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05393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780.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隋唐五代文学Word文档格式.docx

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

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如王世贞所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

”说得很中肯。

3、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思考题2}前人说此诗“气格雄浑,盛唐本色”,你的感受?

前人评此诗,多欣赏其所写之景壮阔、清美,认为诗人“胸中有一股浩然广大之致”才能由此妙句。

但我个人更喜其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犹如水墨画般似晕染,而且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更给人以美的享受。

《终南别业》

{思考题1}说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所蕴含的禅趣

以《江汉临泛》《终南别业》两诗为例分析王维诗歌的特点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是苏轼对王维诗、画的赞誉(见《东坡志林》)。

王维擅长绘画,对色泽美十分敏感,故其诗写景,既能勾勒其总体特点,又能于细微处传其神。

例如:

《汉江临泛》就如一巨幅水墨山水。

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

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

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

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

又如《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2、幽寂静谧,禅意盎然

王维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然后将禅理化于聪慧澄明的审美感觉,创造出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

李白专题

一李白其人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25岁以前在蜀中读书习剑任侠,26岁辞亲远游。

李白年轻时就确定了人生目标和处世方式:

为王佐之臣,建不世之功,然后功成身退。

其思想含有儒道墨纵横法诸家质素,主导作用的是儒家,这也影响到他诗风的形成。

李白是继陈子昂后又一位自觉以改革唐代诗风为己任的诗人,其诗具有以豪放飘逸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

他才高气傲,为诗兼擅众体,其中五古乐府歌行和绝句艺术成就较高

二总述李白诗歌艺术特色

1.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少对客观物象和事件作细致的描述。

李白既受儒家思想影响,有济苍生安社稷,建功立业的豪气和抱负,又受道家影响,追求一种不受素服的人生境界。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诗非凡的气魄和激情。

2.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

诗人善于驰骋想象,创造鲜明新奇的艺术形象。

3.变化自由的形式。

诗人思想感情的姿肆奔放,决定他的诗歌结构不拘一格,变化多端。

最能体现这种气质的是他的乐府歌行。

绝句往往是心领神会,情思如灵光一现,脱口成绝唱

4.清新自然的语言。

李白的诗歌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这与他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有关。

(李白以其卓而不群的人格,浪漫不羁的情怀,豪放飘逸的诗风,天才横溢的篇章成为继屈原以后,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又一座高峰)

备注:

最能体现李白个性气质的是他的乐府诗行。

李白雄豪奔放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乐府诗行中,而清新俊逸的风格则主要体现在五、七言绝句中。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思考题1}构思特点

2.思想内容

{思考题2}表现李白何种人格精神

这首诗作于诗人流放夜郎遇赦回来的次年,从汉口来到江西。

诗中既写了庐山的秀丽雄奇,更主要表现了诗人狂放不羁的性格。

那时诗人已经历尽磨难,始终不愿向折磨他的现实低头,求仙学道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首诗写于759年5月。

诗人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加以“附逆”的罪名而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与友人游黄鹤楼所作。

诗人以贾谊遭遇比拟自己的处境,抒发了遭贬流放的无限感慨。

(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

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

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一.全诗鉴赏

1、头两句写心中情。

首句说因道果,以贾谊忠于汉室被贬,暗寓自身对李唐一片忠诚,却被流放的不平之气。

次句中的家并非家室之家,而是政治上的归宿,“西望长安不见家”写的是他眷恋朝廷之情。

虽有请缨之心,但对一个遭贬之人,却无报国之门,流露出诗人心中的无限遗恨。

({思考题1}西望长安不见家的闪客含义)

2、后两句写眼前事。

后两句写眼前事。

黄鹤楼上正有人吹奏玉笛,笛曲名为《梅花落》。

诗人倒用曲名,让读者产生寒梅飘落的错觉,这正是诗人的匠心之处。

诗人因此时心中的不平与遗恨而觉得眼前的乐曲之声也格外冷清凄凉,就像置身于寒梅纷落的苍凉之中,从而将心中情与眼前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思考题2}借《梅花落》构思诗境以抒情

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

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论家所说的“通感”。

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三.艺术特色

1、“语近情遥、含吐不露”,通篇都是口头语,大白话,但却情真意切。

2、一般写法都是由眼前景导出心中情,这首诗却先有心中情,再因情观景,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写,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

后半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妙合无垠。

3、通感手法的运用,有听觉诉绪视觉,通感交织,(〈梅花落〉-落梅花,冷清凄凉,最是匠心独具),一“望”一“不见”更抒悲凉之情。

杜甫专题

一.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1.深刻揭示尖锐的社会矛盾(如安史之乱时期)

2.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忧念时局,关心社稷

3.深切同情民生疾苦。

杜诗中贯穿着深厚的爱民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

4.描绘山水景物,杜甫在这类诗中常常融入了身世飘零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因而这类诗具有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特点。

(杜诗之所以堪称“诗史”的原因,以上的前三条)

二.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a.选择典型事物,塑造典型形象;

b.善于把主观意识隐寓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

c.重视细节描写;

d以议论入诗,其议论与叙事、抒情融合无间,成为全诗思想的闪光点。

2.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杜诗的语言讲究千锤百炼,以求精纯,正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3.集古今诗体之大成。

杜甫诗歌是众体兼备,并能推陈出新,各有很高成就

4.“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四.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了解即可)

所谓“沉郁”,即感情基调的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即表达方式的含蓄曲折,节奏跌宕。

形成的原因如下:

1.与诗人的性格遭遇有关

2.与诗人的审美理想有关

3.与其寓意的深远,表达的一波三折有关

4.与其高度凝练的语言有关

5.与其句式变化,突破常规有关

《新婚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思考题1}分析本诗人物语言符合其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特色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新妇为农家出身,心直口快,率直地直接说出了怨言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新妇是普通的女子,手无缚鸡之力,无法改变战争的现实,也无法改变嫁人的命运。

受着封建女德思想,她也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符合人物身份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农家女子嫁人后,就卸下妆,回归柴米油盐的生活,体现其勤劳朴实。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表达了一个年轻女子对婚姻的坚贞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一.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立意的难点在于:

眼看人民遭受战乱之苦,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但是若是强调人民痛苦而直接反对兵役,就无法抵御和消灭叛军。

作者除了要为人民诉苦,还不得不考虑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

因此作者塑造了一个幽远哀伤而又深明大义、坚强而忠贞的新娘形象。

{思考题2}结合新妇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分析七个“君”字在诗歌中的含义

诗歌采用新妇独白的形式,前后用七个“君”字,倾诉复杂的思想感情。

全诗可分为三层

1、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故嫜”,主要诉说新妇的不幸命运。

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本指望与夫婿恩爱相处,白头偕老,可一夜醒来,连床席还未睡暖,公婆还未拜见,要活活分离。

这里表达了对夫君离去的怨念。

2、自“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表白新妇对丈夫出生入死的征战生活的担忧,愿与夫君一同走上战场,但又害怕把事情弄复杂的矛盾心理。

3、最后一部分,抒写新妇经过痛苦的倾诉和内心斗争后,从个人的不幸中挣脱出来,为了国家利益,准备牺牲个人利益,含泪劝勉新婚的夫君走上前线,努力作战。

为了鼓舞夫君的斗志,她表白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同时也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丈夫的凯旋上。

二.艺术特点

1、浪漫主义的艺术虚构和现实主义的精雕细刻相结合。

一方面,作者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想象出一个战乱中具有理想色彩的新娘子。

另一方面,作者注重细部的刻画,从盛唐诗人常用的概括叙述,走向截取典型事件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的具体描写,增强了真实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采用新娘独白的方式,真实细腻的展示了人物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七个“君”字,倾诉了新妇复杂的思想感情。

3、采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新妇从痛苦到担忧到劝勉,从矜持害羞到欲语还休到坦率直白,符合她的特定身份。

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4、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艺术性描绘出广阔的历史画卷。

(写作背景)

5、摆脱六朝以来乐府诗的俗套,根据内容,自拟新题,为乐府诗的发展开拓新路。

三.思想内容:

1.抒写了新妇生离死别的哀伤和深明大义的情怀。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2.同时也暴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冬。

当时,诗人寓居夔州西阁,耳闻目睹,尽是蜀地军阀动乱给百姓带来的苦痛,睹景伤时,感怀写下了此诗。

一.逐联分析

首联,由岁暮而感叹光阴荏苒,人生易老,在这样一个凄清的寒夜,沦落天涯的诗人不由悲从中来,感慨万千。

PS{思考题}请从遣词造句音韵铿锵抑扬缓急等方面,分析颔联和颈联的特色(待手写)

颔联,写夜中所见所闻:

听到的是悲壮感人的鼓角声。

五更欲曙,愁人无眠,军中传出来的鼓角之声,分外响亮,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

看到的是三峡夜景。

银河流泄,繁星璀璨,江水湍急,星影摇曳。

如此壮美的山川景色,却回荡着象征战争与动乱的鼓角声,其间蕴含了诗人的忧心忡忡。

颈联,一写动荡时局带给百姓的不幸与痛苦,悲恸的哭声响彻四野;

一写此地渔夫樵人自由自在的随意歌唱,“野哭”成为“夷歌”的一个极不和谐和音符。

这是忧国忧民的诗人的有力控诉。

以上两联中上下句的强烈对比,反差极大,哀景与乐景互相映衬,使哀景更令人悲伤,使乐景更叫人向往。

尾联,借附近古迹抒怀,转向自我宽慰。

既然从来贤忠逆愚都要同归黄土,那么自己眼下的不幸处境和远方亲友的毫无音讯,也就不必太在意了。

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因自我宽解而更加凸现。

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其遣词造句、韵律对仗、内容表达,都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

二.艺术特色:

1.此诗被誉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2.雄浑壮阔的意境与精细入微的表现手法的统一。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诗人忧愤感伤的情绪因为自我的宽解而更加凸显。

3.对比,反衬的运用更加深化主题。

(五更鼓角声悲壮和三峡星河影动摇的对比,野哭和夷歌的对比,以乐景衬哀景,使哀景更哀,乐景更让人心生向往。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比较(07)

1.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

杜甫诗歌形象多来自生活

2.李白诗往往大处落墨,如泼墨写意;

杜甫诗善于精雕细刻,如工笔彩绘

3.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飘逸空灵;

杜甫长用一字一词表现形象,沉着厚重

4.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势不可当;

杜甫则惆怅百绪,一唱三叹

5.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

杜诗谨细

6.在体裁上,李白长于乐府歌行绝句;

杜甫的五、七言律诗臻于极致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韩愈专题

一、韩愈其人

(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是一位富有才华和创造性的文学大师。

在中唐诗坛上,追求新颖奇崛的艺术境界,从意境语言到结构,都力劈陈俗,诗境光怪陆离。

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思想有1.文以明道2.不平则鸣3.学古创新

二、韩愈散文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散文创作,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论说文,记叙文,抒情文三大类

1.论说文,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四小类

a.明道之文,提倡儒道,反对佛老

b.论政之文,说时政得失

c.不平之文,针砭世俗,发牢骚

d.论文说学之文,阐述文学思想和诗文创作经验

2.记叙文,多写人记传者

3.抒情文,抒骨内之情,朋友之情等

三、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

1.文体创新。

韩愈在秦汉以来形成的散文体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变化,使之更富于表现力,开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

2.手法创新。

行文用笔新奇,构思奇特,脱出凡近

3.语言创新。

他继承古代散文语言表达自由的优点,提炼口语,吸收骈文辞赋的修辞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

4.风格创新。

其实磅礴,汪洋恣肆

拓展,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散文革新运动。

魏晋以后骈文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辞华丽。

到唐代、柳宗元等,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

他们所做的古文,其实是一种继承了秦汉传统又有别于秦汉古文的新型散文。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古文理论:

文以明道;

重道亦重文;

为文宜“自树立,不因循”“词必己出”,贵在创新;

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文章情感力量,“不平则鸣”“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张中丞传后叙》

《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现实针对性非常强的文章,体现了韩愈为人鲠直,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

张巡和许远是唐朝安史之乱时英勇抗击叛军的两位将领。

当时,玄宗西避蜀中,二京失陷,情况危急,张、许二人合守睢阳,孤军奋战,以少击众,终因粮尽援绝而城破身亡。

乱平之后,朝廷竟有人为了开脱自己怯敌逃跑的无耻行径,而散布谣言,百般诋毁二人。

面对此情此景,韩愈写下了这篇《张中丞传后叙》,在为英雄辩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擅强兵坐而观者”、“弃城而图存者”的极大愤慨;

特别是通过对贺兰进明丑恶嘴脸的揭露,表明了作者不满藩镇割据、要求中央集权的政治态度。

这一主张配合了唐宪宗的政治变革,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写作特点

1、议论与叙事并重,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并融入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场面描写生动,形象刻画传神(答{思考题2}典型细节对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

主要有三个场面:

南霁云乞师贺兰;

南霁云和张巡被俘后的表现和对话;

张巡和部将慷慨就义重视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和行动的具体而生动的刻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乞师贺兰一段,如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就将南霁云刚烈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也体现出南霁云刚烈无比的气概和激愤难抑的情感,场面之生动、形象之传神,可以和《史记》之中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描写相媲美。

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划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

对张巡博闻强识及其肖像的描写,看似和保卫战无关,但是从另一层面丰满了英雄形象。

3.运用句法长短,声调高下的变化,使语言表达恣肆奔放。

{思考题1}叙议结合分析

1、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写作缘由,一是补不足,二是辩驳。

(2)驳斥对英雄的诽谤(三个观点)。

“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乃事实论证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乃类比论证

“责二公以死守”乃对比论证

(3)叙述南霁云事迹和张、许二人轶事。

和张巡同时被俘后的表现和对话。

张巡:

博闻强识,和部将慷慨就义。

许远:

宽厚为人。

于嵩(讲述张、许二人轶事的人)之死。

本文叙议结合主要体现在二三部分,总体上看体前议后叙,看起来是两大部分,但是对英雄的崇敬和赞美,对小人的憎恨和斥责这个精神贯穿始终,因而毫无脱节之感,而有融会贯通之妙。

1、在前部分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

对“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进行事实论证,说明许远并不怕死;

对“城之陷自远所分始“采用类比论证,与、以“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显道理证明这种非议是没有道理的;

对“责二公以死守”采用对比论证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

在这段议论中也有对睢阳保卫战的叙述,如“外无蚍蜉蚁子之援”“人相食且尽”。

前部分以议论为主,议叙结合,使得睢阳保卫战的情景概括的呈现读者眼前。

2、之后作者通过对南霁云的描写巧妙的安排了一个过渡来凸显主要人物的性格,文章开始从侧重议论发展到以叙事为主。

但后半部分对英雄乞师和壮烈献身事迹的描述,也是对形形色色无耻污蔑的有力否定,对造谣中伤者的无情鞭挞,实际上是一种形象的议论。

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

《送李愿归盘谷序》

{思考题1}如何看待作者对“遇知于天子”的“大丈夫”的所为的态度(未完)

这是一篇赠序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时韩愈在京师求官,一直未能如愿,他心情抑郁,牢骚满腹,所以写了这篇序文送给李愿,借以吐露自己内心的愤懑,表达他对官场丑恶的憎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思考题2}通过三种人的描写理解作者矛盾而抑郁的心情

首段简洁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其得名由来。

接下三个段落忽开异境,假借李愿之口,生动地描述了三种人的形象、作为和处世态度:

第一种是声威煊赫的显贵。

作者采用层层剥笋的手法,写尽当时大官僚声望之高,权势之大,赏罚之无常,生活之腐化。

最后以感慨的口吻对这类人持鄙夷态度。

第二种人是高洁不污的隐士。

他们观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美食,赏罚功罪与己无关,天下治乱不闻不问,无所拘束,超然物外。

这种洁身自好的人生观是作者所赞赏的。

第三种人是卑污谄媚的官迷。

他们争名逐利,趋炎附势,四处钻营,作者着力刻画其丑态,对他们表示了极端的蔑视。

最后一段独具机杼地写了一篇送别歌辞,歌唱盘谷的可爱,隐居的欢乐,用夸张的笔法,把盘谷隐居写得令人神往,兴到笔随,可谓洒脱酣畅。

并表达了对隐士的赞美,讽刺了当时昏暗的政治、骄奢的权贵和趋炎附势之徒。

二.文章特色

1、叙述角度富于变化。

采用多角度方法反复表现自己的观点:

开始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客观叙述隐居环境之美,肯定隐居生活方式;

第二部分借用第二人称即所送对象李愿的立场,抑扬相间地描写三种人,肯定隐士,否定其它;

最后作者以第一人称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与态度,使整个内容表达委婉曲折,一唱三叹,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

1、文体上,采用散体与歌赋韵文相结合的方式,恣肆挥洒,不拘一格。

首段散体;

中间部分以散驭骈,既有骈赋的章法,又有散文的气韵;

末句用韵,长短错落,富有节奏感。

各体兼用而又能浑然一体,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

白居易专题

一.新乐府运动

是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宋代郭茂倩指出:

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

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学者先后撰文,认为中唐并不存在一个有领导有纲领的新乐府运动。

二.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主导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在内容上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讽喻诗诗其最有价值最受重视的一类。

2在艺术上主张: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白诗通俗易懂声调优美,形象感强。

三.白居易将自己的诗分成4类

1讽喻诗。

志在兼济,主要是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和对达官贵人腐化生活以及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

2闲适诗。

意在独善。

主要体现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和淡薄平和,闲适悠然的情调。

3感伤诗。

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往往写一时感触而有深沉寄托,抒情色彩比较强。

4杂律诗。

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

大体上,前三类是古体诗,最后一类大多是近体诗;

前三类中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是也有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