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420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教育学Word文件下载.docx

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1970

5)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发展和谐教育”

《教育的艺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6)美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1976

4、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把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和技巧,丰富从师的智能结构

3)坚定从师信念,致力于丰富和完善我国教育科学理论

5、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拓展学科视2)勤于实践3)善于反思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1、广义:

影响或者增进人们身心发展的一切社会活动。

2、狭义: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人们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包括学校教育、校外教育和远程教育等,但常指学校教育,即由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系统影响,使其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特点:

专门机构、专职人员、可控性(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一)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是错误的,劳动起源论才是真确的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

法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教育现象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于动物界

英教育家沛西·

能教育源于生物生存本能

错误之处:

把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等同,将教育机械化、简单化,抹杀了人类教育的能动性和有意识性、有目的性。

2、心理学起源论

美心理学家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

否认教育的有意识性。

3、劳动起源论

凯洛夫康斯坦丁诺夫

主要观点:

①劳动创造了物质财富使人类能生存繁衍。

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教育源于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

4、现当代我国教育界观点

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原始性、局限性、滞后性、平等性)

(1)教育内容浅显,教育方法简单

(2)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3)教育机会均等

(4)没有教育机构和专职人员

2、古代教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1)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①生产力水平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为教育发展奠定经济基础,促进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专门从事教育和学习活动。

②阶级出现,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有机构培养统治人才。

③人类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文字的出现与运用。

(2)古代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②教育与社会生产劳动相脱离。

③学校教育专门化。

(3)古代学校教育发展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按其性质为分官学与私学

3、近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

(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教育普遍实施和义务化;

(3)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4)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重新结合;

(5)在教育民主化下仍然存在阶级性

1982年义务教育1986年实行

4、现代教育

(1)定义:

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2)特征: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益扩大(范围、程度和意义)

②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义务教育年限逐渐延长

③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日益科学化、现代化

④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

⑤教育朝着促进个体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方向发展

5、当代教育

(1)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目标

(2)教育民主化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固有目标

(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大众化、现代化

义务教育:

依法律规定,所有适龄青少年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终身教育: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包括各年龄阶段、各形式的教育。

教育机会均等:

每个人都有机会享受最基本的教育,每个人都有相等机会接受符合其能力发展的教育。

包括入学机会、过程条件、结果均等。

三、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特性

(一)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4、教育手段。

(二)教育的特性

1、社会性2、生产性3、民族性4、历史性5、永恒性6、相对独立性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规律:

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及教育内部要素与外部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

教育两条基本规律:

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要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②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要适应并且促进社会发展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

1、什么是人的发展

(1)狭义:

青少年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2)广义:

从群体层面来说,人的发展是指整个人类的进化、发展。

从个体层面来说,个体全部人生中身心连续不断的不断变化过程。

心理的发展:

主要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

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叫社会化,又叫社会性发展(政治道德行为)。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行为社会化等。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生物(遗传)②环境③教育④个体实践活动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及其分析(要补充说明)

1、遗传因素

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学特点(机体形态结构感官神经系统)

①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②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③其存在一定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霍尔——遗传决定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2、环境因素

定义:

围绕在个体周围,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

分类: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大环境与小环境、顺境与逆境

3、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

(1)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

(2)能促进遗传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3)能对环境因素加以控制和利用。

(4)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宜受教育的时期。

(5)教育主导作用发挥是有范围和条件的

①教育既不能超越社会条件,也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②人有可教育性和对教育有需求。

③立足于遗传、环境基础上。

④只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

4、个体的实践活动①生理活动②心理活动③社会实践活动

(三)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1、统一性(身体与心理身体内部心理发展与身体)

2、不平衡性(①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段发展不平衡

②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速度不均衡,显示出一定关键期)

3、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

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互补性(生命教育)

(四)社会与教育

教育投资:

是指为了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力和提高现有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投放到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全部费用之总和。

(五)教育与文化

文化:

一般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①文化内容制约着教育内容②文化观念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和思想③文化传播手段变革和多样化促进学校教育手段方法变革

2、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文化②传播文化③选择文化④创造和更新

3、教育的功能(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功效和作用)

一)个体发展功能(育人功能)

1、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社会化②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③促进个体职业与身份社会化

2、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①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②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③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④促进人个体地位的提升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政治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④人口功能。

三)教育的性质:

生产性与消费性

教育直接创造精神财富、间接创造物质财富

第三章教师和学生

教师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

1、经济地位2、政治地位3、职业声望

(二)教师的社会职责

1、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与文明的传播者

2、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智慧的启蒙者

3、学生集体的领导者与学生家长的代理人

4、学生心理卫生工作者与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5、学生学习的楷模与人格的示范者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劳动对象的能动性和未成熟性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三)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四)劳动时空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五)劳动价值的间接性和精神性

(六)劳动成果的长效性和迟效性

三、教师的职业素质

素质:

个体一系列的自然特点、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及品质特征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的“合金”。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师德,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思想和行为方面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

包括教师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生、对待教师集体和对待自己的道德规范。

1、对待教育事业,要做到热爱、忠诚、无私奉献和献身精神。

2、对待学生,要热爱理解、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公平平等、严格宽容、严爱相济。

3、对待教师集体,要做到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4、对待自己,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知识素质

1、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2、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3、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4、实践性知识

(三)能力素质

1、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认知能力

4、课堂组织管理能力5、教学监控能力6、教学机智

7、人际交往能力8、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能力

(四)人格特点

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公正无私,坦诚,胸怀宽广、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性格活泼开朗,仪表端庄大方,心理健康。

四、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质

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职业和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①专业知能②专业道德③专业训练④专业发展⑤专业自主⑥专业组织

(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①教师职业的专业化②教师个体的专业化

教师专业发展:

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亦即教师素质结构的不断更新、演进、提升和完善的过程。

学生

(一)学生的基本特征

①是发展中的人②是能动的有自己思想感情的独特个体

③是完整的人④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二)初中生的生理特点

①身体迅速增长,体形巨变②性发育成熟,出现第二性征③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

(三)初中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认知方面②个性方面

教师与学生

(一)师生关系概述

1、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类别

①道德关系②教育关系③人际关系④心理关系⑤法律关系

3、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

①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③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初步建立阶段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全面观、发展观、主体观、平等观

(2)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好的首因效应能淡化强制色彩,使学生自愿交往

(3)与学生广泛交往。

师生间广泛的交往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的深化阶段

3、师生关系的巩固、发展阶段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结构和层次

1、内涵

教育目的即指教育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社会对教育所培养人的总的要求,规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结构

①规定教育所培养人具有的社会价值②规定教育所培养人应当具有的身心素质

3、层次

教育目的

家庭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社会教育目的

1、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3、一门课程的目的(课程目标)

4、一单元、一节课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

(二)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

①社会现实依据②人的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三)教育目的的特点

1、客观性

①产生依据是客观的②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规定都是现实的具有客观实在性

2、抽象性是对某一时代人的素质做出的高度概括

3、理想性是一种教育理想

(四)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本体论)

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应当从人的本性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3)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

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康德、美马斯洛等

2、社会本位论

基本观点

(1)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2)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3)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

德凯兴斯泰纳、法孔德涂尔干

3、两种价值取向的评析

两者都有其积极一面和局限性。

个人本位论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思想,在促进个性解放,提升人的价值和地位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其无视个人发展的社会需要,脱离社会来思考人的发展。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性,密切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但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单纯把人当作社会工具来塑造,造成人本性发展的严重束缚和压抑。

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

个体与社会只能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的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实现的着眼点。

在人的发展中,既要体现社会发展需要,也要体现人的发展需要。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要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二)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涵义: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性教育

3、素质教育是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

(四)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方向性是我国教育目的最基本要求

2、坚持强调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3、突出教育所培养人才的社会功能

4、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一)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

①人的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③全面发展教育

(二)五育的相互关系

1、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方向和动力,对其他方面发展起灵魂与统帅作用。

2、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核心,为各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智力的基础。

3、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前提。

4、美育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人和陶冶人,对各育都有极大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第五章课程

广义:

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知识和经验

狭义:

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一、课程的类型

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②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④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⑤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二、近现代著名的课程理论

(一)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二)经验主义课程论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四)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五)结构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鲁纳)

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形式

1、课程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

2、课程标准(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本结构:

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3、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科内容进行阐释而形成的文本

基本结构:

目录课文作业注释附录)

(二)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3、农村中学课程因地制宜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我国课程改革总目标P203

(二)我国课程改革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学会学习、合作、生存、做人

2、课程结构的改变:

均衡、综合、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繁、难、偏、旧

4、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

第六章教学论

一、教学概述

教学定义: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协同)活动。

(一)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2、学校的中心工作

3、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二)中小学的教学目标

1、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

2、发展智能与体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3、培养积极情感、科学价值观与世界观、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定义及基本因素

1、定义:

学生在教师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培养良好道德与个性品质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

(1)教师和学生:

教学活动的主体,都具有主观能动性

(2)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3)教学环境①物质条件:

学校图书设备、教学用品、教室设备、室内环境

②精神条件:

学校管理水品、校风、学风、教师素质、师生感情、班级人际关系、家长文化素质

(二)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其本质

1、特点

(1)是主要学习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

(2)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3)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

2、本质

(1)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认识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遵循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

②特殊性:

认识对象、认识途径、认识目的

(2)是一种师生间特殊的交往过程

(3)是一种发展性过程(教师和学生)

(三)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活动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

2、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

1)传递——接收教学模式2)自学——指导教学模式

3)引导——探究教学模式4)情境——陶冶教学模式

三、教学原则

(一)定义:

是依据一定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学工作基本准则和要求。

(二)中小学常用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想统一的原则(教师的任务:

教书育人)

2、启发性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四、教学方法

(一)概述

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教的方式方法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的方式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结合。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运用教学方法总的指导思想,是对一切教学方法总的要求,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与其相对应的是填鸭式(灌输式)。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传授和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知识的方法:

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提供直接知识和验证间接知识的方法:

①演示法②实验法③参观法

3、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习法

△讲授法

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2)形式:

讲述、讲解、讲演、讲读

(3)优点:

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②系统连贯性③高效性④教育性

(4)要求: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连贯性和启发性

③语言清晰准确、简洁,声音优美,生动形象,幽默,抑扬顿挫

④恰当的板书:

工整美观、简练、有条理

⑤有充沛的感情和恰当的体态语言

五、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

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一)备课

1、备课的意义①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整个教学工作进行的前提;

②能提高教师自身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③能积累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能力。

2、备课的三个计划①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②单元(课题)教学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

3、做好三项工作①钻研教材(懂、透、化)

②了解学生

③研究教法,设计教学过程

(二)上课

1、上课的意义

(1)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它环节起决定和支配作用;

(2)是教师创造性劳动,集中反映了教师的思想、业务水平和能力;

(3)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体现。

2、评课的标准

(1)教学目的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2)教学内容正确:

①讲解正确②教材处理正确③科学性与思想性兼备

(3)教学方法多样恰当有实效

(4)教学过程设计好:

①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

②调动全班学生积极主动性

③条理清晰,逻辑性强

(5)教学基本功扎实全面:

①教学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生动、形象

②板书规范美观、精炼、有条理

③课堂节奏把握好,效率高

④教态大方得体

(6)教学效果好

3、课的类型

(1)单一课(一节课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检查知识课、分析作业课

(2)综合课(一节课完成两项或两项以上教学任务)

综合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六、教学组织形式

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

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将年龄或知识程度相同或者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班级,由教师依据教学计划按照学校课程表进行分科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