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025173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孝心故事五则文档格式.docx

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

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张良拾鞋

张良是我国古代两汉初期的一位大臣,年少时曾在下邳(今江苏邳县南)居住。

有一天,张良闲来无事,便信步出游。

当他走到下邳桥的时候,看见一位身穿粗布麻衣的老人站立在桥头,老人的衣着打扮像一个贫苦的人,似乎在等待什么人的到来。

张良走过老人身边时,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脱落,掉在桥下,然后指着张良说:

孩子!

到桥下把我的鞋子取上来。

听着这无礼的要求,张一股怒火直往上窜,想:

我与你一点不认识,凭什么要我给你拾鞋?

但当他想到老人年岁已大,身体不灵便,下侨取鞋有困难时,便强压着怒火,到桥下为老人取来了鞋子。

看着张良拿着鞋子走上桥来,老人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他慢慢地伸出脚,对张良说:

把鞋给给我穿上!

张良想:

既然已经为他拾了鞋,好人做到底,穿鞋就穿鞋吧!

于是,张良挺直身跪在地上,小心地把鞋穿在老人脚上。

老人看着张良哈哈大笑,一句话没说,转身而去。

老人奇怪的行为,使张良大吃一惊,他看着老人去的身影,一点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谁知,过了一会儿,老人又回来了,说:

你这孩子,还值得我来教导,你在五天后天刚亮时,到这儿来等我。

张良对老人的行为虽然感到奇怪但还是恭敬地跪下来说:

是!

五天后,天刚蒙蒙亮,张良急急忙忙向下邳桥赶去,谁知老人已早已等候在那里了。

老人生气地说:

和老人相约,反而比老人晚到,这怎么能行呢?

过五天你早点来等我!

说完,就走了。

又过了五天,天还未亮,张良早早起了床,向下邳桥奔去。

老人又已等候在那里了。

老人大怒,说"

怎么又迟到了?

过五天再早一点儿来!

又过了五天。

这次无论如何也不能迟到了。

于是,半夜时分已等候在桥头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步履蹒中山地走了。

张良急忙上前扶住老人,老人看见张良早早来了,露出了笑容,说:

年轻人就应该如此!

他拿出一卷书说:

这是一本世上少有的奇书,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的年轻人来传授,现在我把它传给你!

读了它,你就会有远大的谋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张良深深谢过老人,接过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回去以后,张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增长了不少的才智。

后来,张良协助刘邦开创了汉朝,立了大功劳,在历史上留下了"

张良拾鞋"

这一段佳话。

舜用爱心感家人

舜是我国上古时代的君主,以贤明能干、公正无私著称。

他不但邦国之事处理得有条不紊,而且在自己的家里也能够尊重父母、爱护兄弟.使一家人亲密无间、和和美美地过日子。

舜能有一个和乐美满的大家庭,那可真是来之不易。

据说舜从小就很聪明,也很善良,十分孝敬自己的父母。

可是,舜只有十几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患病去世了。

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这就是舜的继母。

继母刚嫁过来的时候,对舜虽然说不上疼爱也客客气气,相安无事。

后来,继母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

自从有了象,继母性格中刁钻刻薄的一面逐渐暴露了出来。

她对待亲生的儿子.那可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怀里怕压了.溺爱得不得了;

对待舜却是另一副脸孔,整天横眉竖目的,恨不得把舜一脚踢出家门,只是由于舜的父亲的原因,才暂时隐忍不发。

舜的父亲也只是在妻子亡故后不久的一段日子里对大儿子还略加呵护,等到次子出世以后,就任凭新妇处置,再也不闻不问了。

舜在家里,什么脏活累活都是他干,吃的是残汤剩饭,穿的是破衣烂衫.睡的是牛栏柴房。

即使这样,继母还是整天横挑鼻子竖挑眼,稍稍有点不如意.轻则恶骂,重则毒打。

最后,逼得舜忍无可忍,决计弃家出走。

就在这时,舜的父亲得了眼病,医治无效,竟然成了盲人。

舜看到父亲失明之后,不但不能照顾继母和幼弟,就连自己的生活也几乎不能自理了。

在这种情况下,舜觉得自己应该留下来照料父亲,为此受点委曲也算不了什么。

从此,他一个人干俩人的活,白天在山下的农田里辛勤耕作,晚上回家再忙活家里的一摊子事,每日起早贪晚,任劳任怨,把里里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条。

街坊邻里见了,都夸他聪明能干,是位贤士。

当时的国君尧听说了舜的事迹.认为他孝敬父亲、容让继母、爱护幼弟,一定具有高尚的品德,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就决定对他进行重点培养,以便将来把君位禅让给他。

一晃几年过去了,舜转眼间已经20岁了,到了加冠之年,从此以后,他就可以加入成年人的行列了。

这一年秋收过后,尧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并让女儿带给他一份不大不小的产业。

舜明白尧的意思是让他自己成家立业,同时他也知道.如果他从父亲的家庭中脱离出来,那两老一小的生活必定会陷入绝境。

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留在父亲家里,直到把年少的弟弟象培养成人。

舜的妻子很贤惠,她不仅同意舜的安排,而且立即付诸行动.她还替舜写信向尧解释。

尧尽管心疼女儿,却十分赞赏小两口这种尊敬老人、爱护家庭的做法.自然不来干涉。

舜的继母却不领情,她看到舜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新娶的妻子既美丽又能干,再看看亲生的儿子象,除了长得人高马大、白白胖胖之外,简直一无所长,越比心里越不是滋味.酸水坏水一齐往外冒。

于是就出了一条杀害舜的毒计。

老头儿开头还有点犹豫,经不住妻子的再三威逼劝诱,只好点头答应了。

第二天一早.父亲就打发象去叫舜修理老谷仓的仓顶。

舜觉得有些奇怪,因为他和妻子刚刚为父母盖了一座新谷仓.老谷仓早就废弃不用了,还修它干吗?

可是象却在一旁不停地催促他,还说父亲要他今天必须修好,父亲有别的用场。

舜看看象脸上诡谲的表情,忽然明白了,顿时,心里充满了苦涩。

他支走了象,说自己随后就到。

象刚-离开,舜立刻让妻子找出一套厚厚的夹衣,在水里浸湿以后穿在身上,外面再罩上一件干衣服,然后拿着工具来到老谷仓下。

象已经放好了梯子。

舜爬上仓顶.开始清理霉烂的稻草。

突然.谷仓里燃起火来,火舌很快就舔着了仓顶。

舜急忙回头住下看,早已没了象的踪影,梯子也不见了。

舜的怀疑被证实了.想到父母幼弟居然真的痛下毒手,他感到又气愤又难过。

这时,他的衣服开始冒白气,身上烫得火辣辣地疼,他使劲抽出一根长长的檩条;

将一头慢慢地放到地上,另一头架在仓顶上,然后沿着檩条飞快地滑到了地面上。

与此同时,老谷仓"

轰隆"

一声倒塌了,呼呼的火苗直冲半空。

再说象藏好梯子,偷偷地放了一把火,然后与父母在暗处观察。

他们看到,舜虽然被熊熊的大火包围了,却挥身冒着自气,把火舌挡在了外面,他的身影又恰恰在谷仓坍塌之前神秘地消失了。

就在他们面面相觑、惊疑不定的时候,舜从从容容地来到了他们的面前,平静地说:

爹、娘,谷仓烧毁了,都怪孩儿无能。

他的父亲、继母惊得张口结舌呆,若木鸡。

就这样过了半年,继母又按捺不住了。

她总觉得,舜的名望、地位、家产,甚至他的妻子,都应该属于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如果不想方设法完成这一心愿,就是死了也难以瞑目。

慢慢地,又有一条毒辣的念头在她的脑子里产生了。

有一天,象又来了,叫舜带上水篓和撅头去淘井。

舜说:

不久前我不是刚刚淘过吗?

象说;

爹觉得这几天水里的泥沙特别多,他叫你再去淘一淘。

舜一听就知道象在撒谎,因为今天清晨,他刚刚为父母挑了满满一缸水,水质清洌,根本没有什么泥沙。

舜隐隐觉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阴谋,他不动声色地说;

那好吧,明天一早咱们去淘淘看。

到了半夜,舜与妻子悄悄来到井边,妻子把着辘轳,舜握紧井绳,慢慢地垂了下去,一边下垂,一边在井壁上挖了两排脚坑。

快到水面的时候,舜停止了下垂,就在井壁上往横斜里挖了一个很大的洞,刚好能藏进一个人去。

挖出来的土就由妻子吊到地面上.再运到远处。

一切都布置好了,两人才放心大胆地回家去睡觉。

不觉已是旭日东升,看来天气不错。

舜吃完早饭.刚要出门,正好碰上象来叫他,俩人便一块儿来到井台旁。

象一再地说,自己身子大重,下井的时候,恐怕舜拽不住,看来舜只好自己下井了。

舜也不说什么,三下两下就到了井底.一猫腰钻进了小洞。

几乎就在同一时刻,一块巨石从井口砸下来,擦着舜的后背落入井水中,发出了一声巨大的轰响。

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足足扔了有十五六块大石头。

这时.只听象在上面喊道:

哥,你在下面吗?

你怎么样啦?

舜一声不吭。

过了好久,象又把刚才的话喊了一遍,井下仍然毫无动静。

象噔噔噔地小跑着回家报喜去了。

舜也赶紧顺着脚窝攀上井台,快步回到家里。

舜刚刚换好衣服,就听见象在院子里气喘吁吁地说:

不好了,嫂嫂!

我哥掉到井里淹死了!

舜妻不急不火地说:

'

你可真会胡说,你哥这不是好好的吗?

说完往身后一指,只见舜倒背着双手.威严地走出了房间。

象就像突然挨了一闷棍,"

扑通"

一声倒在了地上。

过了半响,他才从地上爬起来.木呆呆地回了家。

经过这两件事,舜满心以为,父亲、继母和弟弟能够从中感悟到自己的一片苦心.吸取教训,重新做人。

不料,得到的是更多的仇恨和伤害。

但舜仍然一如既往地照顾父亲和继母,爱护不争气的弟弟。

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舜带领村民们整天忙于春耕。

象却纠集了几个郎当少年,背上弓到后山上打猎取乐。

舜总是利用吃晚饭的时间对他进行耐心地教导,劝他不要结交那些坏朋友,应该积极参加春耕劳动。

象只是撇撇嘴,压根儿听不进去。

春耕到了最忙的时候。

-天晚上,舜又想在吃饭的时候劝劝象,可是象没有回家吃饭。

到了掌灯的时候,象还没有回来。

父亲和继母都有点坐不住了,连声催促舜出去找一找。

舜也很为象担心,因为眼下正是猛兽出没的季节。

舜多叫了几个村民,举着火把上了后山。

刚到半山就听见有人声音嘶哑地喊叫:

救命呀!

快来救救我啊!

正是象的声音。

舜拔腿就往那边跑,顺着喊声,他很快就来到一棵树下,顿时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只见象已爬到了树梢上,双手死命地抓住树杈,不停地发出恐惧的叫喊。

一只硕大的野熊.人一样地站在树下,用两只前掌没命地拍打、摇撼着树干。

碗口粗细的树干剧烈地抖动着,象的双手已经被震得快不听使唤了。

在这紧要关头,舜已来不及仔细考虑营救方法,他飞快地从背上摘下长弓,搭好一只利剑."

嗖"

的-声射中了熊的后背。

突然的剧痛使野兽更加暴跳如雷,它一下子转过身来.第二只硬箭又射中它的前胸。

它好像浑然不觉,怒吼着扑向了舜。

舜住旁边一闪,巨大的熊掌擦着了他的左臂,一块巴掌大的布片带着血丝飞向空中.钻心的疼痛使舜再也握不住弓了。

他刚一定神,野熊已经扑到了眼前。

舜巳无处可逃,只好咬紧牙关.闪电般拔出腰里的短剑,用尽全身的力量刺进了熊的心窝。

野熊像一座肉山一样倒了下来.重重地压在了舜的身上。

熊死了,象得救了,舜却受了重伤,躺在床上昏迷不醒。

妻子为舜轻轻地擦去身上的血迹,她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停地滚落下来。

象跪在大哥的床前,捶胸大哭,眼泪鼻梯,抹了一脸。

继母也悄悄地来了,头也不敢抬,不声不响地蹲在了象的后面,不知是因为感激还是因为惭愧,居然也眼泪汪汪的。

舜的父亲跌跌撞擅地冲进屋子,老泪纵横地说:

儿啊,你在哪儿啊?

爹对不住你呀!

爹老糊涂了,错怪了我儿!

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

半年以后,舜逐渐恢复了健康。

他惊喜地发现,父亲和继母不但对自己和妻于亲亲热热的,就是对左邻右舍,也总是和和气气的。

村民们对他们的态度.也由厌恶变成了敬重。

象更是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但彻底疏远了从前的那些狐朋狗友,而且发愤学习,一心向善,在舜的精心辅导下,终于有所成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贤士。

舜继承君位之后,就把象封到名叫有庳的地方,做了那里的最高长官。

舜所处的上古时代,虽然说距离现在非常非常的遥远,但是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却被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一代代地继承了下来。

四、郯子扮鹿求鹿乳

我国古代的名人,大都是有名有姓的。

可是下面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虽说是春秋时代的名人,但是他的名字却没有人知道,历来只是尊称他为郯子。

据古书记载.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膝下只有他这一个独养儿子。

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对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十分溺爱。

可是,郯子的父母却不是这样。

他们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管教.无论是穿衣吃饭、坐卧玩耍,还是读书写字、待人接物,时时刻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一切恶习。

在严父慈母的关怀教育下,郯子一天天地长大了,从一个稚嫩的小童,变成了一个棒小伙子。

父母亲年事已高,地里的活儿已经干不动下,郯于开始挑起了赡养老人的生活重担。

他白天下地干活儿.晚上陪着父母拉家常,等父母睡下之后,还要读书学习。

一年到头,几乎天天如此。

生活虽然很艰辛,郯子却觉得非常充实,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可是,现实往往是很残酷的。

郯子26岁的那一年.他的父母同时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先是痒,后来又疼,最终竟然都双目失明了。

郯子到处求医问药,整天在外奔波,也不知道试了多少种偏方奇药,数年过去了,父母亲的眼睛依然见不到丝毫的光明。

每当看到厕所旁边小山似的那一堆药渣,坚强的郯子总是忍不住要躲进自己的小屋里,偷偷地掉泪。

30来岁的汉子,头上过早地生出了几茎白发。

药渣越堆越大,屋里的坛坛罐罐也愈积愈多,父母的眼疾却丝毫没有起色。

尽管如此,郯子丝毫也没有动摇让父母双目复明的信心,仍然到处打听探问。

偶尔听到人家说起某个地方有某个医生善于医治眼病,他必定上前详细询问姓名地址,然后回家安排好父母几天的饮食,背上几块干粮和几双草鞋就上路了。

几年下来,方圆几百里以内的山山水水,到处都留下了郯于跋涉的足迹。

至于拿着药锄翻山越岭、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攀崖坠渊采集草药的事,就不必细说了。

周围上百个村庄的人们,几乎没有不认识他的。

由于契而不舍的努力,加上众位乡亲的无私帮助.郯子终于又获得了一个良方。

赠送此方的是一位世家名医。

这位名医亲口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神奇的效果.只是从他祖父到他本人,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地使用过,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万分难求。

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医生在处方的最后写下丁三个字:

野鹿乳。

接着,医生又给郯子解释了野鹿乳难求的原因.医生说,野鹿乳能滋润真阴、济助元田.有强筋骨、通血脉,消除阴翳的功能.对治疗眼疾以及其它相关的病症有奇效。

只是.要治愈失明已久的病人,必须取野鹿的鲜乳服用才能达到效果,因为母鹿一且遭到捕获,由于受到惊吓,鹿乳的药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可是.草原上的野鹿都是成群结队地出来饮水觅食,每个鹿群中都有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公鹿负责警戒保卫,只要听到一点异常的动静,整队野鹿顷刻间就会跑得无影无踪。

在这种情况下,要接近鹿群已是十分困难,再想挤取鹿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郯子接过处方,谢过了医生,转身向家中走去。

一路上,他把医生的话反反复复地琢磨了好几遍。

这天晚上.郯子有生以来第一次失眠了。

他一次次地设想出获取鹿乳的方法,

又--次次地将其推翻,脑子里都快成了一锅粥了,仍然不得要领。

这时,天已经蒙蒙亮了,他听到了父母起床的声音,连忙打起精神,烧火煮粥,侍候两位老人吃早饭。

饭后,郯子觉得有点昏昏沉沉的,就用冷水洗了把脸,走出了房门。

他缓步来到田埂上,深探地吸下几口清新的空气,顿时,彻夜不眠带来的疲倦一扫而光。

回家的路上,郯子看见村里的一群孩子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那个扮成老鹰的小男孩手里握了几根野鸡的翎毛.上下舞动着双臂来模仿老鹰的翅膀,嘴里不停地喊着:

抓小鸡啦,抓小鸣啦!

那些充当小鸡的孩子们四散奔逃,有几个年幼一些的,一边跑还一边发出尖叫。

郯子呆呆地看着。

看着看着,他渐渐地露出了笑容,然后撒腿就住家里跑去,边跑边嚷:

我有办法啦,我有办法啦!

因为父母常年就医服药,家里的积蓄早已荡然无存了。

现在.郯子需要一笔钱来购买一些东西,他只好咬牙忍痛变卖了一部分家产,其中最珍贵的是他经常阅读的几百篇古书。

车。

凑足了钱之后,郯子先到猎人那里买了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皮上还连着鹿头,做工十分精致,鹿头栩栩如生。

然后,郯子又去买了-只又大又结实的银瓶。

买完这两样东西,刚刚凑起来的那笔钱已经花得差不多了。

郯子用剩下的钱为父母预备好了口粮,然后背上一袋干粮和几双草鞋,腰里挂着银瓶,肩上扛着鹿皮,辞别了年迈的爹娘,辞别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冒着蒙蒙细雨上路了。

一路之上,郯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不久就来到了野鹿出没的草原上。

为了躲避猛兽,郯子只能在树上过夜,几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令人欣喜的是他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鹿群。

郯子试着接近它们,但是,一连好几次都被野鹿发现了。

最后这一次,他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发出任何响声.野鹿们却鬼使神差般地逃走了。

开始他还有点莫名其妙,后来才慢慢地弄清楚了,野鹿们几次逃逸,并不是真的看到了他,而是闻到了他身上的气味。

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郯子不再到树上睡觉了.专找鹿群停留过的地方过夜,有时甚至躺在野鹿的粪堆里呼呼大睡。

这样做当然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猛兽的攻击,可是他已顾不上去想这些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

尽快混入鹿群。

慢慢地,郯子的身上开始散发出--股浓烈的臊臭味,非常刺鼻。

他很高兴.觉得自己离成功不远了。

也不知在草原上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在干粮快要吃完的时候,郯子惊喜地发现鹿群里有了刚刚出生的小鹿。

他激动地对自己说,时候到了。

为了一举成功,郯子小心翼翼地躲在灌木丛中,从逆风的方向朝着鹿群移动,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野鹿们仍然安然地吃着草,没有丝毫紧张的样子。

郯子觉得不会有什么问题了,就把鹿皮披在身上,把鹿头套在脑袋上,凭着感觉屏着呼吸朝着鹿群爬去。

野鹿发现了他,可能觉得有些奇怪,但并不惊慌,有-只小鹿甚至蹦蹦跳跳地跑过来,在他的身上蹭来蹭去,母鹿也跟在小鹿的后面慢慢地走了过来。

郯子暗自庆幸,趁着小鹿吃奶的时候,摘下腰间的银瓶,摸索着找到了母鹿的奶头,用以前在一位牧羊人那里学会的手法熟练地挤取鹿乳。

母鹿有点不安,却没有跑开,静静地站在那儿,直到郯子把银瓶挤满了。

尽管鹿乳已经到手.郯子仍然不愿惊动鹿群.他悄悄地回到灌木丛中,掀掉身上的鹿皮,塞紧银瓶的盖子,然后换上了最后一双新草鞋.朝着来时的方向,撒腿就跑。

他马不停蹄地跑了整整一个上午,快要跑出草原的时候,忽然迷了路,不由得焦急万分。

幸好有一位猎人从这里经过,郯子急忙上前问路。

这位好心的猎人不仅给他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而且还告诉了他一条近路。

郯子按照猎人所指的方向大步如飞地往前赶.果然节省了不少时间,第二天傍晚就赶回家中。

一进家门,郯子立即取出临行前准备好的草药放到火上煎熬,然后才一头扑到爹娘的身上,激动地说:

我回来了!

说完,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

父母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他,一个个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药熬好了。

郯子服侍着两位老人喝了药,然后从怀里取出银瓶.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鹿乳给父母喂了下去。

三天以后,已经失明了十几年的父母果真奇迹般地恢复了视力。

他们拉着郯子的手,一遍又一遍地上下打量着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最后.还是父亲先开了口,他说:

孩子,我和你娘虽然能看见了,你却变得老多了。

这都是我们拖累得你呀!

郯子赶紧对父母安慰道:

爹,娘,你们千万别这样说。

只要你们活得好好的,无论吃多少苦,儿子心里也高兴!

这时,乡亲们也都来了,一齐向两位老人表示祝贺,同时,对郯子的一片孝心表示敬佩。

从此,郯子的贤名不胫而走。

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有的人为了求学的方便,干脆就在这里住了下来。

孔予也曾经来此住过一段时间,接受郯子的教诲。

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

当地的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了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庾道愍万里寻母

庾道愍是南朝时候的人。

在他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剩下孤苦伶仃的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偏偏祸不单行,道愍刚两岁,他的家乡暴发了一场洪水,无情的波涛卷走了他的母亲。

从此,年幼的道愍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

好心的邻居们轮流把他接到家中,今天你给一碗饭,明天我送一件衣,好不容易才把道愍养大。

道愍慢慢地懂事了,他看到别的孩子都有父有母,心里很羡慕,就向叔叔婶婶们打听自己的父母。

邻居们觉得道愍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就好心地对他说:

你爹早就死了,你娘也在若干年以前被大水冲走了,恐怕也早巳不在人世了。

道愍听了心里很难过,但是他还存有一线希望:

母亲很有可能在某个地方教人救了起来,现在仍然恬着。

这个想法,常常使道愍激动得睡不着觉。

他从早到晚在外面跑,逢人就打听母亲的下落,也不管人家认不认得他。

没事的时候,就呆呆地站在村口的大树下,眼巴巴地望着大路,盼望着母亲能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

乡亲们觉得他变得有些疯疯癫癫的,但是都可怜他的身世,没有人笑话他。

老天不负苦心人。

终于有一天,一位年年往南方贩布的邻居跑来告诉道愍,说他曾经在交州(在今越南的河内)的一个集市上见到过一位妇女,长得像道愍的母亲。

只是当时集市上相当拥挤,他还没顾上搭话,就再也看不到那位妇女的身影了,道愍听了这一消息,心里忽然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感觉,几乎立刻就有了肯定的答案:

那位出现在集市上的妇女一定就是自己的母亲。

他暗暗地下定决心:

长大以后,一定要到交州去寻找母亲!

25岁的时候,乡亲们推举道愍到官府中任职。

别人都希望在家乡的附近找个差事,道愍却表示愿意到外地去做官,并主动要求到广州绥宁府(今广东增城)担任副将。

当时,两广一带还是所谓的"

南方荒蛮之区"

,一听有人愿意到那里去任职,官府当然高兴,立刻就答应了道愍的请求。

道愍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南下的旅途。

可是,等他到了绥宁以后,他才知道从绥宁到交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

两年以后,道愍放弃了升职的机会,辞去了官职,带着所有的积蓄,继续往南行进。

经过长途跋涉,越过了于山万水,道愍终于到达了交州,并很快地找到了邻人所说的那处集市。

他四处打听,几乎问遍了集市上所有的店铺,始终没有人为他提供确切的消息。

后来,道愍就到集市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打听。

打听来打听去,一年过去了,道愍却一点收获也没有。

急得他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嘴上起了好几个大泡。

他就像疯了一样,看见人就问"

你见过我母亲吗?

你见过我母亲吗?

……"

甚至一碰到四五十岁的妇女就凑近了端详人家的脸,为此他挨了好几次打。

尽管如此,道愍也从未丧失信心。

始终寻觅母亲的踪迹。

一天,道愍正在赶路,忽然下起了大雨,他急忙躲进一个山洞避雨。

他刚进山洞.就看到远处有-位老妇人背着一大捆柴禾艰难地朝山洞走来。

道愍急忙跑出去,把她扶进了山洞,并帮她卸下背上的柴禾。

就在这时,道愍忽然感觉到他似乎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认识这位老妇人,儿时的记忆就像被点着了的火把一样在他的脑海中燃烧起来,越烧越亮。

他再也憋不住了,突然问道:

老妈妈,你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