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03682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0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根据读取电子标签数据的技术实现手段,可将其分为广播发射式、倍频式和反射调制式三大类。

另外还可依据标签的材质、系统工作距离和阅读器的工作状态等方面对RFID系统进行分类。

以下是各主要分类方法的简单描述:

低频系统,一般是指工作频率在100-500kHz之间的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率有:

125KHz、和225KHz等。

其基本特点是标签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标签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距离较短且速度较慢、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

其主要应用于门禁系统、家畜识别和资产管理等场合。

中频系统,一般是指工作频率在10-15MHz之间的系统。

典型的工作频段有:

中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标签及阅读器成本较高、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且具有中等阅读速度、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

其主要应用于门禁系统和智能卡的场合。

高频系统,一般是指工作频率在850-950MHz和之间的系统。

915MHz、和。

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标签内数据量大、阅读距离远且具有高速阅读速度、适应物体高速运性能好,但标签及阅读器成本较高且阅读器与标签工作时多为视距(lineofsight)读取问题。

另外,高频系统较中、低频系统仍没有较为统一的国际标准,因此在实施推广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高频系统大多为采用软衬底的标签形状,其主要应用在火车车皮监视和零售系统等场合。

有源系统,一般指标签内装有电池的RFID系统。

有源系统一般具有较远的阅读距离,不足之处是电池的寿命有限(3~10年)。

无源系统,一般是指标签中无内嵌电池的RFID系统。

系统工作时,标签所需的能量由阅读器发射的电磁波转化而来。

因此,无源系统一般可做到免维护,但在阅读距离及适应物体运速度方面无源系统较有源系统略有限制。

集成固化式标签,其内的信息一般在集成电路生产时即将信息以ROM工艺模式注入,其保存的信息是一成不变的。

现场有线改写式一般将标签保存的信息,写入其内部的存贮区中,信息需改写时要专用的编程器或写入器,且改写过程中必须为其供电。

现场无线改写式一般适用于有源类标签,具有特定的改写指令,标签内保存的信息也位于其中的存贮区。

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需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需时间。

通常,改写所需时间为秒级,阅读时间为毫秒级。

广播发射式系统,实现起来最简单。

标签必须采用有源方式工作,并实时将其贮存的标识信息向外广播,阅读器相当于一个只收不发的接收机。

这种系统的缺点是电子标签因须不停地向外发射信息,既费电,又对环境造成电磁污染,而且系统不具备安全保密性[2]。

倍频式系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

一般情况下,阅读器发出射频查询信号,标签返回的信号载频为阅读器发出射频的倍频。

这种工作模式对阅读器接收处理回波信号提供了便利,但是对无源系统来说,标签将接收的阅读器射频信号转换为倍频回波载频时,其能量转换效率较低。

而提高转换效率需要较高的微波技术,这就意味着更高的电子标签成本,同时这种系统工作须占用两个工作频点,一般较难获得无线电频率管理委员会的产品应用许可。

反射调制式系统,实现起来要解决同频收发问题。

系统工作时,阅读器发出微波查询(能量)信号,标签(无源)将部分接收到的微波查询能量信号整流为直流电供其内部的电路工作,另一部分微波能量信号被标签内保存的数据信息调制(ASK)后反射回阅读器。

阅读器接收到反射回的幅度调制信号后,从中解析出标识性数据信息。

系统工作过程中,阅读器发出微波信号与接收反射回的幅度调制信号是同时进行的。

反射回的信号强度较发射信号要弱得多,因此技术实现上的难点在于同频接收。

2射频识别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典型的RFID系统由标签、阅读器以及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组成。

对于无源系统,阅读器通过耦合元件发送出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该区域时通过耦合元件从中获得能量以驱动后级芯片与阅读器进行通信。

阅读器读取标签的自身编码等信息并解码后送至数据交换、管理系统处理。

而对于有源系统,标签进入阅读器工作区域后,由自身内嵌的电池为后级芯片供电以完成与阅读器间的相应通信过程。

数据交换和管理系统

图1无源RFID系统原理图

标签的组成

作为RFID系统中真正的数据载体,由耦合元件和后级芯片构成的标签又可以分为具有简单存储功能的数据载体和可编程微处理器的数据载体。

前者是用状态机在芯片上实现寻址和安全逻辑,而后者则是用微处理器代替了标签中不够灵活的状态机。

因此在功能模块划分的意义上二者是相同的。

即电子数据载体的标签主要由存放信息的存储器、用于能量供应及与阅读器通信的高频接口、实现寻址和安全逻辑的状态机或是微处理器。

电子数据载体标签结构如图2所示。

1、高频界面

高频界面在从阅读器到标签的模拟传输通路与标签的数字电路间形成了模数转换接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频界面就如同数字终端与模拟通信链路间说一样,如图3所示。

图2电子数据载体标签结构框图

图3负载调制的电感耦合标签高频界面框图

从阅读器发出的调制高频信号,经解调器解调后输出串行数据流以供地址和安全逻辑电路进一步加工。

另外,时钟脉冲电路从高频场的载波频率中产生用于后级电路工作的系统时钟。

为了将数据载体的信息返回到阅读器,高频界面需包含有由传送的数字信息控制的后向散射调制器或是倍频器等调制模块。

对于无源系统来说,标签在与阅读器通信过程中,是由阅读器的高频场为其提供所需的能量。

为此,高频界面从前端耦合元件获取电流,经整流稳压后作为电源供应芯片工作。

2、地址和安全

逻辑地址和安全逻辑是数据载体的心脏,控制着芯片上的所有过程。

图4是地址和安全逻辑电路的基本功能模块划分图。

在标签进入阅读器高频场并获得足够的工作能量时,通过上电初始化逻辑电路使得数据载体处于规定的状态。

通过I/O寄存器标签与阅读器进行数据交换。

加密模块是可选的,其主要完成鉴别、数据加密和密钥管理的功能。

数据存储器则经过芯片内部总线与地址和安全逻辑电路相连。

图4地址和安全逻辑电路框图

标签通过状态机对所有的通信过程进行控制。

状态机是一种具有存储变量状态能力、执行逻辑操作的自动装置,其“程序化的过程”是通过芯片设计实现的。

但芯片一旦制作成型,状态机的执行过程便随之确定。

因此,此种地址和安全逻辑设计多用在大量且固定应用场合。

3、存储器结构

对于电子数据载体而言,存储器是存放标识信息的媒质。

由于射频识别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不断增加,出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存储器的结构也是品目众多[4]。

以下是在RFID系统中应用较为典型的存储器结构的简单介绍。

(1)只读标签

只读标签构成RFID系统数据载体的低档和低成本部分。

当只读标签进入阅读器的工作范围,标签就输出其自身的标识信息。

一般来说,这个标识信息就是个简单的序列号。

该序列号在芯片生产过程中已由厂家唯一置入。

用户既不能改变其序列号,也不能对芯片再写入任何数据。

(2)可写入的标签

可写入标签的存储量从l个字节到数千字节不等。

但阅读器对标签的写入和读出操作大多是按组进行的。

一般字组是事先规定好数目的字节组成。

自组结构使得阅读器对芯片中存储器的寻址更加简单。

为了修改一个单独的字节的数据,必须首先从标签中读出整个字组,然后将包含修改字节的同一字组重新写回标签。

除此之外,还有具有密码功能的标签、分段存储器等等各种不同的标签。

阅读器的组成

虽然所有RFID系统的阅读器均可以简化为两个基本的功能块:

控制系统和由发送器及接收器组成的高频接口(如图5),但由于众多的非接触传输方法的存在使得阅读器内部的结构存在较大区别同。

因此本文仅就阅读器中的两个基本模块的功能实现方面对阅读器的组成进行简单的介绍。

图5阅读器功能模块图

1、高频接口

阅读器的高频接口主要完成如下任务:

产生高频的发射功率,以启动标签并为其提供能量;

对发射信号进行调制,用于将数据传送给标签;

接收并调制来自标签的高频信号。

在高频接口中有两个分隔开的信号通道,分别用于标签两个方向上的数据流。

传送到标签去的数据流通过发送器分支,而来自标签的数据通过接收器分支。

不同的非接触传输方法,这两个信号通道的具体实现有所不同。

2、控制单元

阅读器的控制单元担负如下任务:

与应用系统软件进行通信,并执行应用系统软件发来的命令、控制与标签的通信过程、信号的编码与解码。

对于复杂系统,控制单元还可能具有以下功能:

1、执行防冲突算法;

2、对标签与阅读器之间要传送的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3、进行标签与阅读器之间的身份验证等。

4、应用系统软件与阅读器间的数据交换是通过RS232或RS485串口进行的,而阅读器中的高频接口与控制单元间的接口将高频借口的状态以二进制的形式表示出来。

3射频识别系统工作原理

作为无线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有许多非接触的信息传输方法,主要从耦合方式(能量或信号的传输方式)、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和通信流程进行分析比较。

其中主要讲述RFID系统阅读器与标签间耦合方式的工作原理。

耦合方式

1、电容耦合

电容耦合方式,阅读器与标签间互相绝缘的耦合元件工作时构成一组平板电容。

当标签入时,标签的耦合平面同阅读器的耦合平面间相互平行(如图6所示)。

图6电容耦合示意图

电容耦合合只用于密耦合(工作距离小于1cm)的RFID系统中。

ISO10536中就规定了使用该耦合方法的密耦合IC卡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

2、磁耦合

磁耦合是现在使用的中、低频RFID系统中最为广泛的耦合方法,其中以无源系统最为典型。

阅读器的线圈生成一个磁场,该磁场在标签的线圈内感应出电压从而为标签提供能量。

这与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正好完全一样,因此磁耦合也称作电感耦合。

与高频RFID系统不同的是,磁耦合RFID系统的工作区域是阅读器传输天线的“近场区”。

一般说来,在单天线RFID系统中,系统的操作距离近似为传输天线的直径。

对于距离大于天线直径的点,其场强将以距离的3次方衰减。

那就意味着如仍保持原有场强的话,发射功率就需以6次方的速率增加。

因此,此耦合主要用于密耦合或是遥耦合(操作距离小于lm)的RFID系统中。

3、电磁耦合

电磁辐射是作用距离在lm以上的远距离RFID系统的耦合方法。

在电磁辐射场中,阅读器天线向空中发射电磁波,其时电磁波以球面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置于工作区中的标签处于阅读器发射出的电磁波之中并在电磁波通过时收集其中的部分能量。

场中某点的可获得能量的大小取决于该点与发射天线之间的距离,同时能量的大小与该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对于远距离系统而一言,其工作频率主要在UHF频段甚至更高。

从而阅读器与标签之间的耦合元件也就从较为庞大且复杂的金属平板或是线圈变成了一些简单形式的天线,如半波振子天线。

这样一来,远距离RFID系统体积更小,结构更简单。

通信流程

在电子数据载体上,存储的数据量可达到数千字节。

为了读出或写入数据,必须在标签和阅读器间进行通信。

这里主要有三种通信流程系统:

半双工系统、全双工系统和时序系统。

在半双工法(HDX)中,从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与从阅读器到标签的数据传输交替进行。

当频率在30MHz以下时常常使用负载调制的半双工法。

在全双工法(HDX)中,数据在标签和阅读器间的双向传输是同时进行的。

其中,标签发送数据所用的频率为阅读器发送频率的几分之一,即采用“分谐波”,或是用一个完全独立的“非谐波”频率。

以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特点是:

从阅读器到标签的能量传输是连续的,与数据传输的方向无关。

与此相反,在使用时序系统(SEQ)的情况下,从阅读器到标签的能量传输总是在限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的(脉冲操作,脉冲系统)。

从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是在标签的能量供应间隙是进行的。

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

无论是只读系统还是可读写系统,作为关键技术之一的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在不同的非接触传输实现方案的系统中有所区别。

作为RFID系统的两大主要耦合方式,磁耦合和电磁耦合分别采用负载调制和后向散射调制。

所谓负载调制是用某些差异所进行的用于从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方法。

在磁耦合系统中,通过标签振荡回路的电路参数在数据流的节拍中的变化,从而实现调制功能。

在标签的振荡回路的所有可能的电路参数中,只有负载电阻和并联电容两个参数被数据载体改变。

因此,相应的负载调制被称作电阻(或有效的)负载调制和电容负载调制。

对于高频系统而言,随着频率的上升其穿透性越来越差,而其反射性却越发明显。

在高频电磁耦合的RFID系统中,类似于雷达工作原理用电磁波反射进行从标签到阅读器的数据传输。

雷达散射截面是目标反射电磁波能力的测度,而即RFID系统中散射截面的变化与负载电阻值有关。

当阅读器发射的载频信号辐射到标签时,标签中的调制电路通过待传输的信号控制馈接电路是否与天线匹配实现信号的幅度调制。

当天线与馈接电路匹配时,阅读器发射的载频信号被吸收;

反之,信号被反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