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037507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726.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普通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②晨昏线:

向着太阳的半球叫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及经过该点的经线)为18时。

6、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自转地理意义之二)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

(记忆方法:

深圳卫视有档电视节目叫《男左女右》)

7、地方时与区时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自转地理意义之三) 

①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地方时是东边地点时刻比西边地点时刻要早,表现为时间值要大(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转);

②国际上规定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叫标准时;

③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差一个小时;

④中国统一用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⑤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

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

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计算;

第三步:

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知西(时区)求东(时区)用加, 

知东(时区)求西(时区)用减。

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小时,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⑥区时的计算:

题型一:

求时区

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

,余数<

7.5则整数为时区序号;

余数>

7.5则整数+1为时区序号;

题型二:

求区时

两个时区之差:

同区相减,异区相加,“东加西减”:

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

8、光照图的判断方法:

①判断南北极:

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的依据为:

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东经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②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分、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

26′;

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

③判断昼夜长短:

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④判断正午太阳高度:

计算公式为所求地=90°

-(所求地纬度和直射点纬度之差)

先求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和;

再用90°

减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9、昼夜长短的计算

(1)一年中无论何时,赤道永远昼夜平分,即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2)若节气为夏至时,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昼长为24小时,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夜长为24小时;

(3)若节气为冬至时,则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昼长为24小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夜长为24小时;

(4)二分(春分、秋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即昼长12小时,夜长12小时;

(5)计算方法:

①方法一:

比例法

a.在侧视日照图中,利用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线段比例计算;

b.在俯视日照图中,利用晨昏线分割的昼弧、夜弧的弧度比例计算。

②方法二:

日出日落时刻法

a.日出时刻=当地纬线与晨线交点的时刻、昼长=(12-日出地方时)×

2;

b.日落时刻=当地纬线与昏线交点的时刻、昼长=(日落地方时-12)×

2

③方法三:

对称法

a.在同一天中,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

b.同样,南半球某地的昼长等于北半球同纬度某地的夜长.

10、四季的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①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②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可粗略地划分地球五带。

(图见必修一P20图1.24)

(四)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线,绘制、标识地球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概括地核、地幔、地壳、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大气圈的主要特点;

正确认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

1、①地震波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②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①在地下33千米处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后,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加快;

②在地下2900千米处的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界面,经过古登堡界面后,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

3、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见必修一P22图1.26)

在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①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为氮和氧;

②水圈是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

③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一)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含义;

能绘简图说明并设计实验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见必修一P29图2.2右图)

记忆方法: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二)理解并能绘简图说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规律;

结合实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1、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2)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根本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

(3)形成过程:

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大地密度差异;

②竖直方向上气流上升或下降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

④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

(4)热力环流的判断

口诀:

“高高低低”:

等压面向高(低)处弯曲,同一水平面为高(低)压。

(5)常见的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影响风的三个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

始终与风向垂直,南左北右;

摩擦力:

始终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但在高空中不考虑摩擦力。

(2)判断风向(运用“左右手定则”,即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这是后面学习的一大重要方法)

①第一步:

先确定南、北半球,高空还是地面;

②第二步:

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第三步:

伸出左手或右手,手掌朝上,四指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相同;

④第四步:

若是在地面,则拇指与偏离手掌45°

即为风向;

若是高空,则为90°

(例题:

考纲P184、5,P196、7)

(3)判断风速

①同一幅等压线上,等压线密集,风速大;

等压线稀疏,风速小;

②相邻两条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反之,风速越小。

3、气压带、风带

(1)名称、位置:

(图见必修一P34图2.10)

(2)季节性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必修一P37)

①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

②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热低压切断。

(4)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

气压带

分布

特征

气流

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

附近

冷高压

下沉

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

热高压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赤道附近

热低压

湿热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低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盛行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信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之间

注:

在全球气压带中,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为热力成因(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而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为动力成因(由于气流被迫上升或堆积下沉而引起的)。

(5)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必修一P38

项目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冬季风

夏季风

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指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陆地比热容小,较之海洋,升温快,降温也快。

(5)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带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0°

-10°

之间

终年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

-20°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

-25°

之间的大陆东岸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

-30°

之间的大西岸和中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全年炎热干燥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

-35°

之间大陆东岸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亚热带常

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40°

之间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卑微35°

-50°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

-60°

之间的大陆内部

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冬冷夏热,降水较少

外围温带草原带,内部温带荒漠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之间的大陆西岸

终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

-70°

之间的大陆北部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亚寒带针叶林带

(6)如何判断气候类型?

根据最高气温判断南、北半球(一般可以省略)

判断依据

判断结果

判断南北半球

6、7、8月气温最高

12、1、2月气温最高

根据月平均气温数值判断所属温度带

月均温

温度带

最冷月均温大于15℃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15℃-0℃之间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根据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状况确定气候类型

年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2000mm

温带海洋性气候700-1000mm

夏雨型

热带草原气候750-1000mm

热带季风气候1500-2000mm

亚热带季风气候>800mm

温带季风气候<800mm

少雨型

热带沙漠气候<200mm

温带大陆性气候<400mm

冬雨型

地中海气候300-1000mm

(三)应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常见的天气系统及其天气特点;

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

①冷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前:

温暖晴朗;

过境时:

有雨雪天气;

过境后:

天气转晴,气压升高,气温降低。

②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过境前:

晴朗低温;

有阴雨天气,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天气转晴,气压下降,气温升高。

③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使锋面来回移动的锋,形成持续性降水。

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阴雨”天气。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气压系统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逆时针流向中心

东部:

偏南风

西部:

偏北风

顺时针流向四周

顺时针流向中心

偏北风西部:

逆时针流向四周

偏南风西部: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

夏季:

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

冬季:

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②判断“气旋”与“反气旋”四周的风向

方法一:

水平气压梯度力

确定上、下、左、右四个点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各点右(左)偏(南左北右)偏45°

即可判断风向

方法二:

“左右手定则”

第一步:

南左北右,即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第二步:

判断气旋拇指朝上,表示气流上升;

判断反气旋拇指朝下,表示气流四周扩散;

第三步:

四指所指方向就是风向。

3、影响我国的灾害性天气

(1)台风:

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是由热带气旋形成的。

(2)寒潮:

多发在深秋到次年初春,是来自于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快速入侵。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一)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发生的领域;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水循环类型

类型

陆地内循环,也可叫“内陆循环”(图中甲部分)

海陆间循环(图中乙部分)

海上内循环(图中丙部分)

特点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少

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更新,水资源得以再生

参与水循环的水量最大

距离

内流区的内流河,如塔里木河

在外流区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如长江、黄河等

海洋上的降水

(3)水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

②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

④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二)了解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暖流);

理解洋流的形成动力;

能绘制世界洋流分布模式简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

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洋流

(1)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2)分类:

(按性质分),或(按形成原因分)。

(3)①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②寒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4)寒、暖流的判断

流向判断法:

根据洋流的流动方向进行判断,这要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来判断。

a.若一致该海区在南半球或北半球,这样就可以判断:

在北半球向南流的是寒流,向北流的是暖流;

在南半球向南流的是暖流,向北流的是寒流;

(原因:

赤道最热,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冷)

b.已知不同海区的海水温度,这样就可以判断:

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为暖流;

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为寒流(题目已标明流动方向);

c.若已知某一海区的海水等温线,则用等温线可以判断南北半球,之后判断方法同a。

如下图,图甲,温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故图甲为北半球,等温线弯曲的地方就是洋流的流向,因此可以判断出甲洋流为北半球暖流;

同理,乙洋流为南半球寒流。

二、洋流形成的原因(理解,可以不用记忆)

1、盛行风定向吹拂。

在盛行风吹拂下,表层海水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风海流(世界上的洋流大多数是风海流);

2、密度不同。

不同的海域因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

3、邻近海域补充。

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是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降低,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进行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叫做补偿流。

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

垂直补偿流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

例如:

秘鲁附近海区存在明显上升补偿流。

二、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见必修一P57图3.5)

三、表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2)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

(3)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易于形成大的渔场(知道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四大渔场的位置并且知道是由什么洋流交汇形成的);

①北海道渔场:

日本,由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形成;

②纽芬兰渔场:

加拿大,由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

③北海渔场:

英国,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南下冰冷的海水交汇形成的;

④秘鲁渔场:

由秘鲁沿岸的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形成的。

(4)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五、水资源的及其分布

(1)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有: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

(3)①大洲:

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少;

②国家: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4)我国的水资源分布

①从地区分布即空间上看,我国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②从时间分配即时间上看,夏秋多,冬春少。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于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从高处搬到低处堆积起来,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二、地壳运动的两种运动方式

运动方式

岩层运动状况

形成的地表形态

举例

水平运动

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垂直运动

发生隆起和凹陷

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刚果盆地、台湾海峡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地表岩层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风力侵蚀

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湿蘑菇等

沙漠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形成“V”型谷,使地表破碎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溶蚀

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暗河等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区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地貌

海滨地区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浪搬运

冰川堆积

堆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地貌

在有冰川分布的山麓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

堆积物颗粒大小有选择性,堆积顺序为:

先堆积大颗粒,后堆积小颗粒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平原

河流出口地区以及河流中下游地区

海水堆积

形成海岸地貌

滨海地区

四、板块构造学说

1、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分别为:

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注意这些板块的位置);

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中,亚欧大陆中的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都处于印度洋板块;

2、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处

①若是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则会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②若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互碰撞,大陆板块被抬起,形成海岸山脉(在沿海地区)或岛弧(在海洋中),大洋板块则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如安第斯山脉、日本群岛和海沟。

3、在板块的张裂拉伸处,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五、三大岩石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在板块的内部

(1)

形成

常见岩石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花岗岩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