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5652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用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的吸收率实验讲义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处在同一电子能级和同一振动能级的电子,因转动能量的不同又可为若干“分级”,称为转动能级。

J=0,1,2,……表示在A电子能级和V=0振动能级的各转动能级。

J=0,1,2,……表示在A电子能级和V=1振动能级的各转动能级。

故分子的能量

等于电子能(

)、振动能(

)和转动能(

)之和:

(1)

当基态分子从外界吸收能量后,便发生分子的能级跃迁,即从基态能级跃迁到激发态能级。

分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其吸收能量也具有量子化特征,即分子只能吸收等于两个能级之差的能量:

(2)

由于三种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不同,故分子受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后跃迁,其吸收光谱在不同的光区出现。

电子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

较大,一般在1~20

根据电子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由

(2)式可计算其相应的波长。

反之,根据波长可计算其相应的跃迁能量。

这种由于分子吸收电磁辐射后而产生电子能级跃迁所获得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电子光谱,又因为电子光谱主要处于紫外—可见光区,或称为紫外-可见光谱。

分子振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

约比

小10倍,一般在0.05~1

相当于红外光的能量。

所以,因振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振动光谱,或称红外光谱。

分子转动能级跃迁所需的能量

小10到100倍,一般小于0.05

相当于远红外光甚至微波的能量。

所以,因转动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分子吸收光谱称为转动光谱,或称远红外光谱。

分子吸收电磁辐射而发生电子能级间的跃迁和振动能级间的跃迁时,总伴有转动能级间的跃迁。

由于转动能级间隔太小,一般光谱仪的分辨能力不足以把这些谱线分开,诸谱线便连成一片,表现为带状。

所以,分子吸收光谱是一种带状光谱。

如图2所示,由光源D(或W)发出的复合光,经分光器G色散为单色光,此单色光经旋转扇形镜调制为1500转/分钟的交变信号,并分成S和R两束。

此两束光分别通过样品池和参比池而到达接受器B。

扇形镜构造如图3所示,S为透射光束,R为反射光束,D为不透也不反的背景,因此,由接受器(光电倍增管)输出如图4所示的电信号。

与扇形镜同步旋转的编码器分别控制三路信号的通断,使之依次通过放大、转换及运算处理系统,并将扣除背景D之后的透射比输出。

2dsin()=K

图2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扇形镜图4输出信号示意图

实验仪器

本实验是在天津市港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WGZ—8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进行。

该仪器由主机、计算机、显示器、键盘、打印机及配套电线、电缆组成。

其连接方式如图5所示

图5仪器连线图

下面对该仪器的性能及规格、光学系统、扫描系统、狭缝及滤光片转换机构、光源转换机构和整机的电子电路及数据处理系统分述如下。

(一)性能及规格

工作波段200—800nm

波长精度±

0.5nm

波长重复性0.3nm

光谱宽度0.1、0.5、1.0、2.0、6.0nm

分辨能力0.3nm

杂散光0.3%

测量范围透过率0—200%T

吸光度-3—2.5Abs(线形保证)

测量精度透过率0.5%(0—100%T)

吸光度0.005Abs(0—0.5Abs)

横坐标扩展任选

纵坐标扩展任选

测试方式能量、透过率、吸光度

扫描方式单程、重复、定点

外形尺寸主机:

710×

605×

210(mm)3

显示器:

395×

365×

320(mm)3

计算机:

430×

420×

140(mm)3

键盘:

480×

190×

35(mm)3

功率220V±

10%50HZ±

1HZ约300W

重量主机:

约50kg

(二)光学系统仪器的光学系统如图6所示

图6光路系统原理图

由光源D(或W)发出的光,经反射镜M1聚焦在入射狭缝S处。

入射狭缝S置于准光镜M2的前焦点上,故经M2反射后的光束变为平行光束,其相对口径为D/F=1/7.5。

经光栅G(1200L/mm)色散后,由M3聚焦在出射狭缝

处。

这一单色器采用了对称式布置的Zeny-Turner系统。

从而保证了轴外象差的自动平衡和较低的杂散光。

M2与M3是完全相同的一对球面镜,保证了光路系统的完全对称。

在入射狭缝S前,置有消除高级次光谱的截止滤光片F,扫描过程中,滤光片自动切换。

通过出射狭缝

的单色光,经M4反射及旋转扇形镜(CH)调制后,交替投射在反射镜M5、M6上,从而使光束分成频率为25C/S的双光束(即R和S两束光),它们经M5、M6分别聚焦在样品池和参比池上,通过样品池和参比池后,再经过M7,M8和M9交替会聚到光电倍增管的接受面上。

因为该仪器采用了双光束不等比100%T自动平衡原理,两束光是从不同角度入射到接受器靶面的。

旋转扇形镜(CH)的结构如图3所示,在360º

范围内分作四部分,1/4为反射部分,1/4为透射部分,其余为既不透射也不反射的背景。

当反射部分进入光路时,参比光束到达接受器,而当透射部分进入光路时,则样品光束到达接受器。

当背景反射不可能完全为0时,将有一个很低电平的信号输出,因而接受器输出了如图4所示的电信号。

(三)扫描系统

仪器采用如图7所示“正弦机构”进行波长扫描,丝杠由步进电机通过同步带驱动,螺母沿丝杠轴线方向移动,正弦杆有弹簧拉靠在滑块上,正弦杆和光栅台联接,并绕光栅台中心回转(如图8),从而带动光栅转动,使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出射狭缝而完成“扫描”。

图7扫描机构原理图

图8光栅台

(四)狭缝机构及滤光片转换

狭缝机构如图9所示,缝宽改变是由微机程序自动控制步进电机转角来实现的,步进电机轴与偏心轮紧固,当偏心轮转动时,靠其偏心量推动固有缝片的一对框架对称移动,从而改变狭缝的宽度。

图9狭缝机构示意图

为消除短波的高级次光谱,分光器设有前置滤光片,其切换波长为360nm和620nm。

步进电机由微机程序自动控制,而滤光片支架与电机轴固定,其结构原理如图10所示。

图10滤光片机构示意图

(五)光源转换

仪器光源有氘灯和溴钨灯组成,换灯波长可在340-360nm之间选择,通常情况下为360nm。

本仪器的光源转换是通过转动反射聚光镜M1实现的。

M1的转动则是由微机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的。

M1的转动中心线与电机轴线一致,在灯座旁设有检零片,当检零片通过光电开关时,就给出了步进电机转动的初始位置,其结构原理如图11所示。

图11光源转换

(六)整机电子电路及数据处理单元

图12为整机电子电路及数据处理单元原理框图。

图12整机电子电路及数据处理单元原理图

被调制的光信号投射在光电倍增管上,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由于光电倍增管是一种高阻抗电流器件,所以前置放大器采用高阻抗输入,以转化成电压信号,并线性地进行适度放大。

被放大了的模拟信号,馈入A/D转换单元,转换成数字量,最终通过微型计算机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并通过终端装置显示或打印出被测样品的谱图。

为了提高整机系统的测光精度,A/D转换采用12bit集成电路,其转换精度达1/4096。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信号分离工作,将产生同步信号的旋转编码器与产生调制光信号的扇形镜同步运转,这样同步信号永远地与扇形镜的调制频率同步,从而完成仪器一系列横坐标控制功能。

仪器在波长扫描过程中,自动的改变负高压电平,从而平稳地进行整机系统增益的调节,以保证仪器正常地进行工作。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按照图5所示,将主机、计算机、显示器、键盘、打印机用配套电线、电缆连接。

二、接通电源,打开WGZ-8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度计程序。

进入系统后,自动显示工作界面,同时初始化,波长位置回到800nm处。

设定工作方式中模式项为吸光度。

三、在石英比色皿中放入待测溶液。

然后将石英比色皿插入样品池中,使石英比色皿的光学面正对入射光线。

四、单击菜单中单程扫描键,系统自动进行扫描。

五、扫描结束后,保存扫描结果。

记录并在直角坐标纸上绘制“吸光度—波长”曲线。

注意事项

一、通电前必须仔细检查各部连线可靠无误。

二、开机前应确认样品室无任何遗留杂物。

三、仪器应在通电预热20分钟后,方可进行各种精确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