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3526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为一个土木人说说你的故事吧Word文件下载.docx

D.喽啰研究生:

一个同济,一个湖大,两个重大,四个人都是82、83年的

E.喽啰本科:

一个同济,一个华南理工,一个东南,一个哈工大,有两个学校不出名,但是工作五六年的老同志,还有一个就是我。

问题来了,打主力的喽啰:

1.工作经验比我多2~3年

2.学校碾压我

3.学历碾压我

那么,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成了所里的梯王之王。

我画楼梯到后期到了什么程度呢?

你只需要告诉我跨度,我马上能告诉你梯板厚和配筋。

除了钢结构楼梯之外,正常的板式,梁式,剪刀梯,做吊柱的楼梯,旋转楼梯,人防楼梯等等等等通通画了个遍。

偶尔有机会画点梁板柱,但是,成长很慢,很少有机会建模,我更像一个标准的绘图员。

随之而来的,是对职业发展的焦虑。

我很努力,其他人也很努力,但他们是研究生,他们的父母在改制前就在院里担任一官半职,他们从小就是院领导看着长大的,要不就是某某领导托关系进来的,你让我怎么办?

在设计院的这段日子里,我拼得很艰苦,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选择沿海的设计院,是个错误。

以己之短功攻彼之长,如螳臂当车。

总结一下:

进设计院,进大院,不一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好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具体分析,如果我当时选择成都的设计院,踏实干起,有师兄师姐的照顾,可能,我是说有可能,际遇就会有所不同。

通过实习了解设计院,混个脸熟,给领导留下一个踏实肯干的印象,绝对有好处。

------------------------------------------------------------------------------------------------------------------------二、地产公司

去地产公司前需要知道的事情

地产公司的结构工程师大致可分为两类:

A.区域层面的结构工程师,一般要求工作至少5年以上(有些专业的或者牛B的开发商要求8年以上,一注优先,专业负责人优先)

B.项目层面的结构工程师,一般要求是3到5年,有些条件不错的,刚去设计院不爽,直接跳去房产公司,收了的也有。

两者的区别如下:

通常A的工作比较专一,往往负责区域所辖公司下面各个项目的结构优化,施工设计对接等等,同时负责几个项目,所以,要求经验比较丰富,最好是能上工地解决现场问题这种。

一般大型的专业开发商倾向于招A这种工程师。

相对的,小开发商,或者不那么专业的开发商倾向于招B这种工程师。

为什么呢?

因为大部分的设计部经理,是搞建筑出生的,也有做结构,精装,景观的,少。

建筑的设计部经理,找个搞结构的小弟来协调他不擅长的结构设计,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小的开发商并不太懂如何去充分发掘运用结构工程师,比如说,结构形式的优化,含钢量的控制,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懂点结构的人能在中间协调一下施工和设计就够了。

所以,你给他一个一注高工,那是浪费人才,而且,经验少的年轻人便宜啊,好使唤啊,没事儿还能打个杂啥的。

A、B如何选择?

个人认为,A是未来行业的发展方向,而B是结构工程师想在地产公司出头的机会

随着地产行业的发展,面临激烈的竞争,精细化和专业化肯定越来越被地产公司所重视,专业化无非就是找最专业的人来做最专业的事情。

举个例子,2012年做上海万科的一个商业项目,出图之后,万科找了一个同济大学的博士来做设计优化,水平怎么样不说,但是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开发商的一个态度。

A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

但是结构设计在房产公司会面临一个尴尬,没错,你可能也想到了。

结构要往上爬,尤其想做设计部经理,很难拼得过建筑。

这个时候,B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正是由于开发商的不专业,你才有机会通过“打杂”去接触到A接触不到的东西。

举个例子,据说华润某城市公司,做门窗深化设计的,都有专门的人负责。

消息没有证实过,但我觉得可信,你想想,现在有的设计院都开始把梁板柱图拆开来,流水线一样,某些人专门负责画梁,某些专门负责画柱子了,那么开发商找个人专门负责门窗深化有什么不妥吗?

如果你做一辈子的门窗深化,不跳槽,不创业,就在知名房企呆着终老一生,那你的职业前景在哪里?

回过头来说说我,工作3年从设计院出来的时候,拿到2个地产offer,一个是深圳民企上海公司,另一个央企在江浙沪的某城市公司,前者给的薪水是后者的差不多2倍,但我还是选了后者。

原因有两个:

1.前者只做住宅,后者拿了一大片地,住宅商业都做(当时觉得住宅可能不行了,觉得商业是下一个方向)

2.前者想找A,我担心自己能力不足,后者摆明了要找B,我觉得可以胜任(当时没进房产公司,没有做过上面的总结,所以面对A、B的时候,我更多的考虑是我能不能胜任)进了房产公司,干了1年,这1年经历的事情太多太多,干完就辞职了。

先晒张图,然后讲2件我在房产公司印象最深刻的事情。

这是当时我在房产公司的记事本,每天要做的事情就记在本子上,做完一件打个勾。

B确实是出头的机会,但前提是你扛得住,难得不是做好某件事,难的是领导交代的每件事你都要做得妥妥帖帖,而且你要能敏感的察觉到领导的关注点在哪几件事情上面,眉毛胡子一把抓迟早要交代。

我反正没有扛住,觉得有点愧对领导。

其实我也知道,他也差点没扛住,包括分管我们的副总,也差点没扛住,那段最忙的时候,大家都有想过要走,都在外面找工作,领导的朋友刚好跟我有交情,我也就知道了。

那一年中间的恩恩怨怨现在看来都不是什么事了,我理解他,也感谢他。

我还是简单的说一下我在房产公司都干了些啥吧,给你们想选B的人做个参考。

A.设计类工作的沟通协调

A1地勘报告+地基加固方案

A2施工图设计

A3节能设计

A4智能化设计

A5泛光照明设计

A6门窗深化设计

A8幕墙设计

A9地理信息中心面积测绘(这个是为了满足规划局计容面积要求的面积测绘)

A10测绘单位的面积测绘(这个是商品房预售的面积测绘)

A11电梯

B.审图及晒图、图纸归档(除了审图,剩下应该都是资料员的活儿)

C.协助报批报建

公司负责报批的小伙子只会喝酒不会看图,是个麻瓜,所以要陪他去各个局解释图纸

C1规划局

C2交评

C3环评

C4消防大队

C5物业办(白蚁防治好像也归他们管)

C6能评就写这么多吧,再写下去也没意义了,然后上面的内容乘以2,为啥呢,因为我们有2块地,一年内一套流程跑了两遍。

所以干得特别累,中间自己也犯了好多错,有的是粗心大意,有的是能力经验不够,有的是初出茅庐太嫩,反正1年一满我就走了。

然后我要讲2个印象最深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1.公司成本部算上经理有3个人,我去的时候,成本部的经理已经换过一轮了。

私下听说前任经理是被工程部副总斗走的,总经理不想工程副总一家独大,为了制衡工程部,招了一个狠角色继任。

新的成本经理(以下简称“韩”)对总经理忠心耿耿,也明白她存在的“历史使命”,于是不遗余力的跟工程副总(以下简称“乐”)搞斗争,两个人明里暗里掐得飞起。

由于韩背后有总经理支持,乐渐渐落了下风,心里暗暗叫苦,后悔不已,之前的软柿子好捏吧,可惜被自己撵走了,没想到来了个这么难搞的,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韩站着有后台各种收拾乐,乐只有忍气吞声。

这个时候关键先生张出现了,张是成本部的骨干,前任离职的时候,做了一段时间代经理,可惜自己没把握住机会,没能上位,韩来了张还是当自己的喽啰。

张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总经理召集开会,他看看与会人员,就能大概猜出领导要讲个什么事。

韩知道张代理过一段时间经理之后,一直视张为自己的潜在威胁,各种排挤打压。

张郁郁不得志,转而投向乐,谁知道乐也把张当枪使,倒过头来跟韩斗。

张夹在两个人中间左右为难,谁都不给他活路。

不搞走一个,张早晚得走。

不久之后就爆出一个事情,张检举揭发韩,私自修改合同条款中的付款节点。

乐一听说,喜出望外,终于抓到个把柄,连忙上报集团,总经理见事情搞大,保不了韩,只好开掉。

韩走后,有一天张刚好跟我一起去吃晚饭,路上三个年轻人冲过来,手上攥着什么东西,在张头上敲了两下踹了两角就跑了,张满脸是血,准备开车去医院发现车胎也被扎破了。

陪着他去医院包扎之后又去警局报案,后来这事不了了之。

两条:

1.战争的目的不应该是消灭,而应该是征服

2.如果不得已要消灭对手,务必一击致命第二个故事2.公司开发第二块地皮的时候,我看了一下建筑方案,四四方方一块地,南边全做4层的叠墅,北边呢,为了充分利用容积率,不要浪费计容面积,建了一排32层的高层。

高层和叠墅共用一个大地下室。

即便你没有学过结构,有点常识你也应该明白,32层的高层和4层的楼房自重相差很大,再结合地勘报告,不难得出结论,基础设计的时候,高层和叠墅可以选用不同的桩型和持力层,再简单点说,高层桩粗一点,打深一点,叠墅细一点,打浅一点,好理解吧?

我觉得这是给公司省钱的好方案,也是我表现自己的机会,为了稳妥起见,并没有直接去找领导谈我的想法,而是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跟设计院商量,设计院认可这样做跟审图公司商量,听听审图公司的意见,保证审图没问题除此之外还不够,还要找到本地工程实例,最好就跟我们工地没隔多远,做成了的,运气好,也被我找到了,小区交付都3年了,没有因为沉降出什么问题。

有了上述的准备工作,我就跑到设计部副总办公室,1.2.3的讲给领导听,设计部副总很支持啊,拍板说,小伙子可以啊,就按你说的办。

过了一天,乐跑到大办公室,叫我去他办公室一趟。

屁颠屁颠的跑到乐办公室,乐板着个脸跟我讲他不同意采用不同桩型,要求叠墅和高层一样,选用一样的桩型,打到同一持力层。

我不理解,乐给了个理由,施工不好控制。

当下意见并没有达成一致,过了一天工程部经理来找我,还是说这个事儿,聊了一会儿他发现也没有一个站得住脚的理由能说服我。

憋不住了,说了一句,小刘啊,我们之前那个地块也是这种情况,桩都全部打的一样的,现在新地块跟之前地块一条街之隔,却可以省这么多,你有没有想过领导问起来,我们怎么交代啊?

这句话把我镇住了。

这事儿没过多久就遇上上一个地块景观工程招标,三个标段的中标单位分别由工程,成本,设计的副总们推荐,张向我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他早就算到是这个结果。

那两天领导们心情都不错,有天晚上一群人的在外面唱歌,我也在,酒过三巡乐带着一个施工老板进来了,这老板挨个敬酒,陪着玩色子唱歌,结账的时候抢着买了单,临走递给我一张名片:

XXX岩土基础工程公司。

哦,原来你是桩基老板啊!

1.乐为什么不同意我的方案呢?

当时我能想到的第一个原因是,工程部跟桩基单位同流合污,能多打点桩下去就多打点呗。

后来慢慢明白,除了这一条以外,还有个潜在原因,桩基省钱了,比如给公司省了1千万,对他来说,这个功劳、这个荣誉是个很虚的东西,就算是他想出来的点子吧,做成了,也不足以让他凭这一点就直升总经理,何况还不是他提出来的呢?

相反,一旦施工出了岔子,他要承担责任,而且责任很大,这种对他来说,风险和收益太不对等的方案,他又怎么会同意呢?

我没有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蛋糕全部切给了自己,所以失败。

干得好,不如干得久,不求立功,但求不要犯错,只要在这个池子里,早晚都有机会。

在国企,在央企,就是这样个情况,如果在私人企业,我冲到老板办公室说,老板,我有个方案可以省1千万,不过施工有麻烦点,不是那么好控制,你觉得老板怎么说?

这就是国企,央企破格提拔的少,按部就班升级打怪的多的原因。

2.房产公司为什么这么多斗争?

当然是因为钱啊,在房产公司做事,不能挡了别人的财路。

说太多了感觉不好,自己体会吧。

(话说哪天我写本讲房产、设计的小说,你们会愿意看吗?

)-------------------------------------------------------------------------------------------------------------------------------三、金融13年从地产公司出来的时候,我是裸辞的。

没有急着找工作,把自己能干的事情都理了一遍,所以为什么我比一般的人要知道得多一点呢

土木/结构行业既不想做结构设计、又不想做施工、又不想去房地产,还有哪些方向(公司)可以去?

-子休的回答

这个阶段我去见了三个高中同班同学,一个本科一毕业就在KPMG做审计,一个某券商做法务,还有一个在某国有银行做融资。

券商这个同学跟我说,他女朋友在XX信托实习,XX信托好像也招你们这个专业的啊,而且从他的角度来看,国外投资机构会招一些“懂行”的人来做投资,关键是收入还可以,所以就顺带跟我提了一下。

比较巧的是,我去见第二个同学,她跟我说,她的同事好多都跳到信托公司去了,刚好碰到11年信托迅猛发展的时候,都赚了钱。

然后去见第三个同学的时候,我就刻意向他打听了一下,三个同学那儿收集到的信息都差不多,相互印证可以搞。

看了下信托公司的职位,只有一个适合我,项目监管。

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如何呢?

我给你们贴一个吧面试,过了,入职,派到一个海岛上监管项目,到这个月月底就2年了。

内陆的孩子没怎么见过大海,刚来的时候看到海景房激动坏了,现在住了两年感觉好麻木,看到海就想吐。

这两年虽然身在金融行业,但大部分时间在跟房产公司斗智斗勇,负能量很多,经历泛善可陈,我准备把在金融行业工作的一些体会和对土木行业焦虑的一些看法写在下一次更新里面。

如果特别想知道这两年经历了些什么事,就留言,我再考虑要不要写。

----------------------------------------------------------------------------------------------------------------------------这部分写房地产公司的金融属性,以及我个人理解的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房地产做到后面就是做金融。

入职信托的一个好处,就是给搞工程技术出身的人换一个视角看房产公司。

曾经以为房产开发就是老板有钱买块地,盖了楼房哐哐卖,有钱就能做。

干了现场监管,整天跟项目公司的财务打交道之后,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

没钱,也能做。

跟我们合作房产公司实力不错,国内TOP30,向我们借了多少钱呢?

4个亿。

我开始以为4个亿放着慢慢搞建设呢,可等钱陆陆续续到账之后,项目公司跑来说,支付剩余的土地款,和之前其他股东的借款要花2个亿。

行吧,还剩2亿。

又过了不到一周,说集团公司要向项目公司拆借2个亿,这个钱归集团统一调拨,项目公司钱要不够用了集团再给还点回来。

我说我不懂,你让领导们自己商量吧,后来这个钱也借走了,然后项目上基本上就没剩什么钱了。

项目前期基本没花钱,但凡有点工程量的,都让施工单位自己掏腰包垫着资呢。

就这样过了2个月,项目公司找银行做了一笔开发贷,多少钱呢,5个亿。

然后这5个亿陆陆续续也借给集团了。

请注意,在第一批开发贷放款的这个时间点上,房产公司才刚拿到第一期房源的预售许可证,房子才刚刚可以卖。

房子陆陆续续卖了,有钱回来了,然后呢?

集团再向房产公司拆借销售回款,这个卖房赚来的钱又借给集团了,差不多有2亿。

再后来的银行按揭放款一并如法炮制,统统回流集团。

看懂了怎么玩儿的了吗?

第一步,成立一家公司,比如注册资本1个亿吧,自己占股51%,然后上杠杆,找其他人入股,占股49%。

大家凑钱拿地。

第二步,把信托放进来,4个亿,先把之前大家掏腰包买地的钱还上,剩下的钱给集团。

第三步,第四步,一样的,钱进来归集团。

那房产公司在这个项目开发周期里面自己掏了多少钱呢?

没花多少钱,花的都是别人的钱,而且,在卖方之前,通过资金的回流,大部分的钱都到了集团的腰包里面。

你可以算算,一个区域性的或者全国性的房企,有多少项目?

每个项目回抽的钱加起来应该有多少?

这就对应了一个概念,叫资金池。

池子里面有这么多水,有的项目流点进来,有的项目不好,卖不动,等着花钱的,池子里的水放点出去。

好,难点来了,池子里的水留多少合适?

留太少,有那么几个项目吃紧的,你可能就拿不出钱来了,留多了,这个可是要计息的,不划算。

于是这就让房产公司有了金融属性,对,资金的流动性。

当流动性不足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房企就面临资金链断裂,典型的案例就是12年前后的绿城。

那年绿城全民营销,所有员工都顶着卖房的压力,后来宋卫平还卖了好几个项目,才有了钱,才渡过了难关。

绿城遇到危机是工程质量出问题了吗?

不是。

是设计不合理吗?

相反,绿城是我见过的真正有品质有责任心的开发商(我不是绿城的员工,没在绿城上过一天班),宋卫平是个颇有情怀的理想主义者,我听说绿城的房子为了控制裂缝,可以放宽含钢量的要求,配的钢筋比其他开发商多。

在浙江,绿城是很受人民群众追捧的一个品牌。

可资金链的断裂就可以让一家有情怀有良心有品质有市场的TOP10房企面临关门。

流动性紧张的时候,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我讲个饮鸩止渴的办法,因为这跟我接下来要讲的内容有关系。

池子里缺水了,那就得开源节流,节流就有了裁员啊、缩减经费啊等等,但这不是办法。

关键还是要开源,所以就有了降价促销啊,卖项目啊等等等等。

除此之外,你回过头去想想,开源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再拿一块地,或者把已有的资产搞个抵押,把信托、银行的钱搞进来先应付着,后面再说,拆东墙补西墙。

说不定这么一搞,过半年形势好了,房子能卖了,难关就渡过了,如果运气不好,市场持续低迷,那就继续循环,直到东窗事发。

再来说银行,还有民间借贷跟房产公司的一些共通点。

银行发了理财产品,小白们把钱投进去,然后这个理财产品投资的项目出了问题,一时半会儿还不上钱,要延期了,怎么办呢?

再发一款理财产品,包装一下,新的理财产品收进来的钱拿去还旧的理财产品,就渡过眼前难关了,后面的事后面再说。

民间借贷也是一样的,要付A利息的时候,就去骗B,说我这儿放高利贷呢,3分利息你把钱给我,转手再把B的钱给一部分给A,剩下揣自己兜里面,直到有一天玩不动,东窗事发,就跑路了。

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还有很多,比如说靠持有物业获得稳定的现金流(RElTs),还有搞众筹,搞基金来投资出租市场等等等等,我就不展开说了。

其实世界上有很多道理是共通的,只要好好想想就能明白,就能举一反三。

以前在房产公司的时候,工程部经理跟我说,做事情呢,永远比领导要求的多那么一点点,想问题呢,也永远比领导要求的多考虑那么一丢丢,领导就会赏识你,真的很感谢他的教诲。

后来我发现把妹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你跟妹子一块儿出去,妹子渴了让你递给她一瓶矿泉水,她对你的期望是什么呢?

就是递给她一瓶水,10个男生有9个也这样做了。

可是你递过去的时候,先把瓶盖拧一下再给她,这就超出了她对你的期望,她就觉得这个男生还挺贴心的呀!

你只多付出了那么一点点的努力,但有可能你就胜在这里。

有点跑题哈,这个帖子我们不讨论把妹,有机会在其他地方跟大家讨论。

没有更新近两年斗智斗勇的故事,因为我现在还身第一线,“潜伏在敌人的心脏”,保险起见,以后再聊。

今天晚些时候或者明天我再接着更吧,谢谢。

--------------------------------------------------------------------------------------------------------------------------------转金融先上结论说怎么转,再分析要不要转。

大一新生,直接转专业吧,不要纠结了,金融、会计、经济、投资甚至法律都可以,拼一点,还是能跟上他们的课程的,当年我们班一个德语,一个计算机转过来的,一样学得好好的。

要面对五大力学的男人,学点金融经济你会虚?

大二,如果你够坚决,如果你对土木这个行业很绝望,如果你觉得土木工程制图这门课什么JB玩意儿,重修两次都没过,转专业吧!

这浪费的1年怎么办?

你就当是高三补习了一年呗,这样想想是不是容易接受多了?

大三,大四,不建议你转专业了,事实上也很少有人有这个魄力。

怎么转金融呢?

两条路A.毕业的时候,擦亮你的眼睛,拼一枪,去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里面踏踏实实干3年审计,出来的时候,就比较好转金融了。

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金融机构喜欢四大出来的人?

因为金融机构去做投资的时候,怎么判断一个项目值不值得投呢?

这就需要通过查阅项目公司近两三年的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多信息是隐藏在报表各个科目数据之中的。

这恰好是四大员工相对擅长的。

这是最最稳妥,风险最小的转行的路子,不过能进四大的人也不多,综合素质要求肯定不低啊。

我随便贴一个2016年普华永道的校招在下面(妈蛋,我要有个这样的师兄,我肯定一毕业就冲四大去了,少走多少弯路!

)至于说,做审计有多苦逼,请你们自行XX或者在知乎搜索,话说回来,总好过半夜三点浇混凝土叫你起来旁站吧?

B.跨专业考研4.研究生在读可以参照3A。

5.本科已毕业考研呗,非名校不考虑,原因后面解释。

6.研究生已毕业兄弟,我们能不能不折腾,好好当个图农?

以上我是认知范围内,比较可行的转金融的路子。

当然,我也碰到过30多岁的转了的,还有结构研究生毕业先进五大行,再转金融的也有,但是这种案例个人觉得有很大的机遇成分,不具有普遍性,所以不在此讨论。

有的同志可能会跳出来说,那你怎么不说你这条路呢?

因为我也不推荐你们走我这条路。

说说我这个工作,薪资水平,行业红火的时候入职一年到手20万起,行业苦逼的时候一年税前20万。

干的时间越长拿得越多,最高我估计不超过30万。

工作优点:

打个比方,这个工作就有点像设计院驻现场的工程师,不过这个工程师把项目上的章和钱全监管了,他们公司就派了他一个人来,基本上有啥事儿就找他。

所以请自行脑补。

工作缺点:

长年漂泊,工作成长性差,还有就是太闲了!

(这个真不是装逼,我们有同事因为被派到偏远地区,又没事情干,得了抑郁症的)所以我干完这两个月,刚好30岁,要辞职读研去了,最近开始在知乎也答案,也是想借这个机会把很多东西梳理一下。

接下来跟大家探讨要不要转金融,以及普遍存在的行业焦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