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448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五期间科研进展Word文件下载.docx

以推广到甘肃各地及国内数个省、市、自治区。

  在 2001年获奖的7项成果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协作一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这些成果共计示范推广1369万亩,日光温室6.48万亩,增产粮食3亿8557万公斤,油料3328万公斤,马铃薯6亿1170万公斤,蔬菜495万公斤,反季节蔬菜2亿零268万公斤,果品1195.5万公斤,畜牧6.75万头(只),主副产品新增产值12亿1331万元,新增纯收益9亿5470万元。

  2002年我院进行了技术鉴定并进行登记的科技成果共20项,其中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的1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13项,国内先进水平4项;

选(引)育出各类作物新品种(系)9个(糜子2,啤酒大麦2,彩棉1,桃树2,磨菇2);

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利用面积,粮食作物450.68万亩,油料作物11.4万亩,彩色棉花1300亩,啤酒大麦179.86万亩,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3.6万亩,果园2.32万亩,经济林、生态林2.36万亩,磨菇13.53万平方米;

增产粮食18460.3万公斤,谷草饲料3425.7万公斤,油料269万公斤,彩色棉花6.08万公斤,啤酒大麦5305.87万公斤,反季节蔬菜1302.4万公斤,磨菇80万公斤,水果11.18万吨,培育各类苗木220万株,主副产物新增产值56712.04万元,新增纯收益22973.8万元。

  在2002年获奖的7项成果中,有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

这些获奖成果共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874万亩,果园28.9万亩,日光温室5317亩,制种12.2万亩;

共增产粮食5亿9630万公斤,油料6454.2万公斤,马铃薯15亿6500万公斤,果品6861.1万公斤,蔬菜1亿零284万公斤,反季节蔬菜2826万公斤,畜牧101.1万头(只),主副产品新增产值17亿6028万元,新增纯收益9亿4336万元。

  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陇鉴127(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陇鉴127是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选育出的抗锈、丰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种,是50年来我省育成的第五个年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冬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强,对主要流行小种条中29、30、31号免疫,特别是对毒力极强、毒谱宽的优势小种条中32号免疫。

2002年我省条锈病大流行,陇鉴127较其他品种增产显著,节约了大量的防锈经费,减轻了药品对环境及粮食的污染。

有关专家认为,其循环穿梭选育技术、抗条锈病及面条加工品质均属国内领先水平。

该品种1997年开始在我省庆阳、平凉地区、兰州市榆中县及宁夏固原地区大面积示范推广,2000年推广面积达到116.76万亩,2001年128.04万亩,2002年115.3万亩,累计推广537.72万亩,共增产粮食15531.48万公斤,获经济效益16085.03万元。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面向我国的条锈病菌源基地,针对条锈病菌易于变异,品种抗性容易丧失,小麦条锈病频繁流行危害,防治效果不能长期有效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持久控制条锈病的技术研究。

项目明确了以陇南为主甘肃小麦品种的抗条锈遗传背景和当前我国重要抗源贵农22和陇南主要生产品种的抗锈遗传背景;

组建了抗条锈基因库;

选育出含有有效抗锈基因的抗病丰产品系;

创制出新抗锈资源;

以系统论、系统工程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在作物结构优化调整,压缩越夏菌源,控制小麦条锈病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作物结构模式;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条锈病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气传流行性病害的防治有重大借鉴作用。

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产值10808.70万元,获得直接经济效益共计7370.30万元,并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甘肃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A)(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紧扣持续高效的主题,抓住现阶段制约西部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问题,既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等,系统研究了与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相关的环境、生产、经济、社会、技术五大支持系统的现状及问题。

研究提出了以“人口零增长率和水资源永续利用”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农产品加工增值和结构优化调整为核心,以提高价格和投入为主转向以节本降耗为主”的高效富民战略,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核心的科技兴农战略,以“荒漠化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并重的环境保全战略,以“机制创新和素质提高”为核心的人本战略;

研究提出的小麦/玉米带田微垄沟灌技术、高效间作植物土壤水分预测预报系统、人工调控土壤水盐运移淡化肥沃层技术等是荒漠绿洲灌区农业持续高效技术的重要突破;

通过在流动沙丘表面设置麦草、粘土方格沙障,建造农田复合防风林网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沙漠化蔓延;

总结提出了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体系、农村经济、农业生态环境、农村社会发展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张掖市持续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部荒漠绿洲灌区农业持续高效发展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样板。

三年累计推广技术成果面积达135.372万亩,作物亩产达877.9公斤,新增产值61455.23万元,新增经济效益25111.66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草莓优良品种的脱毒苗培育及示范推广(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草莓作为一种浆果类小水果,我省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植,目前全省发展到20000余亩。

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受蚜虫等传播引起的草莓病毒严重发生(带毒株率100%,且为多种病毒复合侵染)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效益逐年下降,尚没有有效药剂加以防治,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解决的根本途经是培育脱毒苗,实行无毒化栽培。

项目实施以来建立起了完善的草莓脱毒苗繁育体系:

即草莓花药培养脱毒→指示植物病毒检测→脱毒原种苗组培快繁→防蚜虫网室条件下草莓脱毒原种苗扩繁→隔离条件下草莓脱毒生产用苗培育;

草莓良种化、无毒化栽培相配套,选育出了日光温室栽培品种2个,露地栽培品种1个;

深入开展了草莓组织培养的遗传稳定性及生理生化测定,为草莓脱毒原种组培快繁提供了理论依据。

项目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生产实用性强,通过6年的实施,基本实现了稳定、发展老栽培区草莓的生产和拓展草莓栽培新区的目的,累计推广面积29920亩,新增产量1196.8万公斤,新增产值4787.2万元,新增纯收入2889.264万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甘肃省贫困地区马铃薯优质种薯脱毒快繁体系建设(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建立切合我省贫困地区实际投资小、周期短、效率高、易推广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模式与技术流程,即“省脱毒中心:

工厂化快繁脱毒苗与生产微型原原种——县原种基地:

防虫网棚生产原种——乡、村良种基地:

自然隔离生产一、二级良种”,以及建成的繁种体系供种规模,具有创新性,国内未见相同文献报道。

脱毒快繁技术取得一定突破,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高效低成本脱毒快繁技术体系,对脱毒试管苗全日光节能培养技术进行的系统研究,改变了传统的组织培养方法,使脱毒苗繁殖系数提高32.7%,培养成本下降21.05%,大规模移栽成活率提高到99.3%以上,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脱毒苗全日光培养规模化周年扩繁。

脱毒与引种紧密结合,组建了我省新的马铃薯脱毒品种群,在省内最早成功引进国外加工专用型品种和鲜薯出口型品种,填补了我省空白。

项目1997-2002年累计示范推广脱毒种薯386.46万亩,平均增产33.7%,新增总产量15.65亿公斤,新增总产值5.48亿元,获经济效益2.56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旱作农区高效节水农业集成技术研究(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以自然降水高效管理与利用为突破口,采取“主动抗旱,集雨补灌治旱,发展集水高效农业”的技术路线;

将工程、生物、农艺、农机具、化学等抗旱节水技术有机结合,成功组建了由集雨补灌农田高效用水技术、集雨增效发展庭院经济技术、集雨造林种草技术组成的集水高效农业体系,为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发展树立了成功的示范样板,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技术。

  项目提出并肯定了确定适宜补灌时期的“需水关键期”和“严重干旱期”概念;

确立了西北黄土高原浅山丘半干旱区压夏扩秋、压粮扩经和发展特色农业的种植结构;

提出了以“梯田+品种+配肥+集水+地膜+补灌”的技术配套为特征的旱作农田高效节水综合技术体系,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拓宽了旱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形成有限降水利用效率得以整体提高的、以及促进降水资源化的农业发展技术模式。

该项目研究经定西旱作农业示范区中试熟化验证性良好,示范推广效益显著。

项目区雨水利用率提高了30-40%,粮食作物水分生产效率由以前的0.4-0.6公斤/毫米·

亩增加到现在的0.8—1.2公斤/毫米·

亩,人均产粮由项目实施前的484公斤提高到616公斤,人均纯收入提高30%,达到2024元,科技贡献率达到56%,新增产值7778.62万元,获经济效益2617.22万元。

  丰产优质多抗胡麻新品种陇亚8号选育及应用(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陇亚8号为甘肃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通过杂交选育的胡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稳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农艺性状优良、油和纤维兼用等突出特点。

自1997年以来,在我国胡麻主产省区迅速推广应用,播种面积逐年上升,据甘肃、山西、内蒙古、河北等集中推广地区统计,1997-2002年累计种植面积达到729.81万亩(甘肃省种植面积累计为432.21万亩,山西、内蒙古、河北为297.6万亩),新增籽粒产量6454.225万公斤,新增产值18071.83万元,新增纯收入14662.59万元。

平均亩产达到104.1公斤,较对照增产10.74%左右,平均亩增收约32.3元。

2001、2002年全国陇亚8号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占当年胡麻种植面积的25%以上,其中甘肃超过125万亩,占全省1/3以上。

陇亚8号已大面积代替了陇亚7号、天亚5号等首批抗病品种,成为我国新的胡麻主栽品种,并被选为甘肃省和全国胡麻区域试验的统一对照品种。

该品种的选育方法先进,成果水平高,推广措施得力,应用面积大,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促进我国胡麻生产的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1—2002年,我院获得科技成果49项(协作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其中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3项,国内领先水平31项,国内先进水平12项。

育出农作物新品种15个(西瓜3,油葵2,花椰菜1,糜子2,啤酒大麦2,彩棉1,桃2,食用菌2)。

依托国家项目,在甘肃全省累计示范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740.45万亩,日光温室5.80万亩,果园68.32万亩,建立经济林、生态林2.36万亩,培育各类经济苗木、经济林木220万株,增产粮食72699万公斤,马铃薯63818万公斤,啤酒大麦5305.87万公斤,水果36618万公斤,增产反季节蔬菜果品8788万公斤,食用菌80万公斤,油料950.63万公斤,畜禽102.78万头(只),谷草饲料3425万公斤,新增产值258530万元,新增纯收益144196万元,在我省科技兴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方面,“新型亚麻雄性不育系的创建及研究”课题,在国内外首次开展抗菌素诱导亚麻雄性不育系研究,成功诱变获得了温敏型雄性不育系突变材料,研究制定了在高温地区繁殖不育系、在高海拔低温地区配制杂交种的二系法杂优利用模式,创立了油纤兼用亚麻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研究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纳米氧化硅基保鲜果蜡研制”项目,研制成功的纳米保鲜果蜡产品,可以满足多种瓜果、蔬菜和不同涂蜡方法的需要。

具有保护果面,减少果品水分蒸发,增加果品色泽、亮度、质感,提高果品商品感观,防止微生物侵染,延缓衰老,延长货架期等特点,且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科技部“中国西北地区山川秀美科技行动计划”预研项目—“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利用3S技术对流域环境治理进行科学规划,分别提出四大示范治理类型,使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设计实用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经过两年实施,集成示范各种农业新技术31675亩,建成生态林、经济林12500亩;

建立生态经济苗木繁育基地120亩;

引进繁育俄罗斯大果沙棘、梨枣、薄壳核桃、三倍体速生抗虫杨、杜仲、柠条等各类苗木等的220多万株,为扩大地方林木品种资源和保持示范区生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平均亩增产粮食84.7公斤,累计增产粮食268.3万公斤,人均纯收入由1028元增加到1488.5元,获得经济效益3858.1万元,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成果达到同类项目国际先进水平。

  小麦条锈病是甘肃省乃至全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难以根治,发生面积广,流行成灾率高,危害严重。

“小麦条锈病持久控制技术研究”课题,面向我国的条锈病菌源基地,针对条锈病菌容易变异,品种抗性容易丧失,小麦条锈病频繁流行危害,防治效果不能长期有效的问题,进行了长期持久控制条锈病的技术研究。

项目明确了以陇南为主甘肃小麦品种的抗条锈基因背景和当前我国重要抗源贵农22和陇南主要生产品种的抗锈遗传背景;

选育出含有效抗锈基因的抗病丰产品系;

创制出新的抗锈资源;

以系统论、系统工程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在作物结构优化调整,压缩越夏菌源,控制小麦条锈病方面,突破了原有的作物结构调整模式;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为我国条锈病治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气传流行病害的防治有重大的借鉴作用。

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总体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2003年我院进行了技术鉴定并进行登记的科技成果共26项(协作3项、实用专利1项),其中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1项,国内领先水平11项,国内先进水平10项;

选(引)育出各类作物新品种(系)10个(小麦2,谷子1,西瓜3,白兰瓜1,西葫芦1,辣椒1,番茄1);

新品种新技术累计示范推广利用面积,粮食作物34.34万亩,蔬菜86.5万亩(包括菜用马铃薯),果园3.11万亩,日光温室15万亩,保护地蔬菜12.29万亩,西瓜8.54万亩,甜瓜1700亩,新建标准化西北型日光温室1200亩;

累计增产粮食1435.3万公斤,增产各类蔬菜38665.5万公斤,果品30419.5吨,反季节蔬菜28371.5万公斤,西瓜5908万公斤,甜瓜34万公斤,储藏保鲜蔬菜水果12600吨,新增产值84643.2万元,新增经济效益35730.4万元。

  另外,彩色棉花新品种陇绿棉2号、陇棕棉1号通过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高蛋白丰产抗病谷子新品种陇谷10号通过全国谷子品种委员会鉴定。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蔬菜所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2003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03244175.4温室轻质复合墙体保温板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点,解决了现有日光温室保温复合材料防水能力差,容易变形的问题。

主要有五层材料组成,芯层为聚苯乙烯泡沫板,内外表面涂菱镁材料,菱镁材料层外是防水层,防水层是防老化塑料。

以上结构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又能在潮湿的环境中不易变形。

此墙体保温板可单独作为温室的保温墙体,也可与砖墙配套使用;

也可作为日光温室的后屋面保温材料。

在建造日光温室时使用,重量轻、保温绝热效果好、占地面积小、安装使用方便,应用效果良好。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方面,蔬菜所主持完成的“西北日光温室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建成了标准化西北型日光温室1200亩,日光温室高效示范园区2个,示范日光温室园艺作物标准化高产栽培模式500亩,年产蔬菜1560万公斤,花卉120万支,通过技术辐射,全省标准化日光温室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5万亩,全面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指标。

针对西北地区的特点,科学地提出了比较完善的西北型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的理论和技术,并编制了结构计算软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提出了3种西北型日光温室结构类型,强化了温室的保温性、通风型、采光量并降低了成本。

创新性地将集雨节灌技术运用于日光温室生产,提出了干旱缺水地区日光温室集雨节灌技术体系。

筛选和选育出适合西北地区的瓜果、蔬菜、花卉专用品种13个。

该成果在西北型日光温室的结构设计建造、集雨节灌及高效利用等技术方面有创新,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2003年获奖的17项成果中,有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协作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协作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2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3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这些获奖成果共计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77.2万亩,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32.1万亩,果园2.32万亩,啤酒大麦447.2万亩;

增产粮食37292.5万公斤,增产油料4385.5万公斤,增产优质果品6180.5万公斤,蔬菜29154.3万公斤,食用菌2900万公斤,啤酒大麦9457.8万公斤,牲畜270.4万头(只),经济林、生态林12500亩,经济林木220万株,节水灌溉2961.7万方;

新增产值200612.2万元,新增经济效益134949.9万元。

  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甘啤3号(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是我省第一个通过有性杂交选育的优质、高产啤酒酿造专用大麦新品种,也是我省继法瓦维特(匈84)之后育成的又一个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年种植面积超过百万亩的啤酒大麦新品种。

酿造品质优良,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标优级;

抗旱性能突出,在河西走廊年降雨量200-300毫米条件下,浇一次水亩产可达400公斤以上,丰产性好,亩增产46公斤;

适应性广,已经成为我省啤酒大麦新的主栽品种,并在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等省区域大面积种植。

以其优良的酿造品质,得到国内啤酒酿造厂家和麦芽加工企业的普遍认可和欢迎,成为国内大麦界公认的优质丰产啤酒酿造大麦新品种,发展前景广阔。

2000-2002年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到204.23万亩。

2003年省内种植面积达到153万亩,占全省啤酒大麦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外省区种植90余万亩,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高国产啤酒大麦竞争力作出了贡献,增产优质啤酒大麦9457.89万公斤,农民获得经济效益6543.35万元;

科研单位收入572万元,上交税收74.36万元,啤酒厂家效益未计。

甘啤3号的选育和推广,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以及我省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开发开创了一条新路子。

  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乡)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针对黄土高原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庄浪县水洛乡为试验示范区,根据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应用3S技术对示范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进行系统划分,明确了四大生态功能区,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系统规划,生态经济协调和稳定发展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实体示范模型;

建成退耕还林优良苗木繁育基地和示范样板,为适宜高效树种的引进,选择与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坚持科学,实效、实际的原则,进行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相结合,初步形成了沟坡序性治理和乔、灌、草高效配置的技术模式,为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生态环境改善建立了示范样板,为庄浪县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提供了技术支撑。

项目组通过四年的实施,使示范区林草覆盖率由23.7%提高到31.8%,人均纯收入由项目实施前的1204元提高到1488.5元,项目实施期间获得经济效益5035.6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辣椒新优良杂交种陇椒2号(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选育出的新一代羊角形辣椒杂交品种,果形美观,商品性好,具有果大、果长、果面皱、耐低温寡照、抗病高产,适应性广等特点。

品质优良,VC含量高达158.4毫克/100克。

在日光温室种植,1月份低温弱光环境下,植株生长正常,不落花落果,表现出较强的耐寒性。

陇椒2号除在甘肃各区县推广外,在省外进行了较大面积推广种植。

现已成为我省兰州和武威地区辣椒的主栽品种。

累计示范推广面积达到21.8万亩,获得经济效益1.6亿多元。

目前,陇椒2号发展势头凶猛,面积逐年扩大,在我省及北方地区日光温室以及塑料大棚辣椒生产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该品种的选育和示范推广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杀菌杀虫杀螨烟熏剂的研制及开发(2003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目研制出用于防治保护地蔬菜病虫害的3种新型烟熏剂,产品具有配方独特、质量优、防效高、毒性低、生产工艺先进独特、生产过程无工业“三废”产生、安全性高、理化性质稳定、包装新颖、便于贮藏和运输、施用方法简便、对蔬菜作物安全等特点,属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新品种,其中10%螨熏死烟剂属于国内首创,20%棚菌克烟剂省内无同类产品。

三种新型烟熏剂属国家目前提倡研发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业投入品,整项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适合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防治病虫害,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并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截止2002年底累计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示范推广10.3万亩次,平均亩增纯收益388.68元,累计新增纯收益4003.44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甘肃省小麦白粉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003年甘肃省科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