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10948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农村居住建筑抗震设计技术导则Word格式.docx

1总则

1.1.1为提高农村居住建筑的抗震能力,指导农村居住建筑经

采取抗震设防措施后,减轻农村居住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

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特编制本技术导则。

1.0.2按本技术导则进行抗震设防的农村居住建筑,其抗震设防的目标是: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0.3本技术导则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和9度地区的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内居民自建的两层(含两层)以下,且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住宅,以及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内农民自建的两层(含两层)以下的低层住宅。

1.0.4按本技术导则进行抗震设计的农村居住建筑,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可不进行抗震计算。

2基本要求

2.1场地

2.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2.1.1选择有利地段,避开危险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

对不利地段应先勘明场地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处理措施后方可建造建筑。

表2.1.1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地段类别

地质、地形、地貌

有利地段

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不利地段

软弱土,液化土,条壮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

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

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

半填半挖地基)等

危险地段

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

带上可能发生地表位错的部位

2.1.28度、9度抗震设防时,当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带时,应

避开主断裂带。

其避让距离为:

8度时不小于200m;

9度时不

小于300m。

2.1.3当在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

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建筑的抗震要求及构造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用。

2.2地基

2.2.1应优先采用天然地基,不宜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

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地基建造建筑。

如不能避免时,则应对这

些地基采取相应的措施。

2.2.2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时,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

后立即铺筑垫层。

2.2.3当存在相邻建筑时,新建建筑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

建筑基础。

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应保持一定的净

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而定。

2.2.4山区建设中,应利用和保护天然排水系统和山地植被。

必须改变排水系统时,应在易于导流或拦截的部位将水引出场

外。

在受山洪影响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排洪措施。

2.2.5压实填土的填料应采用级配良好的砂土或碎石土、性能

稳定的无害工业废料、粒径不宜大于400mm(分层夯实)或粒径

不大于200mm(分层压实)的砾石、卵石、块石。

2.2.6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

5%的土作地基填土填料。

2.3基础

2.3.1宜采用无筋扩展基础,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应埋入稳定

土层且在地下水位以上。

埋置深度不应小于0.5m。

2.3.2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应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底面应埋置在

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1:

2的台阶逐步放坡。

2.3.3无筋扩展基础应按下表要求采用

表2.3.3无筋扩展基础台阶宽高比的允许值

基础材料

质量要求

台阶宽高比容许值

混凝土基础

C15混凝土

1:

1.00

毛石混凝土基础

砖基础

砖不低于MU10,砂浆不低于M5

1.50

毛石基础

砂浆不低于M5

1.25

灰土基础

体积比为3:

7或2:

8的灰土,

其最小干密度:

粉土1.55t/m3;

粉质粘土1.50t/m3;

粘土1.45t/m3

三合土基础

体积比为1:

2:

4∽1:

3:

6

(石灰:

砂:

骨料),每层约虚铺

220㎜,夯至150㎜

注:

基础砌筑砂浆应为水泥砂浆

2.4建筑结构规则性

2.4.1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具有良

好的整体性;

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

2.4.2对建筑结构的平面、立面特别不规则的结构,应在适

当部位设置防震缝。

防震缝净缝宽不应小于50mm。

2.4.3墙系承重结构,其墙体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除按本技术导则采取加强措施的二层建筑第二层外纵墙外推外,严禁悬墙(梁抬墙)的结构布置。

2.4.48度、9度设防时,楼梯间及大房间不宜布置在建筑的

端部和转角处。

2.5建筑结构体系及一般规定

2.5.1结构体系应有简明、合理的受力和传递地震作用的途

径;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

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

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2.5.27度及其以上设防区,不应采用生土建筑,8度及其

以上设防区,不应采用毛石建筑。

2.5.3墙系承重结构体系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

承重的结构体系;

平面内墙体布置应闭合,纵横墙的布置宜

均匀对称,沿平面内宜对齐;

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均匀;

纵、横墙交接处应有拉结措施,烟道、通风道等竖向孔道不

应削弱墙体;

当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

2.5.4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构件节点的破坏

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

2.5.5楼、屋面板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当采用预

制钢筋混凝土板时,应确保板的质量,并符合本导则相关施

工构造要求。

2.5.6生土和毛石结构建筑不应采用墙搁梁(或屋架)结构

同一建筑不宜采用不同材料的承重墙体。

2.5.7圈梁应闭合,当遇洞口断开时,圈梁应上下搭接,搭

接长度宜为上下圈梁间距的2.0倍,且不小于1.0m。

2.5.8当女儿墙出屋面的高度超过0.5m时,应采取可靠的

拉接措施。

在人流出入口处的女儿墙等装饰物应有与主体结

构牢固连接的措施或有防坠物伤人的措施。

2.5.9生土、毛石结构体系的建筑不应设置出屋面楼梯间。

3砌体结构体系建筑

3.1一般要求

3.1.1砖、小砌块结构层高不应超过3.6m。

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

3.1.2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及出屋面烟囱;

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

3.1.3烧结多孔砖、空心砖的砖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

砌筑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MU7.5;

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混凝土结构

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

HRB400级和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HRB335、HRB400、

HPB235级热轧钢筋。

3.1.4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宜不大于6.0m。

3.1.5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表3.1.5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m)

部位

6、7度

8度

9度

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

0.8

1.0

1.5

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内横墙上门窗洞口至外纵墙的最小距离

1.2

3.1.6外墙和内纵墙在屋盖及楼盖处、内横墙在构造柱对应部

位应设置圈梁。

圈梁应沿纵、横墙紧靠板底设置,圈梁宽度应与

墙厚一致,圈梁高度应不小于120mm。

3.1.7当楼盖为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楼、屋

盖板沿墙体周边采取加强配筋并与相应的构造柱钢筋有可靠连

接措施时,可不另设圈梁。

3.1.86度、7度时,圈梁纵向配筋不应少于4φ10,箍筋为φ6

@250mm;

8度时,圈梁纵向配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为φ6@

200mm;

9度时,圈梁纵向配筋不应少于4φ14,箍筋为φ6@

150mm。

3.1.9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板伸进纵、横墙内的长度不应小于120mm。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屋盖板伸进墙内的长度,以及在梁上的搁置长度不宜小于100mm,不应小于80mm,当该长度小于100mm时,应采取板缝间加设拉筋的措施。

3.1.10当有突出屋顶的楼梯间时,其楼梯间设置的构造柱应延

伸到突出屋顶楼梯间顶部,并与顶部圈梁相连接。

3.1.11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

过梁支承长度:

6度~

8度时不应小于240mm,9度时不应小于360mm。

3.1.12坡屋顶建筑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

板应与墙及屋架可靠连接,建筑出入口处的檐口瓦应与屋面构件

锚固。

7度、8度抗震设防的小砌块建筑,以及8度、9度时的

砖砌体建筑的内纵墙顶应增砌支承山墙的踏步式墙垛。

3.1.13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

不应采用

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

砖砌栏板。

3.1.14钢筋混凝土构造柱、芯柱的施工,应先砌墙后浇构

造柱、芯柱。

3.2砖砌体建筑

3.2.1本章适用于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以及砌体抗剪强度不低于粘土砖砌体抗剪强度的其他烧结砖、蒸压砖的砌体建筑。

3.2.2砖砌体结构体系的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80mm,且不应采用标砖(厚53mm砖)组合砌筑180mm墙体。

3.2.3当符合下列条件时,两层建筑的二楼一侧外纵墙允许外

推:

(1)楼盖、屋盖、悬挑梁、板及封口梁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底层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mm,抗震横墙间距不应大于6.0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底层沿抗震横墙设置圈梁,其外推纵墙一侧的外纵墙圈梁高度不应小于240mm;

(3)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外墙转角处均应设置构造柱,且底层外推纵墙一侧的构造柱截面应为T形或L形(外墙尽端转角),构造柱每边突出的柱肢长度不应小于24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10φ12,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低于C20;

(4)外推纵墙一侧的底层外纵墙墙肢宽度不应小于1.2m,且在墙肢两侧设置构造柱;

(5)外推的外纵墙应设置在封口梁上。

支承封口梁的悬挑梁截面应为等截面,且不应小于240mmⅹ240mm;

悬挑梁伸入横墙的长度不应小于悬挑长度的2倍;

(6)内墙交接处,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筋,并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m。

3.2.4外推纵墙与底层纵墙的轴线距离:

6度设防时不得大于1.2m,7度设防时不得大于1.0m。

3.2.5砖砌体建筑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表3.2.5的要求。

表3.2.5砖砌体建筑构造柱设置要求

建筑

层数

6度

7度

单层

外墙四角

大房间四角

两层

楼梯间四角,大房间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

隔开间(轴线)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山墙与

内纵墙交接处

大房间指房间的开间距为4.2m及其以上,较大洞口指洞口宽度在

2.1m及其以上。

3.2.6构造柱截面不应小于240mmⅹ18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

4φ12,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50mm,且在柱上下端宜适当加密。

3.2.7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

设2φ6拉结筋,每边伸入墙内1.0m。

3.2.8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穿过圈梁,保证构

造柱纵筋上下贯通。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

面下500mm。

3.2.97度设防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度和9度设

防时,纵横墙连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配置2φ6的拉结筋,并

每边伸入墙内1.0m。

3.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建筑

3.3.1本章适用于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结构体系建筑,以下简

称小砌块建筑。

3.3.2小砌块砌体结构体系的墙体厚度不应小于190mm。

9度

设防时,不应建造二层建筑。

3.3.3当符合下列条件时,两层建筑的二楼一侧外纵墙允许外

(1)楼盖、屋盖、悬挑梁、板及封口梁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其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2)底层抗震横墙间距应不大于6.0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

不应低于M7.5。

底层沿抗震横墙设置圈梁,其外推纵墙

一侧的外纵墙圈梁高度不应小于240mm;

(3)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外墙转角处均设置芯柱或构造柱。

设置构造柱时,底层外推纵墙一侧构造柱截面应为T形或L形(外墙尽端转角),构造柱每边突出的柱肢长度不应小于190mm,纵向钢筋不应少于10φ12;

设置芯柱时,纵横墙交接处每边应灌实5个孔,插筋不应少于1φ14。

构造柱或芯柱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4)外推纵墙一侧的底层外纵墙墙肢宽度不应小于1.2m,且

在墙肢两侧设置芯柱或构造柱。

设置芯柱时,应灌实3个孔,插筋不应少于1φ12;

(5)外推的外纵墙应设置在封口梁上。

支承封口梁的悬挑梁截面应为等截面,且不应小于190mmⅹ240mm;

(6)内墙交接处,沿墙高每隔600mm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4mm的钢筋点焊而成,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m。

3.3.4外推纵墙与底层纵墙的轴线距离:

6度设防时不得大于1.0m,7度设防时不得大于0.8m。

3.3.5小砌块建筑芯柱设置应符合表3.3.5的要求。

表3.3.5小砌块建筑芯柱设置要求

外墙四角,灌实3个孔

大房间四角,灌实3个孔

隔开间横墙(轴线)

与外纵墙交接处,山

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灌实4个孔

外墙四角,灌实4个孔

大房间四角,楼梯间四角,较大洞口两侧,灌实4个孔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

大房间指房间的开间距为4.2m及其以上,较大洞口指洞口宽度在2.1m及其以上。

3.3.6小砌块建筑的芯柱截面不应小于120mmⅹ120mm,芯柱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竖向插筋不应少于1φ12,9度设防时,插筋不应少于1φ14。

3.3.7当采用构造柱时,构造柱截面不应小于190mmⅹ190mm,

纵向钢筋不应少于4φ12,箍筋为φ6@250mm,且在柱上下端适

当加密。

9度设防时,纵向钢筋不宜少于4φ14。

3.3.8构造柱与砌块墙体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

7度设防时,其

相邻的孔洞应填实;

8度和9度设防时,其相邻的孔洞应填实并

插筋1φ12;

沿墙高每隔600mm应设置2φ4焊接钢筋网片,每

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m。

3.3.9芯柱插筋应贯通墙身,且与圈梁连接。

构造柱的纵向钢筋

应穿过圈梁,保证构造柱的纵向钢筋上下贯通。

3.3.107度、8度设防时,出屋面楼梯间的墙体交接处应沿墙

高每隔400mm设2φ4拉结筋,且每边伸入墙体1.0m。

3.3.117度、8度设防时,楼梯间及门厅内墙阳角处的大梁支

承长度不应小于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

4生土墙建筑

4.0.1本章适用于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和夯土承重墙体的

建筑。

灰土墙指掺石灰(或其他粘结材料)的土筑墙和掺石灰土坯墙。

4.0.2各类生土墙建筑的地基应夯实,应做砖或石基础;

宜作

外墙裙防潮处理(墙角宜设防潮层)。

4.0.36度抗震设防时,采用未经焙烧的土坯、夯土承重墙体的

生土建筑宜建单层,高度不宜大于3.0米。

灰土墙建筑宜建单层,

高度不宜大于3.5米。

4.0.5生土墙房屋的檐口高度、墙厚、横墙间距应符合下表要

求。

表4.0.5檐口高度、墙厚、横墙间距

墙体类型

檐口最大高度(m)

墙体厚度(mm)

横墙间距(m)

卧砌土坯墙

3.0

≥250

≤3.2

夯土墙

≥400

灰土墙

3.5

≤4.2

4.0.6生土墙建筑宜采用硬山搁檩的双坡屋盖,不应采用墙支

撑梁或屋架。

檩条支承处应设置垫木,檐口标高处(墙顶)应设

木圈梁或木垫板,端檩应出檐,内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

接或燕尾接。

木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铅丝等相互连接。

4.0.7屋面应采用轻质材料。

当屋盖为平屋顶时,屋顶上的土

层厚度不应大于150mm;

座泥挂瓦的坡屋面,其座泥厚度不应大

于60mm。

4.0.8土坯墙建筑的土坯应采用粘性土湿法成型并掺入草苇等

拉结材料;

土坯墙应交错卧砌,不应干码、斗砌;

砌筑泥浆应采

用粘土浆或粘土石灰浆,砌筑泥浆应饱满。

4.0.9夯土墙建筑的墙体应同时分层交错夯筑或咬筑,不应有竖

向施工通缝。

4.0.10各类生土墙建筑的外墙四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300mm放一道竹筋、木条、荆条等拉结材料。

5石结构建筑

5.0.1本章适用于采用砂浆砌筑的料石砌体(包括有垫片或

无垫片)和浆砌毛石墙承重的建筑。

5.0.26度、7度设防时,料石结构承重的建筑可建两层,其层

高不应超过3.0m,料石墙体厚度不应小于240㎜。

5.0.36度、7度设防时,可建单层的浆砌毛石墙承重建筑,其

层高不应超过3.0m,墙体厚度不应小于400㎜。

8度及其以上设

防区时,不应采用毛石墙承重建筑。

5.0.4石结构建筑的抗震横墙间距不应大于6.0m。

5.0.5石结构建筑的墙体应沿竖向上下连续,不应采用二层纵墙外推的结构形式。

无构造柱的纵横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拉结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小于1.0m。

5.0.6毛石墙的毛石形状应较规整,可用强度等级不低于M5.0

的砌筑砂浆砌筑。

5.0.7石结构建筑的楼盖及屋盖处均应沿纵、横墙顶设置圈梁,

其截面高度不应小于120mm,宽度应与墙体宽度相同,纵向配筋

不应少于4φ10,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5.0.8石结构建筑构造柱设置应符合表5.0.8的要求。

表5.0.8石结构建筑构造柱设置要求

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大房间四角,外墙较大洞口两侧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

外纵墙交接处

每开间横墙(轴线)与外纵墙交接处,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5.0.9构造柱的措施要求可参照第3章的规定。

无构造柱的纵横墙交接处,应采用条石无垫片砌筑,且沿墙高每隔500mm设置拉结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不应小于1.0m。

6木结构建筑

6.1一般要求

6.1.1本章适用于穿斗木构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康房建筑。

6.1.2木结构建筑的平面布置应避免拐角或突出;

同一建筑不应采用木柱与砖柱或砖墙等混合承重。

6.1.3木柱木屋架建筑、穿斗木构架建筑、康房可建两层,檐口总高度不宜超过6.0m;

木柱木梁建筑应建单层,高度不超过3.0m。

6.1.4木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木柱的梢径不应小于150mm;

应避免在柱的同一高度处纵

横向同时开槽,且在柱的同一截面开槽面积不应超过截面总面积的1/2。

2.柱子不能有接头。

3.穿枋应贯通木构架各柱。

6.1.5柱顶应有暗榫插入屋架下弦,并用U形铁件连接。

、9度设防时,柱脚应采用螺栓及预埋扁钢锚固在基础上。

木柱基础可为混凝土或砖砌体基础,基础高度不应小于300

㎜。

混凝土基础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砖砌体基础的砖

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10,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6.1.66度至9度设防时,均应设置木屋架通长水平系杆。

8度设防时的稀铺望板木屋盖、9度设防时的满铺望板木屋盖,

其木屋架支撑设置要求:

当屋架跨度大于6m时,应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