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669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3.1.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3.3.1.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

3.3.1.4环卵沉淀试验。

3.3.1.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

3.3.2粪检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毛蚴(见附录C)。

3.3.3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虫卵(见附录C)。

3.4吡喹酮试验性治疗有效

4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等予以诊断。

5诊断标准

5.1急性血吸虫病

5.1.1疑似病例:

应同时符合3.1.1和3.2.1。

5.1.2临床诊断病例:

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1或3.4。

5.1.3确诊病例:

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和3.3.2。

5.2慢性血吸虫病

5.2.1临床诊断病例:

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1。

5.2.2确诊病例:

应同时符合3.1.2、3.2.2和3.3.2或3.3.3。

5.3晚期血吸虫病

5.3.1临床诊断病例:

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1(既往确诊血吸虫病者可血清学诊断阴性)。

5.3.2确诊病例:

应同时符合3.1.2、3.2.3和3.3.2或3.3.3。

6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

6.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疟疾、伤寒、副伤寒、肝脓肿、败血症、粟粒型肺结核、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的一些临床表现与急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肠结核以及慢性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症状有时与慢性血吸虫病相似,应注意鉴别。

6.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应注意结节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疟疾、结核性腹膜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与晚期血吸虫病有相似临床症状疾病的鉴别。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A.1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广东、广西、上海、福建、浙江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

流行区最东为上海市南汇区,东经121°

51′;

最南为广西的玉林市,北纬22°

20′;

最西为云南省云龙县,东经99°

04′;

最北为江苏省宝应县,北纬33°

15′。

血吸虫病的传播具有地方性和季节性特点,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人和40多种哺乳动物均可感染血吸虫病,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人或其他哺乳动物接触了疫水后感染血吸虫。

影响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

自然因素如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

A.2临床表现

A2.1急性血吸虫病

对发生于初次感染者,在接触疫水后1d~2d内,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部分病人感到痒。

突出症状是发热,特点是病人体温午后开始逐渐升高,傍晚时达到高峰,至午夜大汗热退,热退后病人症状明显减轻。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者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脏肿大。

若不及时治疗,会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可导致死亡。

A2.2慢性血吸虫病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偶有轻度肝脏或脾脏仗大,多数肝功能正常。

但可因重复感染而出现明显的症状与体征。

常见的症状有间歇性慢性腹泻、慢性痢疾。

腹泻、粘液血便常于劳累后加重。

有的可表现明显的肝脏肿大,以左叶显著,且部分人有脾脏肿大。

嗜酸粒细胞多数增高。

A2.3晚期血吸虫病

患者常有不规则的腹痛、腹泻或大便不规则、纳差、食后上腹部饱胀感等症状。

时有低热、消瘦、乏力,导致劳动力减退。

常伴有性功能减退。

肝脏肿大,质硬,无压痛。

脾脏肿大明显,可达脐下。

腹壁静脉曲张。

进一步发展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腹水、黄疸,甚至出现肝昏迷。

患者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易并发病毒性肝炎而明显加重病情。

晚期血吸虫病分为4种类型:

①巨脾型:

指脾脏肿大超过脐平线或横径超过腹中线者。

②腹水型:

患者常在上消化道出血、合并感染、过度劳累或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后诱发,腹水可时消时现,病程从数年到10年以上。

③结肠增厚型:

亦称结肠肉芽肿型或结肠增殖型。

常表现有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

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或索条状物,有轻度压痛。

④侏儒型:

系儿童时反复多次感染血吸虫,又未及时治疗所致,患者发育迟缓,身体矮小。

实验室检查多见贫血、肝功能异常,严重病例(如腹水)可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血清学检查

B.1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

B.1.1抗原:

为用葡聚糖凝胶G100初步纯化的SEA致敏的绵羊红细胞。

所用绵羊红细胞先经2.5%戊二醛化及1:

5000鞣酸溶液鞣化后再行致敏。

致敏后的红细胞以含10%蔗糖及1%正常兔血清的PH7.2PBS配5%悬液,分装安瓿低压冻干封存。

每批致敏红细胞作效价测定,滴度达1:

1280~1:

2560为合格。

抗原也可采用SEA和AUA的混合抗原;

血球也可采用人“O”型红细胞。

B.1.2操作方法

B.1.2.1启开安瓿,每支以1ml蒸馏水稀释混匀备用。

B.1.2.2用微量滴管加4滴(0.025ml/滴)生理盐水于微量血凝反应板第一排第二孔内,第三孔空白,第四孔加1滴。

B.1.2.3第一孔内储存待检血清,并从中吸取血清1滴加入第二孔内,充分混匀后,吸出两滴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各加1滴。

在第四孔混匀后弃去1滴使第三孔、第四孔血清稀释度为1:

5,1:

10。

B.1.2.4用定量吸管吸取致敏红细胞悬液,于第三孔和第四孔内各加1滴,立即旋转震摇2min,室温下静置1h左右,观察结果。

B.1.2.5每次试验均应有阳性血清作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阴性对照。

B.1.3结果判断

B.1.3.1阴性反应为红细胞全部沉入孔底,肉眼见一边缘光滑,致密的小圆点。

B.1.3.2阳性反应: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皱褶。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充满整个孔底。

++红细胞形成薄层凝集,面积较“+++”者小。

+红细胞大部分沉集于孔底,形成一圆点,周围有少量凝集的红细胞,肉眼见周边模糊(或中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空白点)。

B.1.4反应标准:

以血清1:

10稀释出现凝集反应可判为阳性。

B.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B.2.1抗原或抗体:

常用SEA包被载体检测抗体,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包被载体以检测抗原。

B.2.2操作方法

B.2.2.1于微量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塑料板的凹孔中加入100μl以PH9.6碳酸盐缓冲液稀释的SEA或单克隆抗体,置4℃过夜。

B.2.2.2次日倾去抗原,用含有0.05%吐温-20的磷酸缓冲盐水(PBS-TPH7.4,0.01mol/L)洗涤3次,每次5min。

B.2.2.3于凹孔中加入以PBS-T作1:

100或 

1:

200稀释的受检者血清及参考血清(每批设1个阴性对照和1个阳性对照)100μl,37℃,1h。

B.2.2.4倾去血清,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

B.2.2.5加入以PBS-T作1:

1000或 

40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合物100μl,37℃,1h。

B.2.2.6倾去酶标记结合物,以PBS-T洗涤3次,每次5min。

B.2.2.7加入100μl已加H2O2的邻苯二胺(OPD)或四甲基联苯胺(TMB)底物溶液,37℃,30min。

B.2.2.8在各凹孔中加入2mol/L硫酸(H2SO4)50μl以终止反应。

B.2.2.9在酶标专用比色计上读取492nm(OPD为底物)或450nm(TMB为底物)光密度(OD)值,以P/N≥2.1倍判为阳性。

B.3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试验(DDIA)

B.3.1抗原:

胶体染料标记的血吸虫SEA。

B.3.2操作方法

B.3.2.1轻轻混匀抗原贮存管中胶体染料标记的抗原液。

B.3.2.2加50μl标记液至PVC小杯中,再入10μl待检血清,缓缓混匀1min。

B.3.2.3取试纸条插入小杯中,约10min左右,待对照带区出现紫蓝色反应带,即可判断结果。

B.3.3结果判断

以检测带区和对照带区均出现紫蓝色反应带为阳性;

以对照带出现紫蓝色反应带,而检测带区无反应为阴性。

B.4环卵沉淀试验(COPT)

B.4.1虫卵:

热处理超声干燥虫卵粉。

以重感染兔血清(接种尾蚴1500~2000条,42d的兔血清)测试环沉率>30%为合格。

B.4.2操作方法:

先用熔化的石蜡在洁净的载玻片两端分别划两条相距20mm的蜡线,在蜡线之间加受检者血清2滴(0.05ml~0.10ml),然后用针头挑取干卵约100个~150个,加入血清中,混匀,覆以24mm×

24mm盖玻片,四周用石蜡密封后,置于37℃温箱中,经48h~72h后用低倍(80×

~100×

)显微镜观察反应结果,疑似者应在高倍(400×

)显微镜下加以识别。

为简化操作亦可选用预制的有双圆孔的双面胶纸条,只需在圆孔中加入干卵和50μl血清,覆以盖玻片,置37℃孵箱中48h,观察结果。

或选用预制干卵PVC膜片,只需加入血清,置湿盒中37℃保温经24h取出,倾去血清,加少量盐水显微镜下观察反应。

B.4.3反应标准:

典型的阳性反应虫卵周围有泡状、指状或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边缘较整齐,有明显的折光。

其中泡状沉淀物须大于10μm(约相当于两个红细胞大小),才能定为阳性。

阳性反应的标本片,应观察100个成熟虫卵,计算其沉淀率;

阴性者必须看完全片。

阴性反应:

虫卵周围光滑,无沉淀物;

或有小于10μm的泡状沉淀物。

阳性反应的强度和环沉率:

“+”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小于虫卵面积的1/4;

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小于虫卵的长径。

“++”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的1/4;

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的长径。

“+++”虫卵周围出现泡状、指状沉淀物的面积大于虫卵面积的1/2;

细长卷曲的带状沉淀物相当于或超过虫卵长径的2倍。

计算环沉率(%)=阳性虫卵数/全片观察成熟虫卵数×

100%

环沉率≥3%时,判为阳性。

B.5斑点金免疫渗滤试验(DIGFA)

B.5.1抗原:

1%血吸虫SEA

B.5.2操作方法

B5.2.1在小盒中央膜上加B液(PH8.2的0.02MTRIS-Hcl缓冲液)2滴(100μl),待渗入。

B.5.2.2加待检血清25μl,待渗入。

B.5.2.3加B液2滴(100μl),待渗入。

B.5.2.4加入A液(金标记SPA或抗人IgG结合物)2滴,待渗入。

B.5.2.5加B液2滴(100μl),待渗入。

B.5.3结果判断:

在膜上显示红色斑点为阳性,仅留白色背景为阴性。

色泽接近标准阳性者为+,色泽与阳性血清一致者为++,色泽深于标准阳性者为+++。

病原学检查

C.1粪便检查

C.1.1尼龙绢袋集卵孵化法

操作步骤:

取受检者粪便约30g,先置于40目~60目/25.4mm的铜丝筛中,铜丝筛置于下口夹有铁夹的尼龙绢(260目/25.4mm)袋口上,淋水调浆,使粪液直接滤入尼龙绢袋中,然后移去铜丝筛,继续淋水冲洗袋内粪渣,并用竹筷在袋外轻轻刮动助滤,直到滤出液变清。

取下夹于袋底下口的铁夹,将袋内沉渣淋入三角烧瓶。

如需加做沉淀镜检,可在烧瓶中吸取沉渣3滴~4滴放在载玻片上,抹成涂片,涂面应占载玻片面积的2/3。

涂片的厚度以能透过涂片尚能看清印刷字体为标准,将涂片置于低倍显微镜下检查。

全片镜检时间不宜少于2min,每份粪便至少检查两张涂片,镜检时应仔细识别血吸虫卵和其他蠕虫卵。

然后将盛有粪便沉渣的三角烧瓶加水至离瓶口1cm处,放入孵化室(箱)或在室温下孵化。

一定时间后取出烧瓶,观察毛蚴。

一般需观察2次~3次,观察时间随温度高低而不同。

温度高时孵出较早;

温度低时毛蚴孵出迟。

气温超过30℃时,第1次观察可在0.5h~1h后进行,阴性者可在4h后观察第2次,8h观察第3次,3次均为阴性者,判作阴性结果;

气温在26℃~30℃时,可在孵化后4h开始观察,阴性者8h及12h再观察1次;

气温在20℃~25℃时,则可在8h后观察第1次,12h后观察第2次;

如利用自然气温孵化,一昼夜之间的气温悬殊,可在操作后的次晨再观察1次。

一般室温在25℃以上时,可利用自然气温孵化,无需加温。

观察毛蚴时,应将烧瓶向着光源,并衬以黑纸板。

要注意毛蚴与水中原生动物的区别。

如有怀疑,可用毛细吸管吸出,在显微镜下鉴别。

C.1.2改良加藤厚涂片法

置尼龙绢片(80目~100目/25.4mm)于受检粪样上,用软性塑料刮片在尼龙绢片上轻刮,粪便细渣即由绢片微孔中露至绢片表面。

将定量板(3cm×

4cm×

2.5mm,板中圆孔的孔径为3.5mm,刮平后,孔中可容粪量41.7mg)放在载玻片中部,以刮片从尼龙绢片上刮取细粪渣填入定量板的中央孔中,填满刮平。

小心提起定量板,粪样即留在载玻片上。

取一张经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渍24h的亲水性玻璃纸(30mm×

30mm),盖在粪便上,用橡皮塞或另一块载玻片覆于玻璃纸上轻压,使粪便均匀展开至玻璃纸边缘。

编号后置于25℃室温,相对湿度75%下过夜,镜检。

否则会因透明过度而漏检。

每份粪样至少需做2张涂片,以镜检每片平均检出的虫卵数乘以24即为1g粪便中的虫卵数(EPG)。

C.1.3集卵透明法

将粪便充分搅匀后,取5g置于搪瓷杯中,加水调成粪液。

把粪液通过60目/25.4mm的铜丝筛淋水滤入2只套叠在一起的尼龙袋中(袋深20cm,袋口直径8cm,外袋260目/25.4mm,内袋120目/25.4mm)。

然后移去铜丝筛,继续淋水冲洗袋内粪渣,并把袋轻轻振荡,使加速过滤,直至滤出液变清为止。

用药勺刮取外袋内全部沉渣,分作涂片。

在沉渣图片上,覆盖经甘油-孔雀绿溶液浸渍24h的亲水性玻璃纸(2cm×

5cm),以玻片压匀,置室温中过夜,次日镜检。

以全部沉渣获得的虫卵数相加,再除以5得出每克粪便中虫卵数(EPG)。

C.2直肠活组织检查

按医院常规进行。

本法可用于医院和血防站内对疑似病人的诊断,不宜用于普查。

鉴别诊断

D.1急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1.1疟疾 

大多数病人有寒战;

间歇型发热可每日发作,但多为隔日发作;

肝脏肿大不明显;

白细胞计数往往正常或减少,嗜酸粒细胞百分比不增高;

血液检查可找到疟原虫。

D.1.2伤寒、副伤寒 

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起病第二周胸腹壁出现少量斑丘疹(玫瑰疹)。

白细胞计数减少及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减低甚至降至零;

早期血细菌培养、后期尿及粪培养可获伤寒杆菌。

肥达反应在急性血吸虫病病人中亦可出现阳性,如病程中凝集价持续增高,则伤寒的可能性较大。

D.1.3肝脓肿 

病人常有肝区疼痛,压痛极为明显,且较局限。

X线透视下,常见到右侧横膈抬高,表面不整齐以及运动障碍等现象。

B型超声检查肝脓肿病人肝区探查可见蜂窝状结构,回声较低,液化处出现无回声区,如行肝穿刺获得典型的脓液。

D.1.4败血症 

弛张热、畏寒、出汗、全身关节酸痛、毒血症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等为其特征。

皮肤粘膜常有出血点。

多伴有皮下脓肿、肺炎、胸膜炎、胆道及泌尿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

血细菌培养常可出现阳性。

D.1.5粟粒型肺结核 

发热多为弛张热,白细胞总数近正常,中性粒细胞有时偏高。

肺部X线摄片可协助诊断。

D.1.6钩端螺旋体病 

潜伏期较短,一般为8d~12d,病程亦短,一般为1周~2周;

临床表现多为“流感伤寒型”,病人先有寒战,继而发热,并有头痛、眼结膜充血、怕光及全身肌肉疼痛等;

肌肉疼痛尤以腰、颈及腓肠肌痛为明显;

白细胞总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占0.80~0.90。

在发病第1周的血液和第2周的尿内,可找到钩端螺旋体,血培养可分离出病原体。

发病2周以后,病人血清中出现抗体,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

D.2慢性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慢性痢疾或肠炎粪便培养可获致病菌或阿米巴原虫。

肠结核多继发于肺或其他部位的结核病,常伴有发热等毒性症状,胃肠道钡餐或内镜检查均有助于明确诊断。

慢性病毒性肝炎病人大多有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腹胀、乏力等表现,转氨酶常反复增高。

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有助于鉴别。

D.3晚期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D.3.1结节性肝硬化多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肝细胞损害较明显,临床上乏力、食欲减退、腹胀、黄疸、蜘蛛痣、肝掌及男性乳房肿大等较为多见。

肝脏表面有时可扪及较粗大的结节,后期肝脏常萎缩而难以触及。

脾脏肿大不明显。

肝功能损害显著,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常增高。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核心抗体(抗HBc)测定可呈阳性,病程进展快,预后较差。

但应注意晚期血吸虫病可并存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表现为以肝炎后肝硬化为主的混合性肝硬化。

D.3.2原发性肝癌 

病程进展迅速,常有发热、体重显著减轻,肝区持续疼痛,肝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凸凹不平,可出现迅速加深的黄疸和急剧增加的腹水,腹水呈草黄色或学性。

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甲胎蛋白(AFP)阳性。

肝脏B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CT)显示占位性病变。

D.3.3疟疾 

一些疟疾病人脾脏可明显肿大,但疟疾病人有反复发作的疟疾病史,血涂片检查可找到疟原虫,抗疟疾治疗效果好。

D.3.4结核性腹膜炎 

无门脉高压症,常有发热及肺部原发结核病灶,腹水量少或中等,为渗出液,少数呈血性。

D.3.5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脾脏明显肿大,可达巨脾程度,常伴有低热,血液检查周围血液中白细胞数显著增多,并有幼稚白细胞,骨髓检查有助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