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10117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粮食加工业发展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日处理小麦400吨以上的小麦粉加工企业达427家,是2005年的3.1倍;

年产1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504家,是2005年的2.6倍。

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玉米加工业前10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38%,饲料加工业前10强企业(集团)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21%,其中,最大的饲料生产企业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进入世界饲料行业十强。

  4.食品安全管理加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

  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截止到“十一五”末,制修订粮食加工标准400余项,2003年以前的标准全部得到更新。

全面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生产许可证制度,大型企业基本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食品和饲料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立了905家中央和地方各级粮食质量检验机构、200家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中心)、30家省部级饲料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全面开展食品、饲料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和一定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5.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一批重大关键技术与设备开发取得明显成效,攻克了一批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深加工关键技术,稻壳、米糠、玉米胚和小麦胚等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取得新突破。

大型粮食加工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提升较快,日处理稻谷150吨、小麦1000吨和年处理玉米30万吨、饲料20万吨等成套设备与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方式仍较粗放

  粮食加工业总体上仍处于依赖资源投入的数量扩张阶段,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粮食加工企业规模偏小,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市场竞争能力不强。

日处理能力在100吨以下的稻谷加工企业占65.2%,200吨以下的小麦加工企业占90.4%。

布局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初加工产能相对过剩,稻谷、小麦加工行业产能利用率只有43%和60%左右。

产品仍以初加工为主,专用型、功能性产品偏少,综合效益低,2010年糙米、留胚米、营养强化米产量仅占全国大米产量的3%,专用小麦粉、全麦粉产量仅占总量的11%;

部分大米、小麦粉产品过度加工,造成粮食资源浪费和营养成分流失。

  2.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有待加强

  粮食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要求偏低,部分产品缺乏统一标准。

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薄弱,从原料到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建立。

部分企业法制和诚信意识淡薄,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现象依然存在,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水平有待提高。

  3.科技研发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粮食加工科技研发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2010年,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2%左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

基础研究薄弱,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数量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不足,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大多处于仿制阶段,科技成果储备少、转化慢,产品技术含量低,高品质产品少,制约粮食加工产业升级。

  4.加工产业链条较短,综合利用水平偏低

  稻壳、米糠、麸皮等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较低,产业链不完整,缺乏深度开发利用,产品附加值低。

稻壳用于发电和直接填烧锅炉的比例仅30%左右;

米糠用于制取食用植物油的比例不足10%,杂粮、大豆等加工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率低。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加工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粮食加工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统一指导,支持粮食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粮食加工调节粮食供求的市场化机制尚不完善。

粮食加工业发展滞后于粮食生产,粮食加工引导生产、促进流通和消费、调节供求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局部区域粮食供求总量和品种结构矛盾凸显,粮食加工终端产品调控能力不强。

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应急加工、物流、供应等环节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对粮食应急供应的要求。

  (三)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1)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在总量上将继续保持刚性增长的趋势。

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对粮食的需求从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粮食消费进一步多样化,居民粮食消费趋向安全、优质、营养、方便;

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粮食加工业发展空间较大。

  

(2)粮食供给稳步提高。

随着国家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到2020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增加1000亿斤,总量达到11000亿斤以上。

同时,各地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规模化种植,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基地建设,粮食加工业的原料供给更加丰富,为粮食加工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创造有利条件。

  (3)科技支撑能力增强。

随着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粮食加工领域的推广应用,粮食加工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增强。

不仅可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凸显节能降耗和环保优势,为发展现代粮食加工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宏观环境继续改善。

随着国家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粮食加工业日益受到国家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自2004年以来,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加快发展包括粮食加工业在内的农产品加工业。

2008年农产品初加工税收目录调整后,降低了粮食加工企业的税负。

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粮食加工中小企业发展给予重点支持。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宏观环境逐渐改善。

  2.面临挑战

  

(1)非食用加工需求增长较快。

受生物燃料过度开发、金融投机行为等因素影响,粮食加工转化的需求增长过快,使粮食供求矛盾加剧。

同时,气候变化等因素加剧了粮食产量波动,原料稳定供给的不确定性增强。

  

(2)生产成本压力增大。

随着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粮食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压力增大,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同时,国际金融、能源市场对粮食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更加频繁,增加了国内粮食加工企业的经营风险。

  (3)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管理机制向国内粮食加工等领域转移,有利于推动我国粮食加工产业发展。

同时,大型跨国粮食加工企业依靠资本、技术、管理以及国际化经营等方面的优势,逐步加快进入我国小麦、稻谷加工等领域,国内粮食加工领域竞争加剧,内资粮食加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挑战。

  (4)节能环保任务艰巨。

部分粮食加工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与国际先进水平以及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和环保治理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强化质量安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增强供给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完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

(二)基本原则

  市场导向,政府引导。

充分发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发展机制。

加强政府规划指导,加大对粮食加工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公共服务平台的投入力度,合理引导和控制粮食的非食用加工转化。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妥善处理产能增加与质量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与结构优化、原料供应与产能需求的关系,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导粮食加工业有序、健康和协调发展。

安全卫生,营养健康。

以“安全、优质、营养、健康”为宗旨。

强化质量安全管理,提高准入门槛,倡导适度加工,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提高出品率。

创新驱动,节能减排。

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推进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化、产业化。

加快技术改造,淘汰技术水平低、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减少污染物排放。

综合利用,绿色环保。

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提高粮食资源综合加工及转化利用水平。

推行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加工模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广低碳技术,推进清洁生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形成安全营养、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现代粮食加工体系,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加工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其中,稻谷、小麦加工业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饲料加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

到2015年,粮食加工业总产值达到3.9万亿元,2020年达到6.9万亿元(按2010年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2%,效益不断提高。

形成一批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建成一批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满足粮食消费需求,确保2015年和2020年口粮供给不低于5150亿斤和5050亿斤,饲料用粮不低于4000亿斤和4550亿斤,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占玉米消费总量的比例。

健全粮食应急加工体系及高效供应网络,到2015年大中城市及重点地区的应急加工及供应覆盖面稳步提高,到2020年形成覆盖全国的粮食应急加工及供应体系。

  ——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粮食加工业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到2020年制(修)订粮食加工业标准1000项以上。

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健全,企业普遍建立诚信管理体系。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到2015年和2020年大米、小麦粉总体合格率分别达98%和99.5%以上,饲料产品合格率分别达到93%和95%以上。

  ——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粮食加工技术和装备自主化研发和应用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和2020年,粮食加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0%和45%,加工关键设备自主化率达到60%以上和80%;

分别建成6个和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和30个行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

粮食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到2020年,米糠综合利用率达到35%左右。

粮食加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20%以上。

专栏1:

粮食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

2015年

2020年

行业规模

总产值年均增长率(%)

12

供给保障人)

口粮供应(公斤/人)

饲料用粮(公斤/

>

187

145

178

161

质量安全

制修订标准(个)

饲料产品合格率(%)

280

93

1000

95

科技进步

技术进步贡献率(%)

关键设备自主化率(%)

40

60

45

80

节能减排

米糠综合利用率(%)

单位产值能耗比(%)比2010年降低(%)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

单位产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

20

10

15

35

30

注:

发展目标以前五或十年的平均增长率为参考值。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大力发展粮食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

按照确保口粮、饲料粮供给,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要求,从严控制玉米非食用深加工的盲目发展,严格控制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促进粮食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深加工协调发展。

建立和完善粮食加工引导生产、满足消费、调节供求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建立高效便捷的现代成品粮供应体系,加强大中城市及重点地区供应渠道网点建设;

结合“万村千乡工程”和“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在农村推广连锁经营和优质服务,保障城乡居民食用安全。

  健全粮食应急加工和供应体系。

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成渝等地区的特大城市、省会城市,以及其他重点地区,依托大型粮食加工企业、各级粮食储备库和现代粮食加工物流园区,加强小包装成品粮地方储备、加工企业商业储存相结合的粮食应急加工、供应和储运体系建设,确定一批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指定企业,合理布局应急供应网点,加快建设粮食安全应急预警信息系统,确保调得出、用得上。

(二)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适度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改造提升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型企业。

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区域性、专业型企业为支柱,中小型企业为基础,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

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促进上下游产业的联合和一体化发展。

  推进产品结构调整与升级。

推行系列化、优质化、方便化粮食食品,着力发展专用米、专用粉、全麦粉等新型营养健康产品,加快推动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及主食品工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积极发展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方便食品、休闲食品。

加快研发新产品,丰富花色品种,提高优、新、特产品的比例。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强化卫生、环保、安全、能耗的约束作用,建立产业退出机制,逐步淘汰一批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卫生质量安全和环保不达标、能耗物耗高的落后产能。

到2020年,分别淘汰稻谷加工落后产能3000万吨、小麦加工产能1500万吨,玉米淀粉加工产能300万吨,饲料加工落后产能1500万吨。

(三)加强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推进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

应用现代技术,加强粮食资源深度开发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主食品工业现代化、健康谷物食品加工与绿色储藏、饲料资源开发和现代饲料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提升粮食加工业整体技术水平。

专栏2:

粮食加工业重点推广的先进实用技术

1.高效节能小麦加工新工艺及新设备

强化物料分级与磨撞均衡出粉技术、小麦剥皮制粉等工艺,面粉配粉及散运

技术;

推广面粉品质改良技术和营养强化技术。

2.高效节能稻谷加工新工艺和设备

稻谷低温干燥、产地脱壳、糙米调质、低温升碾米(出机米粒温度升高低于

常规碾米机)等先进实用技术。

3.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及设备

推广馒头、挂面、油条、风干方便面、速冻水饺等主食工业化生产技术;

广米饭、米粉、米糕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4.玉米、杂粮、薯类加工新技术新设备

玉米干法加工技术、方便食品非油炸技术,开发多种早餐和休闲食品。

杂粮、杂豆精选技术;

绿豆粉丝、红豆沙、马铃薯全粉、红薯粉条等生产新

工艺与装备。

5.大豆食品及深加工技术

先进实用的豆制品加工工艺和设备,传统豆制品和新兴豆制品工业化生产技

术与设备,大豆蛋白功能性产品改性技术。

6.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

稻壳发电及热能利用等技术装备;

棉籽壳、玉米芯生产木糖醇、食用菌新技

术,玉米芯残渣生产纤维乙醇新技术;

麸皮、米糠、豆渣加工膳食纤维新技术;

玉米胚芽、米糠、小麦胚芽生产保健食用油等加工新技术;

玉米皮、玉米蛋白、

玉米胚芽提取回收低聚糖、植物甾醇、玉米黄素、叶黄素等高附加值产品新技术。

7.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

玉米深加工中末端高浓有机废水的好氧生物脱氮处理技术;

低温厌氧+多环流

好氧废水处理技术;

高浓度糖醇废水沼气发电技术;

管束干燥机废汽回收综合利

用技术;

生产用水的封闭循环利用技术等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新技术。

  加快企业技术装备改造升级。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装备,采用新型清洁生产技术,实施节能减排。

推进粮机装备自主化,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成套设备制造基地,提高关键设备大型化、智能化水平,重点发展稻谷、小麦、玉米深加工大型高效节能节水设备,加强主食品工业化成套装备的自主创新。

专栏3:

粮食加工业技术改造方向

1.淘汰落后工艺设备

逐步淘汰不符合食品安全卫生要求、工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环保和安全不达标,能耗高,出品率低,质量差的小型稻谷、小麦加工机组;

淘汰小麦湿法清理技术;

淘汰落后的玉米酒精生产工艺等。

2.规模化集约化加工

技术改造或建设一批日处理300吨及以上稻谷加工成套生产线,完成配套技术与设备集成;

建设一批日处理1000吨及以上小麦清洁生产专用粉成套生产线配套集成等;

建设一批日处理1200吨及以上玉米深加工清洁生产与综合利用示范生产线及配套技术设备集成;

以及粮食加工食品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3.副产物综合利用

积极发展稻壳生物质能源产业化开发,建设稻壳发电和热能利用循环经济项目;

推进米糠资源的集中利用,建设一批米糠预处理保鲜、集中制油、糠蜡综合利用、深度开发米糠蛋白、多糖等产品新技术示范项目;

推进玉米皮、玉米蛋白、玉米胚芽、玉米芯等资源的深度利用,深度开发玉米黄素、叶黄素、低聚糖等产品新技术示范项目。

4.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支持玉米深加工清洁生产;

污染物减排集成技术、过程节水与废水回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和高值化利用技术;

大豆蛋白的功能改性,无污染的醇法浓缩蛋白项目的开发,鼓励大豆分离蛋白企业开展乳清水的综合利用。

专栏4:

粮食加工业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

1.稻谷、小麦高效节能加工新技术新装备、清洁生产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解决大米和面粉生产中有害霉菌等污染物残存问题,开发智能化、数字化在线监控技术及设备等。

低电耗碾米技术节能10%,提高出品率2%。

2.主食品工业化新技术

针对传统主食品原料、加工、配方、品质评价等进行系统研究,围绕米制、面制、薯类及其他杂粮等主食品的研发,开发馒头、方便米饭、热风烘干方便面、糙米食品、营养早餐、婴幼儿米粉等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技术及设备。

3.谷物健康食品的加工与保藏技术

研究速食糙米、发芽糙米、蒸谷米、全麦粉及制品、全谷物健康食品、发酵米面制食品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各种改良的方便化谷类食品与食品配料。

研发杂粮高效配粉技术、杂粮粉的挤压物理改性加工技术、蒸煮方便食品加工技术等。

4.粮食加工副产物的增值转化技术

研发高效节能干燥、功能成分高效提取与生物酶法转化、修饰、双螺杆挤压改性与重组技术等。

5.淀粉深度转化加工技术

食用变性淀粉和淀粉糖产品开发应用技术、高活性生物酶制剂、新型氨基酸,有机酸产品、功能性淀粉糖、多元醇和特种功能发酵制品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应用技术;

新型分离技术:

工业色谱柱分离技术、高效膜分离技术、高效结晶技术等;

生物炼制技术:

高效微生物菌种定向改造及新型发酵菌株和新型酶品种的构建及选育技术;

发酵、酶转化过程优化控制技术。

6.粮食及其制品加工的质量安全检测控制技术

建立对添加物高通量的现场检测和实验室确证检测技术,农药残留、真菌毒素快速自动筛查、高通量检测技术;

粮食食品中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溯源技术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的预警预报系统等。

专栏5:

粮食加工业重点研究的现代技术

1.主食食品生物技术

应用食品生物技术提高粮食高效综合利用的技术水平,研发主食品深加工中新型食品酶与高效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调控与优化技术、食品组分的生物修饰与改性技术、食品安全生物检测技术、食品生物保鲜与包装技术。

2.现代高效分离技术

研究生物酶解、超声波、微波和强电场现代高效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双水相萃取、膜分离、模拟移动床色谱、高速逆流色谱、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等现代高效分离技术。

3.非热杀菌技术

开展应用于方便米饭、方便米粉、豆奶等主食和植物饮料等粮食加工产品中的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高压脉冲光杀菌、高压静电场杀菌、瞬间强光杀菌、辐照杀菌、高密度CO2杀菌等非热杀菌技术研究。

4.现代食品干燥技术

研究喷雾冷冻干燥、真空低温干燥、组合干燥等现代食品干燥技术。

解决干燥过程中存在产品易变性、耗能高等问题。

5.谷物及其淀粉物理改性技术

开展微粉化、超高压、挤压等物理改性技术研究。

  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粮食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