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麻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22:
31.12:
35.65调整为2010年的27.63︰33.49︰38.88,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产业从2005年的18693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39342万元,年均增长8.4%。
碧波、谷硐工业小区初具规模,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53873万元增加到146463万元,年均增长21.23%,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12099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27006.7万元,年均增长25.3%。
以旅游、商业贸易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20059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55367万元,年均增长13.5%。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明显加快。
在确保粮食年总产量稳定在7.6万吨左右的同时,“两种一养”等特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蔬菜总产量达8.5万吨。
蓝莓种植1.3万亩,投产3000亩,荣获“中国蓝莓产业科技创新十强县”称号;
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大户)126个,落实草地畜牧业科技扶贫项目1298户,建羊舍4.239万m2,良种繁育场3个,种草2.754万亩,引进并发放基础母羊2.659万只,种公羊700只。
下司犬顺利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野鸭、野兔、肉鸽、竹鼠、野鸡、野猪、大鲵、梅花鹿等特色畜禽人工饲养成功,初具规模。
2010年,年末大牲畜存栏55379头。
其中:
牛存栏4.24万头,出栏6858头,生猪存栏12.0万头,出栏11.3万头,羊存栏5.4万只,出栏7946只。
肉类总产量10042吨。
——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县城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造,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完成通乡油路1条25公里,完成通村公路71条829公里,全面实现乡乡通油路,建成8个乡(镇)客运站,乡(镇)客运班车通达率100%,建制村客运班车通达率94.9%。
宣威镇村村通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试点工作和整乡推进通村油路工程有序推进。
能源建设加快推进,下司电站建设基本完成,全县建成农村小水电站13座,总装机10040千瓦。
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完成宣威、水冲和倒马坎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完成羊跳水库的省级项目编制上报工作,实施了50个小二型以上引水工程和13处提灌工程。
完成中低产田改造0.53万亩,解决了8.0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有效灌溉面积目标。
城镇建设明显加快,完成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和谷硐、宣威总规修编、下司镇近期建设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
投入3700万元,建成了同龢广场、银杏广场和污水处理厂,实施县城凤凰大道绿化和人行道铺装、迎宾北路“三线”下埋以及县城凤凰大道、迎宾中路、320国道县城过境线路面“白改黑”工程;
投入2.34亿元,实施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下司古街区三线下埋、下司清水江沿岸房屋立面改造、下司大桥改造、下司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接待用房、清水江沿岸景观灯工程、下司青少年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中心、黔东南劳动力培训中心、下司城市主干道等建设项目;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启动实施县医院技改综合楼,完成杏山、下司等9个卫生院扩建,建成村级卫生室100个。
教育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完成23个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商品房开发步伐加快,累计建设完成商品房建筑面积43.27万平方米,是“十五”期间的42倍。
2010年全县城镇化率29%,比“十五”期末的18%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农村条件明显改善。
五年支出涉农财政资金9.0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8倍。
实施整村推进46个,累计投入资金1155.64万元。
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16个,成功打造了翁保、复兴、柿花、五寨、隆昌等一批新农村典型。
实施天保工程封山育林38000亩,建设速生丰产林800亩,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17000亩、健康防护林建设5000亩、凯麻绿色长廊建设592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47.95%提高到51.61%;
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47096亩。
新增沼气7500口,全县累计17605口。
加强污染治理,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控制在省、州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新阶段扶贫开发稳步推进,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加大扶贫力度,累计投入涉农财政资金9.08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28倍,净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
健全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2010年有4.89万农村贫困人口享受农低保,农村人口享受低保率达29.96%。
18.19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3%。
城乡就业压力得到缓解,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9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357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2.61万人,务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实施,累计完成1657户农村危房改造。
新建廉租房2232套,有效解决城镇低收入户住房困难问题。
城镇化水平达28%。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6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6元,年均增长13.15%,超出规划目标8.15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取得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资金4.6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倍,实施了两基、希望小学、寄宿制、“薄改”、危改等工程。
23所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实施“两免一补”,“两基”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高。
小学适龄儿童、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分别为99.61%、106.62%,“普九”人口覆盖率为100%。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59.32%。
高中升入大专以上高等院校率为51.56%。
县职业中学成功申报省级重点职校,实现了免费职业教育。
城乡文化事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
完成了谷硐兰山、碧波柿花等21个村级“农家书屋”和6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
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稳步推进,加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体系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下司建成了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龙舟训练基地,先后多次成功地承办了相关国际、国内系列皮划艇激流回旋和龙舟大型赛事;
县男子龙舟队多次代表贵州省队参加国内各项赛事,获得9个第一名、4个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人口与计生工作力度加大,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5‰以内。
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县环境状况总体趋于良好。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二节
“十一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时期,全县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受宏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我县客观发展条件制约,在规划实施中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
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
农业基础脆弱,水利设施较差,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解决“三农”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工业小区建设、城镇化水平低,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社会利益关系的处理难度加大;
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第三节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县面临不少有利形势和机遇,主要表现在:
一是省委、省人民政府确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战略,符合我县新时期迫切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明确了我县“十二五”期间及以后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
二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际产业调整步伐加快,为我县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提供了契机。
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战略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实施,将更加注重西部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增强民族地区造血功能,为我县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加速转化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厦蓉高速公路、贵广铁路、长昆铁路的相继建成,交通环境全面改善,我县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扩大了对外开放的新机遇。
五是在“十二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这将大力促进全县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使全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成为现实。
六是“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跨越式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县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积极进取的氛围已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县“十二五”期间仍面临以下主要挑战因素:
一是传统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仍然突出,特别是小农意识与工业化思想将会产生碰撞,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经济总量低,结构不合理,发展基础仍较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在国家推进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县处于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基础薄弱的不利地位;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弱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不尽合理,培养实用科技和经济管理人才的能力弱,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加快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较大约束,将影响我县“十二五”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是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总体偏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五是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新旧矛盾交织,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在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国家继续扶持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不会改变,长期实施扩大内需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不会改变,加快东中部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
因此,只要我们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就一定能够乘势而上,实现全县经济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第四节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以扩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的主基调,确立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思路,依托“两圈”,做强“两区”、建设“两城”、打造“两带”、(两圈:
黔中经济圈、凯里城市经济圈;
两城:
县城和下司休闲旅游生态城;
两区:
碧波、谷硐工业园区;
两带:
一是下司经龙山至宣威一线,重点是发展以蓝莓、蔬菜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杏山至贤昌、至景阳—谷硐—坝芒一线,重点发展蔬菜和优质畜禽产业)。
实现新型工业大提高、城镇建设大推进、旅游业和物流服务业大突破、农业产业大发展。
着力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奋力提升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
进一步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创新思维、转变方法,在深入研究县情、正确把握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破除制约发展的各种障碍,以创新促跨越。
——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奋力赶超、推动跨越为基调。
努力保持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在“十二五”期间高于以往历史水平、高于同期平均水平、高于或等于全州平均水平。
——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扩大总量为主攻目标。
抢抓新一轮西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争取资金、招商引资上新项目、大项目、扩大总量,加大积累,实现规模上的扩张。
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城乡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把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抢抓机遇谋发展,借助外力加快经济提速为支撑。
抓住麻江融入黔中经济圈、凯里城市圈建设契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过争取项目和加大招商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产业承接,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转换体制机制来助推各项工作开展。
根据发展需要和县域实际,采取超常规办法加大招商引资、改善服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作为“十二五”发展的动力源,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全县经济的竞争力。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落脚点。
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规划发展的出发点,把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放到重要位置,做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逐步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第五节
主要发展目标
经过10年奋斗,2020年基本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左右,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发展速度要高于历史、高于全州平均水平。
1.经济增长主要目标。
(1)年均增长确保28%以上,力争33%。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两番,确保57亿元,力争65亿元;
(2)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力争180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33亿元,力争4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60%以上;
(3)财政总收入确保完成6亿元,力争8亿元,年均增长32%以上;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260亿元,力争达到3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13倍以上;
(5)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力争50%;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确保达到8亿元,力争1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2.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较大转变。
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一五”期末降低20%左右,城区和县域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2%左右;
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5平方公里;
固体废物(垃圾)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完成州下达控制指标;
全面完成州下达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氢化物排放指标。
3.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5岁以上;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每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45人以内。
4.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年均增长18%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
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8.3平方米;
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年均增长2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98%以上;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第二章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
做强“两区”加快新型工业化
按照“扩总量、培增量、提质量”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立足自身资源、区位和产业优势,依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开发利用,抢抓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合理的园区布局和支柱产业框架,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工业化水平。
到2015年,形成碧波和谷硐两大成熟产业园区,全县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达到150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3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60%以上。
1.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优化碧波工业聚集区。
立足打造省级碧波工业园区目标,启动实施麻江火车站货场扩容工程,实施杏山至炉山城市主干道建设,建设工业园区至炉山、下司、至马场坪的通达路网,配套完善园区供水、供电、通信、仓储设施,打造背靠大凯里、面向黔中腹地和东南沿海的产业聚集区,依托现有产能基础,承接发展硅锰、硅、铝、镁金属冶炼和精深加工,培育水泥、水泥制品和新型墙体材料产业链,积极推动磷、煤化工配套产业,建设形成铁合金、建材工业两大基地和磷、煤化工产业体系。
——巩固谷硐工业聚集区。
依托210国道、309省道,完善以谷硐为中心,拉通南至都匀杨柳街、西至贵定的区域路网和园区水、电等配套设施,打造与昌明工业聚集区、杨柳街化工产业园区相衔接的综合型产业基地。
重点是继续巩固以冶金、化工及矿产品加工为支撑的主体地位,支持钡盐系列产品、金属锰及锰合金、硅微粉产业发展。
——建设乡镇工业小区。
乡镇要以工业强乡(镇)为目标,围绕集群化推进、园区化发展的要求,结合本地自然地理、交通、资源等条件,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选择合理位置规划建设工业、农产品、旅游、文化和服务业等乡镇产业小区。
树立“非禁即允”理念,确立招商引资引领,上大项目支撑的思路,推动经济大发展。
2.构筑优势产业集群。
——电冶工业。
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合理布局、重组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和中、薪源、利清、兴盛、山宏、真黔等公司的技改升级;
鼓励和支持天马公司建设高炉炼铁项目,扩大轧钢生产能力,生产制造市场需求的钢材产品。
加大工业废渣以及综合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做强做大金泰废渣回收利用企业。
力争到2015年,硅锰合金、工业硅、钢产品、金属锰等产品产量达到78万吨,总产值实现64.2亿元,工业增加值9.4亿元。
——电力产业。
利用坝芒牛皮坳较好的风力资源,加快建设20万kw装机容量的风力发电项目前期论证,为全县冶金企业生产发展奠定良好的电力基础。
同时充分发挥县域清水江等流域的水资源优势,加快水电开发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论证,实施宣威装机客量8000KW水电站项目建设;
利用水泥生产企业和升级改造后的高载能企业的余热、余压建设热电一体化电厂;
开展生物质能和清洁能源资源调查,创造条件开发生物质能发电;
加快工业园区电网和农网建设改造,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
力争到2015年,电力产业总产值实现40亿元,工业增加值5.8亿元。
——建材工业。
巩固明达公司的现有产能,加快推进宇丰公司年产60万吨粉磨站的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新型建材,依托水泥生产企业消化硅锰等废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以煤矸石、钡渣、尾矿砂等废弃物为原料生产新型墙体材料,整合一批小型水泥砖生产企业和预制构件企业为规上企业,支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
力争到2015年,总产值实现15亿元,工业增加值4.8亿元。
——化工和矿产品加工。
加快以重晶石、石灰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产资源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产业的形成,围绕各类非金属矿产资源构建上下游产业链条,鼓励化工企业加强产业研发创新,拉长产品链条。
以宏凯、天利、贵祥等公司为重点,对重晶石资源进行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形成2—3个或多种产品链条,成为黔东南州乃至全省有影响力的重晶石资源深加工基地。
加快推进以石灰石、白云石为主的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为非金属类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形成大的工业发展和招商项目,为工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优势资源。
力争到2015年,以非金属矿产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矿化产业总产值实现41.6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8亿元以上。
——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扶持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蓝莓、蔬菜、畜禽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加大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基地建设。
力争在2015年蓝莓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蔬菜基地达到6万亩,畜禽养殖基地达到200个,产量分别达到1.25万吨、9万吨、2.2万吨,总产值实现8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
——煤炭产业。
改造传统煤炭产业,大力推进大矿带小矿产业体系建设,加强高产高效和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通过联营、联产或股份制造方式加大投入整合、提升矿井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煤炭产业结构;
合理规划布局,鼓励煤矿整合技改扩能,建设煤炭大企业。
力争到2015年,煤炭产量达到50万吨,提高煤炭的转化率,总产值实现1亿元,工业增加值0.32亿元。
——林产品加工业。
围绕鹏程木业、常发木业开展木材资源深加工利用研发,有效提高木材资源的附加值,力争到2015年,木制品加工业总产值实现1亿元,工业增加值0.2亿元。
——以民族制药和特色食品(旅游商品)为主的特色产业。
立足我县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依托学院和研究机构,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和民族制药。
到2015年,总产值实现1亿元,工业增加值0.2亿元。
——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加快推动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特色新型产业。
以麻江火车站扩能为契机,推动物流园区建设,聚集一批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
力争到2015年,在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上有整体突破。
建设“两城”着力推进城镇化
结合麻江地处黔中经济圈和凯里城市经济圈建设的交叉区域,争取融入省、州及周边城市的城镇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要一手抓县城扩容发展,一手抓下司生态城开发。
以完善功能、突显民族特色、提升品位、优化环境、产业集聚、人口集中、辐射带动为目标,加快城镇公共基础设