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82116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2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上册14单元整合教案Word格式.docx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62页对应的元素符号及汉字的识记

板书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如何利用化学改善我们的生活

1.生产化肥和农药2.合成药物3.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4.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三、人类认识化学的历史

1.上古时期:

发现和使用火

2.古代时期:

发现更多物质变化并加以应用

例:

冶金(孔雀石→铜;

冶铁)、陶瓷、酿酒、酿醋、火药、造纸、染料等

3.道尔顿、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

创立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近代化学基础

4.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编制元素周期表

→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5.现阶段的化学

能利用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探索纳米技术制造出特定功能的产品。

四、“绿色化学”的理念

五、如何学好化学

教学反思

讲解到冶炼金属的时候,孔雀石转换为铜的过程可以适当提出一些化学符号,既使学生感到新奇,促进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使后期布置作业时不至于太突兀。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共2课时)

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予以辨识、区别;

会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通过运用实验、组织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了解化学的动力

重点:

1.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归纳。

2.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难点: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3.区分性质与变化。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

实验1-1、1-2所用仪器药品、镁条、酚酞

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回顾】回顾化学研究的对象:

(学生答:

)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引入】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过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完成教材第7页的实验记录。

演示实验1-1

(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1

(2):

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提升)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1-1(3):

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讲解】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

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1(4):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补充实验】镁条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的中和反应(酚酞做指示剂)

【思考】有发光、发热、颜色改变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讨论】例:

灯泡发光、发热;

红墨水滴加到水中等。

【小结】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时,不能只看有无现象,而应该看是否生成了其他物质,有些化学变化是没有明显现象的,物理变化也可伴随有明显的现象,如灯丝通电时发光也放热。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总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变化时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而两种变化之间的联系则是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第2课时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回顾&

引入】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物质的变化,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并且学习了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物质的性质。

与物质的类似,物质的性质也可以进一步细分。

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

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学生讨论】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等。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对应的,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讲解】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

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对于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和变化也非常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条件改变时,物质的性质也会随着发生变化,因此描述物质性质时往往要注明条件。

如:

液体的沸点会随着大气压强变化而改变,而大气压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们把101kPa规定为标准大气压。

【演示】演示实验1-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B.高粱酿酒C.酒精挥发D.蜡烛燃烧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木炭燃烧B.食物腐烂C.矿石粉碎D.火药爆炸

3.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4.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5.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D.水在4℃密度最大为1g/mL

6.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煤气燃烧C.湿衣凉干D.菜刀生锈

【小结】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变化时,往往描述的是一个过程;

而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

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3)折叠纸张——物理变化纸张可以折叠——物理性质

【总结】通过学习本课题,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这四个概念,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它们的本质区别。

优+学案相应习题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

(1)定义: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

只有形态的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又叫化学反应)

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2、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

通过实际课堂反馈,个人感觉实验1-1

(1)

【即水的沸腾与冷凝】可不在课上进行,改由学生回忆家中水壶烧开水的场景,这样既避免了液体加热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也节省时间,进而可以把绪论与课题1压缩到2课时完成。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共2课时)

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通过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通过操作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实事求是精神。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小刀、水槽、小烧杯2个、集气瓶(配玻璃片)2套、胶头滴管

蜡烛、火柴与火柴梗若干、澄清石灰水、小木条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引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在做好化学实验的同时注意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

那么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一个小实验来体验一下科学探究。

【讲解】在点燃蜡烛前,请大家开动脑筋,运用各种手段仔细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注意:

提示学生用水作为参照物来研究蜡烛的密度)

【讨论与总结】

(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

一般蜡烛为圆柱形、乳白色、固体;

特殊的蜡烛,如生日蜡烛,有多种颜色和形状,但那是添加染料与使用模具所造成的;

蜡烛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

(2)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会发现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同时说明蜡烛的硬度不大。

【过渡】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肯定,让学生结合蜡烛的这些性质,点燃蜡烛,观察燃烧着的蜡烛有哪些特点,并予以补充:

(1)燃烧着的蜡烛有没有声音?

形状有没有什么改变?

——蜡烛点燃后,可以持续安静燃烧,并在燃烧过程中缓慢地变短。

(2)蜡烛的火焰有什么特点?

——蜡烛的火焰在轻微地闪烁,在火焰的上方有黑烟生成。

(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如果没有风,火焰可以一直保持轻微的闪动。

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

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焰心);

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内焰);

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外焰)。

(3)蜡烛靠近火焰的地方在形状、温度、质地上有什么变化?

——在靠近火焰的地方,蜡烛是湿热的,而且很软;

距离火焰较远部分蜡烛仍是冰冷的,硬的。

燃烧着的蜡烛顶部受热熔化形成一个凹槽,液态的石蜡储存于凹槽中,浸润着灯芯。

(4)把一根火柴梗平在蜡烛的火焰中约一秒钟,取出火柴梗,火柴梗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可以看到处于火焰最外层的先变焦,第二层变化次之,最里层变化最小;

这说明火焰的温度是从里向外依次升高的,即外焰的温度是最高的,焰芯的温度是最低的。

【过渡】充分肯定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的表现,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哪些物质:

(1)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石灰水变浑浊。

(3)根据以上信息,推测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过渡】指导学生熄灭蜡烛,观察熄灭蜡烛的过程中蜡烛的变化——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

立即用火柴去点燃白烟,观察现象——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指出这是石蜡小颗粒)

【总结】总结教学内容,指引学生完成实验记录(样式参照板书)

第2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引入】人每时每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究竟有什么不同。

【探究】1.在引导学生开始探究之前,给学生提供教材14页的4条信息;

2.教师演示,让学生根据示范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3.组织学生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明了什么?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个瓶子中分别会发生什么现象?

——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

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总结】结合实验实际结果,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随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

2.人呼出的气体中的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水和氧气D、氧气

3.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4.薯片拆封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变软,这是为什么?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点燃前:

组成:

石蜡和棉芯;

颜色:

一般为白色;

状态:

固体,一般为圆柱体;

密度:

比水小;

硬度:

2、燃烧时:

安静燃烧、长度渐短;

有黑烟;

火焰分三层:

外焰、内焰、焰心;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温度最低;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熄灭后:

有可被点燃的白烟飘出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

现象

结论

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集气瓶中

空气瓶中燃烧更旺、时间更长

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更少

澄清石灰水分别滴入集气瓶中

呼出气体瓶中液体更浑浊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更多

对着干燥玻璃片呼气

玻璃片上生成水雾

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更多

这是学生第一次较系统地认识并操作化学实验,实际授课中,学生积极性很高。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天气原因,烧杯并不能持久地保持干冷,这给实际实验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在今后的教学时应该注意想办法克服天气对实验仪器的影响,或者采取其他方式替代对干冷烧杯的使用。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共3课时)

知道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操作方法和实验原理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

初步了解一些化学实验室的规则;

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

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

通过讲解、演示、实际操作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加深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初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化学实验室的实验规则和常用仪器的名称、作用。

2.药品的取用;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材17页图1-21全套仪器实验1-3~1-8所用仪器药品

第1课时实验室规则与安全常见化学实验室仪器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因此学习化学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

而在走进化学实验室之前,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认识一些实验的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以便能正确、快速、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讲解】介绍实验室规则及常见安全处理措施,如扑灭起火的正确方法,如何处理酸碱灼伤等;

介绍图1-21中所出现的实验仪器,给出仪器的标准名称,强调学生注意某些关键字的写法(如“坩埚钳”等)。

讲解部分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如玻璃棒、铁架台、烧杯等;

试管等在后续课时中陆续给出),指出可以直接加热、可以隔石棉网加热、不可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烧杯、烧瓶;

量筒、集气瓶等)。

【练习】随机展示实验仪器,要求学生口述或板演其名称,叙述其是否可被加热。

第2课时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固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

引入】在对实验室规则和常见仪器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实验室药品的取用。

在具体到某种药品的取用之前,我们先来学习总的取用规则。

【讲解】实验室化学药品取用规则:

1.取用药品要做到“三不原则”:

①不能用手接触药品 ②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扇闻法】

③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注意节约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取用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①实验剩余的药品既不能放回原瓶 ②也不能随意丢弃 ③更不能拿出实验室 ④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过渡】以上是实验室药品取用的总体原则,接下来我们将要进一步学习具体的药品取用方式。

【讲解】固体药品的取用:

1.储存:

广口瓶

2.取用:

一般用药匙,块状药品可用镊子,用过的药匙和镊子要立即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3.

(1)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仪器:

镊子

步骤:

先把容器横放,用镊子夹取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在容器口,再把容器慢慢地竖立起来,使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沿容器壁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

【演示】实验1-3

(1)

(2)粉末状或小颗粒状药品的取用(一横二送三直立)仪器:

药匙或纸槽

先把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小心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入底部,以免药品沾在管口或试管上。

【演示】实验1-3

(2)

【讲解】如果要取用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就需要使用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一放:

把天平水平放置。

二调:

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游码归零,调节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三测:

左物右码、先大后小、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四读:

m物=m码+m游。

【提示学生,若不是左物右码,对读数的影响?

在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事项:

A.添加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并先放大后放小;

B.称量完毕,砝码要放回砝码盒,游码要归零。

C.任何药品都不能直接放在盘中称量,干燥固体可放在纸上称量,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烧杯或表面皿等玻璃器皿中称量。

D.称量一定质量的药品应先放砝码,再移动游码,最后放药品;

称量未知质量的药品则应先放药品,再放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过渡】学习了固体药品的取用,接下来要学习的是液体药品的取用

细口瓶

2.大量液体药品可用倾注法。

(一倒二向三紧挨)

①瓶盖倒放在实验台(防止桌面上的杂物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

②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残留的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瓶口紧靠试管口,缓缓地将液体注入试管内(快速倒会造成液体洒落);

④倾注完毕后,立即盖上瓶塞(防止液体的挥发或污染),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3.少量液体药品可用胶头滴管取用

胶头滴管的使用注意事项:

①先排干净再吸液;

②垂直悬滴,防沾污;

③胶头在上,防倒流;

④用过洗净,防污染;

⑤滴瓶配套,不冲冼。

4.一定量的液体可用量筒取用

量筒的注意事项:

①必须放平;

②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

③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讨论】若仰视或俯视,有何影响?

【总结】结合示意图等方式,得出结论:

若仰视则读数偏低,即液体的实际体积>

读数;

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

读数。

【演示】实验1-4

【练习】

1.走进化学实验室,同学们学会了最基本的操作,以下操作正确的是(  )

 

A.

量取液体

B.

固体药品取用

C.

熄灭酒精灯

D.

称量固体

2.走进化学实验室,同学们能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以下操作不正确的是(  )

第3课时物质的加热仪器装置的连接与洗涤

【引入】在学习了实验室药品的取用规则及方法后,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溶解的操作:

少量固体振荡溶解(提醒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