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597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阳市中考语文总复习文体知识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①使文章更具真实性;

②叙述亲切自然;

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统编九下)鲁迅的《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

(你、你们)

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②利于情感交流,便于抒情;

③用于物时,拟人化,蕴含情感。

(统编七下)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全文都用第三人称“它”,但结尾段“啊,小桃树啊!

我该怎么感激你?

……你会开吗?

你开的是灼灼的吗?

”改用第二人称,抒发了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

第三人称

(她/她们、他/他们、它/它们)

(2013.11①,

2011.11第一空)

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

②不受时空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③作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叙述亲切自然。

(统编七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注:

有的文章兼用多种记叙人称,如(统编七下)《土地的誓言》中作者将土地拟人化,以第三人称“她”相称,直接倾诉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

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情绪逐渐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第二人称“你”相称,“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4.文章线索(2011.11第二空)

分类

特点及举例

时间线

(2011.11第二空)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伟大的悲剧》以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的时间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1月18日——2月17日夜里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进行叙述。

地点线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园的游戏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人物线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统编九下)《孔乙己》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和遭遇。

事件发展变化线(明线)

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上)《散步》围绕一家人散步这件事,以开始散步、产生分歧、问题解决的过程贯穿全文,写出了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

情感发展变化线(暗线)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以赏花、惜花、思花的情感变化行文。

实物线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

如(统编七下)《台阶》以“台阶”为线索,突出了父亲追求生活目标而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精神。

记叙文经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

明线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出来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是一个整体的脉络。

暗线是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主要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情感变化。

如《藤野先生》中明线是藤野先生,暗线是鲁迅的爱国情感。

5.写作手法

(1)修辞(11年2考)

比喻

(2015.15A)

辨识

甲(本体)如(喻词)乙(喻体)

明喻:

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

暗喻:

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破折号等。

借喻:

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答题规范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抒发(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举例分析

(统编七上)朱自清的《春》中“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美丽、繁多,表达了作者对野花和春天的喜爱之情。

排比

(2015.17)

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

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

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力(强烈)地表现了/抒发了……的特点/感情。

(统编八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的特点。

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①将物人格化,使描写生动形象;

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有趣;

③给读者鲜明的印象,引起情感共鸣。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生动准确)地写出了……,抒发了……的情感。

(统编七上)朱自清的《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进行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

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了……的特点,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统编七上)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喜欢新衣时写道“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皇帝的穷奢极欲。

反复

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使人对……印象深刻,强调了……的内容(主旨、心情)。

(统编八下)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无限赞美之情。

对偶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上下两句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反。

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

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句形式匀称,音韵和谐,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不同的态度。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①态度鲜明;

②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情感。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感情。

(统编七下)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中“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

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这样的世界”的奇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设问

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②启发思考,使文章波澜起伏。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

(统编八下)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中“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

你们完了,快完了”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表明了作者对反动派强烈的憎恶之情。

(2)表达方式(11年10考)

表达方式有5种: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叙述(顺叙、插叙、倒叙)。

①描写

依据

特点

按描写对象分类

人物

描写

(11年

4考)

心理描写

(2015.11④,2011.12)

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

语言描写

(2015.11③)

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

动作描写

[2009.11

(2)]

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神态描写

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

对人物的容貌、体态、服饰、装扮等进行描写。

以“形”传“神”,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

答题规范:

运用了(心理、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

环境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写。

①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环境,营造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感情);

④衬托人物形象;

⑤为……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⑥揭示主题。

社会环境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的描写。

①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

②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④为下文人物性格描写做铺垫;

⑤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

按描写角度分类

正面(直接)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写出(或表现)人物的……特点(如:

性格、心理、情感等),表现文章主题。

侧面(间接)描写(2017.13)

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①衬托或烘托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细节描写

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地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且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②抒情

直接抒情

感情直接、气势奔放、热烈。

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使读者容易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

(统编七上)“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雨的四季》)

间接抒情

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的抒情,也就是通过叙述、议论、描写的方式抒情。

使抽象的情感融于事、理、景中,使情感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抒情效果含蓄委婉,深蕴隽永,感染力强。

(统编七上)“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秋天的怀念》)

③议论

位置

开头

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地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统编七上)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植树的牧羊人》)

中间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统编七下)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结尾

①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统编七上)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

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走一步,再走一步》)

④叙述(11年5考)

顺叙

特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

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

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统编七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观赏紫藤萝花海而引出人生感悟:

面对眼前的紫色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插叙

(2015.13

①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对后面叙述的内容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

②插叙的内容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插叙与顺叙的内容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

②解释了……的原因;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

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

⑥突出文章主题;

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

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统编九上)《故乡》一文,写“我”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再是“我”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我”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

倒叙

①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顺叙写出整个过程;

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

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①开篇点题;

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

③引出下文;

④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

(统编八上)《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回到现实。

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如(统编七下)《驿路梨花》一文,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晚到第二天早上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

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茅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又是插叙;

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又是倒叙。

(3)常见表现手法(11年3考)

铺垫

(2018.12)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

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

(统编七上)《皇帝的新装》中一开始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交代了他被两个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展做铺垫。

对比

(2015.15B)

对比分为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两种形式。

横向对比,就是将同一时间点的几个不同的人、事、物进行对比。

纵向对比,就是将一个(类)人、事、物在不同时间点所呈现出来的物象、特征、行为等进行对比。

用(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衬托)了……品质(形象)。

(统编九上)《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露出了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拟人化

(2013.14A)

伏笔

特点及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所描写的物体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出现后不使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从运用来看,伏笔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分别位于文首与文尾;

伏笔所使用的笔墨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出暗示。

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照应。

(统编九上)《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文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照应

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统编八上)《背影》中四次写“背影”,四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一次比一次抒发得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父亲背影形象的感人。

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突出表现(烘托)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的品格。

悬念

及作用

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统编七下)《驿路梨花》中设置了三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主人家是谁?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象征

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

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统编八上)《白杨礼赞》中从环境、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更主要的是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象征着面对日寇侵略而坚决守卫自己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借助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通过描写……(景物/事物),表达了作者……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统编八下)《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途中的景物描写,既表达了到赵庄看社戏的急切心情,又寄寓着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

抑扬

欲扬

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作者充沛的感情;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

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统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贯穿全文,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凸显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

欲抑

先扬

指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语气来写。

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统编九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知道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廉洁公正、不畏权势、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呼之欲出,然而之后写他的多“变”则是对他这一形象的极大讽刺。

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从而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内涵更丰富。

(统编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有对“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

前者加深了“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后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

以小见大

用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统编七上)《散步》中通过对“散步”这件小事的描写,写出了中年人特有的心境和责任感。

联想

是一种心理活动,指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特征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想象

是一种有目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卒章显志

层层铺叙,篇末点明中心,揭示主题,引发思考。

(统编七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结尾点明主题:

人难免会因前路漫长、目标远大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应从最切近的事情做起,积小步而成大步,慢慢就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化整为零,有助于解决难题。

画龙点睛

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两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意义之所在,或解释作品题目,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

点睛之处可以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情景交融

指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作者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的艺术效果。

点面结合

详细描写和叙述或概括性描写有机结合,“以面衬点”突出重点,体现深度;

“以点带面”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点面结合”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的形象状态,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

叙议结合

使句子或文章更有说服力,更能表现某人、某事或某个环境的特点或者抒发作者强烈的情感。

(4)详写和略写(2009.14)

详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