弟子整理而成的是哪一部著作?
(1)“遣唐使”指的是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日本;
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大唐西域记》
(1)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唐朝在当时文化影响力巨大,日本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遣唐使回国后,受到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宣扬佛法;
依据材料二“由于受航海技术等条件的限制,鉴真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自己也因患眼疾双目失明。
”鉴真东渡历经艰险,屡遭挫折依旧没有放弃,由此可知:
鉴真有远大的理想。
为了实现理想,不辞辛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鉴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
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天竺是今天印度半岛,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唐朝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从长安出发,曾历尽千辛,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变访天竺的名寺。
十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的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贡献。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杜佑《通典》卷七载: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斗米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
至(贞观)十五年,斗米值二钱。
武周时期,搜罗人才,曾“十道使人,天下选残明经、进士,及下村教童蒙博士,皆被搜扬,不曾试练,并与美职”。
重视农业生产,规定州县境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予以升奖。
——摘编自《隋唐五代史》
(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
(1)上述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唐朝谁在位时的政治局面?
(2)材料一、三反映的统治局面在历史上分别被称为什么?
(3)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给你带来哪些有益的启示?
(1)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2)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3)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
农业收入增多,经济收入增多;
社会稳定,生活安定。
(1)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至(贞观)八年、九年……”可知是唐太宗在位时期。
结合课本所学,626年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由材料二“武周时期”可知反映的是武则天统治时期。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历史上称武周时期;
由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可知反映的是唐玄宗统治时期。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
(2)依据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
”可知反映的贞观之治。
结合课本所学,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材料三“(开元时)重用姚崇、宋璟,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可知反映的是开元盛世。
据所学,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3)依据三则材料“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田畴垦辟,家有余粮”“整顿吏治,裁撤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由此可知,生活在唐朝时期,不用承担过重劳役负担;
8.识图、回答问题
(1)填写出辽、北宋、西夏的相应位置:
A. B.C.
(2)填写建立辽、西夏政权的少数民族的名称:
辽 ;
西夏 。
(3)A和B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后来两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此条约有何积极影响?
(1)A.辽;
B.北宋;
C.西夏.
(2)契丹;
党项
(3)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1)由图分析可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都城上京;
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
辽在北宋的东北方向,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向,所以A为辽政权、B为北宋政权、C为西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后契丹改国号为辽。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夏位于宋的西北,史称西夏。
所以辽由契丹族所建,西夏由党项族所建。
(3)依据所学可知,辽和北宋两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
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
澶渊之盟后,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唐太宗常引用古人的话: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曾对公卿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2)材料二反映唐太宗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
举出一个敢于直言的“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举一例史实说明他是这样做的。
(1)民本思想;
“贞观之治”。
(2)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魏征。
(3)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1)依据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这体现了唐太宗重视人民力量伟大的民本思想。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2)由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主欲知过,必籍忠臣”可知,唐太宗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他重用善于进谏的魏征,魏征先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3)依据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可知,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时期,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加强了唐和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密切了唐与吐蕃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
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打破了官僚世家倚仗门荫资历对政权的垄断,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开辟了入仕途径,形成了由下层社会到上流社会的政治通道。
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因此,科举制度不但得到了唐代统治者,而且得到了以后各个王朝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制度建树之一。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依据材料,概括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
【答案】加强了中央集权;
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
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维持社会稳定。
根据所学和材料“科举制在唐代起了重要作用。
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科举制还扩展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可知,科举制在唐代产生的影响有,加强了中央集权;
11.根据所学回答:
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元史·
地理志》
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兴盛,中外交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请写出宋元时期路上交通的三个特点?
【答案】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驿站比较发达;
元代的陆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罗斯等国家,范围更广。
根据材料“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
”可知,宋元时期丝绸之路仍是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代驿站比较发达,发展到元朝逐渐形成完善的驿站制度;
路上交通范围更广。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马嘎尔尼访华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第一个派到中国的使团由马嘎尔尼率领浩浩荡荡的来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记载,1793年,已经战胜荷兰取得世界霸权地位的英国,派其驻俄公使马嘎尔尼为特使,在承德面见乾隆。
乾隆知道英王派出这样一个使团就非常重视,当时负责谈判的是和珅,和珅坚持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一定要按照中国的礼节。
英国人坚决反对,理由是如果行三跪九叩大礼,就表示英国成了中国的臣子了,臣服于中国了,英国不可能臣服于中国,所以绝对不能行三跪九叩大礼。
中国也不让步,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的协商结果是马嘎尔尼在觐见的时候行的是单膝下跪礼,免去三跪九叩。
8月10日乾隆在万树园接见马嘎尔尼。
这次访华并没有给马嘎尔尼带来满意的结果。
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但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
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一无所获。
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
马嘎尔尼这趟“失败”的中国之行,让他对中国有了一番经典的判断和论述:
“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旧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没。
它那巨大的躯壳使周围的邻国见了害怕。
假如来了个无能之辈掌舵,那船上的纪律与安全就都完了。
”从那时起,我们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远离“世界文明”,中华民族从世界的一等公民开始滑向二等公民。
(1)马嘎尔尼访华说明清政府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外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提炼一个观点,并围绕观点,运用史实进行论述。
言之有理即可。
)
(1)闭关锁国。
(2)参考的论述观点:
①开放进取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封闭保守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表明观点,能列举史实论证观点且表述完整、准确)
(1)根据材料可知,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清朝统治者对于工业革命成果不屑一顾,
清政府内阁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这些都体现了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内容,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可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后,对于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主动割断了与世界的联系,不去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世。
最终国门被强行打开,沦为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国家。
也可以从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具体的例子可以从中国的唐朝,宋朝和元朝中选择,可以例举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使文化更加繁荣。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57年,乾隆帝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致滋事”为由,关闭漳州、宁波、云台山三口,(全国)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史称“一口通商”。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词典》
(1)材料中“一口通商”措施印证了清朝对外采取什么政策?
(2)面对“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外国商人会侵扰沿海)”的局面,小历认为,清朝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你同意此观点吗?
请简要说明理由。
(2)①观点一:
同意;
理由:
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稳定,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有利于巩固清朝的统治。
②观点二:
不同意;
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1)根据材料“(全国)仅留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实行严厉的禁海政策,禁止国人出海贸易。
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对来船的数量、通商口岸地点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只留广州一地为通商口岸,只准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因此“一口通商”措施印证了清朝对外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意这一观点;
因为清政府施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国家的闭塞,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清朝的对外政策。
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自秦始置垂相,不旋踵(调转脚跟,形容时间短)而亡……今我朝罢垂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领顽(不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