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10490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虚词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6、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我,代捕蛇者)

7、然是说也,余犹疑之(代词/它,代这种说法)

8、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6.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7.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10.技经肯綮之未尝

11.宋何罪之有

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13.公将鼓之

1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15.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6.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二)而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

你的休假病因专程递

1、表承接关系:

之后,然后(“而”前后两个动词在时间上有先后区别且有承接关系)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表并列关系:

又、一边……一边、或不译(“而”前后的内容彼此地位平等)

使之冲烟而飞鸣泉香而酒洌往来而不绝者

3、表转折关系:

但是、却、可是

学而不思则罔

4、表修饰关系:

着、……地(“而”前是状语,修饰形容“而”后的动词谓语)

久而乃和杂然而前陈者

5、表递进关系:

而且、并且(“而”后意思比“而”前意思更进一层)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6、表因果关系:

因而、所以

感极而悲者矣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矣

7、句子之间的连接:

无义

而或长烟一空

8、“而”相当于“以”:

9、表假设作用:

如果、假如例:

《捕蛇者说》

0、“而”通“尔”,你

1

1、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连词/并列关系)

2、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连词/承接关系)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连词/转折关系,却)

而4、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连词/因果关系,因而)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连词/假设关系,如果)

6、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连词/递进关系,更、又)

7、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连词/修饰关系,地)

8、妪每谓余曰:

“某所,而母立于兹”。

(代词/你的)

1.蟹六跪而二螯

2.余闻而愈悲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5.如优孟摇头而歌

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9.军惊而坏都舍

10.既而儿醒

11.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于:

(介词)在、到、从、对、向、比、给、跟、与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请广于君每自比于管中、乐毅所恶有甚于死者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介词/到)

2、乃设九宾礼于廷。

(介词/在)

于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介词/对于)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介词/从;

介词/比)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介词/与“见”配合,表被动)

6、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词/受;

介词/向)

1.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4.青,取之于蓝

5.业精于勤,荒于嬉

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8.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9.吾祖死于是

10.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四)其

A、人称代词:

他、它例:

卜者知其指意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B、指示代词:

那、那个例:

其人视端容寂

2、副词(语气):

A、反问:

难道例:

其真无马邪

B、命令、希望:

希望例:

安陵君其许寡人

C、情态:

其实例:

其真不知马也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3、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语气助词/表希望语气,一定)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助词/反诘语气,难道)

其5、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代词/他们,代众人)

6、不知其浅深。

(代词/它的)

7、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代词/自己)

8、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代词/其中)

9、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代词/那)

1.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4.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毁其盆,悉埋于地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先生其此类乎?

9.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0.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1.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1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五)以

1、动词:

认为、以为例: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介词:

用、凭借(依靠)、根据、按照、拿、因为、把

必以分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醒能述以文者

策之不以其道

3、连词:

A、表目的:

来、用来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表结果:

以致例: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4、“以”通“已”;

固以怪之矣

5、助词:

《陈涉世家》P185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6、相当于“而”:

(意思要看具体语境)例:

《隆中对》P197

7、动词:

任用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

1、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2、今以钟磬置水中。

(介词/把)

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以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屈。

(连词/来,连接行为和目的)

6、径进以啄。

(连词/相当于“而”,承接关系)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连词/因果关系,因为)

9、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1.请以剑舞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5.敛赀财以送其行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梅以曲为美

8.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9.皆以美于徐公

10.吾终当有以治汝

1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13.輮以为轮

(六)然

1、助词: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欣然规往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2、代词:

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4、形容词:

对,正确吴广以为然

、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连词/但是)

2、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助词/……的样子)

然3、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代词/这样)

4、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代词/这样,然则是固定结构)

5、不以为然(形容词/对的)

6、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正确)

七、则

1、副词,相当于“乃”:

就是例:

见渔人,乃大惊

2、连词A、表示因果:

就、便、那么例: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B、表示假设:

假若、如果例: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名词:

准则、法则例:

水则碑

1、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连词/承接关系,就)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连词/假设关系,那么)

则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连词/表转折,却)

4、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则”成对使用,表示前后两部分为并列关系,译作“就”,有时可不译)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副词/加强判断,就是)

1.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非死,则徙尔

4.临视,则虫集冠上

5.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7.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9.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有司,不为侵官

10.以身作则

11.寓言三则

(八)乃

1、副词:

A、连接副词:

于是,就例:

渐渐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B、情态副词:

竟然例: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时间副词:

才、始、刚刚例: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动词:

是例: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代词:

你(的)例:

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4、用于判断句中,加强判断语气,可译为“是”、“就是”、“本来是”。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九)“者”

1、代词,可译为“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后遂无问津者。

2、语气助词。

a、陈胜者,阳城人也。

(表判断) 

b、莲,花之君子者也。

(句末语气词,表肯定)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表原因) 

d、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表陈述)

3、定语后置,表强调,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其两膝相比者。

盖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结构助词/者字结构,……的人)

者2、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助词/者字结构,……的梅花)

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助词/用在主语后,表示判断)

1.肉食者谋之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7.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

8.言之,貌若甚戚者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

译:

多个人行走,在其中必定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

(《劝学》)

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这里兴起。

2.相当于“于何”。

可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译:

并且将土石放在哪里呢?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

尚且跟从老师学习,向老师请教。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吢?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杀鸡怎么要用杀牛的刀呢?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哪里有仁爱的人处在君主的地位,对陷害百姓的事却能做得出来呢?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

等到燕子丹用派遣荆卿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一根羽毛不能举起,是因为不肯用力量。

③则牛羊何择焉?

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不通晓句读,迷惑而不去解答,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

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生气,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的”。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盘旋屈曲的样子,就像蜂房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硿硿的响声。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此,在这里)

2、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兼词/于何,在哪里)

焉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语气助词/无实义,不译)

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5、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代“师”)

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副词/怎么)

“且”

1、年且九十。

(将近,副词)

2、且焉置土石。

(况且,表递进,连词)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姑且、暂且,副词)

4、且战且走。

(一边......一边......,连词)

1、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连词/表并列关系,而且、并且、又)

2、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连词/又……又、一边……一边)

且3、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连词,递进关系,况且)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连词/尚且)

5、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

6、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副词/暂且、姑且)

文言虚词“因”的用法规类

1.于是,就。

①虎因喜,计之曰。

②因取刃杀之。

③因屏人曰。

④因拔刀斫前奏案。

⑤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⑥因谗之曰。

2.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因:

这里有顺着的意思)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这里有随着的意思。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这里有顺着的意思。

)④因其固然。

3.依*,凭借。

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②吏因以巧法。

③我欲因之梦吴越。

④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⑤伺者因此觉知。

⑥因河为池。

⑦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⑧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不如因善遇之。

③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入京师。

5.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因为。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③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④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7.缘由,机缘。

于今无会因。

8.沿袭。

因遗策。

9.继续。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介词/通过、经由)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介词/凭借、就着)

3、因利趁便,宰割天下。

(介词/趁)

因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连词/于是)

5、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连词/因而)

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动词/沿袭)

7、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因缘)

1.兼词

①“之于”,用于句中,兼有代词“之”和介词“于”的意义和作用。

②“之乎”,用于句末,兼有代词“之”和表疑问语气“乎”的意义和作用。

2.代词

①相当于“之”,译为“他(们)”。

②相当于“各个”、“各位”,可以指人或事物,也可指处所。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兼词/用于句中,之于)

诸2、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兼词/用于句末,之乎)

3、诸子百家(代词/各)

夫一、名词。

“夫”作名词时,读作“fū”,意思是成年男子或丈夫。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译文:

于是带领儿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

②未几,夫齁声起。

(《口技》)译文:

不久,丈夫的呼噜声想起来了。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唐雎不辱使命》)译文:

这是庸人发怒,不是士发怒。

在古代汉语中,“夫”与“子”连用,组成“夫子”一词,表示对男子的尊称。

④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译文:

先生对我有什么吩咐呢?

二、助词。

“夫”作助词时,读作“fú

”,可以用在句首、句中或句尾。

在句中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一样。

1、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可以不要翻译。

①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专诸刺杀王僚的时候,彗星遮盖了月亮。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译文: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译文:

(齐国)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他们有埋伏。

2、用在句中,只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①岱宗夫如何?

(《望月》)译文:

泰山是什么样的呢?

“夫”字的这种用法极少,初中教材所选古诗文中只此一例。

3、用在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唉”等。

①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论语》)译文:

孔子在河岸上说:

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昼夜不停啊。

“夫”字的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也很少。

三、指示代词。

“夫”作指示代词时,读作“fú

”,相当于“彼”、“此”,可译为“这”、“这个”、“那”、“那个”等。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译文:

我看这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黄生借书说》)译文:

不是那个人的东西而勉强借来,必定担心人家催着要。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译文:

像那连绵的细雨纷纷地下着,一连几个月不放晴……

1、夫战,勇气也。

(助词/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夫2、嗟夫!

吾常求古仁人之心……(助词/句末表感叹语气)

3、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代词/这、那)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名词/成年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